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5729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文言文阅读训练

2018高考语文二轮考点配题:

文言文阅读训练

题点对点练15 瞻前顾后,意标结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牵招字子经,安平观津人也。

年十余岁,诣同县乐隐受学。

后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招随卒业。

值京都乱,苗、隐见害,招俱与隐门生史路等共殡敛隐尸,送丧还归。

道遇寇钞,路等皆悉散走。

贼欲斫棺取钉,招垂泪请赦。

贼义之,乃释而去。

由此显名。

东诣太祖。

太祖将讨袁谭,而柳城乌丸欲出骑助谭。

太祖遣诣柳城。

到,值峭王严,以五千骑当遣诣谭。

又辽东太守公孙康使韩忠赍单于印绶往假峭王。

峭王大会群长,问招:

“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招答曰:

“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

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

”忠曰:

“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曹操独何得为是也?

”招呵忠曰:

“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宁静四海,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

”便捉忠头顿筑,拔刀欲斩之。

峭王惊怖,左右失色。

招为峭王等说祸福所归,皆下席跪伏。

太祖灭谭,署招军谋掾。

文帝践阼,出为雁门太守,寇钞不断。

招既教民战陈,又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

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吏民胆气日锐,荒野无虞。

又构间离散,使虏大结怨仇。

招出,大破之。

寇贼静息。

乃简选有才识者,诣太学受业,还相授教,数年中庠序大兴。

郡井水咸苦,民远汲流水,往返七里。

招凿原开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

其治边之称,百姓追思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二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B.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C.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D.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答案D

解析首先比较选项,然后结合文意排除。

关键处的意思是:

“从前袁公说他受天子之命,任命我为单于;现在曹公又说应当再次禀告天子,任我为真单于”。

据此可以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印绶,旧时称印信(以作凭证)和系印的丝带。

古人印信上系丝带,佩戴在身。

B.“公”是古代对人的一种敬称,如“袁公”“明公”等。

敬称还有“陛下、太祖、单于、阁下、台端”等。

C.席,古人专用的坐具,不用作卧具,用草或苇子编成。

古人习惯在地上铺席,坐在席上。

D.太学,古学校名,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汉武帝时期始设太学,立五经博士。

答案C

解析席,供人坐卧铺垫的用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牵招有情有义,打动强盗。

他的老师乐隐被害,牵招和乐隐另一门生史路收殓其尸首,归途中遇强盗抢劫,史路等逃跑,牵招含泪请求得以幸免。

B.牵招胆气过人,征服峭王。

袁、曹、公孙三方均想争取峭王,牵招对比分析了只有曹公为正宗,呵斥并要杀掉公孙康派来的韩忠,在场人极为震恐。

C.牵招有勇有谋,静息边乱。

他任雁门太守时,教百姓打仗列阵,派他们去深入侦查,打败过敌人;又用离间计使敌人之间大结怨仇,然后主动出击,消灭寇贼。

D.牵招为民谋利,治边有方。

牵招挑选有才识的人,送他们到太学读书,还亲自教他们,使学校大兴;郡里井水又咸又苦,他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

答案D

解析D项,“还亲自教他们”错,原文“还相授教”的意思是叫被送到太学读书的人再回故里,传授他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

(2)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吏民胆气日锐,荒野无虞。

参考答案

(1)你们君臣倚靠天险远地,违抗王命,还想擅权封拜,正应当处死,怎么敢轻慢诽谤大人?

(2)胡虏每次进犯边塞,牵招就派兵迎击,敌人一来就被挫败击溃,官吏百姓胆气日渐锐猛,边远地区没有忧患。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

“恃”,依靠;“拜假”,擅权封拜;“慢易”,轻慢,懈怠;“咎毁”,怪罪诋毁;“勒”,率领;“逆”,迎击;“锐”,勇猛;“虞”,忧患。

参考译文牵招字子经,是安平观津人。

十几岁时,到同县人乐隐那里接受学业。

后来乐隐任车骑将军何苗的长史,牵招跟随他完成了学业。

正逢京城大乱,何苗、乐隐被害,牵招和乐隐的另一门生史路等人一起将乐隐的尸首收殓起来,把他的灵柩护送回家乡。

路上遇有强盗抢劫,史路等人都逃跑了。

强盗想劈开棺材取走铁钉,牵招流着泪请求不要这么做。

强盗认为他讲义气,就放过棺材离开了。

牵招由此而名声显扬。

后来他向东投奔曹操。

曹操将要征讨袁谭,但是柳城乌丸想派出骑兵协助袁谭。

曹操派他到柳城去。

牵招到了那里,正赶上峭王严备待战,要将五千骑兵派到袁谭那里。

又有辽东太守公孙康派使者韩忠带着单于的印绶来授以峭王。

峭王召集各位酋长,他问牵招:

“从前袁公说他受天子之命,任命我为单于;现在曹公又说应当再次禀告天子,任我为真单于;同时,辽东方面又拿着印绶来。

像这样,谁该是正宗的?

”牵招回答说:

“从前袁公承天子命令,得以有所拜封;袁绍中间犯有过错,天子命令曹公取代了他(正宗的位置)。

辽东是朝廷属下的郡,怎么能擅自称说封拜呢?

”韩忠说:

“我们辽东在大海东边,拥兵百万,怎么只有曹操能拜授职位呢?

”牵招呵斥韩忠说:

“曹公公允恭敬圣明贤哲,他拥戴天子,安定国家,你们君臣倚靠天险远地,违抗王命,还想擅权封拜,正应当处死,怎么敢轻慢诽谤大人?

”便抓住韩忠的头往地上撞,拔刀要杀了他。

峭王惊恐,身边的人也都吓得变了脸色。

牵招向峭王等人讲述灾祸和幸福的两种归宿。

在场的人都离开座位,屈膝伏地聆听。

曹操消灭了袁谭,任牵招为军谋掾。

魏文帝曹丕即位,牵招出任雁门太守,此郡常有掠抢之事发生。

牵招既教百姓打仗列阵,又上表请求减免乌丸五百多家的赋税,并让他们备好鞍马,派到远处去侦察敌情。

胡虏每次进犯边塞,牵招就派兵迎击,敌人一来就被挫败击溃,官吏百姓胆气日渐锐猛,边远地区没有忧患。

牵招又设计挑拨离间,使敌人之间结下很深的怨仇。

牵招出兵攻打,大败敌人。

盗贼再也没有出没。

牵招又挑选有才识的人,送他们到太学读书,然后叫他们再回故里,传授他人。

几年间学校广泛兴办。

郡里井水又咸又苦,当地人到很远的地方汲取河水,往返七里路。

牵招凿开水源,修通渠道,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

他治理边郡的声誉,颇得百姓感念。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

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

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之,正春极言阙失,不报。

明年秋,万寿节①,正春献八箴:

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

帝不省。

王贵妃薨,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

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

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

“贵妃诞育元良②,奈何以天下俭乎?

”奏上,报可。

琉球中山王遣使入贡,正春言:

“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

”帝是之。

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

正春议黜学贤,谪之麟,而不及主考官。

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

正春求去,不许。

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

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

诗教复劾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

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

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

天启元年起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

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

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指劾之,正春再疏乞归。

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敕驰传,异数也。

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十六》,有删改)

注①万寿节:

皇帝诞辰日。

②元良:

太子的代称。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B.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C.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D.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答案A

解析难点有两处:

一处为“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此处易错断为“母百岁率子孙”(主语为母),这不符合中国传统孝礼的文化,“率子孙奉觞上寿”的主语应为翁正春;第二处为“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不能是“峻整终日”,而应该是“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符合评价语言的整齐原则。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箴,古代以告诫规劝为主的一种文体,如箴铭,是古代常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于规诫、褒赞的韵文。

B.薨就是死的意思,表示诸侯以及王公大臣死的专用字,也可以用于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乡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考生以举人身份参加,一般在春天举行,又叫“春闱”或“礼闱”。

D.驰传,指驾传车急行;传车,古代驿站专用车。

文中因为翁正春曾做过皇祖讲官,皇帝“赐敕驰传”,礼遇有加。

答案C

解析C项,误为会试内容。

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

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

通常在八月举行,又叫“秋试”。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翁正春忠诚正直,敢于诤谏。

日食出现时他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万寿节上向皇上提出八点劝告,这些直言均未被采纳。

B.翁正春深明国体,建言得当。

他认为应该诏令福建抚臣阻止已归附倭人的琉球中山王来朝入贡,这个建议得到皇帝认同。

C.翁正春遭人弹劾,辞官自辩。

在处理韩敬科场事件中遭人弹劾而请求去职,皇帝虽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

D.翁正春为人正派,不媚权贵。

他因为抵触魏忠贤被朝廷降旨斥责,后又遭赵胤昌借机中伤弹劾,他就再次上疏乞请回乡。

答案C

解析C项,错在“皇帝虽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对应原文“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应为“皇帝虽然安慰挽留了他,他却从此不安心自己的职位”;从后文中的“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也可知皇帝并没有“不想再让他担任官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

“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乎?

(2)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

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

 

参考答案

(1)宦官却以费用大而感到为难,翁正春非常愤怒地说:

“贵妃生育了太子,为什么让天下人俭慢(用轻慢的方式)对待她?

(2)不久,言官告发韩敬在科举考场上的罪行。

翁正春治韩敬不恭谨的罪名,韩敬的党羽很恼恨。

解析这两句翻译的重点是:

“难以烦费”,介词结构后置;“诞育”,生下,养育;“奈何”,表疑问,为什么;“俭之”,俭慢对待她;“顷之”,不久;“发”,检举;“坐”,治……罪;“不谨”,不恭谨。

参考译文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

万历二十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授职为修撰,多次升迁任少詹事。

万历三十八年十一月,出现日食,翁正春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皇帝没有答复。

第二年秋天,皇帝生日,翁正春提出八点劝告:

清净君王的心灵,遵循祖制,振兴国家纲纪,信赖臣僚,珍重贤才,节俭开支,体恤百姓,重视边防。

皇帝并不省悟。

王贵妃去世,许久不占卜葬地事宜,翁正春因此谏言。

皇帝命令和宦官一起去选择墓地,选取到了好风水的墓地。

宦官却以费用大而感到为难,翁正春非常愤怒地说:

“贵妃生育了太子,为什么让天下人俭慢对待她?

”启奏皇帝,答复可以。

琉球中山王派遣使者朝贡,翁正春进言:

“中山王已归附倭寇,现在的使者多是倭人,贡物大都是倭国的器物,断绝与其往来比较好;要不然也可以下诏让福建的地方官约略留下一些土物,不要让他们到京都朝贡。

”皇帝对此表示赞同。

万历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管乡试,对应试的士子童学贤徇私,被御史马孟祯等人告发。

翁正春提议废黜童学贤,贬斥邹之麟,却不涉及主考官。

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于是弹劾翁正春徇私。

翁正春请求辞官,皇帝不同意。

不久,言官告发韩敬在科举考场上的罪行。

翁正春治韩敬不恭谨的罪名,韩敬的党羽很恼恨。

亓诗教再次弹劾翁正春,翁正春上奏争辩,更加恳求辞官。

皇帝虽然安慰挽留了他,他却从此不安心自己的职位。

不久改派到吏部,负责詹事府,以侍养的名义回乡。

天启元年出任礼部尚书,协助掌管詹事府的事务。

言论拂逆了魏忠贤,被皇帝下旨责备。

第二年,御史赵胤昌迎合魏忠贤而弹劾他,翁正春再度上奏请求辞官回乡。

皇帝因为翁正春曾担任皇祖的讲官,特意加封他为太子少保,赐与敕令乘驿车驰归,在这当时可算例外。

当时翁正春已经年过七十,母亲百岁,他率领子孙献酒祝寿,乡里人都羡慕他。

翁正春的风度峻肃,整天没有轻慢的话,疲倦了从不东斜西靠,暑天不裸露身体,眼睛不四处张望,看见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题点对点练16 分类积累,比附推断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傅祗字子庄,性至孝,早知名,以才识明练称。

武帝始建东宫,起家太子舍人,累迁散骑黄门郎,赐爵关内侯。

母忧去职。

服终,为荥阳太守。

自魏黄初大水之后,河济泛溢。

祗乃造沈莱堰,至今兖豫无水患,百姓为立碑颂焉。

及帝崩,梓宫在殡,而太傅杨骏辅政,欲悦众心,议普进封爵。

祗与骏书曰:

“未有帝王始崩,臣下论功者也。

”骏不从。

入为侍中。

时将诛骏,而骏不之知。

祗侍骏坐,而云龙门闭,内外不通。

祗请与尚书武茂听国家消息,揖而下阶。

茂犹坐,祗顾曰:

“君非天子臣邪!

今内外隔绝,不知国家所在,何得安坐!

”茂乃惊起。

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祗证楷无罪,有诏赦之。

时又收骏官属,祗复启曰:

“昔鲁芝为曹爽司马,斩关出赴爽,宣帝义之,尚迁青州刺史。

骏之僚佐不可加罚。

”诏又赦之。

祗多所维正皆如此。

氐人齐万年举兵反,以祗为行安西军司,加常侍,率安西将军夏侯骏讨平之。

迁卫尉,以风疾逊位,就拜常侍,食卿禄秩,赐钱及床帐等。

及赵王伦辅政,以为中书监,常侍如故,以镇众心。

祗辞之以疾,伦遣御史舆祗就职。

王戎、陈准等相与言曰:

“傅公在事,吾属无忧矣。

”其为物所倚信如此。

大将军苟晞表请迁都,使祗出诣河阴,修理舟楫,为水行之备。

及洛阳陷没,遂共建行台,推祗为盟主,以司徒、持节、大都督诸军事传檄四方。

遣子宣将公主与尚书令和郁赴告方伯征义兵,祗自屯盟津小城,宣弟畅行河阴令,以待宣。

祗以暴疾薨,时年六十九。

祗自以义诚不终,力疾手笔敕厉其二子宣、畅,辞旨深切,览者莫不感激慷慨。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

B.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

C.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

D.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

答案C

解析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此题“裴楷”应做后句的主语,“楷是骏亲”是“奏”的内容,不要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位,君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通常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B.辅政,指新君即位时因患疾病由他人辅佐理政,辅政者一般是宗室诸王或权臣。

C.常侍,是中常侍的简称,为皇帝侍从,其职责是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D.古人对死各有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答案B

解析B项,“因患疾病”错。

辅政特指帝王死后,新君即位时因为年幼而形成的一种短期的政权构成形式。

通常有母后临朝称制、诸王监国、宗室诸王摄政、权臣辅政等几种形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祗兴修水利,造福百姓。

他担任荥阳太守,主持建造沈莱堰,解决了兖、豫一带黄河泛滥的问题,百姓立碑称颂。

B.傅祗不畏权贵,维护道义。

太傅杨骏在皇帝去世后进封众人官爵,他致信反对;杨骏被杀后,他仗义执言,朝廷最终赦免了受牵连的官员。

C.傅祗临危受命,讨平叛军。

氐族首领齐万年举兵反叛,傅祗代理安西军司一职,加封常侍,率领安西将军夏侯骏出兵讨伐,平定了叛乱。

D.傅祗为时倚信,屡受重用。

司马伦辅政,为了安抚其他大臣,任命傅祗为卫尉。

傅祗以患风疾为由推辞,司马伦派人用车接他上任。

答案D

解析D项,分析错误,傅祗升职担任卫尉,是在平定齐万年举兵反叛之后,司马伦辅政之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非天子臣邪!

今内外隔绝,不知国家所在,何得安坐!

(2)王戎、陈准等相与言曰:

“傅公在事,吾属无忧矣。

”其为物所倚信如此。

参考答案

(1)您不是天子的大臣吗!

现在朝廷内外音讯不通,不知皇帝在什么地方,怎能安坐不动呢?

(2)王戎、陈准等人一起说:

“傅公还在任职,我们就没有忧虑了。

”他被大家所倚重信任到这种地步。

解析这两句翻译的重点词语有:

“所在”,在哪里;“何得”,怎么能够;“相与”,一同;“在事”,在任;“吾属”,我们。

重点句式“为物所倚信”要翻译成被动语句。

参考译文傅祗字子庄,为人极为孝顺,很早就知名,以才识干练被称赞。

武帝开始建立东宫时,傅祗初任太子舍人,多次升迁担任散骑黄门郎,赐爵关内侯。

因母丧离职。

服丧期满后,担任荥阳太守。

自从魏黄初年间发生大水灾后,黄河济水泛滥。

傅祗主持修筑了沈莱堰,至今兖豫一带没有水患,百姓为此立碑称颂他。

皇帝去世,殡殓之时,太傅杨骏辅佐理政,想取悦人心,建议普遍进升封爵。

傅祗给杨骏写信说:

“没有帝王刚刚去世,臣下就论赏功劳的事。

”杨骏不听从他的劝说。

傅祗晋升为侍中。

当时将要杀杨骏,但杨骏自己不知道。

傅祗陪侍杨骏就座,但云龙门已关闭,内外不通消息。

傅祗请求同尚书武茂一起去打探消息,作揖后走下台阶。

武茂仍坐着,傅祗回头说:

“您不是天子的大臣吗!

现在内外隔绝,不知皇帝在何处,怎能安坐不动呢!

”武茂才惊惧而起。

杨骏被杀之后,裴楷的儿子裴瓒,是杨骏的女婿,被乱兵杀害。

尚书左仆射荀恺与裴楷不和,就趁机上奏裴楷是杨骏的姻亲,将裴楷逮捕交付廷尉处治。

傅祗证明裴楷无罪,诏令赦免了他。

当时又逮捕了杨骏的下属人员,傅祗又启奏说:

“昔年鲁芝为曹爽的司马,在危急时斩断门锁去救曹爽,宣帝认为他有节义,而且还升任为青州刺史。

所以杨骏的属官不能加以刑罚。

”皇帝又下诏赦免了他们。

傅祗维持正义大都如此。

氐族人齐万年举兵反叛,朝廷任命傅祗代理行安西军司,加封常侍,率领安西将军夏侯骏平定了叛乱。

傅祗升任卫尉,因有中风病而退休,在家被任命为常侍,仍食用卿的禄秩,朝廷赐给他钱及床帐等物。

到赵王司马伦辅政,任命傅祗为中书监,仍然担任常侍,以此镇抚人心。

傅祗以疾病为由辞谢,司马伦派遣御史用车接傅祗就职上任。

王戎、陈准等互相说:

“傅公还在任职,我们就没有忧虑了。

”他被大家所倚重信任到这种地步。

大将军苟晞上表请求迁都,派傅祗前往河阴,修理船只,为水上运输做准备。

等到洛阳陷落,朝廷官员共同成立行台,推举傅祗为盟主,以司徒、持节、大都督诸军事的身份传布檄文至四面八方。

傅祗又派遣儿子傅宣带领公主和尚书令和郁赴各封地征发义兵,他自己驻守在盟津小城,让傅宣的弟弟傅畅担任河阴令,接应傅宣。

后来傅祗因暴病而死,终年六十九岁。

傅祗认为自己诚义不终,在病重期间手书遗言严命他的两个儿子傅宣、傅畅,辞意深切,看了的人无不感激慷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

登绍圣元年进士第,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

移虔州教授。

以尝言隆祐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①。

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

“某事岂便于国乎?

某事岂便于民乎?

”朴曰:

“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

“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

”又言:

“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

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

”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

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祐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破田畴,发墟墓,朴至,请罢之。

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

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

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

“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

”居官所至有声。

在广南,止其帅孙竢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

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

朴尝自志其墓曰:

“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

”盖叙其平生云。

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自《宋史•李朴传》,有删改)

注①鞫:

审问。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B.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C.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D.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答案B

解析原文标点: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

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断句时要考虑动词组句的特点,根据文意切断。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绍圣、熙宁、元丰、贞观、康熙。

B.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C.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

如“位在廉颇之右”。

官位前加“右”表示比加“左”地位高。

D.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事迹或悼念性的文字。

答案C

解析C项,关于左、右地位的表述绝对化,不同时期,左、右的地位有变化。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朴耿直刚正,敢于进言。

他因曾经言说隆祐太后处事不当而被停职查办;他批评翰林承旨范纯礼不敢言,没有范父的风范。

B.李朴指摘时弊,忠于朝廷。

他入朝答对,认为自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如果今天政事不当,必定导致不能挽救的局面。

C.李朴傲视当朝权贵。

中书侍郎冯熙载想以邂逅的方式与李朴相见,李朴笑道,既然不能见蔡京,就更不能邂逅冯熙载。

D.李朴历任官职,颇有声望。

他相继担任虔州教授、肇庆府四会令、国子祭酒、秘书监等职,在任职之处都留有很好的名声。

答案D

解析D项,“他相继担任虔州教授、肇庆府四会令、国子祭酒、秘书监等职”错。

国子祭酒,因病没上任。

高宗即位授他秘书监,未到就去世了。

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