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5794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年哈尔滨市第九中学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2卷(非选择题),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包括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题意的。

1.墨法皆尚贤,墨子云: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韩非则认为君主应用贤能的“法术之士”,“所谓贤臣者,能明法辟、治官职以戴其君者也。

”这说明与墨家相比,法家的“尚贤”更重视

A.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B.任能与重法术相结合

C.法、术、势三者结合D.反对世袭制任人唯亲

【答案】B

...............

点睛:

解决本题分两步走:

一是理解墨子和韩非子的“尚贤”主张,二是紧扣设问“与墨家相比,法家的‘尚贤’更重视”,比较两者主张即可得出“任能与重法术相结合”的结论。

2.下表是东汉和唐代部分卿职的职责对比,

东汉

唐代

太常

掌礼仪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常赞天子。

太常

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程之事,以八署分而理焉

卫尉

掌宫门卫士,宫中檄循事`。

卫尉

掌邦国器械、文物之政令`

少府

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

太府

掌邦国财货之政令。

太仆

掌车马。

天子每出,奏驾上卤簿用;大驾则执驭。

太仆

掌邦国厩牧、车舆之政令。

对其中变化趋势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中枢权力职官分离趋势加快B.皇室与国家财政逐渐分离

C.中枢权力分工明确互相制衡D.实现从家臣到朝臣的转变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部分卿职的职责既负责皇帝家事,也负责国事;到唐代部分卿职的职责主要负责国事;故实现从家臣到朝臣的转变,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东汉和唐代部分卿职的职责的变化实现从家臣到朝臣的转变,没有涉及中枢权力职官分离的信息,故A项错误。

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且材料强调东汉和唐代部分卿职的职责的变化实现从家臣到朝臣的转变,故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中枢权力分工的信息,无法推断出中枢权力分工明确互相制衡,故C项错误。

3.《王阳明全集》载:

“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

故人人悦其易从。

”可见,王阳明施教的根本原则是

A.万物同体B.致极良知C.人悦易从D.随材适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阳明认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不仅是人所要追求的境界,也是人心的本体,是一切人心而不仅仅是圣人之心的本体,因此王阳明施教的根本原则是随材适性,即指因材施教,适性扬才,故D项正确。

万物同体属于认识论,与设问施教的根本原则不符,故A项错误。

致极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方法论,与设问施教的根本原则不符,故B项错误。

人悦易从不是王阳明施教的根本原则,故C项错误。

4.康熙年间广州海关征税,货税大都为百中取二,由行商承保代缴,夷商最大的负担实为官礼与“陋规”(简称规礼)。

雍正初年,将规礼归公。

据乾隆年间的调查,规礼有六七十种之多,夷商根本不知道中国的关税税率。

据此可知当时

A.一口通商导致官僚腐败B.中西贸易理念存在差异

C.行商垄断了海关管理权D.规礼过重阻碍朝贡贸易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关税税率较低,没有专门的征收关税机构,征税制度不规范,没有明确中西方贸易的税率,故可知当时中西贸易理念存在差异,故B项正确。

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主旨强调中国当时税制制度不规范,中西贸易理念存在差异,故错误。

C项说法错误,且材料“行商承保代缴”不符,故错误。

规礼过重是税制制度不规范的体现,不是阻碍朝贡贸易,而是影响正常的中西方贸易,故D项错误。

5.《清实录》中关于“国体”有不同的记载:

1840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而1840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

导致“国体”涵义转变的原因是

A.社会矛盾的变迁B.国家政权的更迭

C.西学东渐的影响D.近代外交观形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体”从国家体制到国家体面,说明“国体”内涵的变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变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故A项正确。

鸦片战争前后的政权依然是清政府,没有体现国家政权的更迭,故B项错误。

明末清初也存在西学东渐,但是“国体”的表述没有变化,故C项错误。

社会矛盾的变迁导致“国体”从国家体制到国家体面的变化,与近代外交观形成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

抓住材料时间,了解1840年以前的“国体”和1840年以后“国体”的内涵,可从社会性质、社会矛盾的转变方面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6.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与人民。

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A.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B.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C.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D.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族国家的观念由反满族统治到民族统一观念的形成,说明孙中山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故C项正确。

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析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孙中山近代民族国家构想的变化,没有涉及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孙中山近代民族国家构想的变化,与民主共和制的实质无关,故D项错误。

7.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记载“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

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薄,颁发各省学堂,于每岁散学后,照格填注通报京师大学堂。

”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

A.改革教育体制以适应变法需求B.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

C.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D.开创了官员选拔的新形式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薄,颁发各省学堂”和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具有政府机构的性质,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故C项正确。

京师大学堂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是改革后的结果,A项因果倒置,故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京师大学堂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的信息,而是强调京师大学堂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官员选拔的方式,而是强调京师大学堂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故D项错误。

点睛:

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薄,颁发各省学堂”,根据对题眼的了解,从“京师大学堂具有政府机构的性质”的角度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8.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决不可以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这一思想

A.强调农、轻、重发展并重B.吸取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

C.成为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强调在经济建设要协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吸取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的体现,故B项正确。

A项说法与材料“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不符,材料强调协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不等于强调农、轻、重发展并重,故A项错误。

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确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1952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9.《查士丁尼法学阶梯》记载:

元首所决定之事也有法律的效力,因为人民已依颁布的关于其谕令权的王法,把自己的一切谕令权和权力授予给他个人。

这表明罗马法

A.蕴含遵循契约的精神B.着力维护帝国的权威

C.标志元首制最终确立D.制约公民意识的形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是王权民授的体现,蕴含遵循契约的精神,故A项正确。

罗马法有维护帝国的权威的作用,但与材料强调罗马法具有契约的精神不符,故B项错误。

公元前27年,屋大维采用元首制,确立个人独裁统治,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罗马法具有契约的精神,没有体现制约公民意识的形成,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以罗马法为切入点,考查罗马法的特点。

解决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因为人民已依颁布的关于其谕令权的王法,把自己的一切谕令权和权力授予给他个人”等,结合罗马法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0.19世纪自由放任学说成为政府制订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20世纪初,英国思想家霍布豪斯认为:

社会条件和公共福利的改进,将使个人获得更大的安全保障,自由将随之增加。

国家应采取积极的干涉措施,为自由提供基本的社会条件。

这一变化

A.说明国家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B.导致英国最终放弃原有经济政策

C.基于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形势变化D.是为了应对欧洲政治格局的巨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霍布豪斯主张利用国家的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这种变化主要是基于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形势变化,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国家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的信息,而是强调经济政策的变化,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霍布豪斯主张利用国家的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与导致英国最终放弃原有经济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经济政策的变化,与政治格局无关,故D项错误。

11.下图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内外政策,依据史实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国家干预,扩大对企业的投资B.国家垄断,奉行贸易保护政策

C.增强国力,确立世界霸主地位D.“美国优先”,导致二战爆发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寓意“对内拧开水龙头”“对外紧闭水龙头”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的对内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提供就业机会,刺激消费;对外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不让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故B项正确。

A项只涉及对内政策,但不是扩大对企业的投资,而是创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故错误。

C项只涉及对外政策,且该说与史实不符,故错误。

美国不是二战的发源地,故D项说法错误。

12.二战后欧洲国家主要选择了两条复兴的道路:

在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政府承诺明确的计划和无可置疑的党的坚定领导下的方向感;在西欧,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依靠自由市场和政府控制的结合来转化遭到战争毁灭的社会。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工业化道路选择依据具体国情

B.计划经济与自由主义政策之争

C.二战之后欧洲国家的正式分裂

D.强化政府在经济复兴中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苏联和东欧,还是西欧,他们都致力于经济恢复和发展,强化政府在经济复兴中的作用,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两种不同道路的经济复兴,与工业化道路选择依据具体国情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两种经济发展手段的竞争,无法推断出计划经济与自由主义政策之争,故B项错误。

美苏冷战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第2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2-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条件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135分。

13.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变,是近代政治观念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朕即国家,……为了百姓本身的利益,国君应当使他们无条件服从。

只有当全部权力完全集中在唯一的国君手里时,臣民的幸福和安谧才有保障……臣民没有权利,只有义务。

——(法)路易十四(1638-1715)

材料二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

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

第六条法津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法)《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年)

材料三1908年,清政府在出洋考察各国政治的基础上,融合皇族和立宪派等多方利益要求,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宪法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组成,其内容涵盖了宪政制度的基本要求。

第一条、“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第三条、规定“法律在皇帝批准颁布前应经议院决议。

”……(附录)第一条、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第二条、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第三条、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第六条、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摘编自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1)材料一、二中“民”的内涵有何不同?

(2)《钦定宪法大纲》是两种“民”的意识影响的结果,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产生的原因,并简述其影响。

【答案】⑴差异:

体现臣民意识VS体现近代公民意识

君权至上(民绝对服从君主统治)VS主权在民

民处于被动、从属地位(缺乏主体意识和权利)VS平等意识(自由平等)

⑵成因:

臣民意识成因:

长期封建专制,受德日政体影响;自然经济主导;封建思想依然浓厚

公民意识成因:

立宪派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启蒙传入。

影响:

从形式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有利于近代公民意识的觉醒;本质是维护清王朝统治(封建色彩浓厚);客观上推动辛亥革命爆发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走出各自的内容,找出角度进行比较即可。

根据材料一“国君应当使他们无条件服从”“朕即国家……全部权力完全集中在唯一的国君手里”“臣民没有权利,只有义务”和材料二“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等信息可从“民”的意识、掌握权力的对象、“民”的地位等方面比较内涵不同即可。

(2)第一小问,关于臣民意识成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受德日政体影响、自然经济主导、封建思想依然浓厚等方面思考作答;关于公民意识成因的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立宪派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启蒙传入等方面思考作答。

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民主化、公民意识的觉醒、本质是维护清王朝统治、客观上推动辛亥革命爆发等方面思考作答。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6-21世纪的500年,中西方发展从同一水平线,到差距逐步拉开,又在预期的将来重新趋近平衡,走了一段很长的弧形道路,这条道路积淀着历史的经验教训,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憧憬与希望。

如果进行“五百年的中西比较”研究,按时代历史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

从16世纪中叶到1840年。

同一水平线上的两个时代巨人,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展开激烈的竞走,西方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迅速崛起,中国在封建主义的泥潭中急剧地衰落——崛起和衰落构成了该段的主体内容。

第二段:

从1840年到1949年。

中西方在历史竞走中严重相撞。

西方给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中国面对西方的冲击奋起抗争和探索,找寻救国的出路——冲击与探索成为该段的基本主题。

第三段:

从1949年到2049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追逐与竞争。

中华民族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为在21世纪接近和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奋斗——挑战与奋起成为该段的中心思想。

请选择其中一段的主题,运用相应的史实编写该研究目录,并加以简要阐释。

(要求:

围绕所选择的主题,多角度选取史实进行中西比较阐释)

【答案】示例一16世纪中叶到1840年崛起与衰落

研究目录1中国农耕经济发展与西方工业化的曙光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占据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西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化发展道路。

2中国封建专制顶峰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

中国——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西方——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逐步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中国早期启蒙思潮与西欧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但最终没有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篱。

西方——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深刻的思想解放,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观念。

示例二1840—1949年冲击与探索

研究目录1西方强行叩关与中国经济结构变迁

西方——两次鸦片战争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倾销商品,争夺市场。

中国——小农经济逐步瓦解,新经济成分出现(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西方民主制度冲击与中国救国道路探索

西方——资阶革命确立民主法制、十月革命俄式革命道路冲击中国传统政治观念。

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3西方思想文化引进与中国思想解放深入

西方——军事等技术、启蒙思想、进化论、马克思主义传入。

中国——学习西方技术、制度、思想,形成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示例三1949—2049年挑战与奋起

研究目录1两极格局的世界与中国独立自主外交

世界——两极格局形成,西方对华孤立敌视政策,冷战思维影响国际关系。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断提高国际地位。

2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西方——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布雷顿体系等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中国——借鉴苏联工业化经验到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应对高科技竞争

西方——三科(核能、信息、基因、航天技术)发展,当代世界是综合国力竞争。

中国——双百、培养高科技人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速发展。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式论题,解题时抓住设问要求“选择其中一段的主题,运用相应的史实编写该研究目录”运用所学知识中西知识回答即可。

例如选择第一段“从16世纪中叶到184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确定论题为“16世纪中叶到1840年崛起与衰落”,根据论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确立目录分别为“中国农耕经济发展与西方工业化的曙光”、“中国封建专制顶峰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中国早期启蒙思潮与西欧思想解放运动”等;结合目录的内容分别回答西方崛起的史实、中国衰落的史实即可,注意目录的主旨须和史实一致。

另外学生还可选择“第二段从1840年到1949年”、“第三段:

从1949年到2049年”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主题依次为“1840—1949年冲击与探索”“1949—2049年挑战与奋起”,根据主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确立目录,围绕所选择的主题,多角度选取史实进行中西比较阐释即可。

(二)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宋王朝建立后,一方面在原有职官不废的基础上不断地增设使职;另一方面,有意地分割事权。

同时北宋品阶制度十分复杂,官员的品与阶、官与职常互不一致,使得北宋官僚机构重叠且系统紊乱。

继王安石变法之后,从元丰三年开始,宋神宗下令仿照《唐六典》制定新的职官制度。

九月批准实行新的寄禄官阶,职事官各还其职,按不同的品、阶授相应的官职。

于是品、阶、官、职就统一起来了。

此外,凡领空名的职事官一律罢去;元丰五年,又对三省六部、枢密院、御史台、秘书省、九寺、五监等部门的统属和职掌作了详尽的规定,重新恢复了三省的实际地位和职权,取消与三省重复的机构,如中书门下、谏院、起居院等;在六部改革中,裁减了一批喧夺六部职权的冗官机构和使职差遣官,恢复了六部原有的职权。

然而,后世对北宋元丰改制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宋哲宗时王觌认为元丰官制改革:

“正名百职,上下相维,各有分守。

”朱熹认为神宗喜《唐六典》,“依此定官制,事多稽滞”,“既有六部,即无须用九卿,建官重三叠四,多少劳扰。

——摘编自秦江《试论北宋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元丰官制改革的背景。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元丰官制改革的不同态度及其依据。

【答案】⑴北宋机构重叠紊乱,行政效率低下,存在弊端;国家财政负担沉重,统治危机加深;王安石变法失败,巩固变法成果。

⑵态度1:

肯定依据:

品、阶、官、职统一,简化官品等级;精简政府机构,职责明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

态度2:

否定依据:

以复古为指导思想,不符合实际;改革不彻底,改革后依旧存在机构重复,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

【解析】

(1)关于北宋元丰官制改革的背景,根据材料“北宋品阶制度十分复杂,官员的品与阶、官与职常互不一致,使得北宋官僚机构重叠且系统紊乱”“继王安石变法之后,从元丰三年开始,宋神宗下令仿照《唐六典》制定新的职官制度”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北宋官制的弊端、国家统治危机、宋神宗巩固变法成果等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

本题引用北宋元丰官制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背景”“不同态度及其依据”,难度相对简单。

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北宋品阶制度十分复杂,官员的品与阶、官与职常互不一致,使得北宋官僚机构重叠且系统紊乱”“继王安石变法之后,从元丰三年开始,宋神宗下令仿照《唐六典》制定新的职官制度”等,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概括归纳即可。

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治维新时期,在政治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央集权制的明治政府,造就了“官报时期”。

1875年,官方修订了报纸条例,其中就有“侮辱官吏罪”。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商业报刊也迅速发展起来。

为了引起官方和民众的一致关注,它们大肆炒作对外战争理念,宣传对天皇的“忠”,以扩大销量。

19世纪末,当权者吸收西方文化定位在德国的国家主义上,提出“和魂洋才”等口号。

从1932年起,日本政府对报刊实行了空前严厉的检查,禁止那些不利于军部的新闻报道,同时逮捕文化人士多达3.4万人。

为控制舆论,成立了情报局,由现役军人担任领导,对报刊等媒体实行直接控制。

1936年,政府将多家通讯社合并成立同盟通讯社,并规定:

凡是新闻传播的电报,不论是发稿还是收稿,只授权于该社。

太平洋战争时期,关于日方战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在整个战争时期,媒体被军方掌控,逐步走向法西斯道路。

——摘编自陈力丹《论日本媒体“二战”时的法西斯化》

⑴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媒体走向法西斯化的原因。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媒体法西斯化的措施和影响。

【答案】⑴原因:

政府控制媒体,为军国主义服务;媒体为扩大销量,获取利润,迎合政府和军方的宣传;军部等法西斯势力直接控制媒体。

⑵措施:

制定苛刻的言论法规,控制民众言论;设立政府情报局,统一媒体报道宣传;合并通讯社,控制新闻源。

影响:

鼓吹对外战争,助长日本法西斯化;制造战争舆论,欺骗蒙蔽日本国民,给日本国民和世界人民带来战争灾难;严格控制媒体,不利于媒体自由发展。

【解析】

(1)依据材料“官方修订了报纸条例”“日本政府对报刊实行了空前严厉的检查,禁止那些不利于军部的新闻报道”“媒体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