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5906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4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脏射频消融术的X线定位Word下载.docx

⑨尽量减少从锁骨下或颈静脉途径操作导管,而选择股静脉途径,这样散射线较少;

⑩尽可能在右前斜位(RAO)操作导管,因左前斜位(LAO)时二次照射较多。

后前位(PA)或正位投照时X线剂量居中。

违反以上原则可能导致以下危险的增加,如放射性皮炎、新生物、眼晶状体和甲状腺损害,最终可能导致基因缺陷。

二、常用X线投照方法和体位命名

虽然各种特定角度投照常规用于冠状动脉造影以便更好地观察不同的血管节段,但在射频消融术中并不需要如此,通常只需后前位和斜位即可。

虽然各人对斜位投射的角度有自己的选择,作者倾向于45度角。

我们用前位来放置导管于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高位右房、右心耳顶端、右心房外侧及希氏束区域。

前位还用来从逆行主动脉途径进入左心室。

而不管什么血管途径,LAO通常用来放置冠状窦的导管。

通过单一投照体位来判断某一导管的顶端位置是困难的。

而通过互相垂直的两个投照位,如两个斜位,则能够更准确地给三维心腔内的导管定位(图1)。

从一个体位的视角来看,RAO提供了平行于影像增强器平面的前、后、上、下方位,比如房间沟、Koch三角、肌部室间隔等平面的方位;

LAO则提供了左右房室沟的上、下、前、后方位,此时房室沟平面几乎与影像增强器平面相平行(见图2B,图3)。

使用一个软件(TheVisibleHumanSliceandSurfaceServer)可以更加方便地理解X线投照下的心脏解剖。

这一软件有助于我们理解由欧洲心脏协会和北美起搏与电生理协会制定的新的心脏解剖标志体位命名法。

三、右心房

㈠界嵴和右心房平滑部

右心房后部是平滑的静脉段,前外侧是由梳状肌构成的心耳部,两者由界嵴分开。

界嵴在上腔静脉口下方向外下方走行,形成“C”状结构,分叉为梳状肌,向前扇形散开,插入平滑的三尖瓣前庭区。

在右前斜位,界嵴几乎垂直于X光屏。

在左前斜位,C形的界嵴几乎平行于影像增强器平面(图3)。

心律失常学家对界嵴和右心房平滑部产生兴趣的原因有多种。

在峡部依赖性的顺钟向或逆钟向房扑,界嵴被认为是一个天然的传导屏障。

近来,通过对峡部依赖性房扑病人的研究,发现功能传导阻滞线位于界嵴后方的右心房平滑部,而不在界嵴区域。

这说明界嵴处的阻滞并非房扑维持的必需条件。

另外,三分之二的无器质性心脏病病人的局灶性房速起源于界嵴,心腔内超声证明了这一点。

界嵴处的射频消融也用于不适当窦速病人。

㈡、窦房结区域

人的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界沟交界处的心外膜下。

以下原因使窦房结较少受到射频消融的破坏:

①更接近于心外膜,而不是靠近右房内膜;

②可通过良好的位于中央的窦房结动脉来散热;

③窦房结在上腔静脉与右房交界区的体部被界嵴最厚处与右房内膜分开;

④窦房结结构上分散广泛,其心房出口因人而异,在同一个人身上又因时而异。

以上因素可以解释为何射频消融治疗不适当窦速不象治疗其他右房房速那样有效。

㈢、右心耳

人们经常认为位于界嵴前方的梳状右心房肌不是右心耳的一部分。

的确,右心房的主要特征就是围绕三尖瓣前庭的梳状肌。

但这一认为右心耳只是三角形顶端的看法是错误的。

为了把电极导管置入右心耳的三角形顶端,首选前位投照。

在这一投照位,当导管头部位于心耳尖时,会从左向右、从右向左摆动。

右心耳尖位于右房室沟的前上方位。

导管头部在右前斜位指向屏幕的右侧,在左前斜位指向屏幕的左侧。

右心耳的电生理价值在于此处存在连接右心耳与右心室肌的房室旁路。

㈣、欧氏瓣、欧氏嵴、Todaro腱

在胚胎心脏,有一个瓣膜引导下腔静脉血流进入卵园窝。

成人时,这一瓣膜部分被吸收,遗留为欧氏瓣(图1A,图4)。

欧氏嵴是欧氏瓣在卵园窝和冠状窦之间的肌肉延续,此区域是以前被称为房室隔的心房心室肌重叠处,下方的房室沟把房室分开。

严格意义上讲,这一结构并不构成间隔,切除这一区域可以不涉及心腔。

把造影剂注入下腔静脉靠近右房处可以显示欧氏瓣(图4)。

而如果从上腔静脉注入造影剂则不易在X线下显示此瓣(图5A)。

欧氏嵴包含了Todaro腱,此腱是欧氏瓣游离缘的直接延续,是一个纤维结构。

关于Todaro腱在成人中是否恒定存在近来尚有争议。

如果Todaro腱发育良好,它通常沿欧氏嵴向上方走行,指向中心纤维体。

Todaro腱终止于房室结与希氏束的交界处,或直接止于希氏束上方。

即使进行造影,也难以X线屏幕上显示或定位欧氏嵴和Todaro腱。

可大约用冠状窦的上缘或欧氏瓣的最高点与三尖瓣隔瓣的前上缘的连线来代替欧氏嵴或Todaro腱(图4,5)。

在欧氏瓣的前下方,准确的讲在位于冠状窦口的Thebesian瓣的下方,有一个袋状结构或隐窝,向前与三尖瓣的光滑的前庭相延续(图4)。

这两个结构均可以通过下腔静脉注入造影剂而得到清晰显示(图4)。

正如图5中所示的,隐窝的发达程度及其在造影上显示的与三尖瓣前庭的边界因人而异。

㈤、下位峡部(下腔静脉三尖瓣峡部)

下位峡部是构成顺钟向或逆钟向右房房扑的大折返环的缓慢传导区。

它在较为少见的被称为低位襻折返(lowerloopreentry)的下位右房房扑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如一些文献所述,下位峡部后方受限于欧氏瓣,前方受限于三尖瓣隔瓣附着点(图4)。

峡部由一袋状隐窝构成,后方为膜状,向前为肌性成分并有小梁。

与前方三尖瓣的光滑前庭延续(图4,5)。

光滑前庭由一层薄的心肌构成。

如前所述,隐窝和前庭在无造影剂的情况下无法在X线下显示。

左前斜位提供了X线下可弯曲导管探查下位峡部的最佳角度(内侧或间隔旁5:

00,中或下6:

00,或在外侧即体位上的前下7:

00)(图1B,2B)。

经过右房造影发现,与正常对照人群相比,下位峡部依赖性房扑患者的右房和下位峡部扩大。

右房扩大及其对下腔静脉三尖瓣峡部结构的影响可能是持续房扑的病理基础或广泛存在的解剖基质。

㈥、Koch三角

据说WalterKoch并未描述过所谓Koch三角的标志。

然而,他模范地图示了这一解剖区域,因而这一命名被形态学家、外科医生和电生理学家广泛应用于心律失常文献中。

Koch三角指的是位于右房间隔旁下位,包含了房室结、房室结向下的延伸以及接近紧密部的移行纤维等结构的一个区域。

另外,Koch三角还是间隔旁路、间隔旁旁路等房室旁路的心房插入点。

房室隔膜部成分构成了Koch三角的尖。

欧氏嵴,包括Todaro腱,以及三尖瓣隔瓣的附着点,构成Koch三角的外侧缘。

Koch三角的底是冠状窦口和从冠状窦向三尖瓣延伸的前庭区(图5)。

在右前斜45度,Koch三角平面平行于影像增强器(图4-6)。

为确定导管是否位于Koch三角区,必须结合两个投照斜位(图1,6)。

在右侧房室交界区,左前斜位可以区分导管是位于间隔旁,还是下位(以前的后位),还是前下(以前的后外)。

希氏束位于上(图2,5),而冠状窦位于下(图5,左侧一组)。

由于解剖变异,一些病人的Koch三角可能更趋于水平,一些病人的冠状窦口可能位于希氏束的后方而不是下方。

如图4-6所示,通过在右房注入10-20cc造影剂(最好在下腔静脉与右房的交界处),可以显示Koch三角的标志,可以观察到Koch三角的边,即欧氏瓣、三尖瓣、下位峡部(图4,6),这一技术有许多报告。

作者目前采用的方法是从股静脉途径置入一个50或60cm的8F鞘,由此注入造影剂或置入诊断用4F电生理导管,此方法可以确定Koch三角的大小、走向、与最大希氏束电位点的位置关系以及与三尖瓣环平面的关系。

如图5所示,Koch三角的大小有差异。

一些病人的Koch三角更垂直些,而另外一些人的Koch三角可能更水平些。

冠状窦隐窝和三尖瓣前庭的大小也有变异。

最大希氏束电位点并不总是与造影显示的Koch三角的前上位的顶点一致(图5)。

这可能是由于膜部间隔的伸展情况不同。

因此,在三尖瓣下记录到希氏束电位说明膜部间隔伸展较大。

这对判断房室结紧密部的位置有重要意义,因房室结紧密部就在希氏束的近端。

房室结是一个无保护结构,对射频消融电流敏感。

偶尔,在房室结紧密部附近标测可导致短暂的希氏束上阻滞。

除非病人的病情需要进行房室结阻滞,否则应避免在房室结紧密部附近放电。

当传导轴进入膜部间隔并被纤维组织包绕时,房室结就变为希氏束,这时希氏束受到保护,与房室结紧密部相比不易受射频消融电流损伤。

希氏束旁旁路位于这一胶原纤维帽的表面,并走行于心内膜下。

因此希氏束旁旁路易被导管操作时的机械刺激阻断,并可在不造成希氏束阻滞的情况下接受射频消融。

右前斜位下右房造影不仅可显示Koch三角的边界和各种伸展变异,也可显示射频导管的准确位置以及与三尖瓣边界的位置关系(图6)。

这一方法可用于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病人的射频消融,以及用于所谓后间隔旁路(下间隔旁)、中间隔旁路(现称为真间隔)、前间隔旁路(上间隔旁包括希氏束旁)的病人和以各种方式起源于Koch三角的房速病人。

Koch三角的大小可提醒介入电生理学家避免导致潜在可能的对房室结紧密部的损伤。

理论上讲,当Koch三角较小时更易于导致对房室结的不必要损伤,因为能够安全释放射频消融电流的空间太小,短的边界也使消融导管头部不易保持稳定。

在进行慢径消融时,由于心内电图的特异性不强,此时在左前斜位可以帮助确定导管指向Koch三角表面,而不是下位峡部。

㈦、卵园窝和房间沟(房间隔)

卵园窝是传统上被称为房间隔区域的右房面的一个凹陷。

在左房面,有一个膜性瓣覆盖此区域。

此活性瓣无肌性组织。

当它完全封堵了两个心房的血流通路时,此瓣代表了真正的房间隔,也即可以不出心脏而切除此瓣。

除了前下方边缘固定瓣膜的部分,其余大部分肌性房间“隔”是由左右心房肌对合而成,其中间是由心外膜脂肪延伸而来的纤维脂肪组织。

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坚持用“房间沟”这一名词而不用肌性房间隔。

房间沟从右向左斜行(图3C,6E,7)。

在左前斜位,房间沟几乎垂直于影像增强器平面(图6E,7)。

卵园窝前方是一个突起的肌性边缘,称为肌性前缘(图3C)。

由于穿间隔的操作需求增加,卵园窝成为电生理试验室感兴趣的一个解剖标志,尤其是在房颤和左房快速心律失常病人需要射频消融治疗时。

近来,有的电生理学家建议修正传统的导管穿刺间隔技术。

作者同意Gonzalez等的看法,由于心脏在胸腔位置的个体差异,进行间隔穿刺时的X线投射角度也应因人而异。

他们建议使用作者提出的正交左前斜位和右前斜位。

斜位的角度也应个体化调整。

右前斜位的角度应使冠状窦近端垂直于影像增强器平面,这时的右前斜位一般在30度到70度之间(平均50±

7度)。

左前斜位应使最大希氏束电位的希氏束电极头部垂直于影像增强器平面,此时的左前斜位角度在30~86度之间(平均51±

11度),在这个角度,卵园窝穿刺点位于希氏束电极的左边(显示在屏幕的右边)(图6,7)。

当需要间隔穿刺放置导管时,必须保证穿刺在卵园窝水平。

经过房间沟(传统上的肌性房间隔)的穿刺在一个高度抗凝化的病人会导致心包积血。

因为夹于左右心房肌间的纤维脂肪组织会被血流分开。

㈧、冠状窦和锥状区

本文把冠状窦和锥状区放在右心房一节论述的原因是作者通常经过右房入口进入这一区域。

锥状区(pyramidalspace)的命名源自Sealy和Gallagher,其上方的尖是中心纤维体,两侧分别是左右心房,底部是肌性室间隔和左心室。

冠状窦构成这一三角锥形的底边。

锥状区的内部组织是下部房室沟心外膜组织的延续。

从解剖意义上讲,无论是肌性房间隔还是在Koch三角水平的房室隔都不是真正的间隔,而是两个壁的对合,这两个壁可以被分离而不进入任何心腔。

在Koch三角水平,右房肌与肌性室间隔顶部紧密对合。

在两层肌肉之间,在特殊分化的房室传导系统之外,还有包含动脉、静脉、神经的纤维脂肪组织。

这一“三明治”不是房室隔,而是下房室沟的延续,或可以简单地称为房室三明治(atrioventricularsandwish)。

在射频消融术中,多种途径均可以接近这一区域。

此处的房室旁路可以很复杂,一般被称为间隔旁路和间隔旁旁路。

以前被称为后间隔旁路的旁路,从体位角度而言,应称为下间隔旁旁路。

这一名称也许太为广泛和简单,对电生理学家的消融工作没有多少帮助。

下间隔旁旁路的消融可以从右心进行,可以从冠状窦内或外进行,可以从心中静脉进行,也可以从左心主动脉瓣下进行(图8)。

心中静脉(图7,8)止于冠状窦近端。

从左前斜位和右前斜位而言,心中静脉在沿左心室下内侧外膜表面向前弯行之前一直为向下方走行。

由Jackman等命名的中间隔旁路位于希氏束和冠状窦口之间。

这些旁路的消融从Koch三角进行。

在新的体位命名法中,这些旁路均被称为间隔旁路。

如前所述。

为确定导管位于Koch三角,必须结合两个投照斜位(图9)。

图9举例展示了一例旁路,其导管位于间隔(中间隔)或右下旁间隔(右后间隔)。

作者的观点是,这一旁路的消融在Koch三角进行,在冠状窦的前方或外面,希氏束下方,Koch三角的下位。

象其他位于Koch三角内的旁路一样,这一旁路是右房肌和肌性室间隔的连接。

因此,它是一个心房-间隔旁路,而不是真正的间隔部旁路。

㈨、右房室沟

旁路可以穿过右房室沟连接心房肌和心室肌。

大多数右侧旁路的消融选择心房而不是心室插入点进行。

图10显示了右前旁路的消融靶图和心内电图(图10A,B,C)。

请注意标测导管的远端双极电图。

可见显著的心房波,其后是一独立的可能代表旁路电位的转折波形,以及心室电图的预激波。

如图10D所示,对此处旁路的正确体位命名是前壁旁路,而不是传统上的外侧旁路。

图10E的右房室沟钟面显示这一旁路位于左前斜位上的9点钟,希氏束位于12点至1点之间。

在右房室环处要保持导管的稳定较为困难,此时使用特制的鞘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图10B,C)。

四、右心室

电生理检查中一般需要常规在右心室置入导管,在射频消融术中也经常需要这样做。

在一些程序刺激检查中,导管需同时或先后放入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

为把导管放入右室心尖部,通常只需正位X线即可。

右室流出道的置管也是如此。

但是,尤其是在射频消融中使用较硬的导管时,为安全起见,应结合使用左前斜位。

这可避免在导管进入右室流出道的过程中进入及损伤冠状窦。

心电监测可以同样帮助避免发生这一错误,因在误入冠状窦后可记录到心房和心室电图(典型的呈冠状窦近端图形)。

作者认为在右室室上嵴下也可以记录到同样图形。

从方位上讲,右心室位于左心室的前方,如图3C、3D所示,这一关系对左右心腔是如此,但对左右心室肌而言并非如此。

右室流出道相对室上嵴和希氏束而言位于其前上方(图2A,3A,3B,5A)。

就标测而言,右室流出道在下列情况非常重要,如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原因不明的室性心动过速、一些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以及法乐氏四联症矫正术后与疤痕有关的室性心动过速。

右室流出道与流入道的分界点在室上嵴(图2A,2B,7F,8A)。

与室上嵴有关的心律失常主要是一些传统上的前间隔旁路,或新命名法的上间隔旁路,此时室上嵴是旁路的插入点。

在此深入讨论这个问题已超出本文的范围。

但如果旁路的心室插入点位于室上嵴,在左前斜位可以看到此时导管位置与位于膜部间隔的希氏束导管的位置是不一样的。

图6显示一例希氏束旁旁路。

图7F显示室上嵴心肌位于希氏束电极导管的右侧。

插入点位于室上嵴的旁路应认为是上位间隔旁旁路,这比认为是右上旁路要好,因为可以提醒操作者,此处的轻微导管移位就会损伤邻近的正常房室传导系统,虽然在室上嵴处进行射频消融是安全的。

右束支向前走行。

在束支折返性心动过速,右束支是射频消融的靶点,此时应尽量选择远离希氏束的靶点。

右前斜位可以估测靶点与希氏束的距离(图11)。

左前斜位有助于引导导管进入上位间隔旁的右心室,此时导管位于尚未发出分支的右束支主干处。

五、左心房和肺静脉

正如一些文献讨论的那样,左心房的解剖远比人们通常认为的情况要复杂。

除左心耳处的梳状肌以外,左房的内膜是光滑的。

从位置上讲,左心耳位于左上肺静脉口的前上方(图2,3,12,13)。

旁路可在此连接左心耳和左心室。

左心房通过卵园窝与右心房分开。

在成人中的四分之一人群,卵园窝瓣膜与边缘处于分离状态,此时可不需穿刺而由右房把导管进入左房。

在左房前部,Bachmann束连接起左右心房(图12)。

Bachmann束右行到达右心房和上腔静脉之间的界嵴处,向上与来自右心房上外侧的肌纤维混合,此时恰位于右心耳尖部的下方(图12A,B,D)。

据一些文献报告,Bachmann束在一些心脏中发育不良,且并非心房间唯一的肌肉通路。

从X线体位上讲,Bachmann束位于希氏束和卵园窝的上方,右心耳尖部的后方(图12A,B)。

轴向上,Bachmann束大约位于右上肺静脉口和左上肺静脉口的水平(图12D)。

在正位X线上,如果位于右心耳的导管指向前或指向脊柱,则Bachmann束也位于右心耳水平(图13)。

如果作者从心内膜进行Bachmann束的标测,除前面所述投照方法外,还必须使导管在右前斜位指向前方。

然而,右前斜位投照时,标测Bachmann束的导管必须位于置于右心耳尖部的电极的后方(图12)。

近来,由于射频消融技术的进步,房颤病人需要消融肺静脉肌袖,因此覆盖在肺静脉近端的左房肌袖又受到重视。

上肺静脉的肌袖比下肺静脉的肌袖要长。

由于在尸检心脏标本上也难以确定肺静脉与心房的边界,在电生理室即使使用造影技术,也难以进行界限划分。

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正位X线下当导管位于心脏轮廓之外时就认为导管位于肺静脉内。

如图12,13所示,在正位时不需越出心脏轮廓就可以进入任何一只肺静脉。

事实上,右上肺静脉的初始部分位于右房平滑部与上腔静脉后壁交界处的后方(图12A,B)。

对右侧肺静脉而言,右前斜是最好的投照方位(图8),而左前斜是左侧肺静脉的投照方位(图7D)。

肺静脉造影时最好把导管直接置于每根肺静脉。

肺动脉造影的静脉相不能提供足够的解剖信息以确定射频消融的靶点或术后肺静脉狭窄的存在(图12)。

六、左心室

左心室与右心室有很多方面的不同。

首先,左心室壁远比右心室壁要厚(图3C,D)。

其次,左心室的流入道和流出道之间没有肌性分隔,而右心室有室上嵴。

因此,左心室在形态学上具有动脉-房室连续的特点(图2B,7F)。

第三,左房室瓣(二尖瓣)插入点的位置高于三尖瓣(图3C)。

在X线下,右前斜位时左右房室环形成一斜角,在前上方重叠,而在后下方分离。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Koch三角包含了三尖瓣上右房肌与二尖瓣下心室肌的折叠区。

左心室的置管通常用于左侧旁路心室插入端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通常从主动脉逆行进入左心室(图14)。

也可以经穿间隔途径。

左心室间隔部最好用左前斜位投照。

而确定三维左心室内的成功靶点常需联合应用右前斜位和左前斜位。

尽管许多人在消融左侧旁路时喜欢使用冠状窦导管来引导定位,在经验丰富的人员可不使用冠状窦导管来进行左房室沟标测(图14)。

如图14所示,所谓的单导管技术事实上需要两个导管,一个是消融导管,一个是消融后用来心房、心室起搏的右心导管。

通常情况是,左侧旁路病人在窦性心律时预激不充分,需要右心导管进行右房起搏以增加经过旁路的激动传导。

连接左心耳和心室的旁路必须经穿间隔途径进行射频消融。

以作者的经验,此时从主动脉逆行途径常不能成功,因为多数情况下左房插入端正位于左心耳口部或其下方,而心室插入端常位于心外膜脂肪(图3B,白箭头)。

由于心室插入端靠近心外膜,旁路消融必须在左房插入端进行。

而此时难以通过主动脉逆行到达这一部位,经穿间隔途径则容易得多。

图1

图2

A、B分别为一男性心脏的右前斜和左前斜切面。

录自TheEPFL’sVisibleHumanSurfaceServer,EPFL,1998。

A显示下腔静脉(ICV),下位峡部(CTI),室上嵴(SVC),主动脉(Ao),以及右室流出道(RVOT)。

其他缩略语见图1。

白点代表膜部间隔,此处可记录到最大希氏束电位。

在左前斜位,可见房室交界区水平的右心耳(RAA)和左右心房,白点也代表希氏束区。

请注意希氏束旁区域居于上,而非前。

左心耳也位于上。

图3A-D显示由头侧向尾侧顺序的心脏轴向切面。

A界嵴(TC)把上腔静脉(SVC)与右心耳(RAA)分开。

界嵴还把右心房分为后方的平滑壁和前方的梳状肌部(A-C)。

界嵴起源于房间沟(A)。

左前斜位易于显示C形的界嵴。

卵园窝是一个相当靠后的结构(C)。

请注意卵园窝前方是被称为肌缘的突起的肌性边界。

在D,下腔静脉(ICV)被欧氏瓣(EV)与下位峡部或称下腔静脉三尖瓣峡部(CTI)分开。

欧氏瓣向上走行,加入以前被称为房室隔的下方(现在称为房室三明治区)并与欧氏嵴融合。

欧氏嵴起源于冠状窦的上方,指向膜部间隔,构成Koch三角的标志之一。

右室流出道(RVOT)位于右心耳的左侧(A,B)和主动脉的前方。

右室腔(RV,见D)位于左室腔的前右方。

右室心尖部(RVA,见D)与左室心尖部(本图未显示)相比,更偏向人体尾侧。

三尖瓣的间隔附着点位于二尖瓣的前方(C)。

如A、B所示,右上肺静脉口位于右心房平滑部和上腔静脉后壁的后方。

有趣的是右心耳离右室流出道并不远。

右心耳尖部的底边位于右心室的心外膜处。

房室旁路可以连接右心耳和右心室。

左心耳离左心室肌也不远,此处也可存在房室连接

图4A显示通过下腔静脉注入造影剂,在右前斜位显示Koch三角和下位峡部。

B为心脏的右前斜位断面。

C是右房造影的线条图,请注意在欧氏瓣的前下方,下位峡部包括一个隐窝和三尖瓣前庭。

D是与A同样的X线透视,从欧氏瓣的顶点划一条线至Koch三角的上方顶点(在中心纤维体水平的三尖瓣间隔附着点)。

这条假想线可用来代替Todaro腱或欧氏嵴。

RAO=右前斜位ICV=下腔静脉EV=欧氏瓣RA=右心房RV=右心室Ao=主动脉SVC=室上嵴。

B中的白点代表理论上希氏束电位的位点

图5左图是右房造影显示Koch三角。

右侧线条图表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Koch三角。

左侧造影图对应右侧D图。

右图的黑点代表最大希氏束电位点。

请注意在A、D图中希氏束位于Koch三角的上方顶点。

在B、C中,希氏束位于Koch三角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