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5923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9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docx

世界近代史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

世界近代史(西南大学08级历史)

一、名词解释

1.圈地运动

指15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封建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之一。

在西欧一些国家中曾先后出现过,而以英国最为典型,它历时300多年完成了这一过程。

早在14、15世纪,随着毛纺织业的发展,对羊毛的需求量增加,羊毛价格上涨,英国的新贵族为了发展养羊业获取暴利,便开始用篱笆、沟濠圈占农民的份地和公有地,变成自己的牧羊场,并把这些土地上的农民驱逐出去,成为流浪者或雇佣劳动者。

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这种圈地运动成为政府法令准许下的“合法”行动,在英国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通过这样的暴力掠夺,既使农民与土地分离,又使土地与资本结合,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方面,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成了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加速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为城市资本主义工业提供了大批雇佣劳动者和国内市场。

2.清教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利用清教(加尔文教)反对英国国教的斗争。

16世纪以前,英国也是个天主教国家。

1529—1536年间,英王亨利八世实行宗教改革。

此后,“圣公会”(即安利甘教)成为英国国教。

这次宗教改革,在组织上把基督教会的最高领导权由罗马教皇转到英国国王之手,英国国教成为英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经济支柱和精神支柱。

国王、封建贵族和主教是三位一体的反动势力。

英国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首先以加尔文教为思想武器,把攻击矛头指向英国国教。

16世纪后半叶,加尔文教传入英国。

英国的加尔文教称为清教,其信徒称为清教徒。

他们主张清除英国国教的繁琐仪式,废除偶像崇拜;反对教会勒索,提倡节省教会费用,建立廉价教会;要求取消主教制和教会等级制,实现教会民主化,反对国王为教会首脑。

清教徒反对英国国教的斗争,称为“清教运动”。

清教运动最早开始于16世纪60年代,此后,随着清教徒人数增加,逐步脱离国教会建立独立的宗教组织。

到16世纪末期清教徒分成“长老派”和“独立派”两个教派。

长期的清教运动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上的准备。

3.《权利法案》

英国资产阶级确立君主宪制的宪法性文件之一。

1689年由国会颁布。

本法案规定国王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废止法律,不得征税,不得在平时招募和维持常备军;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议员在国会中的言论不受法院或其他机关的弹劾或质问;国会应经常召开会议等。

法案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资产阶级的权力。

这部法案是资产阶级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与封建贵族实行妥协在法律上的反映。

4.独立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宗教政治集团,属清教徒中的左翼。

独立派作为宗教集团,形成于16世纪末期;作为政治集团,形成于长期国会初期。

其领袖是奥利弗·克伦威尔。

在宗教上,主张地方教区平等独立,不受政府和国王的控制。

政治上,主张保留国王和上院,建立君主立宪制(一说其主张共和制)。

在1642—1648年的两次内战中,独立派逐步掌握了军队和国会控制权,在打败王军和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斗争中,起了领导作用。

1649年,成立共和国,独立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此后,它镇压平等派起义和掘地派运动,又派兵侵略和奴役爱尔兰,日益右倾。

1653年,其领袖克伦威尔建立护国主统治,独立派名存实亡。

5.克伦威尔

英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缔造者,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及独立派领袖。

1599年4月25日生于英格兰,为虔诚的清教徒。

17岁时入剑桥大学学习法律。

1628和1640年两次当选为国会议员。

他号召英格兰人民特别是清教徒起来推翻国王的残暴统治。

在1642~1648年的内战中,他招募训练的一支骑兵大显威风,被称为“铁甲军”,先后在马斯顿战役和纳斯比战役中击败王军,取得最后胜利。

他认为必须处死国王,在1649年成为审判和最终处死国王查理一世的主要力量。

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共和国。

对内实行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政策,支持圈地者对农民的掠夺,镇玉掘土派和平等派的民主运动以及爱尔兰的民族起义。

1653年改共和政体为护国政体,自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对外推行扩张掠夺政策,在与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取胜。

统治晚期,企图召集护国会议,以稳定政局,未遂。

病死于白金汉宫。

6.平等派起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争取政治权利的运动。

平等派是第一次内战后,人民群众出于对长老派控制的长期国会执行阶级利己主义政策不满而形成的一个政治派别,代表城乡小资产阶级如富裕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平民的利益。

其主要领袖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约翰·利尔本、理查·奥佛顿和威廉·沃尔文等。

平等派的一些代表则主张建立一院制的共和国,实行成年男子普选权。

这与独立派的建立立宪君主制,实行有财产资格限制的选举权的主张有冲突,遭到克伦威尔的反对。

1647年,11月15日在魏尔军事检阅时,平等派士兵企图趁机起义,遭克伦威尔镇压,士兵阿诺德被当场枪决。

当年春,平等派的士兵在伦敦和牛津郡发动起义,均遭到镇压。

1649年英吉利共和国成立后,独立派不履行战后实行《人民公约》的诺言,遭到平等派抨击。

克伦威尔为消灭军队中的平等派分子,派他们去镇压爱尔兰民族起义。

平等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途中发动起义,遭到克伦威尔残酷镇压,平等派运动最后失败。

后来,平等派分裂为许多小的派别,逐渐衰落。

7.掘地派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贫苦农民争取土地的群众运动。

掘地派运动出现于英吉利共和国成立后不久,由农民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土地政策的不满引起。

掘地派也称“真正的平等派”,其领袖是杰出的平均共产主义思想家杰拉尔德·温斯坦莱和威廉·爱威拉尔。

1649年4月1日,温斯坦莱和爱威拉尔带领一群贫苦农民到伦敦附近开垦荒地。

由于他们到处开掘荒地而得名“掘地派”。

4月26日,以温斯坦莱为首的十五名掘地派分子发表宣言,提出土地公有、共同劳动、共同吃饭等口号,结果许多郡都出现掘地运动,建立起很多农业公社,这引起政府不安。

到1651年底,各地掘地派运动都先后遭到政府军队的驱逐和镇压。

掘地派运动和他们的思想反映了城乡最平穷人名的愿望,但是他是不成熟的,空想的,而且有宗教的外衣,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显著。

8.“光荣革命”

1688年英国国会推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国王詹姆士二世的政变。

1685年詹姆士二世即位后公开信奉天主教,并试图恢复专制统治。

1688年,詹姆士二世的天主教徒王后玛丽生下一子,王位将由天主教徒继承。

国民的不满达到极点。

于是,国会由7名著名人士联名致函荷兰执政奥伦治亲王威廉,请其率军驱逐詹姆士二世。

威廉于11月5日登陆,众叛亲离的詹姆士逃亡法国。

1689年1月,国会将王位授予威廉及其妻玛丽。

10月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国会权力超过王权的原则。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自此得到确立。

政变未经流血,故称“光荣革命”,它通常被视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尾声。

9.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过程。

它既是生产技术的革新,又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圈地运动和殖民政策的推行,海上霸权的确立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以及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的长期积累,使英国首先具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

它先以轻纺部门开始,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交通运输、冶金、采矿等重工业部门的革新。

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同时也使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出现。

10.瓦特

詹姆斯·瓦特,1736年1月19日生于英国格拉斯哥,是英国著名的发明家,是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法兰西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对当时已出现的蒸汽机原始雏形作了一系列的重大改进,发明了单缸单动式和单缸双动式蒸汽机,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和运行可靠性,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改良了蒸汽机、发明了气压表、汽动锤。

后人为了纪念他,将制中功率和辐射通量的计量单位称为瓦特,常用符号“W”表示。

11.工厂制

1812年战争以后由工业革命引起的制造业制度。

工厂制的发明者是阿克莱特,他于1969年发明的水力纺纱机,有利于日后的工厂发展。

新的生产方式使生产从家庭转移到使用大型复杂机器的工厂,这些机器必须由熟练或半熟练的工人操作。

工厂制在经济转变中有重大的历史影响。

工厂促进了更高的投资率和增长率,与外商相比,工厂主首先是生产者,拥有改革技术和工作条件的能力,其结果使技术比以往都更加响应经济社会。

工厂是发明和创新的之间的新桥梁。

12.莱克星顿的枪声

此次事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标志。

1775年4月18日,英国总督得知离波士顿不远的康科德藏有民兵的军火武器,于是派出士兵前往查缴没收。

工兵保尔·瑞维尔得知消息后,星夜疾驰,通知各个村庄的民兵组织起来,迎击英军。

英军和民兵在莱克星顿发生激战,英军尽管赶到康科德,夺取了部分武器,但损失惨重,被迫退回波士顿。

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因此,在美国建国的历史进程中,波士顿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莱克星顿的枪声”也不仅仅是枪声的意思,而是转变成一个事件的代名词,即美国独立战争的的开始。

13.波士顿倾茶事件

英属北美殖民地波士顿人民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的事件。

《唐森德条例》取消后,茶税仍保留。

为逃避茶税,北美殖民地人民多饮用走私茶叶。

英政府为帮助东印度公司倾销积存茶叶,于1773年通过茶叶税法,规定该公司输入北美的茶叶免缴较高的进口税,并明令禁止殖民地人民饮用走私茶叶。

引起人民强烈不满。

1773年12月,东印度公司满载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并拒绝当地市民要它离港的请求,坚持卸货。

12月16日晚,波士顿青年组织的波士顿茶党乔装成印地安人,闯进船舱将价值一万五千英镑的三百四十二箱茶叶全部倾入大海,这就是“波士顿倾茶事件”。

为报复波士顿人民这一行动,英国颁布了五项高压法令,导致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

14.《独立宣言》

十八世纪北美十三州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进行独立战争的资产阶级革命文献。

由资产阶级民主派代表人物杰弗逊起草,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

宣言谴责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反动统治;宣布同英国王室断绝臣属关系,组织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

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享有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政府的统治应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上,人民有权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府。

宣言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当时北美殖民地人民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对动员人民参加独立战争起到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人权宣言的影响超过了国界,至今不衰。

15.华盛顿

美国政治家、军事家和首任总统(1789—1797)。

享有美国“国父”之誉。

生于弗吉尼亚威斯特摩兰。

少年时代在弗吉尼亚的农场度过。

曾从事土地测量员工作。

1751年起掌管维农山庄。

1755年受命为弗吉尼亚地方军指挥官,参加7年战争。

1758年辞去军职转而从政。

1774和1775年当选第一、二届大陆会议代表。

并于1775年6月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自此开始率兵进行了长达6年之久的艰苦卓绝的独立战争,经过特伦顿、普林斯顿、瓦利福奇和约克镇等战役,最终击败英军。

1787年主持制订了美国宪法。

1789年初当选总统,1793年连任,至1797年卸任这8年中,工作有条不紊,为美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6.谢斯起义

指1786—178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起义领袖丹尼尔·谢斯(1747—1825)出身贫农,曾参加过独立战争,立过军功,获升为上尉。

他不满意贫富悬殊,痛恨政府横征暴敛,于1786年秋发动农民起义。

起义者要求分配土地,取消一切公私债务和惩罚穷人的法庭,并号召愿意为自由、生存、幸福而斗争的人都应拿起武器。

起义者曾一度占领城市,捣毁法院,焚毁税册和债务诉讼的卷宗,打开监狱,释放贫民。

这次起义约有一万五千人参加。

1787年为政府军所镇压,谢斯和他的战友十三人被监察。

17.《1787年宪法》

1787年5月,美国各州代表云集费城,召开制宪会议。

经过激烈论争,代表不同利益的各州、代表最终达成妥协,通过了延续至今的美国宪法。

习惯上称美国1787年宪法。

这一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为后采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政权建设提供了蓝本。

宪法所确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共和政体,在当时世界上封建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意义,代表着历史发展的趋势。

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这部宪法由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

18.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

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

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

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15-18世纪中在欧洲流行,后为古典经济学取代。

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该名称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一书中提出来的。

但一七七六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

但是,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才废弃以重商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经济政策。

19.攻占巴士底狱

标志着法国大革命开始的重大历史事件。

巴士底狱是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象征。

三级会议开幕以来巴黎群众不断举行示威游行,宫廷为了实现武装镇压革命的阴谋,向凡尔赛和巴黎调集大批军队。

7月11日国王解除主张进行某些改革的财政总监内克职务的消息传到巴黎后,巴黎群众再次举行示威游行。

12日晚群众与军队发生武装冲突,巴黎响起革命的警钟,人民群众武装起来。

13日巴黎群众夺取伤兵院枪支和大炮。

7月14日巴黎人民群众举行起义,派出代表同巴士底狱要塞司令官谈判,要求巴士底堡指挥官将武器交给起义群众,并撤除城堡上的火炮。

遭到拒绝后,双方进行战斗,后来革命群众冲进了巴士底狱,起义群众杀死要塞司令德洛内,至此象征封建专制制度的巴士底狱被起义者攻陷,它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后来,7月14日被定为法国国庆日。

20.三级会议

三级会议是法国封建制度下的等级代表机构。

由国王召集,参加者有高级僧侣、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分别开会。

1302年,法国腓力四世与教皇卜尼法八世发生冲突,为了寻求援助、增加赋税而首次召开三级会议。

以后数百年中法王为了增税或索取现金先后召集过若干次,法国革命前最后一次三级会议是法王亨利四世于1614年召开的。

当时每个选区,不论人口多少,三个等级各派一个代表,每次讨论或表决,都以等级为单位。

1614年后百余年间,由于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会议不再举行。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法王被迫再度召开会议,但第三等级坚决反对旧的表决方式,自称是全体国民的代表,宣布举行国民会议以取代三级会议。

21.《人权宣言》

全称《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政治纲领。

《宣言》共17条,1789年8月27日制宪会议通过。

其理论基础是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它的主要内容:

宣布“天赋人权”,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确认国家权力属于“全民”;主张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国家制度。

《宣言》提出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则,体现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特权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但它坚决维护私有制,必然是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出身不同的不平等。

22.斐扬派

法国大革命期间保守的政治派别。

主要代表自由派贵族和大金融资产阶级。

原为雅各宾俱乐部成员,1791年6月因是否要废黜国王路易十六问题与俱乐部其他成员发生分歧而退出,另在斐扬修道院集会,故名。

代表人物有拉法夷特、拉梅特等人。

该派在1791年9月选出的立法议会中占优势,力主君主立宪,反对民主运动,故又名“君主立宪派”。

执政期间,颁布1791年宪法。

因其在立法议会的右边就座,此后右派遂成保守派的同义词。

1792年8月10日巴黎起义后停止活动。

23.吉伦特派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因其领导人布里索、维尔尼奥等出身于吉伦特省而得名。

革命初期,他们主张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随着革命的深入,1792年10月10日吉伦特派从雅各宾俱乐部分化出来,自成一派。

1792年“8月10日起义”,吉伦特派掌权后,竭力维护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革命深入,执行反人民的政策,公开背叛革命,与王党势力妥协,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

1793年5月31日到6月2日巴黎革命,逮捕吉伦特派议员及其首领,吉伦特派被推翻。

雅各宾专政时期,残余的吉伦特派分子在外省勾结王党组织武装叛乱,其后在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时又成为热月党的骨干力量。

24.雅各宾派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

因其成员以雅各宾俱乐部为中心称为雅各宾派。

雅各宾派主要领导人有罗伯斯庇尔,马拉和丹敦等人,。

1793年,雅各宾派领导的巴黎武装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在法国建立雅各宾革命民主专政。

雅各宾专政时期,颁布了《1793年宪法》等法令,比较彻底地废除了封建制度,以民主方式解决了土地问题;颁布《全面最高限价法令》,打击投机商人;平息吉伦特派和王党分子的叛乱,镇压反革命分子;粉碎欧洲反法联盟的武装干涉,保卫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把资产阶级革命推向最高阶段。

雅各宾内部的分裂和斗争罗伯斯庇尔镇压忿激派和阿贝尔派后,雅各宾派力量被削弱。

1794年,雅各宾派的反对分子发动“热月政变”,逮捕处死罗伯斯庇尔等雅各宾派主要领导人,推翻了雅各宾派的统治。

25.罗伯斯庇尔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雅各宾派领袖,政治思想家。

毕业于巴黎大学,曾担任律师。

革命爆发后,参加雅各宾俱乐部,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后被选为制宪会议代表。

信奉卢梭的政治学说,主张实行普选,保护小私有者利益,抨击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派统治,是雅各宾派的政治领袖之一主张废除君主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对内镇压反革命,对外抗击外敌入侵。

1793年领导巴黎人民推翻吉伦特派统治,建立雅各宾专政。

领导雅各宾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摧毁封建土地制度,实行最高限价,打击囤积居奇和投机倒把,提倡自然神崇拜,对王党和反革命分子实行恐怖政策,保卫了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

在恐怖专政时期,镇压了政见不同的丹东派,忿激派和阿贝尔派失去广大资产阶级和城乡群众的拥护。

1794年“热月政变”后被送上了断头台。

26.热月政变

1794年法国大资产阶级“热月党人”推翻雅各宾专政的政变。

因发生在新历共和二年热月,故史称“热月政变”。

1794年夏,罗伯斯庇尔派与革命内部反对派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国民公会、公安委员会内部矛盾不断加深,丹敦派、吉伦特派和阿贝尔派分子联合起来反对罗伯斯庇尔。

阴谋逮捕罗伯斯庇尔等人未经审判就把罗伯斯庇尔和她的追随者送上了断头台。

雅各宾派被推翻,热月党人夺取了政权。

它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终结。

27.雾月十八日政变

1799年11月9日(法国共和历雾月十八日)拿破仑·波拿巴在大资产阶级支持下,依靠军队的力量发动政变,推翻了督政府的统治,史称雾月十八日政变。

政变前统治法国的督政府不能有效地抵抗外国封建势力的干涉,战争连连失利;国内政治腐败,人民强烈不满。

大资产阶级感到督政府已难以保护他们的利益,急于物色一个铁腕人物来赢得对外战争、镇压人民运动,拿破仑成为他们最合适的人选。

1799年9月,远在埃及的拿破仑得知国内形势,急忙离开军队赶回法国,依靠自己在军队的威望以及财阀们的支持,发动政变推翻了督政府,成立由3个执政官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执政府,拿破仑任第一执政,开始了执政府统治时期(1799年11月至1804年12月)。

实际上是建立了拿破仑的军事独裁统治,并为1804年拿破仑称帝打下了基础。

28.拿破仑

法国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创建者。

出身于贵族家庭。

1784年毕业于巴黎军事学校。

受启蒙思想影响,参加法国革命。

1793年土伦堡战役中表现出色。

1795年镇压王党军有功。

1796年远征意大利获胜。

1798年入侵埃及。

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成立执政府,自任第一任执政。

1804年称帝。

执政期间,执行强硬的内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拿破仑法典》,巩固资产阶级专政。

1812年侵俄失败。

1814年反法联军攻陷巴黎,他被放逐于厄尔巴岛。

1815年重掌朝政即“百日王朝”。

不久滑铁卢战役失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直至病死。

29.拿破仑帝国

法国拿破仑一世统治时期的君主专制国家。

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过《共和十二年宪法》,宣布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皇帝,法国为法兰西帝国,历史上称之为法兰西第一帝国。

在政治上,政体和官制都改变了,但是基本政策并没有改变,仍然坚持执政府时期的施政方针。

在经济上,继续实行保护主义政策,尤其重视推进工业革命,鼓励机器的发明创造,实行大陆封锁体系。

在对外关系上,继续对外战争,粉碎多次反法联盟的进攻,使拿破仑帝国的版图扩大。

此外,拿破仑一世及其家庭还统治和控制了意大利王国、莱茵邦联、威斯特伐利亚王国、那不勒斯王国、西班牙王国、华沙大公国等。

在帝国范围内拿破仑一世力图统一关税,统一法制。

帝国的无限制扩张导致英、俄、普、奥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联盟。

1814年3月31日联盟军攻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波旁王朝复辟。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巴黎复位,史称百日王朝。

6月18日,拿破仑一世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联军击溃。

6月22日再次退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第一帝国覆灭。

30.奥斯特里茨战役

又称“三皇之战”,1805年,拿破仑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率领的俄奥联军,在奥地利的奥斯特里茨展开的大会战.1805年乌尔姆战役后,在奥斯特里茨与俄奥联军展开会战。

参战的法军为8万人,俄奥联军7万人。

而且普鲁士军队还在赶来,拿破仑采取速战速决的方针。

拿破仑先命一翼后撤,诱敌进攻,沙皇拒绝库图佐夫正确建议。

俄奥联军凭借兵力雄厚轻视敌人,在左翼集合巨大兵力,向法军右翼攻击,结果大大削弱了中段阵地。

法军随即占领普拉岑高地并猛攻敌阵中心,把联军逼到特尔尼茨湖上,最后克敌取胜。

联军失败后,俄军从奥地利撤走了军队,不久奥皇与拿破仑签订《普雷斯堡和约》,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

奥斯特里茨战役体现了拿破仑善于集中优势兵力克敌制胜的战术原则,是近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

31.百日王朝

指拿破仑一世第二次统治法国时期的王朝。

1814年3月31日,反法联军占领巴黎。

4月6日,拿破仑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Elba)岛,波旁王朝复辟。

逃亡贵族纷纷回国,引起人民群众的恐惧和不安。

拿破仑利用法国人民对波旁王朝的不满情绪和反法联盟各国在“维也纳会议”上的矛盾,企图重新恢复拿破仑帝国的统治。

1815年3月1日,拿破仑在法国南海岸登陆,向巴黎进发,沿途受到人民群众和部分军队的热烈欢迎。

3月20日,拿破仑进入巴黎。

路易十八及其大臣逃跑,拿破仑重新登上皇位,组成新内阁,恢复法兰西帝国的统治。

正在参加维也纳会议的英、普、奥、俄各国组成第七次反法联盟,分六路进攻法国。

1815年6月18日,法军与联军在比利时的滑铁卢会战,拿破仑兵败,联军再次占领巴黎。

6月22日,拿破仑宣布第二次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南部的圣赫勒拿岛。

拿破仑第二次统治法国近百天,史称“百日王朝”。

32.维也纳会议

1814年10月—1815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会议(拿破仑在法国复位时曾一度中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