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601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

《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染病的预防汇编文档格式.docx

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易感者也可以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

例如:

菌痢、伤寒、霍乱、甲型病毒性肝炎等病,就通过此方式传播。

2、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

流脑、猩红热、肺结核、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空气飞沫的方式传播。

3、通过虫媒进行传播:

传染病的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

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

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产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等。

4、接触性传染病的传播:

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

如皮肤炭疽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为注射受染,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

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播,属于间接传播。

5、此外,传染病还可以通过土壤、胎盘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玩具等进行传播。

·

传染病易感人群:

指的是缺乏免疫力,在接触了传染源后容易发生传染病的人。

出生后6个月以上、未做预防接种的幼儿,很容易感染上许多传染病,这是因为在他们体内缺乏特异免疫力的缘故。

传染病的分类

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对策

人类预防传染病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命健康,维护正常秩序,保证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

预防传染病的流行,首先要改善卫生条件,包括环境卫生、食品卫生、饮水卫生。

免疫预防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最简便的手段。

一、管理传染病

对于传染病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要实施管理,要求五早: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甲、乙、丙三大类。

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的传染病称法定传染病,共有37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对于甲类传染病,要求必须在2个小时之内上报县级疾控机构,乙类传染病要求必须在6个小时内上报。

对于传染病的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与必要的治疗,比如办理健康证。

对于传染病接触者,也必须进行医学观察、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或药物预防。

另外,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该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并加以消毒,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发动群众予以捕杀。

二、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传染病不同的传播途径,要采取不同的防疫措施。

肠道传染病要做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做好水源及粪便管理;

呼吸道传染病,应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进行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

虫媒传染病,应该有防虫设备,并采用药物杀虫、防虫、驱虫。

三、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点、有计划地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自动免疫是有计划地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接种后免疫力在1~4周内出现,持续数月至数年。

人工被动免疫是紧急需要时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等,注射后免疫力迅速出现,维持1~2个月即失去作用。

学校对传染病的日常管理工作

学校要健全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制度、定期体检制度、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传染病防治宣传培训制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充分利用板报、校报、校园网、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和社会公共卫生的责任感。

教育学生做到勤洗手脸、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

不随地吐痰、不喝酒抽烟、不共用毛巾、不要过度紧张和疲劳;

发现传染病可疑者立即报告。

对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该根据不同类型传染病,及时将病人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或在家隔离治疗,确保其他学生不与之接触,同时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病人所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

春秋季预防传染病的知识

春秋季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结核、麻疹、水痘、腮腺炎等。

常见的春秋季传染病可以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者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患者首先表现

为发热,可能伴有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结膜充血、咽痛、咳嗽、皮疹等症状。

每个人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

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时,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勤换衣服、勤洗衣服、勤晒衣服、勤晒被褥、不随地吐痰。

保持教室、宿舍内空气流通币。

要休息好,保证生活有规律,保证充分的睡眠,这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

要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像有的同学打电子游戏机、上网冲浪,劳累过度,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

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

合理安排饮食,在进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尽量减少与病患者接触。

总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疾病,确保大家的健康,才是预防春秋季传染病的关键。

常见的举例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也称之为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流感可能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及呼吸道外地各种病症。

流感病毒不耐热,对紫外线和常用消毒剂很敏感。

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同时还可以通过污染的食物或者玩具接触传播,所以勤洗手洗脸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预防方法。

保持个人与居住环境的卫生也能很好地预防流行性感冒的发生。

如勤洗澡、勤换衣物,睡前用热水洗脚,促进血液循环,被褥、床单要定时更换清洗。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摄取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和姜、蒜、葱等能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的食品,以及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在流感流行时期,我们可以用注射疫苗的方式预防流感,加强自身的锻炼也是十分必要的。

流行性乙型乙脑

流行性乙型乙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潜伏期一般在半个月左右。

本病症的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者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

尤其是儿童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对于10岁以下的儿童应该尽快接种乙型脑炎疫苗,以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

发病初期,患者会出现全身不适、头痛、发烧、常伴有寒战、体温38~39等症状。

头痛常常较剧烈,伴有恶心、呕吐。

持续高烧是急性脑炎期最突出的症状特征,体温高达39℃~40℃以上,数天以后中枢神经经感染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如神志恍惚、昏睡和昏迷、惊厥或者抽搐、颈项强直、颅压增高、有的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

目前,还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综合治疗。

如发生惊厥必须及时降温,把体温控制在38.5℃以下,其方法有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和激素降温。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主要以冬春季节较多见。

1岁以上、15岁以下的儿童是易感人群,成人中也可能发生。

本病除了个别有严重并发症外,大多预后良好。

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

潜伏期在14~25天。

被传染者发病初期,常常表现为发热、畏寒、头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症状。

1~2天后,患者的腮腺逐渐肿大,体温上升,可达40℃。

患者通常一侧腮腺肿大2~4天后累及对侧,或者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扩大肿胀的范围,至耳前耳下以及下颌处。

肿胀的边缘不清,表面有灼热的感觉并且局部发硬,压痛明显,张口咀嚼时更痛。

周围组织水肿,局部皮肤紧张发亮、具弹性、灼热和触痛。

腮腺肿大2~3天达到高峰,持续5~7天后逐渐消退。

★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常识:

首先要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继发感染,经常用温盐水漱口。

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或者软食,不要给予酸、辣、硬而干燥的食物。

腮腺局部冷敷,使血管收缩,可以减轻炎症充血程度及疼痛。

如果出现发热,应该卧床休息至退热。

已患病的学生需要回家隔离治疗,直至腮肿消退为止,健康学生不得与患病学生密切接触。

教室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多参加锻炼,增强体质。

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

一、管理传染源

对于急性甲型及戊型肝炎自发病日算起隔离三周;

乙型及丙型肝炎隔离至病情稳定后可以出院。

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及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都应该进行消毒处理;

献血员应该在每次献血前进行健康检查。

病毒性肝炎发病期间,要加强饮食卫生管理、水源保护、环境卫生管理以及粪便无害化处理,提高个人卫生水平,医疗器械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

洗漱用品及食具专用,接触病人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甲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市售人血丙种球蛋白、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对甲型肝炎接触者,都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主要适用于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易感儿童。

注射时间愈早愈好,不得推迟到接触后1~2周。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常常存在于出疹前5~7天病儿唾液及血液中。

一般通过咳嗽、谈话或者喷嚏等途径进行传播。

风疹通常发生在1~5岁儿童身上,最大的特点是一次得病,可以终身免疫,很少再次患病。

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需要经过14~21天,早期可能低热或者中度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咽痛和眼发红等轻度上呼吸道症状。

病人口腔黏膜光滑,无充血及粘膜斑,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伴轻度压痛。

在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在2~4个小时蔓延到全身。

皮疹初期呈现稀疏的红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皮疹可以融合,类似麻疹。

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

患者出现皮疹一般在3内迅速消退,留下较浅色素沉着。

对于风疹病人要及时隔离治疗,隔离至出疹后1周。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

它是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是我国的丙类传染病。

本病易在夏秋季节流行,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快,发病集中,易发生流行。

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期间,养成勤洗手,不用手揉眼,分巾分盆的卫生习惯。

对患者要采取隔离措施,阻止患者进入公共场所或参加社交活动,防止传播。

对于车站、码头,应加强检疫工作,严禁病人外流;

在没有肯定有效地抗病毒药前,不要乱用“预防性眼药水”,以免交叉感染。

预防肺结核病的对策

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慢性感染性疾患称之为肺结核病,其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咯血、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

肺结核的传染源主要通过排菌的肺结核病人的痰,健康的人吸入病人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就可能引起肺部感染。

对于肺结核病的预防重点在于保护和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结核杆菌的感染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因此应尽量减少与肺结核病人的接触,特别是减少与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接触。

肺结核病的治疗方法

本病一旦确诊,可以接受国家免费治疗。

一、饮食调理

结核病的任何症状都会使组织蛋白和热能严重消耗,因此在食物蛋白质和热能的供应上,都要高于正常人,其中以奶类、蛋类、动物内脏、鱼虾、瘦肉、豆制品等食物作为蛋白质的来源。

牛奶中含酪蛋白及钙质较丰富,是肺结核病人较为理想的营养食品。

对结核病康复促进作用较大的是维生素和无机盐。

其中维生素A,有增强身体抗病能力的作用;

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可以提高体内各代谢过程,增进食欲,健全肺和血管等组织功能;

如有反复咯血的病人,还应该增加铁质供应。

二、护理

肺结核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其次是通过被结核菌污染的食物或者食具而引起肠道感染,因此要做好肺结核病人的隔离与用具的消毒,手帕、所用食具餐后煮沸消毒,不随地吐痰,还要对室内空气每天消毒1~2次,将病人所用卧具、书籍每日在阳光下暴晒2小时,可以杀死结核杆菌。

肺结核病应该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其原则是早期、规律、全程、联用和适量用药,治疗时间较长,一般在1~2年,在治疗期间应定时复查复诊肝功能,坚持按规定的方案进行治疗。

麻疹的预防工作

提高人群的免疫力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途径,所以对于易感人群实施计划免疫十分重要。

对于麻疹的易感者都应该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初种年龄不应该小于8个月。

目前,我国规定幼儿8个月时初种麻疹疫苗,4岁时加强一次。

每次皮下注射0.2毫升,一次即可。

易感者在接触麻疹病人后2日内,如果能够及时接种麻疹疫苗,仍然可以防止发病或者减轻病情。

接种疫苗后反应轻微,5~14天后可有低热数日,遇见稀疏淡红皮疹。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

患有流行性出血热老鼠的尿、粪便、唾液中都含有病毒。

这些排泄物和分泌物会污染尘土,尘土漂浮在空气中被人吸入,可以造成感染。

如果人的皮肤、黏膜有破损,又接触这些排泄物、分泌物、吃了污染的食物,也会受到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突然,其症状表现为发冷、发烧,特点是头痛、眼眶痛、腰痛,以及脸部、颈部、胸部发红,眼白和软腭出血,随后出现血尿、少尿。

本病的死亡率较高。

百日咳的预防常识

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称之为百日咳,发病初期有发热、流涕、咽黏膜充血等症状。

2~3天后症状减轻,但咳嗽日益加重,尤以夜间更重,这时传染性最强。

患儿咳嗽先是单声干咳,后转为一阵阵的咳嗽,能一连咳嗽十几声至几十声,咳得喘不过起来,流泪、流涕、面孔涨红、口唇发紫、青筋怒张,甚至出现呕吐,咳完吸气出现鸡鸣样回声。

经过35~42天,病情慢慢减轻,大约3个月以后才能逐渐好转。

预防时,凡出生3个月后的幼儿,即可按期接种百日咳菌苗。

白喉病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性传染病,以发热、气憋、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扁桃体及其周围组织出现的白色伪膜为特征。

本病以秋冬季节为多发期,以2~5岁的小儿患病最多,患病后均有持久免疫力。

对于3~5月龄儿,预防白喉可以每月接受“百白破”三联疫苗一针,共3针为初免。

1岁半至2岁时再加强一针。

7岁和15岁时各接种精致白喉、破伤风二联类霉素一次,以加强对白喉的免疫持久性,保护大儿童和成年人不患白喉。

丝虫病的预防知识

丝虫病是由丝虫寄生于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者腹腔膜所致的寄生虫病。

国内流行的是淋巴丝虫病。

发病早期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症状。

血中有微丝蚴的患者或者带虫者是主要传染源,经过蚊虫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蛔虫病的症状特征

蛔虫病是由蛔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寄生部位一般在小肠。

其主要以反复发作在脐周疼痛为特点。

病人及肠道蛔虫感染者为传染源,虫卵经口吞入是主要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但以儿童感染率最高。

一般潜伏期7~9天,患者会出现低热、乏力,少数伴荨麻疹或者皮疹症状,而且咽部有异物感、阵咳,常常呈现哮喘样发作,痰少,偶尔痰中带血丝。

肠蛔虫病绝大多数的病例没有明显的症状。

儿童常常有脐周不定时反复腹痛,无压痛及腹肌紧张,伴食欲减退,消瘦,恶心、腹泻或者便秘,大便中排除蛔虫。

蛔虫病的预防与治疗对策

人们在生活中要加强对蛔虫病的预防工作,平时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的生冷食物,生食的蔬菜瓜果一定要洗净后才能使用。

不可以随地大便,因为虫卵会随大便排出体外,继而污染周围的环境,又可能污染蔬菜、瓜果等。

一旦吞食,即可感染;

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

儿童不要吸吮指头。

如果感染上了蛔虫病,可以采用药剂进行驱虫治疗。

肠虫清400毫克,一次性口服;

安乐士200毫克,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一次性口服。

血吸虫病的症状特征

血吸虫病是血吸虫侵染人体所致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

在我国只有日本血吸虫病,人和动物都会得此病。

血吸虫尾蚴进入人体后,发育成成虫,寄生在肠系膜血管中。

尾蚴穿过皮肤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现丘疹和瘙痒。

幼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时,所经过的器官(特别是肺)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产生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

当大量幼虫在人体移行时,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晚期血吸虫病在临床上常见是以肝脾肿大、腹水、门脉高压,以及因侧支循环形成所致的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为主的综合征。

血吸虫病的预防

血吸虫病人和病畜粪便中通常含有血吸虫卵,而虫卵只在水中才能孵化,所以要管好人畜粪便,安全放牧,避免粪便入水,防止血吸虫病传播。

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因此消灭钉螺可以有效地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

灭螺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只要接触疫水就有可能得血吸虫病,不接触疫水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方法。

应严禁儿童在疫水中游泳、洗澡、嬉水、捕捉鱼虾等。

钩虫病的治疗

钩虫病是由十二指肠沟口线虫或美洲钩口线虫寄生于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

临床上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重者可致发育障碍及心功能不全。

一、药物治疗

驱虫治疗:

如甲苯咪唑、噻嘧啶、丙硫咪唑、左旋咪唑等。

二、饮食疗法

要重视饮食,饮食要富于营养和容易消化

三、预防措施

在预防方面,要积极治疗病人,以减少传染源。

搞好粪便管理,杀灭虫卵,防止污染。

沙眼病

沙眼是一种慢性眼部传染病,是由衣原体引起的,衣原体存在于人的眼睛里或者阴道里。

沙眼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而传染。

通过接触病人的手、毛巾、手帕、脸盆等直接或间接传染。

沙眼病的症状特征

沙眼病的潜伏期一般在5~12天,常常发生在少年时期,通常侵犯双眼。

急性沙眼病呈现急性滤泡结膜炎症状,眼睑红肿,结膜高度充血。

慢性沙眼病可能因为反复感染,病程迁延数年至十多年。

预防和治疗沙眼病的常识

首先要注意个人卫生习惯,不用手指或者不洁物品擦眼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经常洗手,不用别人的毛巾,不用手揉眼,常剪指甲。

治疗沙眼多以局部给药为主,但对症状较重的可配合口服药。

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伟为主要特征。

典型皮疹为弥漫针尖大小的猩红色小丘疹,触之如粗砂纸样。

伤寒病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以持续发热、特殊中毒症状相对缓解、脾肿大、玫瑰疹、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点。

患有伤寒的病人通常会出现持续高热、腹痛、便秘或者腹泻、肝脾肿大、白细胞低下,部分病人出现皮疹及脉搏相对缓慢,少数病人发生肠出血、肠穿孔或者伤寒性肝炎等并发症。

阿米巴痢疾

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成为阿米巴痢疾。

本病以近端结肠和盲肠为主要病变部位,以腹痛、腹泻、排暗红色果酱样大便为特征。

治疗阿米巴痢疾以中药为主。

破伤风的症状特征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经伤口传染,产生外毒素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因为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黏膜,所以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

一切开放性损伤,都有发生破伤风的可能。

破伤风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7~8天。

患有破伤风的病人在前驱期会出现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反射亢进,烦躁不安,局部疼痛,肌肉牵拉、抽搐及强直,下颌紧张,张口不便等症状。

发作期间的肌肉持续性收缩,最初是咀嚼肌。

声、光、震动、饮水、注射可诱发阵发性痉挛。

破伤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正确处理伤口是预防破伤风发生的前提条件。

还要注射预防针,即破伤风抗毒素。

大部分破伤风杆菌生长在泥土及铁锈中,所以在伤口较深沾染泥土或者被铁锈类铁器扎伤时,都应该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感染上狂犬病的症状

狂犬病,又称疯狗病、恐水症。

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和所有温血动物的一种直接接触性传染病。

人一旦被含有狂犬病病毒的狗咬伤,有30﹪~70﹪几率感染,一旦发病其死亡率是百分之百。

所以作为宠物的犬一定要注意狂犬病的免疫。

狂犬病的潜伏期10天至1年以上,最长可达6年,一般为20~90天。

通常吧表现分为狂躁型、麻痹型两种。

我国常见的狂躁型狂犬病可分为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

一、前驱期

在已经愈合的伤口附近及其神经通路上有麻、痒或者疼痛感,其远端可能有间歇性放射刺痛,四肢有蚁走感,继而出现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喉头有紧缩感。

二、兴奋期

持续1~3天,会出现怕水、怕风、怕声、怕光和兴奋不安,恐怖异常,最典型的症状为恐水,饮水、流水声甚至谈到饮水都可诱发严重的咽肌痉挛。

三、麻痹期

持续16~18个小时。

患者渐趋安静,痉挛发作停止,出现各种瘫痪,其中以肢体瘫痪较为多见。

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下颌下垂、口流唾液,同时亦可有失声、感觉减退、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呼吸微弱或不规则、昏迷,常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迅速死亡。

预防狂犬病的重点

预防狂犬病的重点是消灭犬狂犬病。

被疑似患狂犬病的动物或者野兽咬伤后,伤口应该及时以20﹪肥皂水或者0.1﹪新洁尔灭彻底清洗洗后涂以75﹪酒精或者2﹪~3﹪碘酒,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

任何传染病被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后,都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病,潜伏期间人没有任何症状,这段时间就叫潜伏期。

手足口病的认识

四、影响的宏观环境分析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有些患者还会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其中,婴幼儿手足口病患病率较高。

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常见。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病毒可以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毛巾、牙杯、手、手绢、食具、奶具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