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6566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恩施土苗自治州文化特色研究Word下载.docx

4.1.1指导思想18

4.1.2建设原则18

4.2恩施城市文化形象的定位与表达19

4.3恩施文化发展的思路19

4.3.1创意特色思路19

4.3.2和谐发展思路20

4.3.3区域整合思路20

4.3.4社会整体开发思路20

4.4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文化营造的策略20

4.4.1城市整体形象的更新20

4.4.2特色文化工程的建设21

4.4.3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22

第一章前言

近年来文化对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城市文化与城市社会经济的演进有着紧密的互动性,城市文化产业在城市中所具有的地位日益显现。

城市形象和文化品牌是城市文化的外部反映,城市文化也影响着城市生活和环境,所以许多城市纷纷提出“文化立市”,建设“文化大市”的口号。

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具有神秘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鲜明的文化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宜人的气候条件等。

清江穿城而过,大峡谷百里绝壁、美不胜收。

随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这些深藏在山中、养育在深闺的民族文化风情与美丽的自然景观迎来了惊艳天下的机会。

如何将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文化特色的抽象性转为物化应用至恩施城市建设中去即为我们这一专题所要研究和探索的。

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文化的内涵特色

2.1巴文化民族风情一览

土家族是清江流域古代巴人的后裔,巴人有古朴凝重的民风,历来崇尚勇武。

他们住干栏式房屋,楼上居人,楼下养畜,傍水而居;

賨人善织,家家户户能自己织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给自足。

能歌善舞,有许多属于本民族的节日庆典活动。

饮食也颇有特色,在鄂,川地区影响深远。

下面我们以“四官”作为出发点,感受一下恩施巴文化的独特风情。

2.1.1听

【语言】

土家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一种独立的少数民族语言。

自北周武帝建德二年(公元573年)置施州以来,恩施一直是中原王朝版图的内地。

历代均驻有汉族官兵。

宋代汉语已传至本境,明代离城几里路的地方还操土家语。

土汉文化交流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现在土家族已通用汉语,但在恩施还有土家族词汇存在。

【曲艺民歌】

就民间艺术而言,就有传统戏剧5种,包括南戏、恩施灯戏、巴东堂戏、鹤峰柳子戏、傩愿戏。

曲艺、音乐、舞蹈、山民歌更是种类繁多。

山歌遍行四乡,“歌师傅”、“歌口袋”们既有成套成本的歌词,又多能即兴创作。

“歌师傅”、“歌口袋”男女都有,赛起歌来,讲究几天几夜不唱重复的词。

锄草的季节,“蓐草锣鼓”山山相闻,秋收时候,尤其是晚上撕苞谷托的地方,歌声自昼达旦。

土家人特别喜欢唱歌,民歌的种类也很多。

最有影响的还是诞生于利川的民歌《龙船调》。

《龙船调》原为《种瓜调》,最早是流传在利川柏杨镇一带的划彩莲船的唱腔,后经记录整理,推广传唱,成为广大群众喜唱爱听的金曲之一。

《龙船调》特色浓郁、意境优美,歌中的土家妹娃与艄公两个艺术形象栩栩如生;

词句质朴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别多,有着诙谐幽默的特点;

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而高亢婉转,其抒情性与民间情感十分突出。

【哭嫁】

哭嫁,其时间之长,歌词之精,曲调之美,在其他地区、其他民族都非常罕见,它与《陪十姊妹》、《陪十弟兄》交相辉映,形成了婚嫁中喜庆与哀怨并存的色彩。

“谁家昨夜添新鬼,一夜跳丧到天明。

”就是源远流长的“闹灵歌”。

关键印象:

多与日常生活如劳作,婚娶,丧嫁紧密结合,通俗易懂,纯朴苍劲。

2.1.2视

【舞蹈】

恩施土家人的舞蹈有“萨尔荷”、车灯和板凳龙等。

还有傩舞、耍耍。

摊舞是古老的面具舞,是从还摊愿的祭把活动中分离出来的。

是《论语》所记“乡人傩”活动的流传。

“耍耍”原名“耍神”,是从还“三位相公愿”的祭把活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舞蹈。

表演时打击乐器热烈欢快,舞蹈动作活泼诙谐。

【服装及织锦】

历史上土家人着装,喜头包布帕,长七尺或者一丈一尺,青年喜白色,老年喜蓝色或青色,男的额前留人字路,女的叠成等宽、裹成整齐的盘状。

上衣,老人矮领大襟,青年对襟多扣,妇女矮领大襟大袖,外托肩,袖口有三道花边,胸前右侧悬桃花手帕或银质牙签,头戴金银首饰,裤脚也有道花边。

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迁恩施,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引起土家人服饰的急剧变化,首先是学生改着中山装。

现在,除少数老年人外,多穿各式时新服装。

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

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

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

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

土花铺盖在土家族人民生活中有着实用的、礼俗的和审美的三方面的意义,不仅以经久耐用著称,而且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客观上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女儿有无教养的凭证,在受人观赏的嫁妆行列和任人品评的新房陈设中格外引人注目。

【节日庆典活动】

恩施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俗节日,这里的节日主要有赶年、牛王节、六月六(晒龙袍)、女儿会、社日、端午、月半、小年等。

女儿会女儿会是鄂西少数民族独特的节日,每年举办一次,不同地方举办的日期也不同,有的是农历五月初三,有的是七月十二,有的是八月十五。

其中,梭布垭石林每年农历七月十二的“女儿会”从古至今一直保留了下来。

“女儿会”一般伴有乡场,也就是土家人的大集,各种风土人情集于一体。

每当此时,姑娘们为了等待意中人的到来,便会在“女儿会”上摆摊出售各种土产,小伙儿们则假装买东西,一旦看到中意的姑娘,小伙儿便上前问价购物,双方开始讨价还价,如果小伙儿也被姑娘看中了,价格就会越来越低,最后双方就相约到乡城附近的丛林中互表爱慕之情…

七月十五是月半节,亦称鬼节,是土家族最隆重的节日,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女鬼会”,历来在石窑和大山顶两个地方举行。

石窑是农历七月十二日一天,大山顶的响板溪是每年的五月初三和七月十二两天。

每逢会期,石窑有建始、鹤峰、宣恩、恩施四县的人来赶会。

大山顶除邻近的县外,四川也有人来赶会。

这一天,男女穿戴一新,女衣内长外短,号“节节高”。

是男女青年选对象的好日子,亦是物资文化交流的盛会。

【建筑空间营造】

吊脚楼是其常见的一种民居建筑。

一般依山而建,成群落分布,错落有致,雄伟壮观,既有双吊形成的对称美,也有融入山地环境的和谐美,堪称土家族、苗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吊脚楼具有悠久的历史。

吊脚楼袭古“干栏”建筑遗风,多悬于高崖陡坎,或河岸溪谷之上。

远远望去,更显险奇。

平地吊脚楼则讲究花样精工,往往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故吊脚楼或精塑细刻,或走马转阁,或凌空飞架,或险挂峭壁,与秀丽山川相映成画,妙不可言。

吊脚楼具有很高的建筑工艺水平。

窗花雕刻有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

有的象征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现农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孙,有的记录风情。

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歌舞竞技、神话传说,栩栩如生,寓意深刻。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除具有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

从某种意义来说,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比“干栏”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风雨桥亦称花桥,多建于交通要道。

方便行人过往歇脚,也是迎宾场所。

通常由桥、塔、亭组成。

用木料筑成,靠凿榫衔接,风格独特,建筑技巧高超。

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

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

桥面铺板,两旁设置栏、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

石桥墩上建塔、亭,有多层,每层檐角翘起,绘凤雕龙。

顶有宝葫芦、千年鹤等吉祥物。

色彩绚丽,大体基调明艳。

建筑与自然的结合度高,高度文化,民族精神内涵。

2.1.3味

土家人的饮食特点有四:

一是喜酸辣,二是好饮酒,三是喜饮茶,四是重山脊。

【茶】

恩施市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硒矿储量位居世界第一。

所产茶叶无污染且富含人体必需的硒元素,茶叶平均含硒量1.068ppm。

恩施富硒茶产于著名的鄂西南武陵山茶区,绿林翠峰、伍台绿针、雾洞绿峰是恩施富硒茶的佼佼者。

恩施富硒茶不仅茶汤口感清香、鲜美、回甜味持久,能使人们享受到茶香的乐趣,而且又为人们补充了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增强体质,防病治病。

其品质特点以富硒、味鲜、香高、色绿、形美、显毫六绝著称于世。

【名小吃】

恩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当地餐饮既有蜀地麻辣特色又具潇湘咸辣风格。

特别是当地颇具土家族和苗族特色的风味小吃更是吸引了不少的游人,比如有“格格”、油茶汤、合渣、腊肉、土豆干,油香等。

合渣:

其实就是一个小火锅,里面放些豆渣、花生渣、肉末等底料,再加上猪肉、牛肉或者羊肉等原料以构成各种口味,一般每人花费7、8元就可以吃到一个合渣了,无论一锅有几人吃,都按照人头收费。

在吃合渣的同时还会配有几小碟凉菜,比如花生米、凉菜、豆干等,这些凉菜也都是随合渣一起奉送的。

油茶汤:

是一种似茶饮汤质类的点心小吃,香、脆、滑、鲜,味美适口,提神解渴,是土家人传统的非常钟爱的风味食品,故有民谚曰:

“不喝油茶汤,心里就发慌”,“一日三餐三大碗,做起活来硬邦邦”。

同时,喝油茶汤又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种传统礼仪,凡是贵客临门,土家人都要奉上一碗香喷喷的油茶汤款待。

【酒】

土家族的酿酒始于先民巴人。

“川崖惟平,其稼多黍。

旨酒嘉谷,可以养父……嘉谷旨酒,可以养母。

”土家族继承了巴人优良的酿酒技艺,并加以发展。

酒渗透于土家族人民整个生产生活活动中。

酒是祭祀的必备品,土家文化与巫术文化紧密相关,在土家人众多的祭祀活动中,酒是必备之物。

它与土家人民的宗教信仰、礼尚往来、民族性格、民风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

土家人有事必有酒,事事不离酒,时时事事充满浓浓的酒味。

酒在土家人的生活中无时不在,无所不有。

土家族的酒与民族生活方式、民族精神休戚相关、相互映照。

土家族制造了酒文化,酒文化又折射出一个勇敢豪放乐观的民族个性。

口味偏重,味觉层次丰富,讲究强烈的味觉刺激。

2.1.4体

除了以上这些重要的巴文化意向和元素,在其背后的文化以及民族特征和精神更是引人入胜。

总的来说,恩施巴文化的精髓在于巴人。

而巴人的特点即勇敢,勤劳,热情,纯朴中的神秘。

【图腾白虎】

土家族是清江流域古代巴人的后裔,以勇猛善战闻名于世。

恩施土家族人崇拜白虎,以白虎为图腾,是氏族崇拜的遗风。

恩施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

巴人的白虎图腾信仰早在《世本》中就有记载:

“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

”恩施土家族相信自己的第一个祖先是由白虎转化而来,这个祖先的后裔死后也化为虎。

廪君死而化为虎,被称为“虎奴”,“虎蛮”,“虎子”。

“白虎之后”的廪君后裔也可以变成虎。

土家族人以白虎为图腾崇拜,尤以“坐堂白虎”为甚。

昔日,户户设坛祭虎神,或在神龛上供坐堂白虎,或挂中堂白虎,现今土家族人的习俗中,对白虎有敬、畏之分,其大体分野是鄂西为敬、湘西为畏。

鄂西较普遍地信奉“白虎当堂坐,无灾也无祸”,“当堂坐的是家神”。

恩施土家族以白虎为图腾崇拜,各地都有白虎庙,有的还专门设有白虎神位。

来凤等地的土家族在神龛上供有白虎神位。

白虎图腾在土家族社会生活中有明显的遗迹。

虎钮纯于是古代巴人的典型器物,把虎铸在于上作为族徽反映了白虎图腾信仰。

土家族人在衣着装饰和器具等方面常模拟图腾崇拜物,以祈求图腾保护。

有的地方在小孩脑门上画“王”字,认为门顶雕白虎。

咸丰柳城盖女儿寨发掘了一批土官服装配饰,其中有虎纹金环和虎纹锡环。

 

恩施扬琴唱词唱道:

“身后悬挂白虎旗,案头端放土王印。

打马来到宫廷上,双膝跪拜白虎神。

【信仰巫术】

世代相守在鄂西南山寨的土家人,从来不信天国中的上帝,也不信仰流行世界的那一宗教。

他们的民族图腾崇拜的是“虎”,他们的历史文化信仰是“巫”。

原始巫术是本民族初始文化的朦胧状态。

它所走过的行程,几乎是与本民族的历史一样久远。

使用巫歌、巫咒的语言手段,成了维系民族、德化人们、沟通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感情,形成了一种人事关系的重要渠道。

通过这一渠道把经济、历史、哲学、艺术等等纵横于整个民族,成了一种社会的底蕴文化。

从不间断地鼓舞民与天斗、与地斗、与“鬼”斗,唤起大家降服妖魔、旱魔、水魔、病魔及危害人的一切怪物,使本民族的人民现出存在自我、发展自我的民族精神。

尽管巴人后裔从渔猎时代进入农业时代以后,也仍然遗存着人类童年的天真和幼稚。

他们对充满奇异的宇宙万物,还是靠巫师以“万物有灵”的思维和想象,人与物的灵魂不灭与有鬼的观念,向农民做出超物质的、幻术般的解释,以加强社会组织的集体意识,维系民族,德化民族,推动族人勤劳、勇敢,抗拒自然灾害,促进农业的进步,盼望取得农业的丰收

勇和奇。

淳朴热情中透着的是土家人世世代代向大地和山川吸取的勃勃生命力。

2.2巴文化民族特征

2.2.1具有鲜活的人性特征

土家人虽然在1956年才被正式定名为单一的民族,但是它的起源可谓源远流长,并极富传奇色彩。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土家族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他们居住在湘鄂山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间,境内山岭重迭,岗峦密布。

险峻的自然环境将巴人锤炼成一个勤劳耿直、骁勇善战的民族。

2.2.2体现民族和谐友好

在社会上,土家族与人交往,都很讲情礼文明,注重和珍惜民族声誉。

对人称呼,无论亲友长幼,“尊敬”二字为先。

在土家社会中,亲戚来往非常密切,礼仪不少,且不问贫富,不论亲疏。

土家族有句谚语,“亲戚象把梭,往来脚跟脚”。

土家族不仅亲族往来,有优良的道德风尚,就是与一般人往来,也很讲究社交道德。

一切都讲究文明礼貌,维系民族传统道德。

2.2.3表达生态文明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2.2.4展现山水美学观念

大自然赋予了恩施山水“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让大自然多了一份神韵,让自然景观也有了些许灵气。

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文化的继承展望

3.1民族文化特色营造现状

3.1.1已有成绩

(1)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正在受到重视

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必须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使之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

只有这样,才能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近几年来,恩施州通过采取以下措施使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在正受到重视,形成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这项工作的良好格局。

1、寻访命名了三批民间艺术大师。

近年来,恩施州政府相继命名了三批民间艺术大师(共计32人),有关县市政府亦先后命名了一批优秀民间艺人,通过颁发证书、发放津贴等方式,激发了他们带徒学艺和带头表演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建立保护民间文艺表演和民族工艺制作主要传承人的长效机制,活跃全州的民族文化氛围,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

2、成立了25支民间文艺表演队。

2006年4月,恩施州命名了25支民间文艺表演队,组织他们参加了全州性的民间文艺表演,集中展现了各种民间艺术的风采。

此后,有的表演队不仅常年活动于城乡各地,而且直接进入旅游景区表演,从而有利于活跃全州的民族文化氛围,增加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

3、命名了一批民族民间生态文化保护区。

2005年9月,州政府命名了20个乡镇为全州首批民族民间生态文化保护区,将全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文化生态保护较好或急需保护的20乡镇纳入保护范围,从而有利于重点保护这些民族民间文化品种,发展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

4、申报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两年,恩施州在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9项传统文化艺术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拓展项目,23项传统文化艺术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布两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而有利于加大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5、组织出版了一系列民族民间文化丛书。

除州民宗委组织出版四套《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之外,绝大部分县市民宗局相继组织出版了《民族文化丛书》,有关部门、大专院校和社会团体也相继组织出版了《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丛书》、《巴文化丛书》、《恩施州旅游文化丛书》,加强了对女儿会的调查研究,编印了《恩施土家女儿会》一书。

此外,恩施州社会各界的民族文化人士相继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民族文化专著和民族文艺作品,其中代表性的有邓斌的《巴人河》,杨秀武的《巴国俪歌》,蔡元亨的《大魂之音——巴人精神秘史》,蔡元亨、王学渊、岳琴的《恩施大峡谷风景风情录》,唐敦权的《心壁烙画》,田发刚的《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等。

上述著作中有的是对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研究,有的是对旅游景点进行文化包装,有的是对旅游景点进行宣传推介。

这不仅标志着恩施州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民族文化自觉正在提高,而且标志着部分旅游景点的民族文化正在得到挖掘、整理和研究,从而有利于提供部分旅游文化产品,加强对旅游景区的宣传促销。

(2)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与旅游正在形成结合

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还必须对民族文化进行开发利用,使之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开发,从而体现“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根本宗旨。

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寻求有效途径。

近几年来,恩施州通过以下措施使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与旅游正在形成结合。

1、组织摄制了一系列民族文化电视专题片和民歌光牒。

近几年来,恩施州围绕旅游开发和宣传,陆续组织摄制了《神话恩施》、《四季清江》等电视专题片和《龙船调》、《黄四姐》、《女儿会》等等民歌光牒。

这不仅提高了恩施州民族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而且提供了部分旅游文化产品。

2、打造了一批民族歌舞节目。

近几年来,湖北省民族歌舞团、腾龙洞景区、恩施土司城景区相继打造了《比兹卡》、《夷水丽川》、《土王乐舞》等民族歌舞。

来凤、咸丰分别打造了大型南剧《西兰卡普》和《女儿寨》。

这不仅全方位展示了土家族文化的风情,而且提升了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需求了有效途径。

3、举办了一系列民族文化节日。

近年来,恩施州围绕发展旅游文化,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相继举办了一系列民族节日活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旅游节日文化。

恩施市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土家女儿会;

来凤县每两年举办一次土家族牛王节;

宣恩县举办了两届苗族椎牛节;

建始县每年举办一次黄四姐文化艺术节;

巴东县今年4月举办了首届三峡纤夫文化旅游节;

来凤县将于今年5月举办“来凤·

中国”土家摆手舞文化旅游节。

这些活动有利于通过民族节日的平台,逐渐整合全州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它们逐渐转化为旅游资源。

4、开展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活动。

近几年来,恩施州各旅游景区开展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活动。

恩施土司城开展了三次公祭廪君的活动;

梭布垭开展山民歌对唱;

神农溪开展文艺表演;

柳州城开展民族文艺广场表演;

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开展侗族歌舞表演,清江漂流、龙鳞宫等经常开展民歌演唱和对唱等,使旅游景区的民族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2006年州庆期间,州委、州政府举办了首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

内容包括命名民间艺术大师、精品剧目展演、民间文艺表演、民族饮食文化展示、摄影作品展览、书法美术作品展览、民间工艺品生产及销售、电影电视作品展播、风情与生态观光旅游、土家风情表演、女儿会风情、民族服饰展示、原生态民歌大演唱等,集中展示了全州的民族民间艺术,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5、建设了一批民族文化标志工程。

近几年来,为了逐渐营造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恩施州在州城修建了恩施土司城、清江风雨桥、亲水走廊、民族广场;

恩施市在芭蕉侗族乡修建了侗族鼓楼和寨门;

利川市在县城修建了腾龙洞牌楼;

巴东在县城新建了民族文化公园;

宣恩县在县城和长潭河分别修建了风雨桥和鼓楼;

咸丰县修建飞凤楼,将全州最具代表的民族建筑通过标志工程逐步彰显出来。

此外,州民宗委、州建委等部门联合实施民族特色民居工程,引导农民修建了一大批民族特色民居,增强了民族建筑特色。

6、建成了一批原生态民俗文化村。

在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恩施州将一批民族村寨逐步建成了具有旅游价值的原生态民俗文化村。

其中,代表性的有恩施的枫香坡侗族风情寨、来凤的舍米湖、宣恩的彭家寨和小茅坡营苗寨、咸丰的官坝苗寨、建始的石牌湖村、八角村等,从而为开发恩施州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7、加强了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宣传推介。

近几年来,恩施州相继圆满的举办了武汉·

恩施民族风情旅游文化周、“中外摄影家看恩施”、恩施旅游产品重庆推介会、“走进恩施州·

相约女儿会”、重庆百车自驾游恩施、百名摄影师看恩施等一系列有影响、有特色的宣传促销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恩施州民族文化旅游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恩施日报还开设了《文化旅游周刊》,为大力宣传恩施州的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阵地;

《鄂西民族》、《巴文化》、《女儿会》等杂志开设了旅游专栏。

此外,恩施州旅游文化人才的培养正在受到重视。

恩施州职业技术学院已开办了旅游专业,培养了一批宾馆管理和导游人员;

湖北民族学院正在在筹办旅游管理系,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开始招生,拟培养一批从事旅游管理和旅游文化工作的人才。

3.1.2存在问题

尽管恩施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取得了上述成绩,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还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即民族文化意识不够强烈,民族文化氛围不够浓郁,民族文化特色不够鲜明,旅游文化产品不够丰富,民族文化旅游的机制不够健全。

(1)民族文化意识不够强烈

恩施州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反映不够迅速,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措施不够具体,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思路不够明晰,提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方向不够明确,一味等待观望,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意识不够,往往在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忽视文化设施建设。

(2)民族文化氛围不够浓郁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州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被边缘化,特别是中外游客难以从外观上直接感受我州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

根据在神农溪景区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州外游客仅对我州的自然风光、山民歌、民族饮食比较满意,而对民族商品、民族服饰、民族文化氛围、歌舞类表演、民族建筑等均不满意。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我州旅游在整体上还缺乏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

(3)民族文化特色不够鲜明

无论是我州的生态型景区,还是文化型景区和生态文化型景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结合都很不够,存在利用不够,利用不好,利用不巧的问题,民族文化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