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知识点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6629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一.docx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鉴赏知识点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一.docx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一

知识点一:

【古诗鉴赏辅导】

古诗赏析的一般要求有哪些?

明诗意——把握常见意象的蕴意,了解诗意或情感

想画面——诗中的画面是生情之源:

情随景生,感随事发。

品情感——情与感是诗歌的主题与灵魂所在。

从题眼入手、从关键句入手、从背景入手、

从意象入手、从题材入手

析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是诗人传达情感,表现主题最重要的技巧,也是诗歌铸就妙

语佳句的关键。

 

常见诗歌意象解说:

(1)自然景观类

月—思乡思亲,别恨离愁,寂寞思归

夕阳、落日—凄凉失落、忧郁之情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烟雾、寒霜—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春风、东风—春天、希望等美好事物

西风—惆怅哀伤、游子思归

(2)植物类

杨柳—离别难舍等情思

落花—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梅、兰、竹、菊、松—高洁坚贞之志

梧桐、芭蕉—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哀愁

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红豆—爱情或相思

(3)动物类

鸦、猿、杜鹃—凄苦哀伤之情

鱼—快乐自由

孤雁—孤独、思乡

鸿鹄、雄鹰—理想追求

蝉—悲凉、高洁

青鸟—信使

(4)其它

羌笛—凄切(征人思乡)

大海—宽阔的胸襟,非凡的壮志,豪迈的气概。

例子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说说“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里前一句选取了哪些意象?

有何表达效果?

意象:

杨花、子规漫天飞舞,漂泊无定;(杜鹃鸟)一声声哀痛之极,鸣声凄厉。

效果:

融情入景。

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2、想画面——诗中的画面是生情之源:

情随景生,感随事发。

阅读《泊秦淮》,回答问题: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请你说说第一句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首句营造了迷蒙、冷寂、悲凉的意境,为全诗渲染了气氛。

景与事(画面)是情与意(主题或情感)的载体。

品情感:

情与感是诗歌的主题与灵魂所在。

从题眼入手、从关键句入手、从背景入手、从意象入手、从题材入手。

诗歌的题目——有的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春夜喜雨》、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诗歌中的关键词或诗眼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或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如陆游《书愤》中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准确而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又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诗歌的主旨句——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

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都可以说是诗中的主旨句。

诗歌的注释

有的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的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

有的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

 

题材特点——

田园诗:

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

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

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

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

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咏物诗:

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怀古诗:

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

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

古代诗歌鉴赏,应力求准确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答题过程中,不仅能读懂读通诗歌,而且能用简洁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

古代诗歌鉴赏题,虽然有较强的开放性,但弄清命题指向,讲究答题思路的清晰规范、语言的简练得体,十分必要。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归纳一些答题的思维流程及答题模式,以优化答题结果,取得答题的最佳答题效益。

一、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刻画了什么形象?

有什么具体特点(特征)?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所写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3、诗中的生动地表现了……特点(过程),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4.形象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

【解答思维流程】

古诗词中的形象(意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形象。

分析诗词中的形象(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情感,或体会其哲理内涵。

通常可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或动静等角度分析理解。

常见的概述人物形象特征的词语:

人物形象:

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安闲宁静、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以上人物形象)

答题思路:

可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具体而言,回答这种题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答题示例1】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洲等地。

②欢:

指酒。

《易林》:

“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

首句诗人以汲黯(淮阳,指西汉刚直敢言,数被外放的汲黯)自比,暗示自己是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偶求欢”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难解,抑郁难遣,只能借酒浇愁的心绪。

第二句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形影相吊,怜影自伤,更觉悲凉寂寞,“霜”在此蕴含风寒、风尘之意,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了作者心境的孤寒,“客袖”已见乡思之切,“侵霜”更增流徙之苦,只此四字,概括了多年来的宦游生涯,饱含了几多辛酸!

“烛盘”则关合题目中的“夜饮”,真可谓字不虚设。

[参考答案]1、第二句寥寥七字,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2、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等复杂的情感,耐人寻味。

二、鉴赏景物形象类题目

【设问方式】

1.诗中描写了某物(景物)的哪些特点?

使用了什么手法?

2.两首诗均写了某物,但又有所不同,请具体加以说明。

3.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参照“鉴赏人物形象”。

常用概述景物形象特点的词语:

景物形象:

凄凉、悲伤、高洁、哀伤、凄清、凄切、孤独、离愁、纯洁、姿态美好、清雅高洁、晶莹澄澈、绚丽多姿(多彩)、凌雪傲霜、冷落萧条、凄凉荒寒、衰败荒凉、寂静清冷、荒凉冷落、零落憔悴、幽静闲适、清秀可人、静谧安详、和平宁静、浪卷云涌、气势飞动、苍凉黯淡、馨香四溢、蜂飞蝶舞等。

三、语言炼字类题目

这类题目考查较多,是常考题型,要多加注意。

这类题目通常有四个考查方向:

品味关键词语(含义及表达作用);理解诗句的含义、色彩、情味和效果;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设问方式】

1.对诗歌中的某句某字,诗人说“X”而不说“X”,有什么表达效果?

(或对诗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为什么?

2.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或哪两个)?

并作简要分析。

3.此诗某句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

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5.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谈谈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思维流程】古人作诗,讲究一字传神,这类题目要求品味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

因此,不能就字论字,而应回到原诗中,结合诗歌的意境、题旨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来进行分析。

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的词语:

语言特点:

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

风格类:

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

[答题思路]①肯定哪个好或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分析语言特色类题目,可以这样操作:

①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结合诗中的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示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注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分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参考答案]“阔”字更好。

(第一步)“阔”是空阔、开阔之意(第二步),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第三步),“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第四步)

四、意境型题目

【设问方式】

1.这首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图景)?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意象)?

试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4.简要分析诗人在某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5.解释某联或某句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思维流程】

回答这种题,要体会意境:

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指出其含义。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切忌翻译),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③说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再谈谈交融了什么意境,并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

常用词语:

雄浑苍茫、孤寂、闲适、雄阔、悲壮、凄迷幽远、悲凉凄清、苍凉沉郁、和平静穆、明丽鲜艳等)。

④指出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常用词语:

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

[注]答题时,根据题目要求和诗歌内容,可有所取舍。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2004年广东卷)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考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或:

第二联中“片云”远浮天边,喻诗人漂泊他乡;“永夜”的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

第三联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与上句“落日”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营造出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五、分析表达技巧型题目

这类题目出现频率也很高,要多加练习。

表达技巧的考查,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三个层面。

【设问方式】

1.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分析。

2.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3.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思维流程】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相关诗句解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看语言是否有特色(如质朴、平实,精当、生动,明快、清新,绚丽、含蓄,典雅、庄重,悲壮、豪迈,讽刺、诙谐,委婉、含蓄等)。

②看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

③看是否有特殊的表现手法(如:

烘托、象征、白描、渲染、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以乐景衬哀情、正侧结合、对面着笔等)。

④看诗歌的结构有无特色(如:

开头或起势抓纲,或先声夺人,设下悬念,或突兀而起,出人意料,或起句设问,引人注意;结尾或以情作结,或以景结情,或画龙点睛,或议论收尾,或问句收束等)。

答题时,头脑中有了这些方面的轮廓,对照诗歌的内容,逐一审视,不难把握其艺术特点。

【答题示例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5年全国卷3)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六、情感主旨类题目

【设问方式】

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表现了怎样的情趣;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4、关于……一诗表达的内容(或情感),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是……,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呢?

请简要说说理由。

【答题思路流程】

①分析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

答题句式一般为:

这首诗描写了……,抒发了……的情感。

古代诗歌的内容情感,主要有:

(1)忧国伤时(卫国戍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忧愤,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悲”,收复失地的渴求与喜悦等)

(2)民间疾苦(百姓被盘剥之苦、战争徭役之苦、税赋劳作之苦等)(3)思乡怀人(思念亲人、思念故乡、征战不归、身不由己、天涯羁旅之愁、)(4)怀古咏史(缅怀前贤、评判历史、借古鉴今、昔盛今衰的感慨、抨击统治者不念国家安危和昏聩残暴等)(5)山水田园(常借助对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或流露隐逸避世之情,或展示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或寄托人生的理想等)(6)边塞军旅(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或状写边塞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或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或抒发对将军贪功启衅的冤情,或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独特的民风民俗等)(7)赠友送别(或依依惜别的留恋,或情深意长的劝勉,或坦诚自己的心志,或表达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等)(8)咏物言志(常运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表达悠然闲适、不慕富贵、坚贞不屈、不媚世俗、乐观豁达、高洁脱俗、豪放粗狂等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9)爱情婚姻(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人的怨恨,或抒发两地相思之苦,或揭露控诉扼杀自由爱情婚姻的罪恶等)(10)宫怨类(主要抒发宫女们宫廷生活的哀怨:

或抒写孤独寂寞、君恩失宠、流落异域的哀怨,或慨叹深宫花落、韶光易逝、美人迟暮,或描写长夜难眠、漏尽灯残、愁重如山的悲凉处境,或悲叹见花落而自伤、看子结而自哀的薄命等)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年全国)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

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以上大致归纳了几种常见的鉴赏题目类型及答题思路模式,在实际运用时,可根据题目本身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不宜拘泥于这些范式,可有所取舍,不过在开始练习阶段,还是按照一定的模式答题更好,这有利于掌握诗歌鉴赏答题表述的基本功,熟练之后,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另外,要注重鉴赏知识及答题语言(特别是鉴赏术语)的积累,多阅读一些语言精练、文笔优美、鉴赏到位的鉴赏性文章,感悟鉴赏的方法技巧,就一定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