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6661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附: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OO七年九月

目录

一、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5

(一)发展现状5

(二)发展趋势7

(三)发展经验7

二、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9

(一)资源潜力9

(二)发展现状10

(三)存在问题13

三、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意义14

四、指导思想和原则15

(一)指导思想15

(二)基本原则16

五、发展目标17

(一)总体目标17

(二)具体发展目标18

六、重点发展领域19

(一)水电19

(二)生物质能19

(三)风电23

(四)太阳能23

(五)其它可再生能源25

(六)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25

七、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26

(一)投资估算26

(二)环境和社会影响27

(三)效益分析28

八、规划实施保障措施30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能源消费剧增,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消耗迅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

增加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制定了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和政策,可再生能源得到迅速发展。

可再生能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还很低,技术进步缓慢,产业基础薄弱,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实行优惠的财税、投资政策和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鼓励生产与消费可再生能源,提高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为了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更好地满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总结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技术及产业发展状况,借鉴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经验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从现在到2020年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以指导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和项目建设。

一、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受石油价格上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许多国家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使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逐渐扩大,成为促进能源多样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

1、水电

水力发电是目前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

到2005年底,全世界水电总装机容量约为8.5亿千瓦。

目前,经济发达国家水能资源已基本开发完毕,水电建设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2、生物质能

现代生物质能的发展方向是高效清洁利用,将生物质转换为优质能源,包括电力、燃气、液体燃料和固体成型燃料等。

生物质发电包括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和沼气发电等。

到2005年底,全世界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约为5000万千瓦,主要集中在北欧和美国;生物燃料乙醇年产量约3000万吨,主要集中在巴西、美国;生物柴油年产量约200万吨,主要集中在德国。

沼气已是成熟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在欧洲、中国和印度等地已建设了大量沼气工程和分散的户用沼气池。

3、风电

风电包括离网运行的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和大型并网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已基本成熟。

近年来,并网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不断增大,2005年新增风电机组的平均单机容量超过1000千瓦,单机容量4000千瓦的风电机组已投入运行,风电场建设已从陆地向海上发展。

到2005年底,全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已达6000万千瓦,最近5年来平均年增长率达30%。

随着风电的技术进步和应用规模的扩大,风电成本持续下降,经济性与常规能源已十分接近。

4、太阳能

太阳能利用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以及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房等热利用方式。

光伏发电最初作为独立的分散电源使用,近年来并网光伏发电的发展速度加快,市场容量已超过独立使用的分散光伏电源。

2005年,全世界光伏电池产量为120万千瓦,累计已安装了600万千瓦。

太阳能热发电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试验运行,基本上可达到商业运行要求,目前总装机容量约为40万千瓦。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成熟,经济性好,可大规模应用,2005年全世界太阳能热水器的总集热面积已达到约1.4亿平方米。

5、地热能

地热能利用包括发电和热利用两种方式,技术均比较成熟。

到2005年底,全世界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约900万千瓦,主要在美国、冰岛、意大利等国家。

地热能热利用包括地热水的直接利用和地源热泵供热、制冷,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近5年来全世界地热能热利用年均增长约13%。

6、海洋能

潮汐发电、波浪发电和洋流发电等海洋能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初步形成规模的主要是潮汐发电,全世界潮汐发电总装机容量约30万千瓦。

(二)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将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通过制定新的能源发展战略、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从目前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看,今后发展较快的可再生能源除水能外,主要是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

生物质能利用方式包括发电、制气、供热和生产液体燃料,将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

风力发电技术已基本成熟,经济性已接近常规能源,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将会保持较快发展。

太阳能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光伏发电和热利用,近期光伏发电的主要市场是发达国家的并网发电和发展中国家偏远地区的独立供电。

太阳能热利用的发展方向是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并以常规能源为补充手段,实现全天候供热,提高太阳能供热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太阳能供暖和制冷的方向发展。

总体来看,最近20多年来,大多数可再生能源技术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经济性和市场化程度逐年提高,预计在2010-2020年间,大多数可再生能源技术可具有市场竞争力,在2020年以后将会有更快的发展,并逐步成为主导能源。

(三)发展经验

多年来,世界各国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是:

1、目标引导

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1997年,欧盟提出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从1996年的6%提高到2010年的12%,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从1997年的14%提高到2010年的22%。

2007年初,欧盟又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要求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到全部能源消费的2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到全部发电量的30%。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等国也制定了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引导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2、政策激励

为了确保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实现,许多国家制定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规和政策。

德国、丹麦、法国、西班牙等国采取优惠的固定电价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实行可再生能源强制性市场配额政策,美国、巴西、印度等国对可再生能源实行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

3、产业扶持

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许多国家十分重视可再生能源人才培养、研究开发、产业体系建设,建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支持开展可再生能源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服务等工作。

发达国家不仅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而且特别重视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体系已经形成,有力地支持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4、资金支持

为了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许多国家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技术研发、项目建设、产品销售和最终用户提供补贴。

美国2005年的能源法令明确规定了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年度财政预算资金。

德国对用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提供40%的补贴。

许多国家还采取了产品补贴和用户补助方式扩大可再生能源市场,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可再生能源,有力地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

二、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一)资源潜力

根据初步资源评价,我国资源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

1、水能

水能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根据2003年全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全国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为5.4亿千瓦,年发电量2.47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为4亿千瓦,年发电量1.75万亿千瓦时。

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约70%在西南地区。

长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乌江、红水河、澜沧江、黄河和怒江等大江大河的干流水能资源丰富,总装机容量约占全国经济可开发量的60%,具有集中开发和规模外送的良好条件。

2、生物质能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主要有农作物秸秆、树木枝桠、畜禽粪便、能源作物(植物)、工业有机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等。

全国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约6亿吨,除部分作为造纸原料和畜牧饲料外,大约3亿吨可作为燃料使用,折合约1.5亿吨标准煤。

林木枝桠和林业废弃物年可获得量约9亿吨,大约3亿吨可作为能源利用,折合约2亿吨标准煤。

甜高粱、小桐子、黄连木、油桐等能源作物(植物)可种植面积达2000多万公顷,可满足年产量约5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需求。

畜禽养殖和工业有机废水理论上可年产沼气约800亿立方米,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1.2亿吨。

目前,我国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吨标准煤,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物质资源转换为能源的潜力可达10亿吨标准煤。

3、风能

根据最新风能资源评价,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3亿千瓦,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

主要分布在两大风带:

一是“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二是东部沿海陆地、岛屿及近岸海域。

另外,内陆地区还有一些局部风能资源丰富区。

4、太阳能

全国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每平方米5000兆焦,属于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

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山东、辽宁、吉林、云南、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区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大,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

5、地热能

据初步勘探,我国地热资源以中低温为主,适用于工业加热、建筑采暖、保健疗养和种植养殖等,资源遍布全国各地。

适用于发电的高温地热资源较少,主要分布在藏南、川西、滇西地区,可装机潜力约为600万千瓦。

初步估算,全国可采地热资源量约为33亿吨标准煤。

(二)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水电已成为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农村能源和生态建设,户用沼气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应用。

近年来,风电、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和生物质能高效利用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为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5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生物质能)约1.66亿吨标准煤,约为2005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5%。

1、水电

到2005年底,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达1.17亿千瓦(包括约7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23%,水电年发电量为3952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6%。

其中小水电为38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300亿千瓦时,担负着全国近二分之一国土面积、三分之一的县、四分之一人口的供电任务。

全国已建成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并正在建设400个适应小康水平的以小水电为主的电气化县。

我国水电勘测、设计、施工、安装和设备制造均达到国际水平,已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

2、生物质能

(1)沼气。

到2005年底,全国户用沼气池已达到1800万户,年产沼气约70亿立方米;建成大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和工业有机废水沼气工程约1500处,年产沼气约10亿立方米。

沼气技术已从单纯的能源利用发展成废弃物处理和生物质多层次综合利用,并广泛地同养殖业、种植业相结合,成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沼气工程的零部件已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沼气技术服务体系已比较完善。

(2)生物质发电。

到2005年底,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00万千瓦,其中蔗渣发电约170万千瓦、垃圾发电约20万千瓦,其余为稻壳等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和沼气发电等。

在引进国外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现已基本具备制造垃圾焚烧发电设备的能力。

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建设了一些垃圾填埋气发电示范项目。

但总体来看,我国在生物质发电的原料收集、净化处理、燃烧设备制造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3)生物液体燃料。

我国已开始在交通燃料中使用燃料乙醇。

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为102万吨;以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已初步具备商业化发展条件。

以餐饮业废油、榨油厂油渣、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能力达到年产5万吨。

3、风电

到2005年底,全国已建成并网风电场60多个,总装机容量为126万千瓦。

此外,在偏远地区还有约25万台小型独立运行的风力发电机(总容量约5万千瓦)。

我国单机容量750千瓦及以下风电设备已批量生产,正在研制兆瓦级(1000千瓦)以上风力发电设备。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产风电机组单机容量较小,关键技术依赖进口,零部件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4、太阳能

(1)太阳能发电。

到2005年底,全国光伏发电的总容量约为7万千瓦,主要为偏远地区居民供电。

2002-2003年实施的“送电到乡”工程安装了光伏电池约1.9万千瓦,对光伏发电的应用和光伏电池制造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除利用光伏发电为偏远地区和特殊领域(通讯、导航和交通)供电外,已开始建设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

光伏电池及组装厂已有十多家,年制造能力达10万千瓦以上。

但总体来看,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光伏电池生产所需的硅材料主要依靠进口,对我国光伏发电的产业发展形成重大制约。

(2)太阳能热水器。

到2005年底,全国在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总集热面积达8000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1500万平方米。

全国有1000多家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年总产值近120亿元,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从业人数达20多万人。

总体来看,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应用技术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

目前,发达国家的太阳能热水器已实现与建筑的较好结合,向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方向发展,而我国在这方面才开始起步。

5、地热能

地热发电技术分为地热水蒸汽发电和低沸点有机工质发电。

我国适合发电的地热资源集中在西藏和云南地区,由于当地水能资源丰富,地热发电竞争力不强,近期难以大规模发展。

近年来,地热能的热利用发展较快,主要是热水供应及供暖、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供热、制冷等。

随着地下水资源保护的不断加强,地热水的直接利用将受到更多的限制,地源热泵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大成绩,法规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但可再生能源发展仍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政策及激励措施力度不够。

在现有技术水平和政策环境下,除了水电和太阳能热水器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外,大多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成本高,再加上资源分散、规模小、生产不连续等特点,在现行市场规则下缺乏竞争力,需要政策扶持和激励。

目前,国家支持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经济激励力度弱,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政策的稳定性差,没有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2)市场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

虽然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但由于没有建立起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政策,无法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可再生能源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致使我国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发展缓慢。

(3)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

除水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和沼气外,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技术研发能力,设备制造能力弱,技术和设备生产较多依靠进口,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同时,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没有形成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

三、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意义

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充足、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能源需求增长压力大,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除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外,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系统脆弱,大量开采和使用化石能源对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偏高,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快,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大。

可再生能源清洁环保,开发利用过程不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农村是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薄弱的地区,能源基础设施落后,全国还有约1150万人没有电力供应,许多农村生活能源仍主要依靠秸秆、薪柴等生物质低效直接燃烧的传统利用方式提供。

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一方面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解决偏远地区电力供应和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将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资源转换为商品能源,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农村特色产业,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促进经济转型、扩大就业的重要选择。

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广泛,各地区都具有一定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件。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可再生能源也是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有效拉动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扩大就业,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四、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可再生能源法》,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快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促进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既要重视规模化开发利用,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也要重视可再生能源对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作用,更要重视与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协调。

要根据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序开发。

特别是要高度重视生物质能开发与粮食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不得违法占用耕地,不得大量消耗粮食,不得破坏生态环境。

2、坚持市场开发与产业发展互相促进。

对资源潜力大、商业化发展前景好的风电和生物质发电等新兴可再生能源,在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力度的同时,采取必要措施扩大市场需求,以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为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建立以自我创新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提高设备制造能力,并通过持续的规模化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奠定基础。

3、坚持近期开发利用与长期技术储备相结合。

积极发展未来具有巨大潜力、近期又有一定市场需求的可再生能源技术。

既要重视近期适宜应用的水电、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风电和太阳能热利用,也要重视未来发展前景良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液体燃料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4、坚持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国家通过经济激励政策支持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和无电问题,发展循环经济。

同时,国家建立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机制,运用市场化手段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水平,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使可再生能源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

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今后十五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目标是:

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解决偏远地区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和农村生活燃料短缺问题,推行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1、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我国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贫乏,单纯依靠化石能源难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水电、生物质能、风电和太阳能资源潜力大,技术已经成熟或接近成熟,具有大规模开发利用的良好前景。

加快发展水电、生物质能、风电和太阳能,大力推广太阳能和地热能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首要目标。

2、解决无电人口的供电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用能条件。

无电人口地处偏远地区,人口分散,缺乏常规能源资源,而且许多地区不适合采用常规方式建设能源基础设施,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是解决这些无电人口供电问题的有效手段。

农村人口众多,生活用能方式落后,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过度利用薪柴作为生活燃料对生态破坏严重。

在农村就地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可以实现多能互补,显著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清洁利用有机废弃物,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在农作物生产及粮食加工、林业生产和木材加工、畜禽养殖、工业生产、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机废弃物。

如果这些废弃物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和妥善处理,将会成为环境污染源,对自然生态、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将这些有机废弃物转换为电力、燃气、固体成型燃料等清洁能源,既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也是充分利用废弃物、变废为宝的重要手段,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4、规模化建设带动可再生能源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目前,除了水电、太阳能热利用、沼气等少数可再生能源技术,大部分可再生能源产业基础仍很薄弱,还不具备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现阶段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技术水平和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

2010年之前,在加快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扩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同时,重点完善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机构能力建设,初步建立适应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产业基础。

从2010年到2020年期间,要建立起完备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大幅降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成本,为大规模开发利用打好基础。

2020年以后,要使可再生能源技术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力,使可再生能源成为重要能源。

(二)具体发展目标

1、充分利用水电、沼气、太阳能热利用和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