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6942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0年茂名市高三级第一次综合测试

文科综合试卷

第I卷

一、本卷共35小题

1.“西周以前所传的,只有后世认为共主之国一个国家的历史……东周以后则不然,斯时所传者,以各强国和文化较发达的地方的事迹为多,所谓天子之国,转若在无足重轻之列。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分封宗法制趋向衰落B.周王室力量弱化

C.诸侯国力量强大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由西周时期的“天下共主”的历史,转为东周以后的“天子之国无足重轻”,这体现了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国强大,反映了分封宗法制趋向衰落,A正确;据材料“……东周以后则不然,斯时所传者,以各强国和文化较发达的地方的事迹为多,所谓天子之国,转若在无足重轻之列。

”可知,材料不仅反映了周王室力量弱化,还体现了东周时期诸侯国强大及文化的发达,B、C不是材料主旨;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是在西周时期分封制就已确立,D错误。

2.到(汉)武帝,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作者认为这种做法

A.违背了历史潮流B.确立了思想统一

C.削弱了中央集权D.有利于社会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其强调汉武帝的“推恩令”通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有利于社会稳定,D正确;材料是肯定“推恩令”的作用,A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思想方面,B错误;汉武帝的“推恩令”通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错误。

3.如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

这反映了当时

A.实行不抑兼并政策B.民众税收负担沉重

C.城市经济职能增强D.对外贸易高度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城市没有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政府对商业不再直接监管,只是设税务所负责征税管理,这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C正确;实行不抑兼并政策是宋代的土地政策,A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体现税收量的变化,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汴河沿岸商业发展情况,不是对外贸易,D错误。

4.万历时期,北方地区如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扩大棉花种植面积,通过运河向江南的松江等棉纺织中心提供原料,而那里织成的棉布又通过运河贩运到了北方。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白银的广泛使用B.商业市镇的兴起

C.长途贩运的兴盛D.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万历时期,北方地区……扩大棉花种植面积,通过运河向江南的松江等棉纺织中心提供原料,而那里织成的棉布又通过运河贩运到了北方”可知,这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和江南地区工商业的发展,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货币的问题,A错误;材料只是说明“通过运河向江南的松江等棉纺织中心提供原料”,不能推断“商业市镇”的兴起,B说法错误;C不是材料主旨。

5.19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对外出口货中,茶叶仍占首要地位。

生丝和丝织品的出口,仅次于茶叶而占第二位。

草帽缏、皮货等货的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售价较低。

这种情况表明

A.对外贸易完全被外国控制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中国逐步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

D.巾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对外出口货中,茶叶仍占首要地位。

生丝和丝织品的出口,仅次于茶叶而占第二位。

……”可知,中国传统商品出口仍占主导,中国逐步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被外国控制”,只是说明中国传统商品出口仍占主导,A错误;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占主体,B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国门就被打开,D与材料不符。

6.1916年,陈独秀撰文称:

“民主国家,真国家也,国民之公产也。

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者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

陈独秀意在

A.主张发展科学B.弘扬民主权利C.进行文学革命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民主国家,真国家也,国民之公产也。

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者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可知,陈独秀强烈追求资产阶级民主,认为资产阶级民主中人民是国家主人,人权获得了保障,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科学”、“文学革命”、“马克思主义”等内容,A、C、D错误。

7.1940年,中国共产党北方局推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制,结果是地主与富农阶级的负担比较过去征“救国公粮”政策时提高了,地主最高增加2.9%,富农最高增加3.20%。

其他各阶层的负担降低了,中农一般维持过去状态,贫农降低0.8%,雇农降低2.7%。

统一累进税制的实施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北方局推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制,结果是地主与富农阶级的负担比较过去征‘救国公粮’政策时提高了,地主最高增加2.9%,富农最高增加3.20%。

其他各阶层的负担降低了,中农一般维持过去状态,贫农降低0.8%,雇农降低2.7%。

”并结合所学可知,统一累进税贯彻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照顾到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利益,贫雇农少征,保证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同时又规定了累进最高率,第十二等后不管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折合的富力有多高,也不再追加增收税,对富者有利,保障了他们的财产所有权,目的是调动地主、富农一致抗日,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D正确;土地革命是1927—1937年,与材料不符,A错误;据所学可知,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故B说法错误;国民革命是1924年---1927年,C与材料不符。

8.“一五”计划实施期间,工人阶级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在“一五”计划建设中也大显身手,农民也关心工业建设,他们努力用增加生产、积极交纳农业税和交售粮棉的实际行动支援工业建设。

这反映了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贡献力量

B.工业化得到了工人阶级的积极响应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无论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还是农民都在为“一五”计划贡献自己

力量,A正确;B片面;材料没有涉及粮食减产问题,C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农民也关心工业建设,他们努力用增加生产、积极交纳农业税和交售粮棉的实际行动支援工业建设”,没有涉及农业集体化,D错误。

【点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原因:

工人阶级的努力;各行各业的支持;苏联的援助;国家政策的支持。

9.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各城邦都程度不同地出现了财产集中的趋势。

雅典有一富者竟占有几百英亩的土地,手工业作坊也出现了相对集中的现象;与投机业相伴随,高利贷业及金融业也进一步发展。

这种现象导致了

A.陶片放逐法

确立B.公民群体的消亡

C.城邦国家的衰落D.债务奴隶制的废除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希腊各城邦都程度不同地出现了财产集中的趋势。

雅典有一富者竟占有几百英亩的土地,手工业作坊也出现了相对集中的现象;与投机业相伴随,高利贷业及金融业也进一步发展”可知,希腊各城邦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贫富差距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民主政治的雅典贫富悬殊现象严重,这说明城邦国家的衰落,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陶片放逐法”问题,A错误;B说法违背史实;债务奴隶制的废除是公元前6世纪末梭伦改革,与材料不符,D错误。

10.1861年,普鲁士政府提出要扩充军队、增加军费,在讨论军费预算议案时,遭到资产阶级进步党的反对,使预算议案未获通过。

同年新即位的国王威廉一世解散了议会,但是新选出的议会于1862年9月再次否决了军费预算。

这一斗争反映

A.德意志帝国具有一定的民主形式

B.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争夺国家主导权

C.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民族统一领导权

D.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存在统一与反统一之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1861年普鲁士政府提出要扩充军队、增加军费……的议案,遭到资产阶级进步党的反对;而同年新即位的国王威廉一世解散了议会,但是新选出的议会……再次否决了军费预算,这说明了以议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与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围绕“国家主导权”进行了争夺,B正确;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国统一,德意志帝国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民族统一领导权是186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普鲁士邦内的争夺,而不是“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存在统一与反统一之争”,D与题意不符。

【点睛】1871年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诸邦分裂割据的局面,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是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11.“当工业主义发现世界被分割成许多小的经济单元时,它就通过两种方式着手改变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了……一个就是减少经济单元的数目,扩大每一个经济单元的规模,另一个方式就是消除各个经济单元之间的贸易壁垒。

”以下不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德意志在19世纪完成统一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C.欧洲国家联盟的创建D.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其是一个军事政治同盟,而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方面,B符合题意;据材料“……一个就是减少经济单元的数目,扩大每一个经济单元的规模”并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诸邦分裂割据的局面,消除各个邦之间的贸易壁垒,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A不符题意;据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沦为美国的附庸,为了对抗美苏争霸,西欧各国走向了联合,建立了欧共体乃至欧盟,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美苏两级格局,C不符题意;据所学可知,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署,目的就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发展,D不符题意。

12.1953年9月,苏共中央决定,将义务交售的畜禽产品的采购价提高6.4倍,奶类产品提高1倍,土豆提高1—5倍。

1954年6月,废除谷物义务交售制。

这些措施旨在

A.加强对重工业的投资B.废除计划经济体制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D.实行新经济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53年9月,苏共中央决定,将义务交售的畜禽产品的采购价提高6.4倍,奶类产品提高1倍,土豆提高1—5倍。

1954年6月,废除谷物义务交售制。

”可知,苏联中央政府决定减轻人民的负担,废除谷物义务交售制,提高其他义务交售产品的价格,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由义务交售的采购价提高,与“加强对重工业的投资”不符,A错误;据所学可知,苏联政府始终没有废除计划经济体制,B错误;新经济政策自1928年就被停止,D错误。

第Ⅱ卷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就业人口分布(%)

——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

材料二工业劳动者年束人数(单位:

万人)

——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4》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美国、联邦德国就业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二,与美国、联邦德国相比较,指出中国工业就业人口变化的总趋势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工业劳动者人数变化的原因。

【答案】

(1)趋势:

农业、工业就业人口减少,服务业就业人口增加。

(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减少,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增加)

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三产业的崛起;经营者革命兴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不同之处:

中国工业就业人口不断增加。

原因:

50年代的原因:

一五计划的实施;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三大改造的实行。

新时期的原因: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实施;工业投资的增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乡镇企业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趋势:

据表格信息可知,1950年无论是美国、联邦德国农业、工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都高于服务业;而1990年以后农业、工业就业人口减少,服务业就业人口增加。

原因:

据所学可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三产业的崛起;经营者革命兴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2)不同之处:

据材料可以看到,中国自1952年—1984年的工业就业人口由533人增加到5233人,工业就业人口不断增加。

原因:

结合所学50年代的原因可从一五计划的实施;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三大改造的实行等方面回答。

结合所学新时期的原因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实施;工业投资的增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乡镇企业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

“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

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吕思勉先生认为:

“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

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中“未有的变局”,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前所未有的变局。

中国从夏商周以来,是农耕文明的社会。

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儒家思想长期据主流地位。

鸦片战争后,出现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所未有的变局。

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影响。

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工业经济传入中国,冲击了自然经济并使之开始解体,中国逐渐使用机器化大生产,开始了由农耕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鸦片战争后,随着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等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民众经历了数次思想启蒙,民主、自由、平等、法制观念渐入人心;这些可谓是中国旷古未有之变局。

总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向工业文明转变,这是中国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

提示:

考生若从科技、外交等方面说明“未有之变局”亦可。

【解析】

【详解】示例:

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前所未有的变局。

据材料“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吕思勉先生认为:

‘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

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可以总结出“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前所未有的变局。

”阐述可结合中国古代自从夏商周以来,是农耕文明的社会。

但经过鸦片战争以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使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即可。

15.材料明孝宗即位之初,朝政局面并不乐观。

为了镇压成化年间的流民起义,财政支出日益增加,国库储蓄减少。

行政效率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都是混日子。

孝宗的改革首先从内阁开始,罢免了以外戚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

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使得无论是朝中还是宫中都为之一新,时称朝序清宁。

孝宗规定,凡是交给大臣讨论的奏章,普通内容的,复奏处理不能超过两天;如果事关多个部门,不能超过十天;如果是涉及战争等重大事务的,最多不能超过十五天。

这个规定下发后,明朝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孝宗体恤民生,善待百姓,他常常减免地方的赋税。

地方官奏报因灾情免赋的要求,他都无一例外地下旨同意。

明孝宗力求节俭,减少皇宫的开支与供奉,宫廷开支最俭约的时候,只有成化年间的六成。

孝宗改革之后,内外无忧,后世史家以弘治朝为“中兴之世”。

——根据360百科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明孝宗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孝宗改革的影响。

【答案】

(1)内容:

整顿吏治,清除佞臣、重用贤能;力求节俭;提高办公效率;减免赋税

(2)影响:

有利于政治清明;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提高了行政效率;为后世政治改革提供了借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统治危机。

【解析】

【详解】

(1)内容:

据材料“。

孝宗

改革首先从内阁开始,罢免了以外戚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

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使得无论是朝中还是宫中都为之一新,时称朝序清宁”可知,整顿吏治,清除佞臣、重用贤能;据材料“明孝宗力求节俭,减少皇宫的开支与供奉,宫廷开支最俭约的时候,只有成化年间的六成。

”可知,力求节俭;据材料“孝宗规定,凡是交给大臣讨论的奏章,普通内容的,复奏处理不能超过两天;……这个规定下发后,明朝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可知,提高办公效率;据材料“孝宗体恤民生,善待百姓,他常常减免地方的赋税。

地方官奏报因灾情免赋的要求,他都无一例外地下旨同意”可知,减免赋税。

(2)影响:

有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利于政治清明;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提高了行政效率;为后世政治改革提供了借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统治危机等角度回答。

16.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

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中国方面组建远征军。

1942年1月4日,日军开始进攻缅甸,英缅军节节败退,日军迅速进逼仰光。

英方吁请中国军队入缅援救,在英缅军总司令胡敦的统一指挥下对日作战。

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

中国远征军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

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远征军人缅作战的意义。

【答案】

(1)背景:

英国请求中国支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确保滇缅公路的安全,保障战略物资运输;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2)意义:

牵制、消耗日军,保护大后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有利于得到国际援助;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配合太平洋战场,促进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

【详解】

(1)背景:

据材料“英方吁请中国军队入缅援救,在英缅军总司令胡敦的统一指挥下对日作战”可知,英国请求中国支援;据材料1942年可知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据材料“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可知,确保滇缅公路的安全,保障战略物资运输;据材料1942年1月可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2)意义: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牵制、消耗日军,保护大后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有利于得到国际援助;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配合太平洋战场,促进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等方面回答。

17.材料于漪,女,汉族,1929年2月生,江苏镇江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59年的教育生涯,无私奉献,执着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

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她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书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

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据《2019共和国勋章获奖人物事迹简介大全》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漪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于漪身卜体现的时代精神。

【答案】

(1)贡献:

坚持

中学从事教学工作;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教育著作;丰富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理论,将“人文性”运用到教育实践;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精神:

热爱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执着追求;理论与实践结合;勇于创新。

【解析】

【详解】

(1)贡献:

据材料“59年的教育生涯,无私奉献,执着探索……”可知,坚持在中学从事教学工作;据材料“她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书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

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可知,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教育著作;据材料“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可知,丰富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理论,将“人文性”运用到教育实践;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精神: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热爱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执着追求;理论与实践结合;勇于创新等方面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