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7026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docx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青岛版五四制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五四制)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五年级小学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凸透镜》

  教学计划单元分析:

本单元,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入人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孩子们去探索光的秘密。

在《凸透镜》中,孩子们会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和自制望远镜,领略神奇的折射现象;在《照相机和眼睛》中,孩子们将通过制作照相机和眼球模型,揭开它们成像的奥秘。

  本单元教学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条目如下:

  

(一)科学探究:

1.能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2.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2.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三)物质世界:

1.了解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四)生命世界:

1.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映;

  (五)注重个人保健科学方法的训练是本套教科书的“魂”,是教科书编写的主线。

本单元的探究活动趣味性很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能仅满足于把实验搞得热热闹闹,而要启发学生做深入的思考,鼓励他们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而且,也不应仅满足于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更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寻找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反思科学探究的方法,因为知识结论之于科学方法,永远犹如金子之于点金指。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学会做一系列简单的光学实验;2.能够用图画、语言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3.尝试制作望远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

  

(二)科学知识:

1.了解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2.基本了解眼球的构造,了解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3.知道怎样保护眼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4.意识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珍贵、最神奇的照相机,从而更加珍爱和保护眼睛。

1.凸透镜教材分析:

玩放大镜是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如果让学生一下子说出光的折射是怎么回事,他们恐怕很难说清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课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

一滴圆形的水珠、一只装满水的圆柱玻璃杯、一个凸起的弧形水面都能像放大镜一样——把物体放大这一知识点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放大镜镜片,进一步研究凸透镜的作用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达到我们学习光的折射的目的。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处理本课教材的:

在科学过程与方法上,以“你知道凸透镜的作用吗”引出关于光的折射的话题,这时让学生充分发挥、各抒已见。

关于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学生还不太清楚,对这一问题让同学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寻找验证假设是否成立的方法。

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凸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让学生体验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在材料设计方面,为了解决“凸透镜既可成放大的像,又可成缩小的像”这一问题,教师要提供足够的实验器材。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学生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简单明了的科学探究活动展开整个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进行预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课后延伸探究。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和成像大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制作能力——制作土照相机。

(三)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及成像规律难点: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四、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光学实验盒(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制作材料:

土照相机制作材料:

凸透镜光学示意图、照相机成像示意图五、教学时间:

1课时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玩水游戏,激趣导入1.谈话:

同学们,喜欢玩水吗?

我们来玩几种新的关于水的游戏,好吗?

2.讲解玩水游戏方法(实物投影):

(1)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画报纸的一个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

(2)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画报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把装水的玻璃透明碟放在有字的画报纸上,观察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学生进行玩水游戏。

4.学生交流在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及问题。

5.提问: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二)新授:

1.亲密接触,认识凸透镜

(1)谈话:

大家都见过放大镜吗?

你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吗?

(2)学生描述自己所知道的放大镜。

(3)学生观察各种凸透镜片:

用看、摸等多种方法。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5)认识凸透镜:

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放大镜。

2.亲手实践,认识凸透镜的作用

(1)提问:

你们知道凸透镜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

凸透镜成像实验。

(4)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凸透镜既可形成放大的像,又可形成缩小的像。

(如果有些组的学生只发现一种情况,则汇报交流后再进行实验。

)(5)提问:

现在,你知道凸透镜有哪些作用?

(6)讨论:

凸透镜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呢?

(7)小结:

光线射入凸透镜时,方向发生了偏折。

  3.联系生活,认识凸透镜的用途

(1)谈话:

小小凸透镜真神奇,那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出示图象资料:

凸透镜的应用。

4.出示照相机实物,重点介绍凸透镜成像作用在照相机中的应用。

5.制作望远镜,拓展延伸

(1)谈话:

刚才,我们观察研究了凸透镜,认识了它的外形特点和作用,那大家再来看看这个透镜(出示凹透镜),比较一下,它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

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2)学生观察、比较。

(3)学生汇报、起名。

(4)学生活动:

透镜组合看事物。

(5)汇报、交流活动结果。

(6)结合望远镜实物,小组讨论、制作一架望远镜。

七、布置作业:

学生制作土照相机1.教师讲解演示制作方法(参照教材图示)2.教师指导学生制作3.教师评价和展示学生制作情况4.学生用土相机做照像游戏(以上制作活动,可根据时间情况课外进行)八、板书设计:

1.凸透镜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距纸屏近,距蜡烛远 缩小距纸屏远,距蜡烛近 放大2.照相机和眼睛备课教材分析:

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五课。

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组成等有关光的知识,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光学器材:

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放大镜,也知道了凸透镜的多种光学用途:

放大镜、照相机、老花镜、显微镜、天文望远镜等;还进行了许多的光学制作:

小孔成像仪、万花筒、潜望镜。

这对本课的学习既有知识上的准备,也有制作能力上的准备。

照相机的学习既是为指导学生了解光学知识的应用和研究作准备,也是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胆地正确使用照相机作准备,是研究生活中的科学的好题材。

本课后半部分是把眼睛的结构与相机的结构作合理比较,也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关注人体本身的科学,较好的体现了标准提出的“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过程与方法:

1.尝试制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2.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2.了解照相机和眼球得成像原理;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照相机、眼球的模型或构造图;分组材料:

放大镜一个,烧瓶一个,墨汁一瓶,硫酸纸一张。

学生准备:

每组可能带来照相机或照相机说明书;一组为单位到照相馆了解照相机工作原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难点:

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景色,谁能做到这一点呢?

是照相机,人们根据光学原理设计制造出照相机。

相信大家都拍过照,有没有谁自己使用过照相机呢?

2.提问:

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问:

关于照相机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4.教师设疑:

教师出示两张照片的投影,一张清晰,一张模糊。

注意观察,发现什么?

5.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和问题。

(“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什么?

”一问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道什么,知道的可以少讲或不讲。

“还想研究什么”虽是一句套话,但确实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及引导学生探究方向的简单有效地一招。

而教师的两张照片,引发了本课探讨的主要内容,照片的清晰与否首先引发对相机工作原理的好奇,使学生认识照相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认识,其次,也为眼睛的工作原理及眼病特别是近视眼的防止打下了知识与思维方法的铺垫。

这是教师主导地位,实现有效帮助的重要环节。

(二)新授:

1.讨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1)提问:

有谁已经知道照相机是怎样拍出照来的?

(2)谈话:

请你们介绍课前搜集的一些关于照相机的资料。

(3)出示相机,再请学生猜想并交流相机的工作原理。

(4)小结相机的工作原理:

相机将恰当量的光线透过凸透镜聚焦在胶片上形成图像,调整光圈(光线通过的小孔)和曝光的时间,就能控制透过光线的量。

(5)指导分析照片清晰与模糊的可能原因。

(6)简单介绍“傻瓜相机”:

这种相机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距离,进行自动调焦,高度自动化,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

(7)教师板书:

照相机:

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机身(暗箱、快门、扳手)胶卷2.眼睛的工作原理研究

(1)讲述:

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精密的“照相机”。

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眼睛是精密的“照相机”?

(2)提问:

同桌之间相互观察眼睛,你有什么发现?

(稍侯提示,对照照相机工作原理,说一说猜一猜眼睛是怎样工作的?

)(3)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之板书,将相机之凸透镜、暗箱、底片,与眼睛的晶状体、眼球内、视网膜两两对应地分析)(4)教师利用多媒体总结讲解“眼睛的工作原理”。

(突出教材27页的基本内容。

)(5)教师板书:

眼睛:

眼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3.观察分析瞳孔与光线强弱的关系

(1)观察与探讨:

看窗外阳光灿烂的天空,在镜中自己的瞳孔,注意他们的大小变化。

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同桌之间观察2分钟,集体交流。

教师小结:

瞳孔是控制光线的,光线强时瞳孔缩小,防止伤害眼睛。

外部光线弱时,瞳孔变大,以便看清物体。

(3)分析猫的眼睛在白天与晚上的不同。

师: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猫的眼睛的特别之处?

学生回答。

(4)比较:

对照相机,说一说,相机的什么部件与眼睛的瞳孔相似?

4.制作眼球模型

(1)提问:

你们能用桌上的材料作一个眼睛模型吗?

(2)师生讨论,得出基本方法。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七、课后延伸:

1.观察猫眼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

2.采访照相馆与照相器材商店了解最新相机信息。

八、板书设计:

2.照相机和眼睛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照相机:

机身(暗箱、快门、扳手)胶卷

  3.保护眼睛

  教材分析:

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也是非常容易生病,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器官.本课要使学生从小就知道眼睛的重要性,知道怎样保护眼睛.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对眼睛的观察与猜测、讨论,以及上网浏览对眼睛资料的积累,课前的拜访眼科医生等途径与方法,使学生认识眼睛的科学。

近视眼是学生常见的眼病,用眼过度是引起近视的主要原因。

教学中要注意通过近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认识与预防近视的发生。

本课虽是常识性的学习内容,但相关资料的获得过程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因为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本课的课堂假设、探讨、总结交流的必要准备,也是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怎样保护眼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珍贵的、最神奇的“照相机”,从而更加珍爱和保护眼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眼睛的重要性。

难点:

指导学生认识怎样保护眼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投影片.学生准备:

课前分组组织部分学生去拜访眼科医生,搜集眼睛保护的常识。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眼睛是我们感受大自然美丽色彩的唯一器官,如果眼睛得了病,那可是一件麻烦的事。

眼睛会得那些病呢?

我们如何来保护自己的眼睛呢?

(二)新授:

1.眼睛常患哪些疾病?

(1)谈话:

如果眼睛有了病,就会看不清,想想看不见东西那将会很痛苦.谁知道眼睛会得什么病?

我们怎样预防眼病,保护眼睛?

(2)讲解:

眼睛非常容易得的一种病叫做近视.近视眼不能象正常的眼睛那样看东西,必须要把书本放得很近才能看清楚.坐在教室后排的同学如果得了近视眼,就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了,必须戴眼镜.戴着眼镜,许多活动都不方便.长大以后参加工作,有许多工种患近视眼都不能做.(3)请班上患近视的同学说一说感受.(4)谈话:

近视眼是怎样得的?

(5)分组讨论.汇报.(6)出示。

讨论:

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这样做对眼睛有好处吗?

(7)小结:

写字.看书时眼睛离书本太近,常躺在床上看书.常走路.坐车看书,常在昏暗的光下看书,都会得近视眼.我们班里哪位同学有这样的坏习惯,要马上改正.出示。

讨论:

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这样做对眼睛有好处吗?

(8)小结:

预防近视眼得几点要求:

适度用眼、眼睛休息、少看电视、眼保健操、食物与营养等。

2.测一测我们的视力。

(1)利用测视表测视自己的视力。

(2)各组交流。

(3)全班交流。

3.怎样保护自己的眼睛?

(1)谈话:

眼睛还会因为不干净得病.怎样保持眼睛清洁卫生呢?

(2)讲解:

我们每天洗脸时,要用自己的毛巾.自己的脸盆,不要与其它人合用,这样可以防止传染上眼病.另外,眼睛痒痒或进了沙子,不要用手揉眼睛,需用干净的手娟擦除,这样可以保持眼睛清洁,不得砂眼等其他眼病。

(3)谈话:

眼睛除了以上两种病以外,还可能受到外伤.谁来说说,眼睛怎么会受伤流血?

小结:

有些同学平时爱打闹,有的同学爱拿棍子打着玩,不小心会扎伤眼睛,在元旦.春节期间,大家还爱放鞭炮,可是每年都有许多孩子的眼睛被炸伤.4.应用:

两人一组,互相检查看书和写字姿势是否正确,并用尺子量一量眼睛与书本的距离是否合适.七、布置作业:

拜访当地眼科医生,了解眼睛保护知识。

八、板书设计:

3.保护眼睛预防近视注意眼睛卫生防止意外伤害

  第二单元这是怎么回事教学教学计划、单元分析:

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个单元就是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在一个个亲历活动中感受身边的科学,品尝成功的喜悦,发现科学的真谛。

本单元是根据《小学课程标准》中能量的表现形式——热现象和物体与物质——物质的变化来设计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1.会用多种方法证明热的传递方向。

2.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3.能够运用各种手段研究物体受热以后的变化。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的传递只有一定规律的,是不可逆的,总是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的。

2.知道热传递的三种形式:

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3.能够想象物体的传热过程。

4.会设计实验证明热水在冷水中的流动过程。

5.知道物体受热以后会发生许多变化,有体积的变化、有质地的变化,也有形态的变化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数据对结论的重要性。

2.意识到想象需要证据来证明,体会到证据的重要性。

3.体会到身边的许多现象中蕴含着科学。

4.意识到自然界总是不断地变化的。

4.杯子变热了教材分析:

本课指导学生认识传导。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杯子传热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这是本课的导入;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热能一传导的方式传递;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第四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知识,鉴别一些日常用品壶、锅、熨斗等,哪个部分是容易传热的物体,哪个部分是不容易传热的物体。

二、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2.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3.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探究热现象的意识。

2.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难点:

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四、教学准备:

支架、酒精灯、铁丝、火柴棍、蜡(或凡士林)、:

热传导的应用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盛热水的杯子变热了这是为什么?

你能想象热灶怎样传过来的吗?

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

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

学生实验。

实验器材:

铁丝做的实验架、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实验步骤:

用铁丝做一个实验架。

把三根火柴的尾端用凡士林(或蜡)依此在实验架的铁丝下。

点燃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

观察发生的现象。

汇报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

汇报实验结论:

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导温度较低的部分。

2.指导学生认识容易传热的物体和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学生实验。

实验器材:

烧杯、热水、铜丝、铝丝、木筷、竹筷、瓷勺、铁勺、塑料棒、玻璃棒等实验过程:

在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

将铜丝、铁丝、木筷……玻璃棒等这些实验材料放入杯中。

过一会儿,摸一摸这些物体露在烧杯外面的一端,说说有什么感觉。

汇报实验现象:

金属材料的物体变热了;非金属材料的物体不太热。

总结实验结论:

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金属材料容易传热,非金属材料不容易传热。

小结:

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

金属传导热的能力强,木头、竹子、陶瓷、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传导热的能力差。

巩固应用:

1.出示。

讲解:

了解热传导的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跟有用。

2.谈话:

下面这些物体,哪部分是容易传热的物体?

哪部分是不容易传热的物体?

为什么这些物体要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

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七、布置作业:

观察厨房里的用品,哪部分是用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

哪部分是用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

八、板书设计:

4.杯子变热了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导温度较低的部分。

容易传热的物体:

铁、铜、铝等金属。

不容易传热的物体:

木头、竹陶瓷、5.小米粒水中游教材分析:

课文共分三部分:

(一)小米粒为什么会在水中游起来?

(二)冬天暖气是怎样使房间变暖的?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会做热对流的实验。

(二)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的完成认知;能利用战歌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三)知道液体和气体主要靠对流传递,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了解在液体和气体中热传递主要是靠对流方式,以及热对流的应用。

难点:

指导学生应用热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四、课前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小米粒。

投影片---------室内空气的热对流、热对流的应用。

五、教学时间:

二课时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把水烧开水时,一会儿水就被加热到100度。

你知道热是怎样在水中传递的呢?

这节课:

我们就来研究水是怎样变热的。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小米粒为什么会在水中游起来?

(1)同学们想办法让小米粒游起来?

如果不用手摇杯子,能想办法使小米粒在水中游起来吗?

(2)分组讨论方法。

  (3)各组确定方法后选用仪器做实验。

并做好实验纪录①讨论:

小米粒为什么会在水中游动?

借助小米粒游动可以想象。

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容器中的水是怎样运动的?

水的相对流动与它逐渐变热是否有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整个容器中的水是怎样变热的?

②各组汇报:

把小米粒在水中游动的图画在黑板上。

(4)教师小结:

下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上部比较冷的的水会下降,上部比较冷的水不断的相对流动,使全部的水逐渐变热。

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热对流。

(板书:

热对流)(5)复述:

①什么叫热对流?

②热对流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6)2.冬天暖气是怎样使房间变暖的?

谈话:

热在空气中是靠什么方式传递的呢?

(2)提问:

我们曾经学习过关于热空气的知识,空气受热以后会怎样?

热空气上升后会,原来占据的空间将被什么占据着,我们在做风的模拟实验时,把盒子里的蜡烛点燃后,盒子里的空气受热后会怎样?

盒子外的空气又会怎样?

(出示投影片:

室内空气的热对流)(3)各组设计实验。

(4)观察现象后,做好观察记录。

(5)讨论:

冬季室内只有一个火炉、几片暖气片。

它是怎样把整个屋子变暖的?

你能画出室内空气的对流的路径吗?

推想室内的暖气片是怎样使整个屋子里的空气变暖的?

(6)学生分组交流(7)教师小结:

火炉、暖气片使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这样,周围较冷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又被加热上升----室内冷热空气就相对流动起来。

通过空气的相对流动,火炉、暖气片的热便传递到整个屋子,使整个屋子内的空气逐渐变热。

(8)全课小结:

讲述: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热在其他液体、气体中的传递,也主要靠对流的方式。

(三)巩固应用:

1.提问:

(1)加热粥时,为什么要用勺不断搅动?

(出示投影片)用冰给物体降温时,冰块用放在物体的上部还是下部?

为什么?

热气和油烟的风扇,用该安装政治什么位置?

为什么?

(出示投影片)七、拓展知识:

思考:

热的传递除了我们学生过的传导、对流方式外,还有其他方式吗?

八、板书设计:

5.小米粒水中游

  6、温度计的秘密教材简析:

本课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做个“温度计”研究温度计的秘密,。

第二部分:

表达交流,归纳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

并作实验记录:

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和阻力的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二)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三)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使液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即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初步运用热胀冷缩”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得到正确的结论。

难点:

指导学生设计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四、教具准备:

带胶塞的烧瓶、细塑料管、热水、冷水、烧杯、酱油、橘子、水槽、酒精、温度计。

五、教学课时:

二课时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7)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出示一杯温水)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这杯水的温度?

(出示不同温度的水)分组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温度的水

(二)学习新课:

1.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水的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

提问:

在测量中你会发现哪些问题?

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可以随时变化?

由学生提出假设怎样证明你的假设是正确的?

组织讨论:

你准备用哪些材料?

怎样进行探究?

(填写观察记录)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出示探究提示卡。

各组设计实验方案。

组织交流。

各组开始实验。

各组交流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论。

①提示学生思考:

水、酒精等在受热的时候增多了吗?

金少了吗?

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指导学生填写问题的结论。

教师小结:

水、酱油、酒精都会在受热的条件下膨胀,受冷的条件下收缩。

(板书:

水酱油在受热的条件下膨胀,受冷的条件下收缩。

)酒精第二课时(8)3、自制温度计学习测量物体的温度制作过程:

(1)提问:

你准备怎样标上刻度?

(2)小组讨论(3)各组汇报制作方法。

(4)合组制作(5)测量不同温度的水(三)扩展知识:

寒冷的冬天,经常会遇到自来水管冻裂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

七、布置作业:

观察周围还有那些热胀冷缩的现象?

八、板书设计:

6、温度计的秘密水酱油在受热的条件下膨胀,受冷的条件下收缩。

酒精7、自行车为什么爆裂课文说明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过程编写的。

这部分内容分为四层:

1.提出问题——踩瘪的乒乓球,用热水一烫就鼓起来,这是怎么回事。

2.要求学生对这个问题做出解释。

由于学生还不知道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因此他们的解释只能是一种猜想、假设,但这很重要,没有一个初步的假设(无论正确与否),就无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课文中举出了两种解释,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的思路。

学生的想法不见得只有这两种,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

3.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