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7420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1.docx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案1.docx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1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语句,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体会并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难点

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让学生查阅有关钱塘江大潮的文字、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会认7个生字。

2.整体感知全文,导学第1-2自然段。

二、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了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

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

2.板书课题

(二)预习要求

1.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教师预设:

①钱塘江什么时候涨潮?

涨潮时有什么样的壮观美景?

②课文的题目是观潮,只写了作者所看到的美景吗?

③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象的?

4.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测学情

1.认读生字与写字

“称为”中的“称”读chēnɡ;“沸腾”中的“沸”读fèi;“薄雾”中的“薄”读báo。

一些字结构较复杂,容易出错,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

如“蒙”字中的短横不能丢,“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2.体会部分词语的含义。

3.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齐读课文,并讨论明确:

作者是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来描写的。

时间顺序:

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

空间顺序:

由远及近。

(2)按照文章的描写顺序,可以将课文分成几段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

写潮来之前的景象。

第三段(第3、4自然段):

写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

写潮退去时的景象。

4.归纳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全文通过对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来时、去时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了大潮的奇特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5.品读第2自然段,探究潮来之前的景观。

(1)指名学生朗读后,说说潮来前江面有什么特点?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江面很平静,宽阔的钱塘江……薄雾。

师:

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平静美丽的山水画。

要想把这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声音应该——(轻点儿),速度应该是——(慢点儿)。

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教师评点指导)

(2)品读重点句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这两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人山人海”说明人多,正由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有了这么多人来。

“昂首东望”说明潮从东边来,人们心情急切。

“等着,盼着”也说明了人们心情急切。

(3)教师小结:

这一段写潮来前的景象,人们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

(五)课堂训练

读一读,写一写描写潮来时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导读第3-5自然段,了解潮来时,潮去时的奇观。

2.总结归纳写作特点。

二、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薄雾、宽阔、笼罩、屹立、若隐若现、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潮来之前的美丽景色。

接下来,我们继续随作者去看看潮来和潮去时的景象。

(二)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课文第3-5自然段。

2.用———画出潮来时、潮去时“我们”看到的景象,用———画出“我们”听到的声音,同桌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

(三)检测学情

1.潮来时的景象。

上节课,同学们已明白第3、4自然段描写的是潮来时的景象,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这两段。

(教师范读)

(1)江潮是什么时候来的?

明确:

午后一点左右。

教师指导:

人们知道大潮到来的时间,但还是一大早就来到海塘大堤上,更表明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2)第3、4自然段各写了江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

第3自然段写远处;第4自然段写近处。

[板书:

远近]

(3)第3自然段是写大潮在远处的情景,可以分为两层,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如何分层。

明确:

第1-3句为第一层,第4句为第二层,是按大潮到来的时间顺序或地点变化来分的。

(4)大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①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像什么?

说明了什么?

明确:

像闷雷滚动,说明潮的声音很大,离我们很远。

②这时江面有什么变化吗?

[板书:

风平浪静]

③当人们听到这声音时,会有怎样的反应?

讨论并明确:

人群非常喧闹,像锅里的开水一样,这就叫——人声鼎沸。

④过了一会儿又怎样?

明确:

听到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

[板书:

一条白线]

⑤思考:

白线指什么?

在什么地方?

如何理解?

明确:

白线指潮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说明潮离我们越来越近。

(5)江潮逼近,这时人群又怎样了?

明确:

人群沸腾起来。

[板书:

人群沸腾]

教师小结:

第3自然段主要讲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作者由远及近的顺序把江潮发出的声音、形状和人们的情绪变化写得清清楚楚。

[板书:

声、形、情]

下面我们就按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自然段。

学生默读思考。

(6)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人们看到了什么?

明确:

看到了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①两丈多高的水墙写出了什么?

明确:

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

②为什么先看到的是一条白线,现在是两丈多高的水墙?

明确:

因为距离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

(7)“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是怎样的景象?

从课文中找个词来形容。

明确:

浩浩荡荡

①“浩浩荡荡”写出了什么?

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明确:

写出了江潮的气势之大。

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

②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

(潮水)

③浪潮越来越近,此时的声音是怎样的?

[板书:

山崩地裂]

师:

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齐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大潮越来越近的那种气势。

(齐读)

(8)小结3、4自然段。

这两自然段写潮来时的情景,先写潮在远处的情景,再写潮在近处的情景,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

2.潮去时的景象。

(1)潮来时的景象是壮观的,那么潮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明确:

恢复了平静。

(2)这时江面恢复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

明确:

不同,这时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3)是很长时间涨了两丈来高吗?

从哪儿可以得知?

明确:

不是,从“霎时”可以得知。

(4)小结:

这一段写潮去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四)感悟写法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讨论交流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2.学生交流后,师生总结写作特点。

(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

如: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作者对大潮到来时、大潮过后江面上的情况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

这期间人们的反应则是间接描写,以此来衬托出大潮的雄伟气势。

如: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2)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如“江潮还没有来”“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再近些”……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大潮过后”的时间顺序,非常清楚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

在写作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五)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人群

(   )的潮水(   )的钱塘江大潮

(   )的声音(   )的战马

2.句式变换。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

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地好像都被江潮震得颤动起来。

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潮迅速地向西面涌来。

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观潮

教学反思:

我以“天下观奇”为线索,并围绕它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中紧扣一个“读”字,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对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在进行分段训练的同时,也复习了分层的知识,使旧知识与新知识较好地进行衔接。

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2.我们以“潮来前”为例,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我们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宽阔的钱塘江静静地横卧着,江面上笼罩着一层雾气,江边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在晨光中屹立着,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样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

我想,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壮观景象一定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读后不禁令人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心里的爱国情怀也会油然而生。

习题3.如“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一句中,“横卧”一词用得形象生动,准确地描写了钱塘江的姿态。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一句,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形象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尤其是“横贯”一词用得十分贴切。

1.多音字。

    笼

2.近义词

屹立——矗立人声鼎沸——沸沸扬扬

依旧——依然风平浪静——平安无事

霎时——刹那浩浩荡荡——汹涌澎湃

3.反义词

宽阔——狭窄人山人海——人迹罕至

平静——喧闹人声鼎沸——鸦雀无声

风平浪静——惊涛骇浪

浩浩荡荡——无声无息

4.段落结构

第一段(第1自然段):

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

具体写潮来之前的情景。

第三段(第3、4自然段):

写潮来时的情景。

第四段(第5自然段):

写潮去后的情景。

5.课文中心

课文记叙了作者耳闻目睹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

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表达出作者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由衷赞叹。

 

部编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教案教学设计(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

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

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

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

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

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

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

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

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

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

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

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

(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

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板书:

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从哪感受到的?

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

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板书:

远近)

(2)远:

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

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板书:

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

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

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

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看图片)(板书: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

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指导学生朗读。

(适时板书: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

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