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57575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解析版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解析版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解析版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解析版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解析版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解析版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解析版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解析版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解析版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解析版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解析版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解析版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解析版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版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doc

《解析版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析版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doc

山东省济南市2013年中考化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2分)(2013•济南)以下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

铝土矿炼铝

B.

天然气燃烧

C.

木材制桌椅

D.

海水提取镁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和判断依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解答:

解:

A、铝土矿炼铝过程中生成铝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错;

B、天然气燃烧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错;

C、木材制桌椅过程中只是物质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对;

D、海水提取镁过程中生成镁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错;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2.(2分)(2013•济南)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B.

加热试管内液体时切不可将管口对着人

 

C.

进行氢气燃烧实验前一定先检验氢气纯度

 

D.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放在烧杯中称量

考点:

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称量器-托盘天平;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B、加热试管内液体时,为防止液体沸腾时喷出伤人,切不可将管口对着人,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为防止发生爆炸,进行氢气燃烧实验前一定先检验氢气纯度,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为防止腐蚀托盘,氢氧化钠固体应放在烧杯中称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2分)(2013•济南)下列对相应微粒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易失电子

B.

易形成阴离子

C.

带正电荷

D.

化学性质稳定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则为稀有气体元素,属于相对稳定结构;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由该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最外层电子数是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该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该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其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带负电荷,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该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其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为原子;且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为稀有气体元素,属于相对稳定结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与得失电子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4.(2分)(2013•济南)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春天,花儿朵朵,由于分子在不停运动我们能闻到花香

 

B.

夏天,烈日炎炎,用可乐等碳酸饮料替代饮水有利于身体健康

 

C.

秋天,果实累累,多吃水果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

 

D.

冬天,寒风冽冽,室内用煤炉取暖应保证烟囱通畅,防止“煤气”中毒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一氧化碳的毒性;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根据分子是运动的特性进行分析;

B、根据夏天温度高,流出的汗水多,应饮用一定浓度的食盐水,有益于健康;

C、根据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分析;

D、根据碳在不充分燃烧时会生成一氧化碳分析.

解答:

解:

A、由分子是运动的.花香的分子通过运动能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所以,春天,花儿朵朵,我们能闻到花香.故A解释正确;

B、夏天温度高,流出的汗水多,造成体内的盐分的损失,应饮用一定浓度的食盐水有益于健康有益于健康.故B解释错误;

C、由于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所以,秋天,果实累累,多吃水果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故C解释正确;

D、由于碳在不充分燃烧时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所以,在冬天,寒风冽冽,室内用煤炉取暖应保证烟囱通畅,防止“煤气”中毒.故D解释正确.

故选B.

点评:

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知识,在学习中善于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学以致用.

 

5.(2分)(2013•济南)绿色化学有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

焚烧小麦秸秆

B.

垃圾分类回收

C.

拒绝一次性筷子

D.

发展太阳能电池

考点:

绿色化学.

专题:

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

根据绿色化学就是从源头上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分析解题.

解答:

解:

A、焚烧小麦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烟尘,污染空气,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故A正确;

C、垃圾分类回收有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B错误;

C、拒绝一次性筷子不仅节省能源,而且避免环境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C错误;

D、太阳能是无污染的能源,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故D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

日常生活中要时刻重视绿色化学的理念,理解绿色化学的核心,防止环境污染人人有责.

 

6.(2分)(2013•济南)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化学变化的过程常会伴随能量变化

 

B.

合金是具有金属特性的混合物

 

C.

电解水时,原子的总数目发生了变化

 

D.

可燃性气体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考点: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合金与合金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A、根据化学反应不仅质量守恒,而且能量也守恒分析;

B、根据合金的概念进行分析;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D、根据可燃性气体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分析;

解答:

解:

A、因化学反应不仅质量守恒,而且能量也守恒,在化学反应时常会伴随着能量变化,故A说法正确;

B、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与非金属经一定方法所合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因此合金是具有金属特性的混合物,故B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不变,故C说法错误;

D、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综合性较强,掌握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合金的概念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即可解决,难度不大.

 

7.(2分)(2013•济南)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则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

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B.

甲、乙两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3:

16

 

C.

物质丁的化学式是H2O

 

D.

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氧化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物质的微观构成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据此分析有关的问题.

解答:

解:

由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及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是乙炔和氧气;由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

2C2H2+5O24CO2+2H2O,由方程式可知:

A、该反应是乙炔和氧气发生了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A说法合理;

B、由反应的方程式可知,甲、乙两物质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

(12×2+1×2):

(16×2×2)=13:

32.故B说法不合理;

C、物质丁的化学式是H2O.故C说法合理;

D、反应前氧元素的化合价是0价,反应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D说法合理.

故选B.

点评:

本题在解答时,首先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及物质的微观构成示意图,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再根据反应的方程式,进行分析判断比较简单.

 

8.(2分)(2013•济南)下列实验方法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用过滤的方法除去黄河水中的泥沙

 

B.

用水鉴别硫酸铜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C.

用BaCl2溶液中除去NaCl溶液中的Na2CO3杂质

 

D.

用燃着的木条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鉴别.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依据过滤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分析解答;

B、依据两者溶于水后溶液温度的变化分析解答;

C、依据除杂的原则分析解答;

D、根据二氧化碳和氮气均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

解:

A、由于过滤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是把固体和液体分开,泥沙是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所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黄河水中的泥沙;

B、硫酸铜溶于水后溶液温度不会变化,而氢氧化钠溶于水后会放热导致溶液温度升高,所以用水可以鉴别硫酸铜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C、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而与氯化钠不会反应,所以可以用BaCl2溶液中除去NaCl溶液中的Na2CO3杂质;

D、由于二氧化碳和氮气均不能支持燃烧,所以用燃着的木条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时的现象都是木条熄灭,现象相同,无法鉴别;

故选D

点评:

物质的检验是初中化学的难重点,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运用比较法发现和利用物质间的性质差别是解题的关键.

 

9.(2分)(2013•济南)已知粉末X是下列四种物质中的一种,取三等分该粉末,分别加入到足量的稀盐酸、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并振荡,产生的现象如下表.则该固体粉末X是(  )

加入物质

稀盐酸

氯化钙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现象

固体溶解,产生无色气体

产生白色沉淀

固体溶解

 

A.

CaCO3

B.

Na2CO3

C.

Cu(OH)2

D.

Mg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

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

当加入稀盐酸,固体溶解,产生无色气体,说明该固体中有碳酸根离子或是金属,一定不是氢氧化铜;当加入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碳酸根离子,不是金属镁,生成的白色沉淀是碳酸钙,并且排除了A;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固体溶解,说明此固体易溶于水,因此由以上现象可知,粉末X是碳酸钠.

解答:

解:

当加入稀盐酸,固体溶解,产生无色气体,说明该固体中有碳酸根离子或是金属,一定不是氢氧化铜;当加入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碳酸根离子,不是金属镁,生成的白色沉淀是碳酸钙,并且排除了A;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固体溶解,说明此固体易溶于水,因此由以上现象可知,粉末X是碳酸钠.

故选B

点评:

本考点属于物质的鉴别题,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10.(2分)(2013•济南)将一定质量的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加入AgNO3溶液中,反应结束后过滤,分别向滤液和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均无明显现象,下列对滤渣和滤液的说明中,不正确的是(  )

 

A.

滤渣中一定含有银

B.

滤液中一定含有Fe2+

 

C.

滤渣中可能含有铜

D.

滤液中一定含有Cu2+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

压轴实验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根据金属银、铜、铁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铁>铜>银,当把Fe、Cu加入到AgNO3混合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有Fe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了Fe(NO3)2和Ag;Cu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了Cu(NO3)2和Ag,Fe与Cu(NO3)2反应生了Fe(NO3)2和Cu.若向滤液中加入少量盐酸,不出现白色沉淀,说明中溶液中无AgNO3;过滤后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没有气泡,说明加入的铁完全反应.

解答:

解:

由金属银、铜、铁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铁>铜>银可知,当把Fe、Cu加入到AgNO3混合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有Fe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了Fe(NO3)2和Ag;Fe、Cu放入AgNO3溶液反应生成了Cu(NO3)2和Ag,Fe与Cu(NO3)2反应生了Fe(NO3)2和Cu.分别向滤液和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均无明显现象,即不会产生沉淀或气泡:

(1)由向滤液中加入少量盐酸,不出现白色沉淀,说明中溶液中一定没有AgNO3;一定有Fe和AgNO3反应生成的Fe(NO3)2;则说明滤渣中一定含有银,滤液中一定含有Fe2+,所以AB正确;

(2)由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盐酸,没有产生气泡,说明加入的铁没有剩余,根据

(1)的分析,一定把硝酸银反应完,硝酸铜可能反应,也可能没有反应,故无法确定.

故答为:

D.

点评:

解决本题要充分利用金属活动性的意义,当多种金属放入一种盐溶液中,首先最强的金属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参加置换的金属先后顺序为由强到弱.

 

11.(2分)(2013•济南)在某H2O2溶液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

17,现向19g该H2O2溶液中加入1g二氧化锰,充分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

 

A.

1g

B.

1.6g

C.

4.2g

D.

8.5g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压轴实验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过氧化氢溶液有H2O和H2O2,根据氢氧元素质量比可以算出过氧化氢的含量,然后根据氢元素的质量守恒就可以算出生成氧气的质量.

解答:

解:

某H2O2溶液中H、O的质量比为2:

17;

则:

19g双氧水溶液中氢元素质量为:

19g×=2g

根据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过氧化氢完全反应后生成水和氧气,该过程中氢元素的质量没有改变;所以反应后水的质量为:

2g÷×100%=18g

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9g﹣18g=1g;

故选A.

点评:

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有时候如果能正确的运用元素守恒的思想来解答相关问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非选择题:

12.(4分)(2013•济南)按要求从氢氧化铜、二氧化硫、氮气、三氧化二铁、氯化钾、硫酸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1)可作食品袋填充气体的单质 N2 ;

(2)可用作化肥的盐 KCl ;

(3)可导致酸雨的非金属氧化物 SO2 ;

(4)一种难溶性的碱 Cu(OH)2 .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

解:

(1)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袋填充气体,其化学式为:

N2.

(2)氯化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盐,可用作化肥,其化学式为:

KCl.

(3)二氧化硫是可导致酸雨的非金属氧化物,其化学式为:

SO2.

(4)氢氧化铜难溶于水,属于碱,其化学式为:

Cu(OH)2.

故答案为:

(1)N2;

(2)KCl;(3)SO2;(4)Cu(OH)2.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分类、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3.(4分)(2013•济南)世界上的物质丰富多样,有些物质能危害健康,现代社会中,毒品的危害并未完全消除,工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依然存在,香烟的产销量依然巨大.“珍爱生命,远离有毒物质”,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理念,保护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1)1839年6月,在广州虎门,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将二百多万斤英国走私鸦片全部销毁,显示了中华名族反对侵略和坚决禁毒的坚强意志.当年销烟的方法是在海滩上挖池,池中注水,且放入 生石灰 (填“烧碱”“纯碱”“石灰石”“生石灰”之一),再将鸦片倒入池中销毁.

(2)鸦片的主要成分罂粟碱(化学视为C20H2104N)中,C,O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5:

1 (填最简整数比).

(3)近期,关于某地农户使用剧毒农药“神农丹”进行大姜种植的报道引人注目.“神农丹”的主要成分是涕灭威(化学式为C7H14O2N2S),在涕灭威中,所含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的元素是 氢 .

(4)香烟中的尼古丁(化学式为C10H14N2)是一种剧毒物质,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①吸烟能使人产生依赖性;②尼古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③被动吸烟无害健康;④香烟中的尼古丁能诱发癌变;⑤吸烟能防治H7N9禽流感;

A.只有①⑤;B.只有②④;C.只有②③;D.只有③⑤

考点:

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烟的危害性及防治.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1)根据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进行分析;

(2)根据罂粟碱的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判断;

(4)根据香烟烟气的成分、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以及吸烟的危害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1)利用生石灰与水反应的产物及放出的热来销毁鸦片,故答案为:

生石灰;

(2)由罂粟碱的化学式可知,1个罂粟碱分子是由20个碳原子、21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的,因此C,O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为20:

4=5:

1.

故答案为:

5:

1;

(3)该物质中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2×7=84,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14=14,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6×2=32,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4×2=28,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32,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最小,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故答案为:

氢;

(4)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化学知识:

①吸烟能使人产生依赖性;②尼古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0+1×14+14×2=162;③香烟中含有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向四周扩散,造成非吸烟者被动吸烟,被动吸烟危害更大,而不是无害;④香烟中的尼古丁能诱发癌变;⑤吸烟不能防治H7N9禽流感;

故选D.

点评:

吸烟有害人体健康是人们的共识,我们青少年不应吸烟,同时做好禁烟的宣传工作.

 

14.(4分)(2013•济南)泉水是“泉城”济南的文化之魂,首届济南泉水节拟于2013年8月28日开幕.节水环保、杜绝水污染、建设美丽泉城,是我们泉城人的职责.

(1)自然界中,水的存在形式多姿多彩,水孕育了万物生灵,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天然循环,这个循环过程是由 B 提供的能量(填序号).

A.地球自转;B.太阳照射;C.海洋潮汐;D.植物生长

(2)某化学小组的小泉同学取趵突泉水进行探究实验.先将水样进行过滤操作如图2,操作中的一处错误是 漏斗末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再用滴管取2滴过滤后的滤液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灯上小心加热,水分消失后,观察到玻璃片上有少许残留物,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水中含有一些可溶性物质 .

(3)目前,全球都面临淡水危机,济南市区居民的大部分饮用水来自地表天然水,天然水转化成饮用水需经一系列净化,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净水剂,其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7:

8 (填最简整数比).

考点: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太阳提供了能量,根据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解答,水中溶有一些可溶性物质,水分蒸发后会析出;根据物质的化学式结合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原子个数乘以相对原子质量之比进行.

解答:

解:

(1)水的天然循环过程中太阳提供了能量,观察选线,故选B;

(2)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该操作中漏斗末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水中含有一些可溶性物质,水分被蒸发后,固体会析出,故填:

漏斗末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水中含有一些可溶性物质;

(3)高铁酸钠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56:

16×4=7:

8,故填:

7:

8.

点评:

本题考查了空气与水的知识以及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5.(5分)(2013•济南)1926年,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邦先生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以从海水中提取出来的食盐为主要原料制取纯碱.其生产过程中有下列反应:

①NaCl+NH3+CO2+H2O═NaHCO3+NH4Cl;②2NaHCO3Na2CO3+H2O+CO2↑;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反应①的六种物质中,焙制糕点是时常用作发酵粉的是 碳酸氢钠 ;

(2)胺盐水比食盐水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氨气溶于水呈碱性,更容易吸收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 .

(3)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如图2,t2℃时,氯化钠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小于 碳酸钠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大于”“小于”“等于”之一).

(4)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有一句谚语“夏天晒盐,冬天捞碱”,请结合溶解度曲线,说明这句谚语的原理:

 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湿度变化不大,由于夏天气温高,水分蒸发快,氯化钠易结晶斩出;纯碱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大,冬天气温很低,使碳酸钠结晶析出 .

考点:

纯碱的制取;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常用盐的用途.

专题:

常见的盐化学肥料.

分析:

(1)碳酸氢钠在焙制糕点时常用作发酵粉.

(2)氨气溶于水呈碱性,更容易吸收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

(3)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

(4)根据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来判断结晶的方法.

解答:

解:

(1)碳酸氢钠在焙制糕点时常用作发酵粉,故答案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