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7608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4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docx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

1基础降排水措施

1.1降水方案

施工前认真理解领会设计降水方案,施工时随时与设计人员保持联系,及时补充和修改降水设计,保证基础排水要求。

在坑顶地面周围设排水沟和挡水埝,引排地面水流,保证坑外水流不入坑内。

详细调查了解地下管线情况,做好管线保护,保证施工时不因损坏供排水管造成基础水淹。

1.2降水施工

1.2.1降水井施工

1.2.1.1施工工艺流程

测量定位→人工挖探井→钻机就位→成孔→换浆→下井管→填滤料→洗井→埋设排水联络管线及配电电缆→下泵抽水→盖井盖→清理施工现场→降水管理→降水任务完成

1.2.1.2施工要点

1.2.1.2.1凿井

按设计井位,采用泵吸反循环钻机成井,井径不小于705mm,井孔应保持圆正垂直,孔深不小于设计值。

1.2.1.2.2换浆

井管下入前注入清水置换,砂石泵抽出沉渣并测定井深。

1.2.1.2.3吊放井管

井管采用水泥砾石滤水管,采用汽吊分节下放,每节长度为2.Om,外包铺一层尼龙网,接头处用尼龙网裹严。

井管要高出地面不小于200mm,并加以临时保护。

1.2.1.2.4填滤料

井管下入后立即人工填入滤料,滤料沿井孔四周均匀连续填入。

滤料添至井口下1米处,其上用粘土封填。

滤料为3-7mm干净石屑,杂质含量不大于3%。

1.2.1.2.5洗井

把污水泵放入井底反复抽洗,直至水清砂净。

洗井在成井8小时内进行,保证渗水效果。

洗井过程中观测水位及出水量变化情况。

1.2.2抽降水

1.2.2.1水泵安装

潜水泵用钢丝绳吊放。

安装并接通电源,铺设电缆和电闸箱,做到单井单控电源,并安装时间水位继电自动抽水装置和漏电保护系统。

1.2.2.2抽降

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及观测井水位变化情况分阶段控制潜水的降深。

开始抽水时,因出水量大,为防止排水管网排水能力不足,可有间隔的逐一起动水泵。

抽水开始后,应逐一检查单井出水量、出砂量。

当出砂量过大,可将水泵上提,如出砂量仍然较大,应重新洗井或停泵补井。

1.2.2.3大口井封井

本工程地下室底板施工时封闭底板上大部分大口井,预留后浇带内降水井继续降水。

本工程在后浇带施工同时将后浇带内降水井封闭。

大口井封井示意图

1.2.2.4水位观测

抽水前应进行静止水位的观测,抽水初期每天早晚7点观测2次,水位稳定后应每天观测1次,水位观测精度±2cm,并绘制地下水水位降深曲线。

1.2.2.5抽排水控制措施

1、洗井后及时下泵,根据地下水流量确定泵的型号。

2、由于本工程工期较长,设置专人进行水位变化观测开关水泵,保证抽水效果,并且可节约电能达80%以上。

3、现场设专门抽降水管理小组,进行水位观测、抽降水记录。

1.2.2.6水位观测措施

1、水位设专人测量记录,坚持每天一次。

2、观测记录每周上报一次,并根据测量数据调整降水方案。

1.2.2.7减少抽水对周围环境影响的措施

1、防范抽水带走土层中的细颗粒,根据地层选择合适的滤网,把好埋设井管和回填砂滤料的质量,并随时监控抽出的地下水是否有混浊现象。

2、井点尽量保持连续运转,避免间歇和反复抽水。

3、当抽水达到要求的稳定降深后,调整水泵的数量,以控制总抽水量,尽量避免过多的抽取地下水。

4、经常分析地面沉降观测点的监测资料,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必要采取井水回灌措施。

1.2.3抽降水管理

针对工程特点,并吸取承建的类似深基坑工程等降水成果,我们在现场成立一个专门的降水管理小组,由项目总工直接负责,项目施工员分段负责。

1.2.3.1建立降水管理体系:

 

1.2.3.2降水管理小组工作职责:

1、熟悉施工进度计划,掌握各施工段的施工时间合理有效的计划降水。

将降水井按照施工段划分编排降水计划和降水步骤。

2、降水开始前,将所有降水井、减压井、观察井统一联测静止水位,统一编号,统一基准,绘制井点平面布置图以及填写降水记录表。

3、由项目总工负责对管理小组成员进行统一的培训教育。

(1)降水井的观测,测绳的使用、电测水位仪的使用、自测水位仪的使用;

(2)水位变化情况与预测计算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抽排系统,并与基坑其它岩土工程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3)分析由监测单位提供的监测周围建筑物的沉降数值,对比前后监测数值绘制曲线图表。

(4)根据施工节奏、施工面实际情况增减降水次数,确保槽底土的干燥以及四周围建筑物的均匀沉降。

1.2.3.3基坑降水技术保证措施

1、降水施工方案经监理审批后实施,由专人负责抽水、观测,做好观测记录,及时反馈信息,基坑开始前7天开始抽水。

开始降水后,即随时了解水位动态变化。

2、按降水监测要求做好监测记录,根据水位、水量变化情况及时采取调整措施。

观测水位时,在降水前观测初始水位高程,以后定期观测,雨季增加观测密度。

观测结果应绘制s-t和Q-t曲线。

3、控制降水的水位使各段的水位差保持不大于1m,以避免造成相邻施工段的不均匀沉降。

为此要加强水位观测,当水位差过大时,应立即采取措施补救。

4、沿基坑四周布设降水观测孔,利用电测水位仪、自测水位仪进行水位量测,其要求包括:

(1)选择有典型代表性的一排观测孔,从降水开始按抽水试验观测要求,进行水位观测。

(2)根据水位变化情况与预测计算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抽排系统,并与基坑其它岩土工程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建议、确定采用的防治措施。

5、降水期间对抽水设备和运行状况进行定时维护检查保养,观测记录水泵的电源、出水等情况,使抽水设备始终处在正常运行状态。

更换水泵时,测量井深,掌握水泵安全的合理深度,防止埋泵。

6、发现出水、涌砂,立即查明原因,组织处理。

降水抽出的地下水含泥量符合规定,发现水质混浊时,分析原因,及时处理。

7、降水井点系统设双路电源供电,发生停电时,及时更换电源,保持正常降水。

8、为防止沉降等不良影响的施工措施

9、加强对周围地表及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及时取得数据,保证安全施工。

10、一旦发生水位观测孔中的水位、水量变化异常、局部区域出现超降现象,立即采取措施,停止降水,必要时进行地下回灌。

11、加强对附近管线的沉降观测,及时取得数据,保证安全。

12、发现周围地表、建筑物和管线监测记录有异常,立即进行分析,必要时停止降水,进行加固。

1.2.4降水井运行控制

1.2.4.1降水试运行

在开始降水运行之前,准确测定各井口和地面标高,测定静止水位,安排好抽水设备、电缆及排水管道作试运行,以保证抽水系统完好。

抽出来的水应排到场地周围的排水沟中,然后再排入场外市政管道中,以免抽出的水就地回渗,影响降水效果,坑内的降雨积水挖土单位应立即排出坑外,尽量减少大气降水和坑内积水的入渗。

1.2.4.2降水正式运行

1、降水运行应与基坑开挖施工互相配合,降水井的施工应提前基坑开挖半月,降水井应在工程桩、注浆后施工,在降水井施工阶段应边施工边疏干,即完成几口井后应抓紧投入降水运行,应保证基坑开挖时有半个月左右的预抽水时间,使基坑疏干达到较好的效果。

2、水位降到井底后,可关泵,待井内水位上升后就应开泵抽水。

3、抽水间隙由短至长,每只井抽干后即应停泵,以免电机烧坏。

水位上升后应立即开泵,对于出水量较大的井每天开泵抽水次数也应增多。

4、开挖阶段基坑内的降雨积水总包单位应及时派人抽干。

5、降水运行阶段对坏掉的泵应及时调泵并修整。

6、降水阶段工作平台尽可能安排在支撑上,如与施工冲突,可随施工进程将井管割到开挖深度进行抽水。

7、降水运行过程中应切实做好水量记录,对停抽的井应测量水位,及时分析整理资料,绘制各种必要图表,以指导和调整降水运行。

8、降水主要采用深井降水,需降至坑底以下0.5-1m以下,泵的深度控制,不宜降得过深,避免坑内外水头差加大,增加围护结构的侧压力。

1.2.4.3沉降监测控制

1、施工现场地面沉降观测

2、沉降监测点使用混凝土浇固定

3、基点布设

(1)本次沉降监测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测量控制网,在远离拟建建筑物100m外选取4座基点,作为测量沉降监测点起始点,基点埋深0.8m左右。

(2)采用精密水准仪按国家一等水准进行测量,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计算。

4、在对拟建建筑物进行降水之前开始第一次测量,其数据作为以后测量成果计算的起始数据,并用其分析与判断沉降变化,土方工程实施后每2天监测1次,必要时1天1次。

1.2.4.4常见问题处理

1.2.4.4.1临时停电的处理

由于基坑涌水量较大,若停止抽降片刻,水位上升就可能影响基础结构施工,应对本工程的降水供电配备双路电源。

若临时停电等因素发生,应立即起用备用电源,保证不间隔抽降。

1.2.4.4.2局部滞留水的处理

由于基坑存在的粘性土层渗透系数很小,结合本工程降水周期的特点,局部会存在滞留水,我们将采取明排的方式将水疏干。

2防止沉降措施

2-1为防止因基坑开挖时地面及周围建筑物产生沉降,开挖前对基坑支护情况进行理论分析计算,确定施工方案是否合理。

2-2加强施工监测,确定有效防沉降措施。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做好地上设施、周围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对各种沉降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动态分析,以掌握建筑物动态沉降信息,及时调整施工方案,控制基坑周边土体位移,减小施工和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控制原有建筑物的不利沉降。

在地上设施、周围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出现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并增加观测密度。

2-3在整个基础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对距基坑较近的原有建筑物的沉降观测,防止因水位过低造成的原有建筑物沉降过大造成的破坏。

在基坑边坡堆载不得超过限值,以防边坡失稳。

2-4加强地表沉降监测,根据地表沉降信息及时调整基坑开挖和施工方案,将地表沉降值控制在容许值内。

为避免因井点降水造成地面下沉,根据监测结果在基坑周围设回灌井进行地面回灌。

2-5出入口施工时,控制好帷幕施工质量,减小基坑内降水对基坑外地层的影响,控制基坑外水位降。

3工程施工监测

3.1监控量测施工方案

3.1.1制定监测方案的依据

基坑工程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第二版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8-2007》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

3.1.2监测工作的目的

在施工过程中,对基坑、坑周地层的沉降、水平位移以及附近建筑物、地下管道的变形及受力情况进行跟踪测量,所取得的数据能可靠地反映施工所造成的影响。

施工中,由于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施工技术和外界其它因素的复杂影响,实际情况与理论上常常有出入。

在理论分析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监测工作,对于保证安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是很重要的。

监控的目的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监视分析基坑周围土体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明确工程施工对原始地层的影响程度及可能产生失稳的薄弱环节。

2、掌握支护体系的受力和变位状态,并对其安全稳定性进行评价。

3、根据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表沉降预先进行估算和研究,并对基坑附近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可能受到影响的程度作出评估和提出处理方案,确保它们在施工过程中处于安全的工作状态。

4、通过现场监测信息反馈和施工中的地质调查,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和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优化施工工艺,达到工程优质、安全施工、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并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签。

5、通过监测结果分析及相关原始数据的采集,为工程科技攻关和科研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3.1.3监测工作的内容和项目

序号

监测项目

监测仪器

监测目的

1

围护结构裂缝及渗水(巡视)

掌握基坑开挖对周围土体、地下管线、围护桩和周围建筑物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范围

2

地表沉降

NA2002全自动电子水准仪、铟钢尺

3

地下管线

NA2002全自动电子水准仪、铟钢尺

4

周边建筑物沉降及倾斜

NA2002全自动电子水准仪、铟钢尺

3.2测点布设

测点布设包括监测控制点(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及监测点(地表点、建(构)筑物测点、管线测点等)的布设方法。

3.2.1控制点的布设

3.2.1.1水准基点的埋设

沉降监测控制网采用天津市工程高程系统或相对高程系统,本工程监测拟建设2~3座水准基点。

确定水准基点点位时,必须保证点位所在地地基坚实稳定、安全可靠,并利于标石长期保存与观测。

水准基点应尽可能远离工程施工影响范围。

根据工程沿线的地质条件,水准基点拟埋设于施工或降水造成的变形影响深度以下的地层内,采用深层金属管水准基点,埋深约30.0~40.0m。

地面开孔采用水井钻机施工,清孔彻底后下入保护管,管与孔壁间回填粘土,然后在保护管内下入基点底座和标杆,底座用水泥固牢(浇固厚度2.0m);标杆上每隔3.0m设置导正器,且导正器与保护管接触部位涂抹润滑油。

3.2.1.2工作基点的埋设

工作基点应根据地层土质状况决定,一般采用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标石埋设在地表以下1.5~2.0m左右的深度。

本工程拟布设6~8座工作基点,分别位于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联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位置。

工作基点标石的顶面的中央为圆球状不锈钢的金属水准标志。

标志须安放正直,镶接牢固,其顶部应高出标石1~2cm。

详见沉降监测工作基点结构大样图。

沉降监测工作基点结构大样图

3.2.1.3监测控制点的保护

标石埋设后,在点位四周砌筑规格不应小于1.5m×1.5m×1.0m的砖石护墙,并围绕标志砌筑内径为0.5m×0.5m×0.5m的砖石方井或园井,上加盖板,并设置醒目的保护指示牌,做好标记,以便于长期观测。

3.2.2监测点的埋设

3.2.2.1建(构)筑物测点

在工程施工影响范围内建筑上布设位移监测点,测点的布设必须根据观测目的、建筑物的大小、结构特点、荷载分布等因素综合确定。

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承重柱上视实际情况布设沉降监测点。

在满足监测建筑物整体和局部变形的前提下,尽量少布点,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建筑物测点埋设时先在建筑物的基础或墙上钻孔,然后将预埋件放入,孔与测点四周空隙用水泥砂浆填实。

测点基本布设在被测建筑物的角点上,测点的埋设高度应方便观测,同时测点应采取保护措施,作好明显标志,并进行编号,避免在施工和使用期间受到破坏。

测点的埋设参照下图所示。

建筑物沉降测点示意图

建筑物倾斜测点通过在建筑物外表面上粘贴刻有十字刻度的贴片进行布设。

地下管线测点布设一般采用地层模拟法和抱箍法,即在管线位置上方钻50~80cm深的孔,然后将预埋件放入并用水泥砂浆固定,或结合管线的改移,用抱箍将测杆与管路紧密连接,伸至地面,地面处布置相应的窨井,保证道路交通和人员正常通行,见下图。

测点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在施工和使用期间受到破坏。

管线测点布设示意图

3.2.2.2水位观测孔

测点埋设采用地质钻钻孔,孔深根据要求而定(确保能测出施工期产生的水位变化)。

测孔的安装应确保测出施工期间水位的变化。

用地质钻机钻直径Φ89mm孔,水位孔的深度在最低设计水位之下(坑外孔深同基底,坑内孔深达到基坑底下1~2m),成孔完成后,放入裹有滤网的水位管,管壁与孔壁之间用净砂回填至离地表0.5m处,再用粘土进行封填,以防地表水流入。

水位管用Φ55mm的PVC塑料管作滤管,管底加盖密封,防止泥砂进入管中。

下部留出0.5~1.0m深的沉淀管(不打孔),用来沉积滤水段带入的少量泥砂,中部管壁周围钻6~8列Φ6mm左右的孔,纵向间距5~10cm,相邻两列的孔交错排列,呈梅花形布置。

管壁外包扎上滤网或土工布作为过滤层,上部再留出0.5~1.0m作为管口段(不打孔),以保证封口质量。

水位孔布设示意图

3.2.2.3土体分层沉降及回弹测点

用钻机在预定孔位上钻孔,用纸绳将磁环的三脚爪捆套在管外各预定部位,然后放入沉降导管。

纸绳受水断开后,磁环的三脚爪即张开,使磁环牢固地嵌入土体中。

3.3监测方法

3.3.1地表沉降监测

3.3.1.1监测目的

地下工程开挖后,地层中的应力扰动区延伸至地表,围岩力学形态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于地表沉降,且地表沉降可以反映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形的全过程。

尤其是对于城市地下工程,若在其附近地表有建筑物时就必须对地表沉降情况进行严格的监测和控制。

3.3.1.2监测仪器

N3高精度水准仪、徕卡SPRINTER200M全自动电子水准仪,铟钢尺等。

3.3.1.3监测方法

①沉降值计算:

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

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

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如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

地表监测基点为标准水准点(高程已知),监测时通过测得各测点与水准点(基点)的高程差ΔH,可得到各监测点的标准高程Δht,然后与上次测得高程进行比较,差值Δh即为该测点的沉降值。

即:

ΔHt(1,2)=Δht

(2)-Δht

(1)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导线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然后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

②数据分析与处理

时间位移曲线散点图和距离位移曲线散点图,根据沉降规律判断围岩稳定状态和施工措施的有效性。

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可选取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

预测最大沉降量。

作横断面和纵断面沉降槽曲线,判断施工影响范围、最大沉降坡度、最小曲率半径、土体体积损失等。

3.3.2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1、监测目的:

工程周边地下各种管线、管道纵横交错,基坑施工将会使影响范围内的管线产生不同程度的沉降,为保证施工期间的管线安全,需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的重要管线进行监测,主要是燃气和上水管。

2、监测仪器:

N3高精度水准仪、徕卡SPRINTER200M全自动电子水准仪,铟钢尺等。

3、监测方法

①沉降值计算:

沉降值的计算与地表的沉降计算相同。

②数据分析与处理:

绘制时间——位移曲线散点图。

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可选取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最大沉降量。

根据管线的下沉值,判断是否超过安全控制标准。

3.3.3建筑物沉降、倾斜和开裂监测

1、监测目的:

工程施工必定会引起地面的下沉,从而导致地面建筑物的沉降,这种沉降一般都是不均匀的,因此将造成地面建筑物的倾斜,甚至开裂破坏,应给予严格控制。

2、监测仪器:

N3高精度水准仪、徕卡SPRINTER200M全自动电子水准仪、徕卡全站仪、铟钢尺等。

3、监测方法

①建筑物沉降观测

沉降值计算:

沉降值的计算与地表的沉降计算相同。

数据分析与处理:

绘制时间——位移曲线散点图

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可选取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最大沉降量。

根据所测建筑物倾斜与下沉值,判断建筑物倾斜是否超过安全控制标准以及采用的工程措施的可靠性。

②建筑物倾斜观测

仪器采用徕卡全站仪TC1800和反射膜片。

在待测建筑物不同高度(应大于2/3建筑物高度)建立上、下两观测点,在大于两倍上、下观测点距离的位置建立观测站,采用TCA1800型(1"2mm+2ppm)自动全站仪按国家二级位移观测要求测定待测建筑物上、下观测点的座标值,两次观测座标差值即可计算出该建筑物的倾斜变化量。

它的特点是测量速度快、精度高,仪器可以自由设站。

③建筑物裂缝观测

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必然导致结构构件的应力调整而产生裂缝,裂缝开展状况的监测通常作为开挖影响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采用直接观测的方法,将裂缝进行编号并划出测读位置,通过裂缝观测仪进行裂缝宽度测读。

同时,用数码相机对裂缝进行拍照保存。

由于裂缝数量和位置无法估计,监测数量和位置也无法确定,应根据现场情况确定。

3.3.4地下水位监测

1、监测目的:

监测基坑开挖和主体结构施工期间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2、监测仪器:

电测水位计、PVC塑料管、电缆线。

3、监测方法:

将电测水位计的探头沿孔套管缓慢放下,当测头接触水面时,蜂鸣器响,读取孔口标志点处测尺读数a,测得管口标高H,水位标高即为H-a。

水位标高之差即是水位的变化数值。

3.4监测控制标准及警戒值

3.4.1监测变形控制保护等级

基坑应按周围不同环境条件分段划分基坑保护等级,设计时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和工程的重要性按下表选定。

基坑变形控制保护等级标准表

保护等级

地面最大沉降量及围护

结构水平位移控制要求

1.地面最大沉降量≤0.10%H;

2.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0.14%H,且≤30mm。

1.地面最大沉降量≤0.20%H;

2.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0.3%H,且≤50mm。

1.地面最大沉降量≤0.50%H;

2.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0.7%H,且≤80mm。

3.4.2监测控制标准

对于不同的监测对象和不同的监测内容有不同的监测控制标准,分别采用如下标准:

3.4.2.1建筑物沉降控制标准

桩基础建筑物允许最大沉降值不应大于10mm。

天然地基建筑物允许最大沉降值不应大于30mm。

3.4.2.2建筑物倾斜控制标准

建筑物允许沉降差控制标准

变形特征

地基变形允许值

中、低压缩性土

高压缩性土

砌体承重结构基础的局部倾斜

0.002

0.003

工民建柱间沉降差:

1.框架结构

2.砖石墙填充的边排柱

0.002L

0007L

0.003L

001L

多层和高层建筑物的地基倾斜变形允许值

变形特征

变形允许值

多层和高层建筑基础的倾斜:

H≤24

24

64

H>100

0.0040

0.0030

0.0020

0.0015

注:

H为建筑物高度,单位:

m。

3.4.2.3地下管线及地面控制标准

承插式接头的铸铁水管、钢筋砼水管两个接头之间的局部倾斜值不应大于0.0025,采用焊接接头的水管两个接头之间的局部倾斜值不应大于0.006,采用焊接接头的煤气管两个接头之间的局部倾斜值不大于0.002。

绝对沉降不应大于30mm。

相应的道路沉降按上述相应管线的标准进行控制。

3.4.3警戒值

在信息化施工中,监测后应及时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判断监测对象的稳定性,并及时反馈到施工中去指导施工。

根据以往经验的Ⅲ级管理制度作为监测管理方式,如下表所示。

监测管理表

管理等级

管理位移

施工状态

U0<Un/3

可正常施工

Un/3≤U0≤2Un/3

应注意,并加强监测

U0>2Un/3

应采取加强支护等措施

注:

U0—实测位移值;Un—允许位移值;Un的取值,即监测控制标准。

根据上述监测管理基准,可选择监测频率:

一般在Ⅲ级管理阶段监测频率可适当放大一些;在Ⅱ级管理阶段则应注意加密监测次数;在Ⅰ级管理阶则应密切关注,加强监测,监测频率可达到1~2次/天或更多。

3.4.4建筑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

建筑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如下表所示。

表中观测地测站高差中误差系指:

几何水准测量测站高差中误差相邻观测点相邻高差中误差;观测点坐标中误差系指观测点相对测站点的坐标中误差、坐标差中误差以及等价的观测点相对基准线的偏差值中误差、建筑物(或构件)相对于底部定点的水平位移分量中误差。

建筑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

变形测量等级

沉降观测

位移观测

适用范围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

观测点坐标中误差(mm)

特级

≤0.05

≤0.3

特高精度要求的特种精密工程变形观测

一级

≤0.15

≤1.0

高精度要求的大型建筑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