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与法规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7888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关系与法规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劳动关系与法规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劳动关系与法规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劳动关系与法规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劳动关系与法规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劳动关系与法规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劳动关系与法规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劳动关系与法规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劳动关系与法规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劳动关系与法规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劳动关系与法规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关系与法规笔记.docx

《劳动关系与法规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关系与法规笔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劳动关系与法规笔记.docx

劳动关系与法规笔记

劳动关系与法规笔记

第一章劳动法基本原理

一、劳动法

1、概念:

劳动法是协调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①狭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②广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2、本质:

劳动法是维护平等、公平、协调的劳动关系。

平等(建立劳动关系双方地位)

公平 (建立劳动关系顺股份那个的义务和权利)

协调(通过劳动边准和劳动契约(劳动合同)来协调劳动关系双方关系 以劳动合同为主的劳动关系)

3、特点:

公发与私法的融合;保护法意的倾斜性;调整社会关系的特定性;多样性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考试占10%)

4、基本原则:

①保障公民劳动权的原则(就业权、职业教育权、报酬权、健康权、结社权、知情权、参与权、诉权) 

②建立公平劳动标准原则(劳动年龄、劳动时间、最低工资、安全卫生、社保)③确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原则(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二、劳动关系

1、概念:

人与人之间以劳动为实质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在劳动领悟的表现。

2、主体:

关系的双方

①劳动者:

处于法定就业年龄和具有劳动能力,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②用人单位:

企业,个体,经济者,事业单位,政府,社会团体。

3、劳动关系的分类

(1)按照讨论范围:

①狭义的劳动关系: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所形成的关系;

②相对的劳动关系:

与侠义劳动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

③广义的劳动关系:

有第三方(政府或非政府的组织)介入的劳动关系。

(2)按照主体的范围:

①集体的劳动关系:

劳动者一方以集体的方式;

②个人的劳动关系:

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

(3)按行业性质

①公共部门劳动关系   ②私营部门劳动关系

(4)按地域

①国际的劳动关系    ②国内

4、劳务关系

(1)劳务:

以劳动形式提供给社会劳动服务,用活劳动形态伴随劳动过程并以此进行交换。

(2)劳务形式:

①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统一,而消费过程独立在外的形式。

②生产、交换、消费同时进行。

(3)劳务关系:

当事人之间因提供劳务而发生的民事关系。

(4)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不同

①劳动力的支配权不同——用人单位支配;劳务方自身支配组织。

②风险和责任不同

③劳动报酬的性质不同

5、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1)劳动力的支配权不同。

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

(2)风险和责任不同。

3、劳动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

法律规定在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的关系。

3、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4、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5、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主体双方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第二章 劳动权

一、基本概念

1、劳动

(1)概念:

人类以自身活动引起、调节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化的过程。

(2)性质:

①劳动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和参与社会的途径;

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权属于人权);

③劳动是劳动法律关系中的客体;

(3)分类:

①按价值取向:

自我劳动,雇用劳动,公益劳动。

②按支出方式:

脑力劳动(智力劳动),体力劳动。

2、劳动力

(1)概念:

人(劳动者)的劳动能力。

(2)特征:

依附性;素质性;商品性

3、劳动者

(1)概念:

①(社会学角度)具有劳动能力,遵守劳动规则,占据劳动岗位,参与劳动过程的人。

②(统计学角度)处于就业年龄和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③(经济学角度)具有雇佣关系的二人。

④(法学角度)具有劳动关系的二人。

2、劳动权

1、概念:

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统一,是公民权利的基石。

2、内容:

生存权,就业权,保障权

3、有关法律规定:

《宪法》“获得就业前职业培训,以主人翁的态度从事科研”“获得劳动报酬和福利,劳动安全和卫生有保障,参与劳动竞赛和参加义务劳动”

4、国家义务:

《宪法》“提供就业前职业培训”“发展经济,制定劳动市场政策”“提高劳动报酬,创造就业条件”“提高福利待遇”

3、工会(劳动者团体)

1、概念:

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

2、性质:

阶级性,群众性,自愿性

3、地位

(1)合法性(有法人—国家级、省级、行业)

(2)独立性(要有独立的组织形式—成员、经费、场所)

4、职责: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内容),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方式)

 

第3章 就业权

1、就业

1、概念:

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并以个人的劳动参与社会生产与分配的过程。

2、特征:

①就业主体具有特定性(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②就业具有自愿性

③就业岗位具有合法性

④劳动所得具有基本生活的保障性

⑤就业形式具有多样性

3、就业标准:

国际劳工统计会议规定:

在法律规定的年龄以上,有以下情况视为就业:

①正在工作中的人;②有职业但临时没有工作的人;③自营职业者

4、就业形式:

①传统就业方式

②新就业方式:

在一定时间内,工作达到一定的小时数(20h),小时工资达到最低法定标准

③行政配置方式

④市场配置方式

2、失业

1、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年龄内愿意从事工作并在寻找工作但不能实现工作的情况。

2、标准:

有以下情况之一可称为失业:

(1)无工作,不在有报酬的岗位就业或无自营职业

(2)本人当前可提供劳动,即有劳动能力但无业

(3)正在采取各种方式寻找工作

3、就业权

1、概念:

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享有平等就业机会竞争获得职业的权利。

2、注意点:

平等,竞争

3、择业权:

自己选择职业的权利

主要依据:

(1)自身素质

(2)社会需要(3)市场的价格信号(劳动力=价格)

4、特殊群体就业

1、女性:

孕期(可考虑劳务派遣—临时性工作,最多6个月);收入同工同酬

2、残疾人:

占全体员工的1.5%

3、退役军人:

行政管理(民政局分配)

4、少数民族:

不得以饮食等差异歧视

5、农村富裕劳动力

6、下岗失业人员

5、促进就业(促进就业法)

6、经济裁员:

遇到不可抗拒的情况而无法逾越,并且给予经济补偿。

 

第四章保障权

一、劳动者的社会风险

1、风险:

(1)客观:

损失的不确定性,有可能发生的概率

(2)主观:

与主观意愿相反的现象

2、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无法预料,后果无法预测

(2)普遍性:

风险普遍存在

(3)偶然性:

区别与必然

3、保险

(1)社会学角度:

一种风险转移机制,通过该机制多人结合建立保险基金,共同应对不幸事故。

(2)经济学角度:

保险是一种商业活动,在活动中保险人为被保险人提供保障服务。

(3)法学角度:

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是以合同行为而建立的民事法律关系。

4、保险分类

(1)保险产品:

①人身保险(如人寿保险)②财产保险

(2)实施方式:

①自愿保险(如企业保险)②强制保险(如社保、交强险)

(3)投保方式:

①个人方式②团体方式(70%—75%以上员工降保费)

(4)经营目的:

①商业保险②社会保险

√社保与商保区别

①性质不同:

公益性与商业性

②基础不同:

强制性与自愿性(企业保险属于社会福利)

③体制不同:

公共机构与保险公司

④对象不同:

劳动者与被保险人

⑤标准不同:

工资、年龄与合同

⑥资金来源不同:

劳动者,用人单位,国家与投保人

⑦法律依据不同:

《社会保障法》与《保险法》

5.社会保障

(1)概念:

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业以及因各种原因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予以物质帮助,并进而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制度。

(2)构成:

社会保险(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社会救助(国家或社会向全体社会成员对因各种原因不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给予物质帮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对国家社会做出特殊贡献的人)

(3)权利:

生存保障权,养老保障权,职业伤害保障权

2、保险的模式

1、养老保险基本模式

(1)现收现付模式:

以当期收入支付当期支出或下期支出——短期横向收支平衡

体现代际关系,工作一代赡养退休一代

优点:

原理简单,操作方便,调整容易,经济波动影响小,自然灾害影响弱。

(2)完全积累模式:

被保险人退休后的养老金完全来自被保险人及雇主在退休前的养老保险缴费——长期横向收支平衡

自保原则,长期支出与长期收入之间的平衡

优点:

把国家从巨大的养老保险压力下释放出来,激励人们工作。

缺点:

没有收入再分配(税收),没有社会救助,难以使资金保值和增值,适用范围较窄。

(3)部分积累模式:

介于现收现付模式和完全积累模式。

2、医疗保险基金模式

(1)全民保险模式:

由政府以财政收入向医疗机构拨款,国民在医疗机构享受服务。

优点:

全民覆盖,国民负担小

缺点:

政府压力大

(2)医疗保险模式:

①国家保险模式:

由政府财政向医疗机构拨款,享有医疗保险的患者免费就医。

②市场医疗保险:

即商业保险,指被保险人自愿参加的,以盈利为目的,市场运作作为运作方式的保险公司。

③非盈利性医疗保险:

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的模式(国家给予一定补助,免费)

(3)储蓄医疗模式:

由立法强制进行专门的医疗储蓄,形成个人医疗账户,政府予以税收优惠。

(4)社会保险模式:

由立法强制推行,基金实行社会统筹,用人单位缴纳保险,政府予以财政支持。

(5)医疗救助模式:

对因各种原因处于最低生活水平下的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

我国:

社会保险模式+储蓄医疗模式

3、职业伤害

(1)工伤:

因突发性生产事故导致的工伤。

《工伤法》

职业病:

因工作环境长期侵害工人健康所造成的。

《职业病目录》

(2)工伤认定:

工作时间因工作本身出现的伤害。

(3)法律原则:

无过错原则:

①用人单位:

无过错也负有责任。

②劳动者:

得到医治赔偿即使有过错。

(4)核心:

①在操作类机器工作中即使本人操作失误造成伤害也非自愿。

②因工伤事故治疗和伤残发生的赔偿是对劳动者

因职业伤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劳动能力的损失的补偿。

③即使无过错(指双方都无)发生工伤,只要劳动者确定造成人身伤害,用人单位也应承担赔偿。

 

第五章劳动合同

一、劳动合同

1、概念: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简历劳动关系,明确各自权利义务,约定个性劳动条件的合议。

(劳动协议,劳动契约,雇佣合同)

2、特征:

(1)唯一性:

又称特定性,指劳动法律确定双方特定关系。

(2)从属性:

在劳动合同中劳动者从属于用人单位,也表现出劳动者弱势地位。

(3)个性:

每一个劳动合同都可反应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个性定制的内容。

3、劳动合同种类

(1)按期限划分:

①固定期限:

由双方合议规定终止时间,期满自行中止劳动关系

②无固定期限:

没有规定的期限,只规定了起始期(无故不得辞退)(PS:

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延续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限期合同,应当订立)

③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

(2)按合同形式划分:

口头(现法律不允许),书面。

(3)按就业方式划分:

①工作时间:

全日制,小时制

②职业特征:

全职,兼职

③季节性

(4)派遣方式

2、劳动合同的订立

1、原则:

(1)合法:

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

(2)平等自愿:

双方法律地位平等,双方当事人自愿第三方不得干预

(3)协商一致:

权利和义务对等

2、劳动合同的解除

(1)终止:

按期结束

(2)解除:

协商解除;单方解除;经济补偿

(3)用人单位:

辞退

①过错性辞退②非过错性辞退③经济性裁员

(4)劳动者单方解除

①一般解除:

提前30天,书面通知

②随时辞退

3、劳动合同的内容

(1)法律条款:

必备条款

①劳动合同期限

②工作内容

③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④劳动报酬

⑤劳动纪律

⑥劳动合同变更解除

⑦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经济,行政,刑事

(2)约定条款(体现个性化,中高层管理人员,研发人员)

①试用期条款

②保密条款:

同业竞争—辞退后x年内不能从事同行业工作

③补充保险及待遇

④赔偿条款

⑤其他事项

三、集体劳动关系

1、概念:

劳动者结社为主体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

2、主体形式:

行业结社;区域结社;国家结社;随意结社

3、谈判内容:

薪酬,劳动条件,员工权益

4、协调机制:

对抗性机制(双方对立);非对抗性机制(共赢)

第六章  

一、劳动薪酬

1、概念:

对劳动者劳动和贡献的全部合法补偿

2、范围

(1)权利与义务对等:

当期工资;员工福利;股权计划

(2)员工福利:

劳动贡献(依据),人力资源(管理)

(3)股权计划:

贡献(依据),人力资本(管理)

3、因素:

最低工资标准;行业内工资参考

2、薪酬保障

1、概念:

通过规范模式保障劳动者收入权益与安全

2、内容:

(1)薪酬处理不受干预

(2)薪酬不得扣除(合法扣除,剩余部分不得低于最低标准,扣除部分不得高于当期工资的20%)

(3)法定假日支付:

全国都有+少数民族特有+假日

补充:

休息时间:

2天每周+年休假+探亲假(配偶30天)+婚丧假(直系亲属)

(4)破产程序中的工资优先权

(5)诉讼保护

三、最低工资

1、概念:

一种规定劳动者事实工资下浮最低限度的法定工资。

PS:

《企业最低工资标准规定》国家无具体钱数;公积金含最低工资标准中;一个地区可有多个标准。

2、影响最低工资标准因素

(1)当地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用

(2)缴纳的费用(社保+公积金)

(3)职工平均工资(地区)

(4)失业率:

失业率高,工资标准不能调动幅度大;工资标准越高,用人单位付出成本价高,用人减少,工作量变大。

(5)经济发展水平

(6)调整因素(物价)

3、计算方法

(1)比重法:

根据调查确定一定比例的最低人均收入户(贫困户)。

公式:

贫困户人均生活费用支出水平×每一个就业者赡养系数+调整数

(2)恩格尔系数:

必需品支出占收入的比例系数(反比,高,低)。

根据营养协会提供的年度标准食谱及标准食物摄取量结合,公式:

标准食物市场价格计算出最低食物支出标准/恩格尔系数=最低生活费用标准×赡养系数+调整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