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7911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docx

《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docx

大学之道《礼记》阅读讲透备课必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四课之2 大学之道/《礼记》

★课文导读

智慧《礼记》,中华礼仪之美,值得一品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礼”。

它的作用体现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培养民族精神两方面。

《礼记》为古代士者必读之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作为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生动流畅,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中华礼仪之美!

★美读素材

※止于至善,心向往之

《礼记·大学》开篇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其意是崇高的学问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性,并由此推己及人,使人人能除污而自新,达到完满的道德境界。

当然,止于至善是一个永恒的实践过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人非圣贤,没有谁能达到道德上的完美,但正因为不完美,正因为有失败,人才会有持之以恒的追求精神。

正如鲁迅说:

“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止于至善”表达了一种理想与现实、理念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这样的哲学命题,在中国传统经典中比比皆是。

【运用】止于至善是一个永恒的实践过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人非圣贤,没有谁能达到道德上的完美,但正因为不完美,正因为有失败,人才会有持之以恒的追求精神。

正如鲁迅说:

“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天下太平是古代思想家的治国理想和政治目的,而身修,家齐国治才能实现天下太平。

因此,家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思想家认为,“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能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

二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身修面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故治国在齐其家”。

【运用】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家庭的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

正可谓,修身、齐家、治国而后平天下。

然而,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少的人重视“修身、齐家”的重要性,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忽略“拼自己、拼家风”背后的正能量。

当年轻的一代放纵自己、一味地“吃老本”,这样“不靠谱”的放任自流,实乃家庭、国家和社会的一大“悲哀”。

“靠人不如靠己”,在这个“以才能论英雄”的时代,拼自己、拼家风比“吃老本”更显“高大上”。

※致知在格物

“致知”讲的是知识深造达至资深的程度;“格物”讲的是认识、理解、研究、应用万事万物的能力。

“致知在格物”是说欲达认识、理解、研究、利用天下之万事万物,就一定先将有关知识学到足够认识事物的程度。

只有学识上达资深的程度,才有能力认识、理解、研究、利用天下之事物,有了足够的学识,才能知天命,遵中庸,来实事求是认识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才能将事情做到恰到好处。

【运用】宋代理学家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达到融会贯通。

朱熹基本继承这种说法,他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递进。

这和现代科学研究、推理方法,是一致的,通俗地说,格物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相关链接】

《礼记》名句品读

1、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品读】礼节注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有来有往才是良好关系的开端,这便是所谓的“礼尚往来”。

2、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表记》

【品读】观察一个陌生的人,首先要从细节开始。

真正的君子,在别人面前举止慎重,容颜端庄,不说不该说的话,也不做不该做的事。

3、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礼记·曲礼上》

【品读】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强盛的记忆力的人,往往更懂得礼让他人,修身行善。

4、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檀弓上》

【品读】如果真正地欣赏一个人,会用道德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不只是一味地姑息纵容。

5、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礼记·中庸》

【品读】身处上位,不要欺凌处于下位的人。

处在下位,不要巴结处在上位的人。

为人正派,不有求于人,则心胸坦荡。

现在的国家干部应引以为鉴。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品读】天下是大家的,不是某个帝王、某个团体所独有的。

7、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礼记·曲礼上》

【品读】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处,这样才不至于被爱恨遮蔽了双眼。

8、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学记》

【品读】学习是无止境的,知识的积累是无止境的;要时刻注意谨慎言行,不能懈怠!

9、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礼记·大学》

【品读】有仁德的人用财富来成就自身,没有仁德的人则利用自身去聚敛财富。

10、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学记》

【品读】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学问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只有认识到自己对某些知识困惑不解,然后才能奋发自强。

11、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蘖也:

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礼记·曲礼》

【品读】礼仪对于人来说,就象酿酒用的酒曲,君子看重礼仪,小人轻视礼仪。

蘖(niè):

酒曲,类似酿酒用的米。

1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礼记·中庸》

【品读】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说话做事前要做好准备,不然就很难成功,只有后悔莫及。

13、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礼记·杂记下》

【品读】处于一定的职位就应该有符合那个职位的言行,居于一定的职位而不称职的人,会遭人唾弃。

14、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品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高兴不可过火。

15、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礼记·中庸》

【品读】君子修身之道,好比走远路必须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山必须从低处开始,需要着眼于当下。

16、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礼记·中庸》

【品读】由诚至明是先天的本性,由明至诚是后天的教化。

做到内心真诚,一定会使人明晓事理;明晓事理,也一定会使人内心真诚。

17、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礼记·中庸》

【品读】从心怀诚意到付诸行动,需要一系列的过程,只有天下最大的诚心能达到出神入化的高境界。

18、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礼记·中庸》

【品读】为人之道,平淡而不令人厌恶,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1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品读】从格物致知,一步步走到齐家平天下,是天下人的共同愿望啊!

20、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

【品读】恶意的语言不从口中说出来,别人对你忿恨的话就不会返回到你身上了。

21、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大学》

【品读】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2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礼记·大学》

【品读】财富能装饰房屋,道德能修养品性。

胸襟宽广,体态自然安详,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2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品读】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学识短浅,见闻不广。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向古人学习,学的是举止言行上的礼仪之美,更是待人处事上的为人之智!

※重点梳理

一、语言探究

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从中体悟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点。

(1)

(2)

(3)

(4)

答案 

(1)真诚/使……真诚 

(2)端正/使……端正

(3)整齐有序/使……整齐有序 (4)使……彰明/美好的

规律特点 形容词放在主语或名词后,充当谓语与修饰成分,其后一旦带了宾语(或名词),该词可能活用为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

二、重点理解

1.比较“大学之道”中的“大学”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中的“小学”含义有何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古时的“大学”有两重含义:

一是指“博学”,二是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治国方面的学习。

这里的“大学”是后一种意思。

“小学而大遗”中的“小学”是指小的方面学习,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之学,即古人所学的学习文字等方面的“小学”。

2.结合《大学》的相关论述,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的关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学》开头就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

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

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

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目”,这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八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大学》提出了“三纲”和“八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难点突破

《大学》解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代想把彰明光明正大的品德推及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整个国家。

想要治理整个国家的人,先要在家族里实行平等;想要在家族里实行平等的人,先要修养自身;想要修养自身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性;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性的人,先要使自己意念诚挚;想要使自己意念诚挚的人,先要达到认识明确;而达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张居正讲解】这一节是《大学》的条目功夫,其序如此。

诚,是实;致,是推及;知,是识;格,是至;物,是事物。

子说:

“明德新民,固大人分内之事,而功夫条目,则有所当先。

在昔古之人君,任治教之责,要使天下之人,都有以明其明德者,必先施教化,治了一国的人,然后由近以及远。

盖天下之本在国,故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也。

然要治一国的人,又必先整齐其家人,以为一国的观法,盖国之本在家,故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也。

然要齐一家的人,又必先修治己身,以为一家之观法,盖家之本在身,故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

身不易修,而心乃身之主宰,若要修身,又必先持守得心里端正,无一些偏邪,然后身之所行,能当于理。

所以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心不易正,而意乃心之发动,若要心正,又必先实其意念之所发不少涉于欺妄,然后心之本体能得其正。

所以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至于心之明觉谓之知,若要诚实其意,又必先推及吾心之知,见得道理无不明白,然后意之所发或真或妄,不致错杂,所以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理之散见寓于物,若要推及其知,在于穷究事物之理,直到那至极的去处,然后所知无有不尽,所以说,致知在格物。

”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明明德的条目;齐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是新民的条目;人能知所先后,而循序为功,则己德明、民德新,而止至善在其中矣。

《大学》之道,岂有外于此哉!

【今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中的“八目”,这“八目”是《大学》的核心思想,因为《大学》后面的章节都是在阐释这“八目”,阐释如何通过“八目”的修行,而达到“三纲”的最高境界。

家是国家的最小细胞,家是个体安顿自己身体的一个基本单元。

没有家,人将漂泊无依;没有家,国将变得不稳定,所以人们总是期望“家和万事兴”。

因此,儒家把进退有序、长幼有序的“齐家”看成是一个人成年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在家族里边要言行规范,要能够齐家。

人是个体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他要参与一个群体,这个群体首先就是家,然后是国,而修养或责任的实施也是由“齐家”到“治国”。

中国有一句话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正说明天下的事国家的事不是和个人没有关系的。

这就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

如果国将不国,家何为,人何在?

在这个意义上,家国与个人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人必须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以身作则,才能言出令行。

※文本建构

思维导图

主旨归纳

《大学之道》是儒家进行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文章提出“三纲”和“八目”,强调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课文解析

★课文深读

明明德,作新民,止于至善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是这样一条道路:

从明明德开始,通过作新民,最后止于至善。

  “明德”就是明明白白的德。

“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

小学阶段学习的是“六艺”,是洒扫应对之类的行为规范。

因此只读过小学的人只知道如何做人,只知道规规矩矩地做人,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人,更不能对人的本性、天命与人性的关系等人生重大问题作出自己的思考。

读过大学的人则不同,他思考过人生的重大问题,叩问过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有所谓“终极关怀”。

因此,读过大学的人能自觉追求做人的理想境界,他知道如何做人,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人。

他始终在自觉地完善自己的人格,成就自己的人生。

这样看来,今天许多拿了大学文凭的人恐怕连小学毕业的要求也没有达到。

  “新民”包括自新和新民两层意思。

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新民就是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让老百姓树立新观念,过上新生活。

先自新,然后才能新民。

普通老百姓能遵循传统过日子也就不错了,大学生则要日新其德,然后以君子之德化民成俗。

谁说中国人泥古守旧,没有创新精神?

儒家所设想的大学就是要培养不但能自新,而且能新民的人。

这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精神,汤武革命,周命维新,就是很好的例子。

当然,在农业社会,“作新民”主要是指品德修养方面,而非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方面。

但今天的所谓创新几乎专指科学技术和制度方面的创新,而忽视道德品质的修养,则又是今人不如古人之处。

  “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无善。

无善就是不刻意为善而善,无善的外在形式而有一颗真正的善心,也就是《礼记•孔子闲居》中所说的“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也就是子思所说的行善而乐[1]。

总之,至善就是真善,而不是伪善。

  大学之道走完之后,目的地在哪里呢?

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一个读了大学的人明明白白知道应该如何做人;无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在做事方面都与上大学前不一样,完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并能给世界带来新的气象,树立新观念,开创新生活;读过大学的人应该是一个真君子,从容中道,乐于为善。

这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也是读大学的目的。

读大学的人首先应该知道大学之道的目的地在哪里,这叫“知止”。

  为什么先要“知止”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礼记•大学》)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有确定的方向和坚定的意志;方向明确,意志坚定,心才不会妄动;心静下来后,才能安于所处;既静心又安心,思维能力才能达到最佳的境界;思维能力达到了最佳的境界,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读了几年大学,没有多少收获,为什么?

思虑不深的缘故。

思虑为何不深?

因为心不静,心不安。

为什么会心浮气躁?

因为没有远大的理想,只顾眼前利益,生活目标不明确。

人们都说浮躁是现在的大学生,包括大学教师的通病,却不太明白这是没有理想,没有远大目标的必然表现。

没有理想的时代,人们为着眼前的一点小利到处瞎撞,得到的无非是欲望的暂时满足,而失去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安详。

而那些有远大理想的人,超然于物外,宁静如止水,在沉思中领悟人生的真谛,成为觉悟者。

  明确了大学之道的目的地之后,还要知道什么是本,什么是末,这样才能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然后一步一步地朝着目标前进。

《大学》所说的“古人为学次第”是: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以上讲的是“明明德”的过程。

“齐家”以下讲的是“新民”的过程。

修身、明明德是本,治平、新民是末。

先有本后有末,所以大学之道始于格物,终于平天下。

  格,来也。

物,犹事也。

格物就是物来到心上。

好善物,行善事,则对善有深刻的理解。

坏人都跑到你那里去,坏事你都揽着,你就会是一个心眼坏、鬼点子多的人。

所以,获得什么知识,就看你惹什么事,揽什么活。

用今天的话说,格物致知就是以伦理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事物,获得符合人性要求的知识。

做学问、做研究既要跳出中国古代以伦理为中心的窠臼,也不能像西方那样持价值中立的态度,做所谓纯客观的科学研究。

格物致知是大学的起点,也是修身的起点。

大学是做学问的地方,也是修身的地方。

做学问是做修身的学问,修身要通过做学问来修身。

万事万物同具一理,格万物之理,可以致吾心之知。

  做学问是修身的起点,但光做好学问是不够的。

学问只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属于理性的范围。

知道怎么办就会怎么办吗?

知道应该怎样做人就能怎样做人吗?

理性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因素之一,人的行为还由人的意志和情感所决定。

因此,修身的第二步是诚意正心。

事物来到心中,于是有了关于该事物的认识;有了对该事物的认识,然后就会有相应的意志和情感产生。

诚意就是要使因事而发的意志和情感真实不妄,不自欺,从而不欺人。

在充分认识了事物的基础上发出的对该事物的意志和情感是合规律的,从个人心中真实发出的意志和情感是合于个人目的的。

但它不一定也合于他人的目的,这就要正心。

正心就是要使个人的意志和情感既合于个人的目的,同时也要合于他人的目的。

或者说,正心就是要使个人的意志和情感合于理性所认识到的人类的共同目的。

这常常是做不到的,因此就需要修身。

个人的意志和他人的意志相冲突说到底是人的需要和欲望相冲突。

因此,修身就是要使身的欲望服从于心的理性。

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四个步骤,不参透万事万物,不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而想要去人欲,只能做个伪君子。

有谁真正做到了淡泊宁静,超然物外?

那些参透了重关的觉悟者,他们的淡泊是自然的,而非自抑的。

所以,不是想淡泊就能淡泊的,要悟道,要真实,功到自然成。

  新民之事:

齐家,治国,平天下。

两句话:

“齐之以礼”,“为政以德”。

古代所谓大学指大人之学,故包括新民之事。

现在的大学严格地讲只包括学校教育阶段,以修身为主,不包括新民之事,故存而不论。

修身是本,新民是末。

根深本固,自然枝繁叶茂。

今有舍本而求末者,否矣。

★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大学之道》《老子》选文,回答问题。

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

②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

1.请分别简要概括《大学之道》和《老子》对“人”的要求。

2.结合文段①,谈谈你对“身修”与“天下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答案】1.《大学之道》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老子》对人的要求是抛弃知识、仁义、贪欲等,无欲无求,恢复自然无为的本性。

2.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材料“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可见《大学之道》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由材料“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可知,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

(所以)……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可见《老子》对人的要求是抛弃知识、仁义、贪欲等,无欲无求,恢复自然无为的本性。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由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知,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从天子到平民,一切都以修身为根本。

可见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翻译:

①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从天子到平民,一切都以修身为根本。

(《大学之道》)

②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

(所以)……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老子》)

附文白对译 

 

文言知识汇总

1.古今异义

致知在格物

古义:

推究。

今义:

规格,格式。

2.一词多义

(1)本

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根本)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原来的)

③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考察)

④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根)

⑤若止印三二本(书册的计量单位)

(2)诚

①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使……诚实)

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③帝感其诚(真心,诚心)

④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果真,如果)

(3)则

①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连词,那么)

②年十岁则诵古文(连词,就,便)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就是)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连词,却)

3.词类活用

(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