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57979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6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doc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阅读提分训练和解题技巧

第一部分新课标初中现代文阅读规律和解题技巧

新课标明确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这句话阐明了阅读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因此,阅读历来是中学语文命题中考查的重点,当然,也是难点。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提纲挈领地揭示中学语文阅读的本质,分析答题的方法,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同学们解决阅读难题,提高阅读分数。

一、三大文体

中考阅读材料从体裁上来看,一般分为文学作品、说明文和议论文三大体裁。

其中文学作品阅读又包括记叙文、散文和小说三种具体的文体。

在现有的考试形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同学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

因为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其题目设置的侧重点也不同。

二、四大阅读思维概述

1、标题-线索-关键词

抓住标题,把握线索,注意关键词,我们就能基本把握文章思路,较好地整体感知文章。

2、三大素材组合方式

我们注意了文章素材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体上把握文章、确定答案可能出现的位置是大有裨益的。

3、具象-抽象

各种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作者一般是通过生活中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因此,能不能迅速形成从事物(具象)到感受(抽象)的思维转换,就成了理解文章的关键。

熟练地掌握这种思维方法,就会大大降低阅读难度,扫清解题障碍,轻松解题。

4、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

我们在解答诸如词句含义类的题目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

而如果能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将会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解起题目来得心应手。

三、四步解题技巧概述

代入-检索-提取-加工

四、三种题型

第一,筛选信息类

中学语文阅读从本质上说是文字阅读,考查的是对相关文字信息的选择和理解。

因此,简单的筛选信息题,是我们在考场阅读中最容易也是必须拿到的分数。

短暂的考场时间决定了我们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分才是最大的赢家!

因此,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四步解题技巧”,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保证我们的得分。

第二,深层含义类

对于这类题型的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词汇题目考句子,句子题目考段落,段落题目考全文”。

因此,我们就要贯彻“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思维方式,并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四步解题技巧”,保证此类题型的解题时间,提高解题效率。

第三,审美鉴赏类

很多同学看到这类题目就觉得头疼,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因此,我们为同学们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答题技巧,那就是积累一定的文体知识,并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四步解题技巧”,就能够成功解决这类问题,保证我们得分。

第二部分四大阅读思维

一、标题-线索-关键词

阅读任何文章,我们都要注意其标题,因为标题往往是行文的线索,抓住这条线索,请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就能准确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这样我们对文章就有了一个明晰的整体感知,将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地解题。

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即以“背影”为线索,来描写四次背影,表现父子之间的挚爱亲情。

这样我们在回答其他问题时,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答题方向。

二、素材组合方式

不管文学作品、说明文还是议论文,从组合方式上看,基本上有以下三种:

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只要把握住其素材组合方式,就能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迅速把握文章主旨,帮助我们尽快确定答题范围,迅速找出答案,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1、并列式

小狗很乖巧;

大量的文章经常从时间的角度,或人、事、物的特征的角度等,使用并列式的素材组合模式。

如:

小狗很聪明;

我家的小狗小狗是人类的好朋友,我爱我家的小狗

小狗很忠诚。

又如朱自清的《春》也是使用并列式的素材组合模式。

2、递进式

叙事性的记叙文为了体现事情的前因后果,议论文、说明文为了体现事理的递进,往往采用递进式的素材组合模式。

如:

我考试失利,无精打采;

路边小鸟扇动翅膀经历数次失败,终于学会飞翔;

我受到启发,开始转变态度,勤学苦练;

飞翔的翅膀

我考出了好成绩;

我终于知道了勤奋就是人生成功的翅膀。

3、对比式

很多文学作品和议论文,为了更加鲜明地体现文章的主旨或结论,使读者形成鲜明的印象,往往会使用对比式的素材组合模式。

如:

赵普熟读《论语》,并能将其运用在处理政务上,政绩卓著。

赵括很善于纸上谈兵,在长平之战中,他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学以致用

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必须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才能有所作为。

三、具象-抽象

文学作品往往存在这样一个写作规律:

通过形象表达抽象的含义。

因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形成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习惯,就能迅速破解标题、词句深层含义等此题目,并能迅速把握文章主旨。

抽象-深层含义

具象-事、物

转化

下面列举一些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形象及其抽象含义,希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

(梅花)耐寒 坚忍

(天空) 广阔 包容

(墙) 阻挡 隔阂

(桥) 连接 沟通

(飞鸟) 飞翔 渴望自由

四、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

我们在做阅读理解题目时,会发现有大量考查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等类型的题目。

如果我们孤立地盯住这些词句,理解起来就会觉得无从下手。

而如果我们把握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方法,就会大大降低答题难度,增加答题正确的几率。

我们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上述内容:

X=题目中考查的具体词句的含义

Y=词句的本义

Z=对具体语境、文章主旨、人物性格特征、作者情感等方面的整体感知

那么,答案就应该为X=Y+Z或X=Y(注:

有时不需要解释词句本身含义。

)如:

《孔乙己》中写孔乙己付账“便排出九文大钱”,如何理解“排出”这个动词的含义?

我们在解答这个题目时,首先解释其本身含义:

一枚一枚整齐排列,再结合全文对孔乙己性格的刻画,得出答案:

“排出”即一枚一枚整齐排列,写出了孔乙己付账时的动作,表现了孔乙己虚荣、急于炫耀自己的心理。

一个“排”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孔乙己爱慕虚荣、急于炫耀的心理。

词语的含义=词语本义+词语语境义(此处指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四步解题技巧

1、代入-------将题干代入原文处;

2、检索-------在代入处寻找答案可能在的区域;

3、提取-------在检索区域内提取那些可以充当答案的词语;

4、加工-------将提取的词语、句子,运用阅读知识加工、概括成答案。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三大题型:

筛选信息类、深层含义类、审美鉴赏类。

其中“筛选信息类”题目即把文中无用的信息“筛掉”,留下答题需要的信息。

这部分题目的关键不是理解文意,而是找到相关文字,因此这部分题目是考生最容易也是必须拿到的分数。

我们只要严格运用“代入—检索—提取”的方法,就定能拿下这些分数。

而“深层含义类”和“审美鉴赏类”这两类题目,解题也要运用“代入—检索—提取”的方法,再结合相关的知识和答题套路进行加工概括。

总之,熟练运用“四步解题技巧”,能帮助我们高效解题,准确答题,轻松拿分,成功应对一切阅读题目。

第四部分文学作品整体阅读

考点归纳

1、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主旨的把握;

2、根据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对句子的推敲、品味和赏析(包括蕴含的哲理、情感、表达效果、修辞手法等;)

3、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评价;

4、结合文章内容,对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判断和分析;

5、拓展延伸等试题的开放性训练。

题型分析

我们可以根据题型的不同特点,把文学作品阅读的题目分为三大类:

1、筛选信息类2、深层含义类3、审美鉴赏类

一、筛选信息类

1.筛选信息,从文中找出符合要求的词语或句子。

我们可以根据上述“解题技巧”进行解题:

首先将题干代入原文,找到这句话所在的段落,联系上下文,顺藤摸瓜,向上或向下检索并提取出相关内容即可。

例如《我的同桌》:

同桌是一个勤劳的人同桌是一个节约的人同桌是一个爱读书的人

同桌是一个怎样的人?

勤劳+节约+热爱读书

二、深层含义类

对文中字、词、句、段、篇的主旨的理解都属于深层含义类题目。

1.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关乎文章的内容、主旨,对它的理解要结合内容、主旨来回答。

首先判断出标题的核心词语,然后凭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把形象词语抽象化,从而得出其深层含义。

下面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近年中考记叙文的部分标题,从中可窥见一斑。

标题

核心转化点

深层含义

《词典的故事》

词典----知识

渴望知识

《搭桥》

桥----人际沟通

人与人应该互相关爱

《被遗忘的稻草》

遗忘----渴望实现

稻草渴望自我实现

《父亲的眼神》

眼神----期待

期望、期待

2.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

(结合社会现实或自身经历,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悟)

主旨在文中出现的形式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

主旨在文中

出现的形式

1、强烈感叹式的抒情句子;

2、对人对事作出评判的议论句子;

3、主人公在关键情节中自我感悟的句子;

4、人物之间触及人生哲理的对话;

5、文章的标题;

6、点明文章时代背景的句子。

首先迅速找到哪些语句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其次提取出相关的词句,然后将其加工、整理成答案。

另外,一定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性字眼,如“结合社会现实或自身经历”,“不少于50字”等。

这类题一般为开放性试题,只要按照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3.如何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首先找到词、句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词、句所在的段落表达的含义,再从形象化到抽象化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即可得出答案。

例如《济南的冬天》中“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中“慈善”一词的含义,就要结合全段的内容去理解------作者写老城在阳光的照耀下、小山的包围中,暖和安适的状态和人们并不急切地盼望春天到来的心情,我们可以得知济南的冬天不像其他的北方城市那样严酷。

那么“慈善”在这里就是一种形象化表达,应理解为“温暖、舒适”。

慈善=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这样的温暖=温暖、舒适

三、审美鉴赏类

标题、词、句、段等的作用或表达效果,以及文中人物形象分析等都属于审美鉴赏类题目。

三、审美鉴赏类

标题、词、句、段等的作用或表达效果,以及文中人物形象分析等都属于审美鉴赏类题目。

1.筛选信息,从文中找出符合要求的词语或句子。

我们可以根据上述“解题技巧”进行解题:

首先将题干代入原文,找到这句话所在的段落,联系上下文,顺藤摸瓜,向上或向下检索并提取出相关内容即可。

例如《我的同桌》:

同桌是一个勤劳的人同桌是一个节约的人同桌是一个爱读书的人

同桌是一个怎样的人?

勤劳+节约+热爱读书

二、深层含义类

对文中字、词、句、段、篇的主旨的理解都属于深层含义类题目。

1. 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关乎文章的内容、主旨,对它的理解要结合内容、主旨来回答。

首先判断出标题的核心词语,然后凭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把形象词语抽象化,从而得出其深层含义。

下面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近年中考记叙文的部分标题,从中可窥见一斑。

标题 核心转化点 深层含义

《词典的故事》 词典----知识 渴望知识

《搭桥》 桥----人际沟通 人与人应该互相关爱

《被遗忘的稻草》 遗忘----渴望实现 稻草渴望自我实现

《父亲的眼神》 眼神----期待 期望、期待

2. 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

(结合社会现实或自身经历,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悟)

主旨在文中出现的形式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

主旨在文中

出现的形式 1、强烈感叹式的抒情句子;

2、对人对事作出评判的议论句子;

3、主人公在关键情节中自我感悟的句子;

4、人物之间触及人生哲理的对话;

5、文章的标题;

6、点明文章时代背景的句子。

首先迅速找到哪些语句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其次提取出相关的词句,然后将其加工、整理成答案。

另外,一定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性字眼,如“结合社会现实或自身经历”,“不少于50字”等。

这类题一般为开放性试题,只要按照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3. 如何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首先找到词、句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词、句所在的段落表达的含义,再从形象化到抽象化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即可得出答案。

例如《济南的冬天》中“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中“慈善”一词的含义,就要结合全段的内容去理解------作者写老城在阳光的照耀下、小山的包围中,暖和安适的状态和人们并不急切地盼望春天到来的心情,我们可以得知济南的冬天不像其他的北方城市那样严酷。

那么“慈善”在这里就是一种形象化表达,应理解为“温暖、舒适”。

慈善=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这样的温暖=温暖、舒适

三、审美鉴赏类

标题、词、句、段等的作用或表达效果,以及文中人物分析等都属于审美鉴赏类题目。

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作用?

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 文章示例

1.全文的线索 《背影》

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 《黄河颂》

3.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 《最后一课》

4.反映作者的情感 《幽径悲剧》

下列词语\句子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a. 从用词角度有以下几种答题套路:

用词 基本的回答模式

动词 生动地表现不某人或某物的情状或特点

形容词 细致地描摹出某人或物的特点或心理

叠词 营造一种节奏感强的音乐效果

拟声词 让声音再现,让人身临其境地体会

如《背影》中“蹒跚”、“探身”、“攀着”、等动词就生动地表现出父亲对“我”的挚爱深情。

(“蹒跚”等词语表现了父亲行动的艰难,为了给“我”买几个橘子,不辞劳苦,体现出父亲对“我”的挚爱。

B、有关人物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等语句的表达效果:

答题套路:

写出不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表现不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如《散步》中“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不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

“走大路!

”这时的“我”应如何决定呢?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当时的精神品质。

(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描写,写出了“我”当时矛盾的心理心理状态,表现了“我”人到中年肩负的责任。

C、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

2、烘托气氛。

3、造成悬念。

4、引起读者的兴趣。

5、推动情节的发展。

如《最后一课》中“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在操练”一句,就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暗示了“最后一课”发生的时代背景:

普法战争。

D、句子(段落)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答题套路一般有以下几种:

句子在文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句子在两个情节中间——过渡,承上启下

句子在结尾附近——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句子在文章前半部分——打下伏笔、作铺垫

句子在文章后半部分——前后呼应

如《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的作用即为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3、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答题套路:

运用XX的修辞手法,使“……”(套修辞作用),写出了(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优秀教师(怎样)的情感。

附: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拟人——使(什么形象)更加鲜明,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借代——用(什么)代(什么),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夸张——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使(什么形象)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啊(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感情。

设问——引起了对(什么问题)的关注,给人以启迪,突出了(中心思想)。

反问——鲜明强烈地写出了(什么观点、态度、情感)。

如《春》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运用了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4、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答题套路:

运用了XX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烘托或突出了……极具感染力(给读者的感受或表达的效果)。

附:

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衬托——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要人物的品质。

或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象征——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令主题更加鲜明。

如高尔基的《海燕》主要运用象征、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作用是含蓄,深刻地表现出革命者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5、文中的XX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简要分析文中的XX这一人物形象)

首先将题目代入原文,检索哪些段落是对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对这些段落逐一概括,提取其中的有关词句,舍去相同性格,罗列不同性格,最后将提取出的词句加工、概括成答案即可。

如《故乡》中通过“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等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杨二嫂”尖刻、爱占小便宜的性格特点。

(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其语言、行为、心理等描写表现出来。

例1:

2007年北京卷

晶莹的泪珠

①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② 我要求休学一年。

③ 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

获准以后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发教师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拿着木杆蘸水笔在一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

“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④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然后拿起我的申请书看着。

她很快看完了,抬起头来问:

“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⑤ “就是的。

⑥ “不休学不行吗?

⑦ “不行。

⑧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

⑨ “亲戚……也都穷。

⑩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

⑾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计划:

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谋划着让他投考师范学校,师范学校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零花钱。

那时候我就可以接着念初中了。

⑿她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用那支木杆蘸水笔,在墨水瓶里蘸上墨水后又停下手,问:

“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

”我看着那双充满忧郁的眼睛,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

她平时就是在教务处做些抄抄写写的事,我和她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也不知道她的姓名。

我便说:

“老师,没关系,我年龄小。

”她说:

“白白耽误一年多可惜!

”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

“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

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

”我的心情忽然灰暗起来。

我没有开口。

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糨糊,贴在公文存根上。

她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叮嘱道:

“装好,别丢了。

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

我把那张休学证书折叠了两番装进了口袋。

她从桌子那边绕过来,又从我的口袋里掏出来塞进我的书包里,说:

“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

”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

忽然听到背后一声“等等”,她跟上我,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走着。

我忽然心情很不好受,在争取得到了休学证书后,我很不愿意看见同班同学熟悉的脸孔,便低了头匆匆走起来,凭感觉可以知道她也加快了脚步,几乎和我同时走出学校大门。

校门外拥来一拨偏远地区的学生,熟悉的同学便连连问我:

“你来得早,报到了吧?

”我含糊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想尽快远离正在迎接新学期的洋溢着欢乐气氛的学校大门。

她又喊了一声“等等”。

我停住脚步。

她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

“别把休学证书弄丢了。

”我点点头。

她又安慰我说:

“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

我抬起头来,猛然看见那双睫毛很长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

我瞬即垂下头避开她的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处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嚎啕大哭。

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

我终于扬起头鼓着劲儿说:

“老师……我走咧……”

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

“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眼睫毛上滑落下来,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

我再次虔诚地向她鞠了一躬,然后转身走了。

25年后,父亲在弥留之际,对坐在他身边的我说:

“我有一件事对不住你……”

我惊讶得不知所措。

“我不该让你休那一年学!

我浑身颤栗,久久无言。

我高中毕业名落孙山,回到乡村,陷入无边无际的彷徨苦闷,那时我曾经猴急似的怨天尤人:

“全都倒霉在休学那一年……”我1962年毕业恰逢中国经济最困难的年月,高校招生名额大大减少,我们班剃了光头,四个班也仅仅考取了几个人,而上一年我们学校有50%的学生考取了大学。

父亲说:

“错过一年……让你错过了20年……而今你还算熬出点名堂了……”

我猛然想起休学那年,出校门时那位女教师溢满眼眶又流挂在鼻翼上的晶莹的泪珠。

我对已经跨进黄泉路上半步还向我忏悔的父亲讲了那一串泪珠的经历,父亲听后喃喃地说:

“可你……怎么……不早点给我……说这妇先生哩……”

我今天把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

当今,各种欲望膨胀成一种强大的浊流冲击着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人的心扉,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的泪泉,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哦……

(选自陈忠实散文选集《关于一条河的记忆》,有删改)

1. 阅读第

(1)-(14)段,请你用词语概括女教师在给“我”办休学证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

解题思路:

代入:

题干明确了考查信息——“女教师”的“心理变化”,这是一个过程,因此原文中没有相关的词眼。

检索:

文章

(1)——(19)段。

提取:

文章第(4)段的“诧异”一词;第(12)段的“忧郁”一词,另外第(12)段中“女教师”的话——“白白耽误一年多可惜”,还有(15)——(19)段中描写“女教师”的语言,如两次“等等”、动作如“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神态如“眼睛里充满了泪水”等语句。

加工:

提取的“诧异”、“忧郁”这两个词语可以直接作为答案。

从提取的后面的语句中可以加工成“惋惜”、“担忧”这两个词语。

参考答案:

诧异忧郁惋惜担忧

2. 结合第(20)~(24)段内容,体会作者写父亲在弥留之际对“我”所说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

解题思路:

代入:

文章第(20)~(22)段:

“25年后,父亲在弥留之际,对坐在他身边的我说:

‘我有一件事对不住你……’我惊讶得不知所措。

‘我不该让你休那一年学!

’”

检索:

从代入处往下寻找,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第(23)~(25)段可以作为检索区域。

提取:

文章第(23)段中“‘全都倒霉在休学那一年……’‘错过一年……让你错过了二十年……’”第(24)段中“我猛然想起休学那年,出校门时那位女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