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801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4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第一学期1 草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习作

变形记

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语文

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1.回顾本单元课文,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2.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学会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4.背诵《过故人庄》。

1草原

1.会写“毯、陈、裳”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

背诵第1自然段。

3.揣摩文中在写景中融入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试写与人惜别的经历。

重点

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体会“蒙汉情深”,读出自己的感受。

难点

体会学习作者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写法。

1.字词教学

本课共有8个生字,可以引导学生用找规律、猜字谜等方法来识记。

如“蹄、腐、裳、虹”都是形声字,就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

“毯”字则用猜字谜来记:

一堆毛,两团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生字的书写按结构进行归类,“陈、虹、蹄、稍”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中,注意“稍”右边“月”的撇变竖;

“毯、腐”这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中,强调“毯”的最后一笔为点。

2.阅读理解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喜迎远客的热闹场景,敬酒联欢的开心场面。

学生在想象中披文入情,既习得了阅读方法,又品味了语言,深切地感受到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3.表达运用

学生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领略草原的秀美景色,体会作者的感受,例: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上面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

哪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先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进行迁移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预习提纲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

服饰特点、生活习惯等。

(2)搜集古今文人描写草原的诗词、文章。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4)再读课文,思考:

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歌曲: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配视频,内容为草原风光,时长约1分钟。

思考:

这首歌描述的是什么地方?

2.谈话:

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诗词方面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

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叫蒙古包,他们喜欢喝奶茶,吃奶豆腐和手抓羊肉,擅长套马、摔跤。

描写草原的民歌有《敕勒川》等。

3.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老舍先生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草原》。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内蒙古大草原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因此,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歌曲、视频,让学生了解有关草原的资料,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对草原充满了无限向往,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基调。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

1.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

绿毯线条柔美惊叹回味乐趣目的地洒脱衣裳彩虹马蹄热乎乎

礼貌拘束举杯感人会心微笑

①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②学生齐读。

(2)这里还有一组词语,自由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

好客同行似乎蒙古包

学生回答:

这些词语都含有多音字。

“好客”中的“好”读作“hà

o”;

“同行”中的“行”读作“xí

nɡ”;

“似乎”中的“似”读作“sì

”;

“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ɡ”。

(点击课件,“好”“行”“似”“蒙”变红色)

2.课件出示文中的两个长句:

A.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B.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师:

预设:

生1:

我觉得草原的景色很美,蔚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牛羊成群,骏马在尽情驰骋。

生2:

草原人民热情好客,为欢迎客人,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唱歌、跳舞,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只有读好生字词和长句,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检查预习情况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让教师做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读课文时你能想到哪些画面?

整体把握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如果我们抓住了课文的思路,也就抓住了组织阅读教学的准绳、筋骨和架子。

初读重在整体感知,我通过边读边思考“你能想到哪些画面?

”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把握课文的大体情节,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四、品读共赏,感悟美景

1.自主研读,勾画批注。

(哪几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

哪几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还可以做批注。

学生默读,老师巡视,可以给出评价如“这个同学圈出了词语,并写上了自己的感受”“那个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了重点语句,还做了批注”。

2.朗读课文,想象美景。

学生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1)课件出示:

①读句子,哪一句直接写了草原景色?

根据读的内容你想象到了什么?

哪一句写了作者的感受?

前一句写的是草原景色,(学生可根据生活经验谈自己的想象,把想象到的美景用语言表达出来);

后一句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②去掉后一句,对比朗读,体会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作者的感受是作者看到美景后自然的真情流露,情真意切,情景交融。

去掉后表达效果没有原文好。

③教师归纳学法:

我们都要像这样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生交流。

示例一: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请学生说说读了这个句子后的体会。

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的样子,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白色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

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②品“绣”字之妙。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为巧妙?

(点击课件,“绣”字变红色)

生:

“绣”字用得妙,羊群本来在吃草而随意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并且图案在不断变化,真是美极了!

③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这种景象还像碧绿的湖面上盛开着朵朵白莲花。

④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小结:

绿色与白色的搭配,这是一幅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⑤指导书写“毯”字。

师范写“毯”字,谈注意事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反馈评价。

生自主练习半包围结构的生字“腐、羞”,再交流写法,练习书写。

示例二:

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渲染”“勾勒”。

请学过中国画的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渲染”和“勾勒”。

(点击课件,“渲染”变绿色,“勾勒”变黑色。

②课件出示分别用“渲染”“勾勒”两种画法的中国画,学生进行对比,想想课文中“渲染”这个词好在哪儿?

③这个句子里,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翠色欲流,点击课件,“翠色欲流”变翠绿色)“翠”比“绿”好在哪儿?

“翠”字让人感觉特别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

感觉“翠”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来。

④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草原绿油油的,绿得发亮,看起来就像要流出来似的。

草原还很辽阔,就像与云天相接,仿佛绿色都渲染到了云层里。

草原的颜色非常有层次,前面是浅绿,由浅及深,并且草原一望无际,就像与天空交接在一起,把那种绿色渲染到云朵里。

⑤请学生带着想象读这句话。

(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⑥教师归纳读书方法:

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感悟怎样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品味“清鲜”“绣”“翠”等字词的巧妙之处,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初步的审美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归纳出读书的方法——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3.仿写句式,训练表达。

(1)引出描写感受的句子。

(配图:

草原风光图,图上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洁白的羊群,四面有小丘)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

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赋予了草原生命的活力。

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全班齐读)

(2)想一想,如果老舍先生坐下低吟小诗,他会吟些什么内容呢?

(3)仿写感受。

同学们,如果此时此刻,你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完成句式训练。

这种境界,既_________,又____________,既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

(4)学生交流自己写的句子。

这种境界,我既想坐在小山丘上看着悠闲散步的牛羊,又想在草原上奔跑,既想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沐浴温暖的阳光,又想骑马尽情地奔驰。

这种境界,我既想静坐,又想高歌,既想独享美景,又想拍下来给我的伙伴们欣赏。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要读写结合。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柱子”。

此时学生领略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心中的情感喷薄欲出,抓住“写一写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这个读写结合点,表达训练就水到渠成了。

4.了解观察顺序。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五、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1.认清生字字形,描红、临写生字。

2.背诵第1自然段。

通过描红、临写生字,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背诵有助于学生积累优美语句,获得丰富的语言材料。

第2课时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3.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一、图片导入,重温美景

1.课件出示:

草原风光图(一碧千里的草原,四面有小丘,有成群的牛羊,还有骏马)。

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走进了内蒙古大草原,领略了让他“何忍别”的风光美,那奇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2.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去感受让他“何忍别”的人情美。

复习导入,重温草原的美丽风光,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再次走进草原,走进文本,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作共读,体味风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1)“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听!

(播放音乐《赛马》,视频内容为万马奔腾,时长约30秒。

音乐可以启发人的想象。

只要运用恰当,音乐绝对是一种优质教育资源。

一曲《赛马》,能把学生迅速带入到草原的情境中去。

(2)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蒙古族同胞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2.自由朗读,概括场面。

(1)老舍先生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景的呢?

请大家自由读第2~5自然段,用你的朗读再现你所想象到的情景。

(2)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3.问题入手,小组共学。

老舍先生在课文结尾写道: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第2~5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点击课件,“蒙汉情深”变红色。

4.交流品读,体味“情深”。

(1)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蒙古族同胞远迎来客)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男女老少”说明来迎接的人很多。

(点击课件,“男女老少”变蓝色。

②这么多人赶来迎接客人,说明蒙古族同胞很热情,还有哪些词语也能体现出来?

从“各色的衣裳”也能体现出来,因为蒙古族同胞把客人到来当成节日一般,才会身穿节日盛装。

(点击课件,“各色的衣裳”变蓝色。

③是的,从图上我们看到蒙古族同胞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远迎来客,的确是非常热情。

请男生来读这个句子,让大家感受到他们的热情!

(指名读)

④大家还有其他发现吗?

我觉得“飞”字用得特别好,我体会到了马的速度非常快,说明蒙古族同胞想快点儿见到客人,心情很急切。

(点击课件,“飞”变蓝色。

⑤一个“飞”字,为我们描绘了富有诗意的画面,更让我们感到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我们一起来读。

⑥小结:

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蒙古族同胞远迎客人时骏马疾驰、欢呼雀跃的动人场景。

这哪里是马在飞,人在飞,分明是我们的心在飞,是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情意在飞呀!

还有哪个小组愿意交流?

(2)示例一: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①蒙古族同胞和我们是怎样握手的?

总是握着,握住不散。

我从这儿感受到蒙汉两族同胞见面时的激动心情。

我补充一下,我觉得“热乎乎地”握着,不仅是手热乎乎地握着,而且他们的心也是热乎乎的。

(点击课件,“总是”“热乎乎地”“握住不放”变蓝色。

②“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他们的心愿都是什么呢?

大家的共同心愿就是民族团结互助。

③谁来读读这几句话,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相见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指名读,评价读)

我们继续请小组来汇报。

(3)示例二: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1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

主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来款待“我们”,我从这体会到了草原人民富有民族风情的待客之道。

我从主客之间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感情深,就像是一家人。

(点击课件,“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变蓝色。

②这样热闹的场面,让你想到了什么时候的情景?

过节,一家人团聚的时候。

③啊,蒙汉两族人民多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啊!

谁能读读这段话,让我们感受这其乐融融的氛围?

(4)示例三: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

①出示套马、摔跤、民族舞蹈等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②全班齐读,读出蒙汉两族人民同欢乐的场景。

(5)示例四:

①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

分别在即,在夕阳的余晖里,主人和客人依依不舍。

正像作者说的那样——(学生读齐读诗句:

②让学生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

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③假如你们分别是主人和客人,你们会说些什么呢?

(主人:

尊贵的客人们,这次还没招待好,下次还要再来呀!

客人:

感谢你们的热情款待,我们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情谊会一直延续下去的,也欢迎你们到我们那儿做客。

④小结:

从喜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到依依惜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无不展现着草原的人情美。

以“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蒙汉情深’”这一核心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与草原人民来一次亲密的接触。

学生从他们的行动——“喜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中体会到草原的人情美,从而加深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了问题,更在于经历了阅读的过程,享受了阅读的乐趣,习得了阅读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回顾全文,体会方法

1.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话别,处处都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以课后第二题为例,体会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

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读一读,抄写下来。

(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

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

在写景中融入感受使景物更有感染力。

在写景中融入感受,能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充分。

3.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读一读。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借助课后习题,让学生体会本课最主要的特点——情景交融,并在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强化对这一表达方法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可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写下来。

2.阅读推荐。

艾平的新作《聆听草原》又用怎样的笔触介绍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呢?

抄写句子、课外拓展,都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和阅读积累,并使书面语言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形成语言表达特色,为学习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1.播放视频,创设美的意境。

内蒙古大草原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视频,直观地把草原风光呈现在学生面前。

悦耳的歌曲,美丽的画面,让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2.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

精读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优美的语言变成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画面,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如让学生看课件,想象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有的说像湖面上盛开着白莲花,有的说像大海上扬起的白帆。

将“话”与“画”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品读玩味,体会美的情感。

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始终,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之情。

如让学生唱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把作者那种“总想高歌一曲”的喜悦心情读出来。

不足之处是,教学中,我在“渲染”和“勾勒”的理解上时间用得过多,如果直接展示这两种画法的图画,学生理解起来会更直观一些。

另外,对学生的评价语也较单调,应结合他们的具体表现灵活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