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8235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Word下载.docx

4.4在编写报告之前,必须根据批准的报告提纲及附图、附表目录,制定出工作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随时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报告编写工作按期完成。

4.5报告编写时,对勘查区(矿床)的主要地质矿产问题要组织有关工作人员详细讨论,统一认识,力求准确、客观地反映地质矿产情况,属于学术观点的不同看法不要在勘查报告中论述。

4.6报告附图、附表的图式、图例、比例尺按有关规范、标准执行。

4.7各阶段勘查报告名称统一为XX省(自治区、直辖市)XX(县、市、旗、矿田、煤田)XX(矿区、井田名称)XX矿XX(阶段名称)报告。

4.8小型报告一般应在野外工作结束后三个月提交报告送审稿,大、中型报告应在野外工作结束后六个月内提交报告送审稿。

勘查报告送审前,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将各种原始资料,按原本档案归档要求进行立卷、以便评审时备查和接受档案部门验收。

4.9勘查报告送审稿由勘查单位送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指定单位)或储委审批。

审批机构对报告质量应予以评定、审批时提出的修改意见和补充工作,由勘查单位在规定日期内负责完成。

固体矿产普查报告编写提纲(试行)

1、绪论

1.1工作目的任务

说明上级请主管部门下达的普查项目任务书中规定的目的任务及其文号、内容、要求。

1.2位置、交通

简要说明普查区位置、地理坐标、范围、面积、主要交通情况。

(附位置交通图)

1.3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简要说明普查区的地形、地貌、水系、绝对及相对标高,覆盖程度、气候条件、人口、居民点等自然地理,以及工业、农业、矿产开发等经济概况。

1.4以往工作评述

简要说明普查区以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重砂测量等各项工作情况,主要成果与结论意见。

1.5本次工作情况

简要说明本次普查工作起迄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工作量(列表),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包括探明储量和预测资源量,投入的地质事业费及其经济效果)。

2、区域地质

本章所称区域的含义是指普查区所在的最低级构造单元或成矿单元的范围。

2.1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2.2区域矿产地质特征

3、普查区地质

3.1地层

说明区内地层时代、层序、对比、分布、岩性、岩相、厚度、产状、接触关系以及控制矿体(层)的沉积因素。

3.2构造

说明区内褶皱、断裂和破碎带构造的性质、特征、分布情况和对成矿的作用。

3.3岩浆活动

说明区内岩浆活动情况,岩浆岩的种类、分布情况;

岩体的形态、产状、相互关系及与矿床的成生联系。

3.4变质作用

说明区内各种变质岩类及其变质作用和蚀变情况。

3.5地貌、水文地质特征

说明地形地貌特征,含(隔)水层的层数、岩性、厚度、产状及分布。

3.6地球地理、地球化学异常

说明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找矿效果。

3.7矿产分布

阐述矿产分布规律、探矿因素、找矿标志。

4、矿床及其工业评价

4.1矿床特征

4.1.1矿床(层)特征

说明矿体(层)的数量形态、产状和分布情况。

4.1.2矿石质量

说明矿石的氧化、淋滤、富集情况;

矿石品位,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和自然类型,矿物共生组合、粒度、嵌布特征、化学特征。

4.1.3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说明矿石的选冶性能、工艺性能和机械性能。

4.1.4矿床成因及其控矿因素

4.2开采技术条件

4.2.1水文地质

概述地表水、地下水的一般特征,主要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分布情况。

概述含水层特征、裂隙、岩溶发育程度,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及动态,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及水质、水量等。

4.2.2工程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概述矿体(层)及其顶底岩性、裂隙、节理发育程度,岩矿石破碎程度等工作地质因素以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4.3资源量估算

4.3.1估算资源量用的工业指标。

4.3.2资源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4.3.3资源量估算主要参数的确定和矿体(层)的圈定原则。

4.3.4资源量类别和块段的划分原则。

4.3.5伴生、共生矿产的资源量估算方法。

4.3.6资源量估算储量计算结果。

4.4矿床技术经济概略评价

根据该矿产资源在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要求程度,本矿床探求的333和334资源量(煤则为122b+333类别)、矿石加工选冶试验资料、内(外)部建设条件,提出矿床技术经济概略评价意见,说明是否进行详查。

5、普查工作方法概述及质量评述

5.1各种普查工作方法选用依据、布置原则及其有效性。

5.2地形地质图的比例尺、范围、面积、填图方法及其质量情况。

5.3采用的物探、化探工作质量情况及其地质效果。

5.4各类探矿工程的质量情况及其地质效果。

5.5各类试样的采取、加工、测试方法及其质量状况。

6、结论

6.1普查区内工作程度、工作成果

6.2普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6.3今后地质工作意见、方案、建议

附图

1、区域地质图(附地质剖面图及综合柱状图)

2、矿区地形地质图(附地质剖面图、探矿工程分布及必要的柱状图)

3、地质、物探、化探、重砂综合成果图

4、成矿预测图

5、采样平面图

6、资源量估算所需的矿体平面图、剖面图、投影图、水平断面图、中段地质图、矿体顶底板等高线图

7、参与资源量估算的和具有代表性的槽探、井探素描图和钻孔柱状图

8、矿区水文地质图及有关水文地质专门图件

9、其他附图

附表

1、地质、物探、化探、探矿工程测量成果表

2、各类异常及矿点、矿化点登记表

3、探矿工程质量一览表

4、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统计表

5、各类试样分析、测定、检查、计算表

6、资源量估算有关表格

7、其他附表

附件

1、专题研究报告

2、矿石选冶性能、工艺性能试验报告

3、未经复制的重要原始图、表清单

4、探矿权登记证书(复印件)

固体矿产详查报告编写提纲(试行)

列出任务书或委任书的文号,并说明任务要求。

说明矿区地理位置、地理坐标、行政辖区、工作范围、面积、距矿区最近的车站、码头及主要城镇的名称和距离(附位置交通图)。

1.3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

简要说明矿区地形、地貌、水系、绝对高度及相对高度、基岩裸露情况、气候条件、人口、居民点等自然地理以及工业、农业、矿产开发等经济地理概况。

说明历次工作的单位、时间、内容、使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作量、质量、成果、结论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简要说明本次工作的起止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工作量(列表)、投资总额、取得的主要成果。

2、矿区地质

2.1区域地质背景

简要说明矿区(床)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质基本特征、区域矿产分布的一般规律。

2.2矿区地层

详细说明矿区(床)地层层序、厚度、时代、岩性、岩石物性、岩相等特征及其与矿产分布的关系。

2.3矿区构造

说明矿区(床)构造基本形态及其复杂程度;

列表说明控制矿床、矿体(层)形成,破坏矿体完整和影响井田(矿区)的较大褶曲、断层的性质、产状、形态、落差、褶幅、复合关系及分布范围。

2.4矿区岩浆活动

说明矿区(床)岩浆活动情况,岩浆岩的种类、时代、分布情况;

岩体的形态、产状及其与矿床生成、破坏的关系。

2.5矿区变质岩

说明矿区(床)各种变质岩类、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的特征及其与矿体(层)富集分布的关系。

2.6矿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说明矿区(床)岩(矿)石物性特征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3、矿床特征

3.1矿体(层)

说明矿床分布范围,矿体(层)数量、总厚度,列表说明工业矿体(层)的产状、形态、长度、延深、厚度、品位及其变化系数。

3.2矿体(层)围岩及夹石

说明矿体(层)顶、底板围岩和矿体(层)内部夹石、古隆起、砂矿基底、冲刷和陷落柱等的数量、规模、形态、岩性、矿物成份、化学成份特征及其对矿体(层)连续性和矿石质量的影响。

3.3矿石质量

说明各矿体(层)各类矿石的矿物成份,结构构造、共生关系和生成顺序;

列表说明矿石化学成份、主要有益级份和有害组份含量,简要说明其变化规律。

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矿产,则应对其物理机械性能进行叙述。

3.4矿石类型和品级

说明矿体(层)的淋失带、风化带、氧化带、混合(过渡)带、次生富集带、燃烧带和原生带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3.5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3.5.1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

简要说明各类矿石采样种类、方法及样品代表性、以及加工、试验种类、方法和试验结果。

3.5.2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根据试验结果,说明矿石中有用组份回收利用和有害杂质处理的可能性,提出综合利用的途径。

对邻近有同类矿床的生产矿山,可进行类比评价,说明类比结果。

3.6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

简要说明矿床探矿因素、成因类型、工业类型、矿体(层)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评价矿床的发展远景。

3.7其他有益矿产的综合评价

简要说明矿区(床)范围内其他共生有益矿产综合评价的结果,提出综合勘探和综合利用的意见。

4、矿区(床)开采技术条件

4.1矿区水文地质

4.1.1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简要说明矿区(床)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置,区域含、隔水层的分布及其特征。

4.1.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说明矿区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埋藏条件。

说明矿区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带的分布规律、发育程度、导水性、含水性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说明矿区(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水质和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及其与地表水(含老窿积水)和含水层的水力联系。

说明矿区(床)主要充水因素,初步确定矿区(床)水文地质勘探类型,指出矿区(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并说明矿坑涌水量预测结果。

4.2矿区(床)供水条件

简要说明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和利用条件。

4.3矿区工程地质

4.3.1说明工程地质岩组特征,矿体(层)及其顶、底板和软岩、软弱夹层的岩性、物质组份、水理性能、结构构造、蚀变、风化程度及其分布变化规律和力学强度(列表)。

4.3.2断裂构造工程地质特征

说明断层、节理、裂隙及软弱结构面的特征、发育程度及其组合关系、岩溶发育程度、分布规律等。

4.3.3工程地质条件初步评价

综合评述矿体顶、底板和采矿工作系统范围内岩、矿石稳固性、露采边坡稳定性、砂矿顶板和底板基岩可挖性,指出影响开采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可能出现的危险地段.

4.4环境地质及生产安全条件

4.4.1环境地质

简要说明矿区及其周围的地震、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活动状况,预测其对矿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4.4.2生产安全条件

a.说明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地下热水、放射性、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成份、含量、强度、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人身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

b.说明恒温带深度和地温梯度,预测地温正常区和异常区分布范围。

c.说明可燃矿产的自燃情况和可燃性(测试结果列表)及其对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5、详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5.1详查工作布置的合理性

论述矿产勘探类型、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和手段、方法选择的合理性。

5.2地形和工程测量及其质量

扼要说明测量坐标系统、控制等级、地形和工程测量方法、范围、面积及质量。

5.3地质填图质量

说明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或第四纪地质地貌图的比例尺、填制方法及其质量。

5.4探矿工程质量

说明钻探、坑探等探矿工程各项质量情况(列表说明)及其对地质效果的影响。

5.5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及其质量

说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工作内容、方法和质量及其对矿区(床)评价的影响。

5.6物探和化探工作及其质量

说明物探(包括测井)化探的方法、比例尺(点距)、参数测定、异常的圈定解释和主要成果质量。

5.7采样、测试工作及其质量

5.7.1采样工作

说明各类样品的采集、加工方法及其质量。

5.7.2岩矿鉴定工作

说明岩矿、煤岩、重砂鉴定的质量。

5.7.3化验、分析工作

说明各种样品分析项目、化验测试方法、内外检数量(列表)及其质量评述。

5.7.4其他测试工作

说明影响生产安全的有害元素、放射性、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自燃、地温等测定方法及其质量。

说明物理性能样品种类、测定方法和质量。

6、资源/储量计算

6.1资源/储量计算的范围及工业指标

说明矿床资源/储量计算的边界、垂深(标高)、工业指标及其确定依据。

6.2计算方法

说明资源/储量计算方法、计算参数及其确定依据,说明圈定矿体(层)及确定矿石类型的原则。

6.3资源/储量类别和块段划分

说明资源/储量类型和块段划分的条件。

6.4资源/储量计算结果

列表说明各类别资源/储量计算结果及其所占比例。

6.5其他伴生组份和共生矿产的资源/储量

计算方法及结果(列表)

7、矿床技术经济初步评价

7.1矿床开发的基本条件

说明国家或地方对该矿产的需求程度、矿床资源/储量规模、矿石加工选冶性能、开采技术条件以及交通、电力、供水等条件,指出矿床开发的可能性。

7.2技术经济评价

说明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指标的选用及其依据,从未来矿山企业经济(微观)角度初步评述矿体(区)开发的经济可行性(已做国民经济宏观效益分析的,应叙述其结果),提出是否进行勘探的意见。

8、结论

8.1详查工作程度及主要成果

8.2详查工作主要经验和问题

8.3对今后勘探工作建议

一、一般应附图件

1、区域地质图(附剖面图,必要时附地层综合柱状图或区域主要矿产分布图)

2、矿区(床)地形地质图(含地层剖面和地层综合柱状图及工程分布图)

3、勘探线剖面图(或含储量计算剖面图)

4、含矿岩系柱状对比图及矿体(层)对比图

5、矿体(层)顶、底板等高线图(或含储量计算图)

6、储量计算图(水平或垂直纵投影图)

7、坑道平面图或矿体水平切面图(中段平面图)

8、物探、化探成果图(包括平面图和综合剖面图)

9、区域水文地质图(含水文地质剖面和柱状图)

10、矿区水文地质图(含柱状图)及水文地质剖面图

11、钻孔抽水综合成果图

12、矿区实际材料图

13、矿区测量网(点)展开图

14、矿区(床)采样分布图

15、钻孔柱状图或钻孔柱状表

二、必要时应附的图件

1、矿区(床)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图

2、矿区(床)基岩地质图

3、矿区(床)构造图

4、矿区(床)纵剖面图

5、岩石风化带厚度等值线图

6、矿体(层)纵投影图(或含储量计算图)

7、矿体(层)水平投影图(或含储量计算图)

8、矿体(层)厚度或品位等值线图

9、其他有益矿产储量计算有关图件

10、物探参数定量解释图和变化规律图或柱状曲线对比图

11、矿区工程地质图(含柱状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

12、矿区岩溶发育程度图

13、矿区地表水质等值线图

14、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15、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曲线对比图

16、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水压)线图

17、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的曲线图

18矿坑涌水量计算图(附剖面图)

19、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放射性或瓦斯含量等值线图

20、老窿分布图及生产矿井平面图

21、槽、坑道、井地质素描图和物探成果图

22、工程地质钻孔综合柱状图(或典型钻孔工程地质编录柱状图)

1、探矿工程(钻、坑、井、槽)质量一览表(不含矿体(层)综合成果时,应另编矿体(层)综合成果表)。

2、矿石、岩石物性性能及其他有关测定的结果表。

3、储量计算表。

包括:

工程、剖面、块段的平均品位、平均厚度计算表;

块段及矿体(层)储量计算综合表、矿区(床)储量计算总表;

其他有益矿产储量计算有关表格。

4、其他应附的表格。

图册

含照片图版等。

1、主管部门下达的储量计算工业指标。

2、矿石选、冶、加工试验报告。

固体矿产勘探报告编写提纲(试行)

1.1工作目的任务:

说明使用单位的《委托书》或《承包合同书》或公司主管部门下达的《项目任务书》的文号、内容和矿井设计、生产部门对勘探工作的具体要求等。

1.2位置、交通:

说明矿区位置、地理座标、边界范围和面积:

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的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车站或码头的里程(附交通位置图)。

1.3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概述矿区地形的主要特征、山岳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河流及其流量。

最高洪水位等。

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或冰冻期、冻土层深度等。

简述区内经济概况,包括:

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农业、人口等。

1.4以往工作评述:

简述矿床的发现并从矿床的发现至本次勘探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等各项工作,应按时间先后顺序简要说明其工作情况、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和勘查、研究程度进行评述。

如属已开采的勘探矿区应阐明矿山生产建设的规模及生产概况和累计采出矿量。

1.5本次工作情况:

说明工作的起迄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工作量(附工作量统计插表)、投入资金总额、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及经济效果。

2、地质矿产特征

重点放在说明矿床、矿体、矿石的内部特征,对矿床外部的区域地质特征只作简要说明。

2.1区域地质

收集小于1:

50000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扼要说明矿床在区域地质构造中的位置、特点,以及区域内的主要矿产及其远景等。

2.2矿区(床)地质:

详细说明矿区(床)所在范围内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围岩蚀变、矿化特征等。

2.3矿体(层)特征:

综合叙述矿体(层)的总数目、总厚度、含矿率、空间位置、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等。

说明各工业矿体(层)的产状、形状、长度、宽度、厚度、沿走向倾向的变化规律以及连接对比的依据和可靠程度。

矿体(层)多时可列插表说明。

2.4矿石质量特征:

说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份、有用矿物含量、粒度、晶粒形态、嵌布方式、结晶时代和矿物生成顺序及共生关系,说明矿石的化学成份,主要有益组份和伴生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等。

有的矿产是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则应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叙述。

2.5矿石类型和品级:

阐述矿体(层)的淋失带、氧化带、混合带和原生带。

说明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以及划分的原则和依据。

对选冶性能不同的务类矿石尚应说明其所占比例及空间分布规律。

2.6矿体(层)围岩及夹石情况:

说明矿体(层)上、下盘围岩的矿物成份、化学成份、品位情况、蚀变情况及其与矿体(层)的接触关系。

说明矿体(层)内夹层、包裹体的岩体特征、分布规律、数量、质量及对矿体(层)完整性的影响程度。

2.7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简述矿床成因、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标志,并指出进一步扩大远景的方向。

2.8矿区(床)内其他有益矿产情况

对于在勘探主矿种的同时综合勘探的共生矿产、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说明其综合勘探的程度、规模、分布、矿石质量等。

3、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3.1采样种类、方法和采样代表性: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技术试验样品的采样种类、目的、采样要求、采样方法和样品的代表性。

3.2试验种类、方法和试验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的种类,采用的加工、选矿方法及试验流程,并叙述所取得的各项试验成果。

详细的《矿石加工试验报告》放在附件中。

3.3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根据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结果,作出矿石可选性能和工业利用性能的评价,说明矿石中有用组份回收利用和有害尽可能质处理的可能性,提出综合利用的途径。

如矿石类型简单,在未作加工技术试验时,可对比邻近有同类矿床的生产矿山,进行矿石类型、矿石矿物、结构构造、物质成份等方面实际资料的对比,并对其矿石可选性,综合回收利用情况加以说明。

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主要说明矿床开采影响范围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

4.1水文地质

4.1.1简述矿床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矿床最低侵蚀基准面和矿井自然排泄面标高,首采地段或单一开拓水平及储量计算最低边界标高。

4.1.2详细论述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主要论述:

矿床开采影响范围内各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岩溶裂隙发育程度、含(隔)水性;

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水头高度、水质、水量、水温、动态变化,补给条件及其与相邻含水层和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程度;

构造破碎带、风化破碎带及岩溶发育带的发育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