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834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半导体工艺要点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液相外延(LCD)是将溶质放入溶剂,并在一定温度下成为均匀溶液,然后使溶液在衬底上逐渐冷却,当超过饱和点后,便有固体析出,而进行晶体生长。

以GaAs为例,是以Ga为溶剂,As为溶质溶解成溶液,布在衬底上,使之缓慢冷却,当溶液超过饱和点时,衬底上便析出GaAs而生成晶体。

金属有机物气相沉积(MOCVD):

采用Ⅱ族,Ⅲ族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和Ⅴ族,Ⅵ族元素的氢化物作为晶体生长的源材料,以热分解的方式在衬底上进行外延生长的方法

分子束外延(MBE):

在超高真空条件下,用分子束输运生长源进行外延生长的方法

化学束外延(CBE):

用气态源进行MBE生长的方法

蒸发(evaporation):

在真空中,通过加热使金属、合金或化合物蒸发,然后凝结在器件表面上的方法

溅射(Sputtering):

利用高速正离子轰击靶材(阴极),使靶材表面原子以一定能量逸出,然后在器件表面沉积的过

硅外延生长

1.外延不同的分类方法以及每种分类所包括的种类

按外延层性质:

同质外延,异质外延

按电阻率:

正外延,反外延

按生长方法:

直接外延,间接外延

按相变过程:

气相,液相,固相外延

2.硅气相外延分类,硅气相外延原料

SiH4,SiH2CL2,(直接分解)

SiHCL3,SiCL4,H2(氢还原法)

3.用SiCL4外延硅的原理以及影响硅外延生长的因素以及优点

基本原理:

SiCL4+2H2===Si+4HCL

SiCL4浓度,温度,气流速度,衬底晶向

在电阻率极低的衬底上生长一层高电阻率外延层,器件制做在外延层上,

高电阻的外延层保证管子有高的击穿电压,

低电阻率的衬底又降低了基片的电阻,降低了饱和压降,

4.硅的异质外延有哪两种

在蓝宝石,尖晶石衬底上的SOS(SiliconOnSapphire,SiliconOnSpinel)外延生长

在绝缘衬底上进行的SOI(SiliconOnInsulator)外延生长

5.什么是同质外延,异质外延,直接外延,间接外延

同质外延;

衬底与外延层是同种材料

异质外延;

衬底与外延层是不同材料

直接外延;

用物理方法(加热,电场,离子轰击)将生长材料沉淀到衬底表面

间接外延;

用化学反应在衬底上沉淀外延层

6.什么是自掺杂?

外掺杂?

抑制自掺杂的途径有哪些

自掺杂:

在外延生长过程中,衬底中的杂质进入气相中,再次掺入外延层的现象

外掺杂:

杂质不是来源于衬底,由人为控制的掺杂方式

途径;

减少杂质从衬底溢出

采用减压生长技术

外延的定义

Sio2做掩埋层的原因,杂质在sio2中扩散速率远远小于在si中的扩散速率

液相外延是将溶质放入溶剂,并在一定温度下成为均匀溶液,然后使溶液在衬底上逐渐冷却,当超过饱和点后,便有固体析出,而进行晶体生长。

介电强度衡量材料耐压能力大小的,单位是V/cm,表示单位厚度的SiO2所能承受的最大击穿电压

介电常数,高K,低K

高K:

MOS器件中电介质要求具有较大的介电常数,栅氧化层电容要大,1、减小电容器的体积和重量2、增大电荷容量提高电学性能

低K:

器件和衬底间的寄生电容要小

SiO2在集成电路制造中的用途

1.扩散,离子注入的(有时与光刻胶、Si3N4层一起使用)掩蔽层(阻挡,屏蔽层不准确)

2.器件表面保护和钝化层

3.MOS器件的组成部分--栅介质

4.电容介质

5.器件隔离用的绝缘层

6.多层布线间的绝缘层

GateoxideandcapacitordielectricinMOSdevices

Isolationofindividualdevices(STI)

Maskingagainstimplantationanddiffusion

Passivationofsiliconsurface

集成电路的隔离有PN结隔离和介质隔离两种,SiO2用于介质隔离.,漏电流小,岛与岛之间的隔离电压大,寄生电容小

 

STI(ShallowTrenchIsolation)

热氧化分为干氧氧化、湿氧氧化、水气氧化以及掺氯氧化、氢氧合成等

热氧化化学反应虽然非常简单,但氧化机理并非如此,因为一旦在硅表面有二氧化硅生成,它将阻挡O原子与Si原子直接接触,所以其后的继续氧化是O原子通过扩散穿过已生成的二氧化硅层,向Si一侧运动到达界面进行反应而增厚的

通过一定的理论分析可知,在初始阶段氧化层厚度(X)与时间(t)是线性关系,而后变成抛物线关系。

通常来说,小于1000埃的氧化受控于线性机理。

这是大多数MOS栅极氧化的范围。

无论是干氧或者湿氧工艺,二氧化硅的生长都要消耗硅,如图所示。

硅消耗的厚度占氧化总厚度的0.44,这就意味着每生长1µ

m的氧化物,就有0.44µ

m的硅消耗(干、湿氧化略有差别)。

快速退火技术(RTP技术)RapidThermalProcessing

优点:

1.杂质浓度不变,并100%激活.

2.残留晶格缺陷少,均匀性和重复性好.

3.加工效率高,可达200~300片/h.

4.设备简单,成本低.

5.温度较高(1200℃),升温速度较快(75~200℃/sec)

6.掺杂物的扩散最小化

快速加热工艺主要是用在离子注入后的退火,目的是消除由于注入带来的晶格损伤和缺陷

目前的栅氧化层厚度大概在3nm左右

退火(Annealing)

实际上这个工艺主要是针对离子注入的

原理:

利用热能(ThermalEnergy),将物体内产生内应力的一些缺陷加以消除。

所施加的能量将增加晶格原子及缺陷在物体内的振动及扩散,使得原子的排列得以重整

离子注入过程是一个非平衡过程,高能离子进入靶后不断与原子核及其核外电子碰撞,逐步损失能量,最后停下来。

停下来的位置是随机的,一部分不在晶格上,因而没有电活性,需要退火激活不在晶格位置而在晶格间隙的杂质离子;

同时修复晶格注入损伤

主要的退火制程有:

1.后离子注入(PostIonImplantation);

2.金属硅化物(Silicide)的退火。

主要硅化金属材料有:

WSix,TiSi2(用于Salicide制程),MoSi2,CoSi2等。

退火后,金属硅化物电阻率可降到只有原来的10%。

3.BPSG——硼磷硅玻璃(BorophosphosilicateGlass)

二氧化硅原有的有序网络结构由于硼磷杂质(B2O3,P2O5)的加入而变得疏松,在高温条件下某种程度上具有像液体一样的流动能力(Reflow)。

因此BPSG薄膜具有卓越的填孔能力,并且能够提高整个硅片表面的平坦化,从而为光刻及后道工艺提供更大的工艺范围

4.SOG(Spin-OnGlass)旋涂式玻璃

1.局部氧化隔离法隔离(LOCOS----localoxidationofsilicon)

传统的0.25µ

m工艺以上的器件隔离方法是硅的局部氧化。

它利用了氧在Si3N4中扩散非常缓慢的性质,从而使得被氮化硅覆盖的硅层在氧化过程中极难生成氧化物。

氮化硅将作为氧化物阻挡层保持不变

杂质在氮化硅中的扩散系数小于在二氧化硅中的

衬垫氧化层的作用

1缓冲氮化硅的高应力张力

2预防应力产生硅的缺陷

鸟嘴效应对工艺的影响

1二氧化硅内部的横向扩散引起的

2在氮化硅层下生长

3鸟嘴”区属于无用的过渡区,既不能作为隔离区,也不能作为器件区,浪费许多硅表面区域,这对提高集成电路中的集成度极其不利

4局域氧化层的高度对后道工艺中的平坦化也不利,影响光刻制程和薄膜沉积

抑制鸟嘴效应,

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多晶硅缓冲PBL(polybufferedLOCOS)制程。

使用一层多晶硅(500A)来缓冲氮化硅的应力,这样,衬垫氧化层的厚度就能从大约500A减小到100A,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氧化物的侵入。

2.浅沟槽隔离(STI----Shallowtrenchisolation)

浅沟槽隔离(STI)是一种全新的器件隔离方法,它可以在全平坦化的条件下使“鸟嘴”区宽度接近于零,目前已成为0.25m以下集成电路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器件隔离技术

STI技术中的主要绝缘材料是淀积氧化物

先進的STI:

使用高密度電漿CVD沉積USG(Un-dopedSilicateGlass)非掺杂硅(酸盐)玻璃,减小了横向扩散

掺杂工艺:

热扩散法掺杂(diffusion)

离子注入法掺杂(ionimplant)

横向扩散直接影响了结电容,当使用较小的图形尺寸时,扩散掺杂会造成相邻接面短路

热扩散通常分三个步骤进行:

1预淀积(predeposition)也称预扩散

目的是为了控制杂质总量,即形成一层较薄但具有较高浓度的杂质层

2推进(drivein)也称主扩散,或叫再分布

目的为了控制表面浓度和扩散深度

3激活(activation)

稍微升高温度,使杂质原子与晶格中的硅原子键合。

此过程激活了杂质原子,改变了硅的电导率

扩散参数测量主要指扩散薄层电阻、扩散结深的测量

扩散薄层电阻,又称方块电阻,数值反应出硅中所掺杂质总量

1.方块电阻定义:

如果扩散薄层为一正方形,其长度(边长)都等于L,厚度就是扩散薄层的深度(结深),在单位方块中,电流从一侧面流向另一侧面所呈现的电阻值,就称为薄层电阻,又称方块电阻,单位是Ω/□

根据R=ρL/S,得RS=ρL/Lxj=ρ/xj

方块电阻与方块的尺寸无关,仅与扩散结深(扩散薄层的深度:

扩散形成的pn结的深度)xj及杂质浓度有关

薄层电阻的

大小直接反映了扩散入硅内部的净杂质总量,方块电阻越小,掺杂的杂质总量越大;

方块电阻越大,掺杂的杂质总量越小

q电荷,μ载流子迁移率,n载流子浓度,Q:

从表面到结边界这一方块薄层中,单位面积上杂质总量

假定杂质全部电离,载流子浓度=杂质浓度n=N则:

一般用四探针法测出方块电阻Rs(sheetResistance),

结深的计算

1、衬底杂质浓度NB

2、表面杂质浓度Ns

3、扩散时间t

4、扩散系数D

在集成电路中金属薄膜主要用于

1.欧姆接触(OhmicContact)

2.肖特基接触(SchottkyBarrierContact)

3.低阻栅电极(GateElectrode)

4.器件间互联(interconnect)

接触孔(contact):

指硅芯片内的器件与第一层金属层之间在硅表面的连接

互连线(interconnect):

由导电材料,(如铝,多晶硅或铜)制成的连线将电信号传输到芯片的不同部分

通孔(via):

通过各种介质层从某一金属层到相邻的另一金属层形成电通路的开口

“填充薄膜”:

是指用金属薄膜填充通孔,以便在两金属层之间形成电连接。

层间介质(ILD:

InnerLayerDielectric):

是绝缘材料,它分离了金属之间的电连接。

ILD一旦被淀积,便被光刻刻蚀成图形,以便为各金属层之间形成通路。

用金属(通常是钨W)填充通孔,形成通孔填充薄膜

金属层和硅衬底的接触,既可以形成整流接触,也可以形成欧姆接触,主要取决于半导体的掺杂浓度及金-半接触的势垒高度

金属/半导体的两种接触类型:

欧姆接触OhmicContact:

具有线性和对称的V-I特性,电路特性较好,且接触电阻很小;

重掺杂

肖特基接触SchottkyContact:

相当于理想的二极管;

轻掺杂

金属和硅接触的问题

1.尖峰现象"

spiking"

problems

硅不均匀溶解到Al中,并向Al中扩散,硅片中留下空洞,Al填充到空洞,引起短路

解决办法

1在Al中掺入1-2%Si以满足溶解性

2利用扩散阻挡层(DiffusionBarrier),常用扩散阻挡层:

TiN,TiW,较好的方法是采用阻挡层,Ti或TiSi2有好的接触和黏附性,TiN可作为阻挡层

2铝的电迁移

当直流电流流过金属薄膜时,导电电子与金属离子将发生动量交换,使金属离子沿电子流的方向迁移,这种现象称为金属电迁移

后果:

电迁移会使金属离子在阳极端堆积,形成小丘或晶须,造成电极间短路,在阴极端由于金属空位的积聚而形成空洞,导致电路开路

解决方法:

1采用Al-Cu或Al-Si-Cu(硅1.2~2%,铜2~4%)合金。

2铜原子在多晶状Al的晶粒边界处分凝,阻止Al原子沿晶粒边界的运动。

3优化版图设计,降低电流密度

由于ULSI组件密度的增加,互连电阻和寄生电容也会随之增加,从而降低了信号的传播速度。

减小互连电阻可通过用铜取代铝作为基本的导电金属而实现。

对于亚微米的线宽,需要低K值层间介质(ILD)。

通过降低介电常数来减少寄生电容

IC互连金属化引入铜的优点

1.电阻率的减小:

互连金属线的电阻率减小可以减少信号的延迟,增加芯片速度。

2.功耗的减少:

减小了电阻,降低了功耗。

3.更高的集成密度:

更窄的线宽,允许更高密度的电路集成,这意味着需要更少的金属层。

4.良好的抗电迁移性能:

铜不需要考虑电迁徒问题。

5.更少的工艺步骤:

用大马士革方法处理铜具有减少工艺步骤20%to30%的潜力

用铜作为半导体互连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挑战

1.铜快速扩散进氧化硅和硅,一旦进入器件的有源区,将会损坏器件。

2.应用常规的等离子体刻蚀工艺,铜不能容易形成图形。

干法刻蚀铜时,在它的化学反应期间不产生挥发性的副产物,而这对于经济的干法刻蚀是必不可少的。

3.低温下(<200℃)空气中,铜很快被氧化,而且不会形成保护层阻止铜进一步氧化

Polycide和Salicide则是分别指对着不同的形成Silicide的工艺流程

Silicide就是金属硅化物,硅化物是一种具有热稳定性的金属化合物,并且在硅/难熔金属的分界面具有低的电阻率。

在硅片制造业中,难熔金属硅化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为了提高芯片性能,需要减小许多源漏和栅区硅接触的电阻。

在铝互连技术中,钛和钴是用于接触的普通难熔金属。

什么叫做polycide和Salicide结构及工艺?

他们的优点是什么?

如何实现?

Polycide一般是由silicide和polysi组成的多晶硅化物。

优点在于:

低的电阻,热稳定性好,好的化学稳定性,能与硅形成均匀一致的界面。

实现:

1.多晶硅的沉积和掺杂,PVD或者CVD沉积。

2.金属硅化物沉积,PVD或者CVD沉积。

3.热退火。

4.栅掩模光刻

5.RIE刻蚀

6.S/D离子注入

Salicide(SelfAlignedSilicide)是自对准硅化物的简称。

由于在优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性能方面,需要进一步按比列缩小器件的尺寸,因此在源/漏和第一金属层之间电接触的面积是很小的。

这个小的接触面积将导致接触电阻增加。

一个可提供稳定接触结构、减小源/漏区接触电阻的工艺被称为自对准硅化物技术。

它能很好地与露出的源、漏以及多晶硅栅的硅对准。

许多芯片的性能问题取决于自对准硅化物的形成

Salicide:

它的生成比较复杂,先是完成栅刻蚀及源漏注入以后,以溅射的方式在POLY上淀积一层金属层(一般为Ti,Co或Ni),然后进行第一次快速升温退火处理(RTA),使多晶硅表面和淀积的金属发生反应,形成金属硅化物。

根据退火温度设定,使得其他绝缘层(Nitride或Oxide)上的淀积金属不能跟绝缘层反应产生不希望的硅化物,因此是一种自对准的过程(doesnotrequirelithographicpatterningprocesses)。

然后再用一种选择性强的湿法刻蚀(NH4OH/H2O2/H20或H2SO4/H2O2的混合液)清除不需要的金属淀积层,留下栅极及其他需要做硅化物的salicide。

1.自对准。

2.s/d区寄生电阻大大减少3.栅层互联电阻减少,很好的界面,适合应用于短沟道器件。

实现过程:

1.自对准多晶硅生成,。

2.绝缘介质沉积,RIE刻蚀形成侧墙。

3.S/D区形成

4.磁控溅镀一层金属在整个晶片的表面

5.低温快速热退火,使淀积的金属膜与源漏极的硅和栅极的多晶硅反应,而形成金属硅化物

6.未参加反应的金属用湿法刻蚀加以去除。

7.高温快速热退火,形成高电导的金属硅化区

polycide:

降低栅极电阻

salicide:

既能降低栅极电阻,又能降低源漏电阻

Cu的优势

铜连线的电阻R比铝连线小。

铜的电阻率为1.7μΩ/cm,铝的电阻率为3.1μΩ/cm

铜连线的寄生电容比铝连线小

铜比铝有更低耐电迁移性能,能承受更高的温度

铜连线IC制造成本低

铜连线的双镶嵌(dualdamascene)IC工艺,比铝连线IC工艺减少了约20%一30%的工序,特别是省略了腐蚀铝等难度较大的瓶颈工序

铜互连所面临的问题

1铜的污染问题

-Cu是半导体的深能级杂质,对半导体中的载流子具有强的陷阱效应

-Cu在SiO2介质中的扩散很快,从而使SiO2的介电性能严重退化

2Cu引线的图形加工问题,大马士革结构与CMP技术相结合成功解决了Cu引线图形的加工问题

3Cu在空气和低温下(<

200℃)易氧化,不能形成保护层来阻止自身的进一步被氧化和腐蚀

电镀是完成铜互连线(Cu薄膜的沉积)的主要工艺

局部平坦化的特点是在一定范围的硅片表面上实现平坦化,主要技术为旋涂玻璃(SOG)法。

SOG是一种相当于SiO2的液相绝缘材料,通过类似涂胶的工艺,将其有效地填满凹槽以实现局部平坦化

化学机械抛光法(CMP-Chemical-MechanicalPolishing),是一种全面平坦化的技术

Cu的双大马士革工艺流程(Dualdamascene)

由于Cu不容易形成图形,粘附性不好,易氧化

1、氮化硅或二氧化硅淀积2、通孔光刻3、部分通孔光刻4、沟槽光刻5、籽晶沉淀6、Cu填充8、Cu的CMP

半导体薄膜:

Si,GaAs

介质薄膜:

SiO2,BPSG,Si3N4,

金属薄膜:

Al,Cu

对薄膜的要求

1、Uniformthicknessacrosswafer,andwafer-to-wafer.每一硅片和硅片之间均匀性好

2、Desiredcomposition,lowcontaminates,goodelectricalandmechanicalproperties.组分正确,沾污少,电机械性能好

3.Goodstepcoverage(“conformalcoverage”)台阶覆盖性好

4.Goodfillingofspaces.填充性好

5.Planarizedfilms.平整性好

可以用深宽比来描述一个小间隙(如槽或孔)深宽比定义为间隙的深度和宽度的比值

高深宽比间隙难淀积均匀厚度的膜

APCVD示意图

LPCVD

PCVD或PECVD:

Plasma-enhancedCVD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PECVD)是指采用高频等离子体驱动的一种气相淀积技术,是一种射频辉光放电的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相结合的技术。

该气相淀积的方法可以在非常低的衬底温度下淀积薄膜,例如在铝(AL)上淀积Si02。

工艺上PECVD主要用于淀积绝缘层。

PEVCDPECVD通常是用来沉积SiO2与Si3N4等介电质薄膜

CVD过程中使用等离子体的好处

1.更低的工艺温度(250–450℃);

应用范围广

2.对高的深宽比间隙有好的填充能力(用高密度等离子体);

3.淀积的膜对硅片有优良的黏附能力;

4.高的淀积速率;

5.少的针孔和空洞,因为有高的膜密度;

淀积SiO2的方法硅烷法和TEOS法

1、硅烷法:

硅烷和氧反应

2、TEOS法TEOS是正硅酸乙脂。

分子式为Si(C2H5O)4,室温下是一种液体。

可以直接分解生成SiO2层,用TEOS分解法具有温度低,均匀性好,台阶覆盖优良、膜质量好等优点,

另一种是通过TEOS与O2/O3反应,来得到SiO2。

Si(OC2H5)4+O2→SiO2+副产物,产物平整度很好,

但反应温度一般大于600℃

多晶硅的化学汽相淀积:

利用多晶硅替代金属铝作为MOS器件的栅极是MOS集成电路技术的重大突破之一,它比利用金属铝作为栅极的MOS器件性能得到很大提高,而且采用多晶硅栅技术可以实现源漏区自对准离子注入,使MOS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得到很大提高

硅化钨熔点高,稳定性好,电阻率低,主要应用在改善金属铝与硅之间的欧姆接触,以及MOS器件栅极部分的金属层,为降低电阻率,需要经过退火处理。

BPSG中B和P的作用

B:

降低回流温度P:

阻挡Na离子

淀积金属技术:

蒸发和溅射,溅射工艺主要用于溅射刻蚀和薄膜淀积两个方面

通常可用光刻次数及所需掩模的个数来表示某生产工艺的难易程度

光刻胶对大部分可见光敏感,对黄光不敏感。

因此光刻通常在黄光室(YellowRoom))内进行

光刻是一种图形复印和化学腐蚀相结合的精密表面加工技术。

用照相复印的方法将掩模版上的图案转移到硅片表面的光刻胶上,以实现后续的有选择刻蚀或注入掺杂

光刻把图形转移到光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