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8620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Word文档格式.docx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Word文档格式.docx

指以未分解或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的土层,又称有机质层或枯枝落叶层。

一般位于矿质土壤的表面,也可被覆盖于一定深度。

•A层(腐殖质层):

形成于表层或位于O层之下的矿质发生层。

土壤中混有一定有机质或有机质经腐烂分解后合成的腐殖质,或具有因耕作、放牧或类似的扰动作用而形成的土壤性质。

•E层(淋溶层):

硅酸盐粘粒、铁、铝等单独或一起淋失,石英或其他抗风化矿物的砂粒或粉粒相对富集的矿质发生层。

E层一般接近表层,位于O层或A层之下,B层之上。

颜色浅淡、颗粒较粗、养分贫乏。

•B层(淀积层):

位于淋溶层之下,主要特点是淀积着上层淋洗下来的物质,使质地偏粘、土体较紧实,具块状或棱柱状等结构,常出现新生体,颜色也与A层有明显差别。

•C层(母质层)由未受成土作用影响或影响甚微的风化残堆积物所组成,是形成 土壤的母体和基础。

•R层(母岩层):

即坚硬基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石英岩或硬结的石灰岩,砂岩等。

   

•在具体的剖面中,除划分上述基本层次外,还可按发生上的特定性质再分为一系列的特定发生层。

用大写英文字母之后附加一个或两个英文小写字母做后缀表示

•(如Bg、Btg、Cg等)。

土壤结构 土壤中的固体颗粒往往不是以单粒状态存在,而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的各种团聚结合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新生体 土壤发育过程中土壤物质重新淋溶沉积和集聚的生成物。

•化学起源的新生体有:

易溶盐类,石膏,碳酸钙,二氧化硅,二、三氧化物、锰等化合物,亚铁化合物,腐殖质等。

•生物起源的新生有:

粪粒、蠕虫穴、鼠穴斑和根孔等。

侵入体 土壤中不是由成土过程所产生,而是由于外界进入的特殊物质。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组成。

▪按矿物的成因将其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一)原生矿物质 

▪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它们主要组成土壤的砂粒和粉粒部分。

▪土壤的原生矿物种类主要有:

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硫化物和磷酸盐类矿物。

(二)次生矿物质 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来的矿物,也叫粘土矿物。

它们是土壤中粘粒和无机胶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般以层状硅酸盐矿物为主,还含相当数量的晶态和非晶态的Si、Fe、Al的氧化物和水化氧化物。

同晶替代 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被吸附的离子通过静电引力被束缚在粘土矿物表面,就避免了随水流失。

▪高岭组 包括高岭石、珍珠陶土、埃洛石等。

1:

1型,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少(没有或极少同晶替代现象),胶体特性弱,是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土壤中普遍面大量存在的粘土矿物。

▪蒙蛭组 包括蒙脱石、绿脱石、拜来石、蛭石等,2:

1型,胀缩性大,电荷数量大(同晶替代现象普遍),胶体特性突出。

  

▪水化云母组 2:

1型,非膨胀性,电荷数量较大(同晶替代普遍),胶体特性介于高岭石和蒙脱石之间。

▪绿泥石组 以绿泥石为代表,是富含镁、铁及少量铬的硅酸盐粘土矿物。

2:

1:

1型,同晶替代较普遍,颗粒较小。

风化过程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矿物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综合作用下,不仅改变了原有的物理性状,而且也改变了原有的化学组成和性质,甚至形成新的矿物,这个复杂析过程就称为风化过程。

▪化学风化包括:

水的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

矿物风化分解的阶段性:

碎屑阶段—>钙淀积阶段—>酸性硅铝阶段—>富铝化阶段

硅铝铁率:

土体或胶体颗粒中SiO2/Al2O3+Fe2O3的分子比率。

土壤有机质概念: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体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

有机质的类型:

新鲜有机质、土壤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1)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主要有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多糖类物质。

2)含氮化合物

动、植物残体中主要的含氮化合物是蛋白质,少量比较简单的可溶性氨基酸。

植物残体中的叶绿素等。

3)单宁、树脂、脂肪、蜡质等

这是一类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除单宁外,其余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如酒精、苯等物质中,在土壤中分解缓慢而不彻底。

4)木质素

木质素是植物木质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5)灰分元素

植物经燃烧后,残留在灰分中的元素称灰分元素。

构成灰分的主要元素为Ca、Mg、K、Na、S、P、S、Fe、AL、Mn,以及微量元素I、Zn、Mo、B等。

其中以Si、Ca、K、Al为最多。

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土壤中的复杂有机物,在微生物和其他因素如水等到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并有一部分被彻底分解为简单的矿物质(盐类)和CO2、NO2、N2、NH3、CH4、H2O等,这种由复杂到简单的转化过程,就称为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硝化作用:

氨态氮被微生物氧化成亚硝酸,并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的过程,

反硝化作用:

细菌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以NO3-或NO2-作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生成N2O和N2的硝酸盐还原过程,称反硝化作用。

土壤腐殖质(soilhumus):

一种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形胶体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腐殖质种类:

(操作上分类,而不是特定化学组分的划分)根据腐殖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和颜色可分离出胡敏素、胡敏酸和富啡酸3种性质不同的腐殖质。

胡敏素水、酸、碱不溶颜色最深,分子量最高;

富啡酸水、酸、碱都可溶颜色最浅,分子量最底;

胡敏酸碱可溶,酸、水不溶,颜色与分子量中等。

五、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1、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养料来源

2、土壤有机质具有离子代换作用、络合作用和缓冲作用

3、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4、土壤有机质是植物生长激素

土壤水分的消耗主要是土壤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损失等,其中地面蒸发和水分渗漏最为重要。

土壤水量的平衡是指土壤水分和收入和消耗使土壤水含量相应变化的情况。

不同气候条下,土壤水分收支状况有差别,根据收支情况将土壤水分平衡分为:

淋溶型、非淋溶型、渗出型或上升型、停滞型或滞水型、冻结型。

1)吸湿水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称为吸湿水。

又称为紧束缚水,属于无效水分。

膜状水(薄膜水)指由土壤颗粒表面吸附所保持的水层,其厚度可达几十或几百个以上的水分子。

薄膜水的含量决定于土壤质地、腐殖质含量等。

膜状水的最大值叫最大分子持水量。

薄膜水对植物生长发育来说属于弱有效水分,又称为松束缚水分。

1、土壤空气的组成

土壤孔隙中的气体称为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和大气有很大差异。

主要差异表现在:

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高于大气,而O2含量低于大气。

土壤中水汽含量一般都高于大气。

土壤空气中含有还原性气体。

土壤质地指土壤中由不同粒径混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也称为机械组成。

4、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1).砂土类

砂土类含砂粒多,充气孔隙多,持水孔隙少,土壤孔隙度小,通透性良好,但不易蓄水保肥。

2).粘土类

粘土类含粘粒多,持水孔隙多,充气孔隙少,土壤孔隙度大,通透性差,蓄水力强,易积水,粘粒本身含养分多,有机质分解慢,易积累,保肥力强,施用的肥料后劲较大。

3).壤土类

壤土类砂粘适中,充气孔隙与持水孔隙比例适当,通透性良好,蓄水保肥力强,养分含量丰富,有机质分解速率适中,供肥和保肥性能良好。

6、土壤质地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土壤质地影响土壤水分、空气、热量状况,同时影响养分转化

2)不同质地的毛管水传导度不同

3)土壤质地影响土壤结构类型

土壤结构体概念:

土壤颗粒相互排列、胶结在一起而形成的团聚体,也称结构体。

土壤结构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要有:

胶结物质、成型的外力推动作用

3、土壤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团聚体是良好的土壤结构体。

其特点是多孔性与水稳性,使土壤中的固相、液相和气相相互处于协调状态。

1)、创造了土壤良好的孔隙性

2)、水气协调土温稳定

团聚体内的持水孔隙具有保存水分的能力。

多余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沿团聚体间的孔隙渗入到下部土层。

3)、保肥供肥性能良好

有机质分解缓慢,有利于腐殖质的合成,所以有利于养分的积累,起到保肥的作用。

4)、土质疏松、耕性良好

团聚体的土壤土质疏松,易于耕作,宜耕期长,耕作质量好,种子易于发芽出土,根系易于伸展,出苗整齐。

1、土壤比重

指单位体积固体的重量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

2、土壤容重

单位体积的原状土体(包括固体和孔隙)干土重与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

g/cm3。

3、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度指单位土壤总容积中的孔隙容积。

土壤胶体的概念

指土壤颗粒直径小于2μm或者小于1μm的土壤微粒。

其种类可分为:

有机胶体、无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阳离子交换作用:

是指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粒所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过程。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EC)指每千克土壤或胶体吸附或代换周围溶液中阳离子的厘摩尔数,单位为cmol(+)/kg土。

盐基饱和度,就是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2、土壤酸度类型

1).活性酸度

活性酸度是指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导致的土壤酸度,通常用pH值来表示。

2).潜在酸度是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的酸度,以cmol/kg表示。

3、活性酸与潜在酸的关系

土壤活性酸是土壤酸度的根本起点,没有活性酸就没有潜性酸;

潜性酸决定着土壤的总酸度(以强碱滴定的土壤酸度)。

活性酸与潜性酸是土壤胶体交换体系中两种不同的形式,可以互相转化。

6、、土壤反应的调节

1)、酸性土的调节

改良酸性土壤通常施用石灰、石灰石粉和碱性、生理碱性肥料。

2)、碱性土的调节

改良碱性土可施用石膏、明矾、硫酸亚铁和硫磺等。

此外,改良碱土还需要采取与灌溉、排水、园林植物栽培以及土壤耕作等相结合。

7.土壤产生缓冲作用的原因主要有:

土壤具有交换作用、土壤中存有弱酸及其盐、土壤中有两性物质。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各因素同等重要,不可替代,共同影响土壤;

3)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土壤的变化;

4)成土因素具地理分布规律,土壤也具地理分布规律;

母质的概念:

指风化壳的表层,是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层,它是土壤形成的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论述母质对土壤发生的影响.

要点

(1)母质影响土壤原生矿物

•酸性岩母质含抗风化力强的浅色矿物较多——酸性粗质土;

•基性岩母质含抗风化力弱的深色矿物较多——较厚的粘质土壤。

(2)母质影响土壤次生矿物

•红色致密状玄武岩母质易发育成富铝土,

•暗黑色气孔状玄武岩母质含蒙脱石较多,易发育成变性土。

(3)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质地粗的母质——土壤质地较粗;

•质地细的母质——土壤质地较细。

(4)母质部分性质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

•如:

石灰岩和紫色岩含大量碳酸钙,阻滞和延缓富铝化作用,——石灰土和紫色土。

(5)母质影响土壤自然肥力

•钾长石风化后形成的土壤有较多的钾;

•斜长石风化后形成的土壤有较多的钙;

•辉石和角闪石风化后形成的土壤有较多铁、镁、钙;

•含磷量多的石灰岩母质风化后形成的土壤有较多磷。

论述土壤发育与气候的关系

主要要点:

(1)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2)气候影响次生矿物

(3)气候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

(4)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

(5)物质迁移随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

(6)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气候带不同,地带性土壤类型不同

(参考书上相关内容阐述)

论述土壤发育与生物关系

主要要点

(1)不同植被类型形成的有机质数量不同

(2)不同植被类型有机质积累方式不同

(3)植被类型不同,形成的有机质性质不同

(4)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释放能量和养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使生物能世代延续;

•参与土壤腐殖质形成;

•某些特种微生物,如固氮菌能增加土壤氮素养分。

(5)土壤动物对土壤的影响

•原生动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来源;

•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翻动、搅拌、疏松和搬运土壤。

——土壤动物种群的组成和数量,一定程度上是土壤类型和土壤性质的标志,可作为肥力指标。

知识点:

地形与母质的关系 地形对母质起重分配的作用;

地形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海拔高度、坡度和方位对太阳辐射能吸收和地面散射不同,影响地表温度。

土壤绝对年龄:

从开始形成土壤时起直到现在,这段时间称为土壤的绝对年龄。

土壤相对年龄:

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人类活动与其他五因素有本质的区别是因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有目的、定向的;

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受生产力影响,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有两面性。

问答:

土壤有机质合成、分解转化主要包括哪些过程?

三个过程:

腐殖质化过程、泥碳化过程、矿质化过程。

(分别阐述)

名词:

富铁铝化过程(ferrallitization)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华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流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盐化过程指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通过土壤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积聚,脱离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影响,而表现为残余积盐特点的过程。

•脱盐过程

土壤中的可溶性盐通过降水或人为灌溉洗盐、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迁移到下层或排出土体的过程。

潜育化过程(gleyization)潜育化过程是土壤长期渍水,有机质嫌气分解,而铁锰强烈还原,形成灰蓝——灰绿色土体的过程。

潴育化过程(redoxing)其实质上是一个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指土壤渍水带经常牌上下移动,土体中干湿交替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复交替,结果在土体内出现锈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到物质的过程。

•知识点:

土壤熟化过程(anthropogenicmellowingofsoil)

•三个阶段:

改造不利自然成土过程阶段;

培肥熟化阶段;

高肥阶段。

•包括:

1)水耕熟化(anthrostagnicsoilformation)2)旱耕熟化(anthrothicsoilformation))

•名词:

土壤退化过程(soil degradation)是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利用不当而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简答:

土壤分类的意义。

土壤分类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工具;

也是土壤科学和其他学科研究的重要基础;

土壤分类还是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发挥土壤生产潜力,进行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同时土壤分类也是国内外土壤科学研究、进行土壤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

19世纪末俄国道库恰耶夫创立了土壤地理发生分类,奠定了现代土壤分类的科学基础。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92年)是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diagnostichorizons)和诊断特性(diagnosticcharacteristics)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土壤分类。

19世纪末土壤地理学的奠基人B.B.道库恰耶夫创立了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体系,对世界土壤分类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并形成了地理发生分类和历史发生分类两个学派。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分类。

诊断层:

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特性:

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

冻土:

地表至100cm范围内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地表具有多边形土或石环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土壤

冻土的地理分布:

极地寒带,高山寒冷地带

冻土的成土过程:

上层冻融交替,下层为永冻层。

冻土的分类:

冰沼土、冻漠土

弱淋溶土可分为灰色森林土、褐土、灰褐土和燥红土四个亚类。

褐土分布于北纬34~40°

,东经103~122°

之间,即北起燕山、太行山山前地带,东抵泰山、沂山山地的西北部和西南部的山前低丘,西至晋东南和陕西关中盆地,南抵秦岭北麓及黄河一线,一般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地下潜水位在3m以下。

淋溶土是指湿润土壤水分状况下,石灰充分淋溶,具有明显粘粒移淀的土壤。

它包括的土类有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和白浆土等。

地理分布:

在我国,分布于大致南起大巴山和长江,北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直达东北地区的广大范围内,约占国土面积的12.2%。

淋溶土的成土过程:

(一)粘化移淀过程原生矿物分解形成的粘土矿物一部分就地残积于土体层,成为残积粘化作用,另一部分粘粒随着季节性水分的变化,向下淋溶,在心土层淀积起来。

(二)腐殖质的累积过程淋溶土分布区的自然植被生物量大,每年可生产较多的凋落物,复盐基作用明显,腐殖质累积显著。

黄棕壤主要分布于苏、皖及浙北的丘陵、阶地等排水条件较好的地区。

棕壤在中国的分布,纵跨辽东与山东半岛,带幅大致呈南北方向。

另外,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山地,如燕山、太行山、嵩山、秦岭、伏牛山、吕梁山和中条山的垂直带谱的褐土或淋溶土之上以及南部黄棕壤地区的山地上部有棕壤分布。

富铝土指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

富铝土纲广泛分布在世界上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此外在欧洲的地中海地区和澳大利亚北部也有较小面积分布。

在我国分布于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

富铝土的成土过程:

脱硅富铝化过程和生物富集过程的共同作用

(一)富铝化过程

从风化→淋溶→积累的过程。

铁、铝氧化物在旱季随毛管水上升达地表,在炎热干燥条件下发生不可逆凝聚。

这种现象多次发生,遂使上层土壤铁铝氧化物愈聚愈多。

(二)生物富集过程:

进行着强烈的生物富集作用

分布区所生长的植物不只生长量大,而且其残体的转化也极迅速,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周期短;

在植物分解过程中,鲜叶中含量较多的钙、镁、氮、硫等元素不断淋失,而鲜叶含量较少的铝、铁、硅等则相对累积,这就加深了对土壤富铝化作用的影响。

富铝土的分类:

砖红壤、红壤(红壤、黄红壤、棕红壤,山原红壤、红壤性土)、黄壤。

钙积土包括的土类有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棕钙土和黑垆土等。

钙积土主要分布在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向干旱气候过渡区。

我国分布于东北西部、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等地,

钙积土成土过程:

钙积土的成土过程特点是腐殖质积累过程和钙积过程并存。

(一)腐殖质积累过程

钙积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具有暗色表层。

这是草本植物生根的习性、有机质贮存能力、草类生长以及腐解循环与地区水分状况独特组合的产物。

(二)钙积过程

在半湿润和半干旱条件下,由于降水量不足,降水只能淋洗易溶性的氯、硫、钠、钾等盐类,而钙、镁等盐类只部分淋失,部分残留于土中,而硅、铁、铝等基本上未移动。

因此,土壤胶体表面和土壤溶液为钙、镁所饱和,钙积过程十分明显。

盐渍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统称。

盐土是指土壤中可溶盐(比石膏易溶的无机化合物)含量达到对作物生长有显著危害的程度的土类。

碱土-----含有危害植物生长和改变土壤性质的多量交换性钠,又称钠质土。

论述题:

论述盐渍土的形成条件。

初育土是指发育程度微弱、母质特征明显,发生层分异不显著的土壤。

包括的土类:

石质土、粗骨土、黄绵土、风沙土、紫色土、石灰土、磷质石灰土、火山灰土。

人为土是指自然土壤经人类活动影响改变了原来土壤的成土过程而获得新特性的土壤。

水稻土、灌淤土、塿工、绿洲土等都都属于人为土类。

人为土经历了水耕熟化和旱耕熟化过程,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人为土通常会改变或减轻原来土壤所存在的不利因素;

(2)人为土经过熟化过程后,土壤肥力普遍得到提高。

人为土理化性质

其共同点表现在:

1)人为土具有原来土壤的烙印。

2)人为土经过熟化过程后,土壤肥力普遍得到提高。

3)人工土通常会改变或减轻原来土壤所存在的不利因素。

4)人为土带有人为活动的痕迹。

3、潴育水稻土分布于平原及丘陵沟谷中、下部,种稻历史长,排灌条件好,受地面灌溉水及地下水影响。

4、潜育水稻土:

分布在平原洼地、丘陵河谷下部低洼积水处,地下水位高,或接近地表,主体构型为Ap-p-G或Ap-G型。

上层较浅处有明显青灰色的潜育层。

论述土壤的分布规律。

简答土壤的功能表现:

要点:

土壤是生产食物、木材和纤维的基地;

土壤支持和调节地表生物过程与养分循环;

土壤调节陆地表面水分分配与过滤水质;

土壤作为地球的“皮肤”是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土壤也是人类生产建设的主要基质。

中国土壤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中国土壤类型众多、土壤资源丰富

2)中国山地土壤资源所占比重大

3)中国耕地面积少、宜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