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8778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6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

《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4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docx

第14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第14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主整合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生命出现前:

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

生命出现后:

生物演化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初期:

原核细胞生物,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

有氧环境转变

生物进化过程14亿年前:

出现真核细胞生物,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

寒武纪:

大量无脊椎动物的出现,揭开了生命的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古生代末期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

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恐龙灭绝

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一方面:

通过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

另一方面:

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

研究意义:

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

然环境的破坏,

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名师点拔

 

一、地质年代与生物发展

生物演化史:

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

(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

生物发展阶段与地质年代关系见下表

距今年代

(亿年)

生物发展阶段

动物界

植物界

新生代

第四纪

0.03-0.02

0.7

1.4

1.95

2.5

2.85

3.3

4.0

4.4

5.2

6.0

25

38

46

(人类)时代

(被子植物)时代

第三纪

(哺乳动物)时代

中生代

白垩纪

(爬行动物)时代

侏罗纪

(裸子植物)时代

三叠纪

古生代

二叠纪

(两栖类动物)时代

石炭纪

(陆上孢子植物)

时代

泥盆纪

(鱼类)时代

志留纪

(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奥陶纪

(海生藻类)时代

寒武纪

元古代

动物孕育发展初期阶段

太古代

原始生命体

地球初期发展阶段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的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生物灭绝时期

衰退和灭绝的生物物种

灭绝原因

古生代末期

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

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灭

绝,厥类植物明显衰退

发生在石炭—二叠纪大冰期,气候变得冷湿

中生代末期

恐龙灭绝,50%以上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一般认为是小行星的撞击

三、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大。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

大气环

境问题

原因

影响

全球变暖

自然原因:

气候的变化。

人为原因:

人类排放温室气体、森林破坏。

①海平面上升。

②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农业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臭氧层

空洞

自然原因:

太阳活动。

人为原因:

氟氯烃在平流层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酸 雨

 

人为原因:

燃烧化石燃料排放SO2及氮氧化物的酸性气体。

自然原因:

南方多山地丘陵,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①河湖水酸化,鱼类生长繁殖受影响以至死亡。

②危害植被和农作物。

③土壤酸化。

④危害人体健康。

⑤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有利有弊

人顺应自合理开改善利于人

类然规律发资源环境类生存

活违背自过度开破坏危及人

动然规律发资源环境类生存

【例1】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和℃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A预案     天然气广泛取代煤

B预案     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

C预案     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天然气等

  (3)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变暖需遵循的最主要原则是什么?

为什么?

【解析】对于地理学科来讲,环境与资源无疑是重大热点之一。

上面的题目,通过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的三种不同的预案,这一具体问题作为切入点,具体考查学生对全球变暖这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及解决措施的理解。

突出了对于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通过这一题目可以看出,试题在设问上,力求避免大而空的直接设问,而是在重大题材范围内从具体角度切入,突出能力考查,这一发展趋势是我们地理复习中应予特别关注。

【答案】  

(1)0.30-0.321.1-1.51.6-2

     

(3)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4)共同性原则。

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或跨国界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例2】读“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的部分地质时期曾出现过次大冰期,它们出现的时期是分别是

和。

(2)图中反映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3)从图中可以看出温暖期较(长或短),寒冷期较,湿润期和干旱期相互出现,但新生代以期为主。

【解析】地质时期的气候情况,我们只能根据间接的标志去研究。

如根据某一地质时代的岩石性质、古老的土壤、地形以及古生物化石,还可以用放射性碳C14含量来推断地质时期气候状况等等。

在某一地区中如发现冰碛石、冰擦痕、漂石等,这就是寒冷时期冰川活动的证明;黑龙江地区的灰化土下面埋藏有古红色土,可推知古代那里曾经有过炎热的气候;如果在现代沙漠地区发现有干涸河谷地形和湖岸线的遗迹,就表示该地是由湿润气候转变为沙漠的。

生物化石是说明地质时代气候状况的良好根据,如果有马匹或走禽的化石,表示这里曾是草原气候;猿猴化石表示曾出现过森林气候;在格陵兰曾发现温带气候的树叶遗物,证明这里曾有过温暖的时期;苏联的乌克兰曾发现古代棕榈的遗迹,证明那里曾出现过热带气候。

通过上述方法对地层沉积物的广泛分析,证实整个地质时期地球气候曾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反复有过几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为科学家所公认,在三次大冰期之间为温暖的大间冰期气候。

寒冷的冰期同温暖的间冰期相比是短暂的,在整个地球气候史中,大部分时期(占90%以上年代)为温暖气候,比现在温和。

【答案】

(1)两石炭-二叠纪第四纪

(2)波动(3)长偏短交替湿润

【变式题】根据事物的联系把下列内容前的代号填入图中适当位置。

A.温室效应B.两极冰川融化C.大量使用矿物燃料D.海平面上升E.全球降水.干湿状况变化F.海水膨胀

 

【解析】由于人们大量使用矿物燃料,燃烧后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再加上热带雨林的破坏,使得CO2增多,从而全球变暖,气温升高。

进一步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使得中纬度地区蒸发加大,变得更加干旱;高纬度会变的湿润,从而影响各国经济结构。

【答案】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在生命出现以前,地表环境的演化主要是()

A..有机进化B.化学演化C.生物演化D.有氧环境演化

【解析】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面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生命出现以后,有机氧化即生物演化,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答案】B

2.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

A..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B.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

C.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

D.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无任何意义

【解析】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中生代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多种说法,其中小行星的撞击说比较流行。

【答案】C

3.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D.哺乳动物→爬行运动→两栖动物

【解析】根据地质年代与生物发展可知。

【答案】B

4.原始鱼类出现在()

A..元古代B.古生代中期C.古生代后期D.中生代中期

【解析】原始鱼类出现在古生代中期,古生代后期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中生代中期为爬行动物时代,元古代为动物孕育发展初期阶段。

【答案】B

5.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A..古生代中期和古生代末期B.中生代中期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中期

【解析】

(1)古生代末期:

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2)中生代末期:

恐龙完全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答案】C

6.人类出现的时期是()

A..古生代后期B.中生代C.第三纪D.第四纪

【解析】人类出现在新生代第4纪

【答案】D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与环境没有关系,是一种自然进化

B.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影响不大

C.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与生物进化无关

D.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

【解析】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

【答案】D

8.生物演化说明了()

A..只能说明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

B.只能说明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

C.既说明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又说明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

D.生物演化与整体环境演变无必然联系

【解析】生物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生物可以影响环境,另一方面环境也可以影响生物演化。

【答案】C

9.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

B.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已经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

C.人类应停止或减缓发展,帮助自然地理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D.人类应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解析】人类具有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因此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产业革命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所以人类应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但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停止开发资源,我们应该在保护中开发。

【答案】C

10.下列地理现象,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①印度洋海啸②长江流域特大洪水③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④广州等沿海城市地面下沉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解析】印度洋海啸是由于地震引起,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且自然原因占主导地位;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是由于人为造成的植被破坏有关,广州等沿海城市地面下沉主要是由于人为过度抽取地下水所致。

【答案】C

11.下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发展史的五个代。

关于这五个代的叙述正确的是(图中数字代表距今年代。

单位:

亿年)()

A..从①到⑤的名称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B.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②代

C.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③代

D.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在④代

【解析】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早期,恐龙化石出现在中生代,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在⑤代。

【答案】A

12.人类与其他生物都是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其区别在()

A.能够通过迁徙来适应环境B.不受环境影响

C.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D.对环境无影响

【解析】人类具有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因此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

【答案】C

13.当地表失去了植被保护后,地理环境受到的影响可能是()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加强B.下游地区易发生旱灾

C.下游地区发生洪涝的可能性增大D.改善下游地区的整个生态环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当地表失去了植被保护后,水土流失加剧,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河床淤积抬升,从而使下游地区发生洪涝的可能性增大。

【答案】C

二、综合题

1.分析“大气与地理环境及其各要素.人类活动关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下列内容的数码序号与图中方格内英文代号配对组合,使图示关系完整。

①塑造地表形态②燃烧矿物能源③生产与健康④吸收紫外线⑤哺育生物⑥使用制冷剂⑦台风⑧暴雨⑨吸收红外线

(2)从图中可知,对大气层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图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各种作用可概括为。

(3)受图中所示的各种气象灾害影响最大的生产部门是,这些气象灾害多

发生在我国的地区.

(4)根据完成配对组合后的关系图分析,大气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包括:

①;②。

【解析】

(1)略

(2)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以及滥伐森林,使大气成分发生改变;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吸收、反射、闪射等作用,统称为大气的削弱作用。

(3)我国东部属于季风气候,多台风、暴雨和寒潮的影响,受影响最大的是农业部门。

(4)大气提供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少数几种气体,是地球上各种生物不可缺少的保护层,且大气中进行着多种物理过程和各种物理现象,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影响,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重大作用。

【答案】

(1)A.①B⑤C②D⑥E③F⑦G⑧H④I⑨(A..B可互换,F,G可互换)

(2)人类活动削弱作用(3)农业部门东部(4)①提供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少数几种气体,是地球上各种生物不可缺少的保护层②大气中进行着多种物理过程和各种物理现象,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影响,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重大作用。

 

图1图2

2.读图1和图2,并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政府在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发布的一项报告中指出:

使全球气候逐步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在能源利用与森林砍伐中使CO2浓度增加。

图1是在南极萨布尔基地冰穴测定的大气中CO2体积分数的历史数据,图2是地球上的碳循环示意图。

(1)造成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________。

(选择填空)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过度砍伐森林

C.人口剧增,呼出的CO2增多  D.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做燃料

(2)你认为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将会给世界沿海城市带来什么影响?

 

(3)为避免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1)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在能源利用与森林砍伐中使CO2浓度增加,特别热带雨林的破坏,人口剧增,呼出的CO2增多不是主要因素。

(2)CO2含量增多,导致全球变暖,从而使得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地,海水倒灌等(3)人们通过植树造林,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广节能技术,使用清洁能源等减少大气中CO2含量。

【答案】

(1)BCD

(2)CO2含量增多,导致全球变暖,从而使得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地,海水倒灌。

 (3)植树造林,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广节能技术,使用清洁能源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