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8779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39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docx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篇

1.信息技术改变教育1

2.美国教育技术专家谈教育技术的应用5

3.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7

4.传统教学媒体与电化教学媒体之比较15

5.教学手段拒绝“孰优孰劣”简单判断18

6.教学手段选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1

7.发挥现代教学媒体优势,追求教学的最优化24

8.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27

9.网络环境中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35

10.高校E-learning的现状调查与思考40

11.技术给学习带来什么——从e-Learning到u-Learning49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

祝智庭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网络中心

美国教育部曾经组织了十多位资深专家写了一份题为《用教育技术支持教育改革》的报告,为如何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改革提供了指导性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教育界关于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共识,值得我们借鉴。

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变革有何作用?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学生们可以轻易获得大量信息,这就使得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削弱。

由此迫使教育者采取两种姿态:

一是趋向于比较民主的教育模式,二是教育者本身也得利用信息来强化自己。

这是一种在信息技术刺激下顺应教育变革的姿态。

另一方面是出于对现行教育状态的不满而千方百计地寻求教育变革之路,其中有一种思路就是相信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强大支持力量。

这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来谋求教育变革的姿态。

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革教育?

按照B.Means等人的观点,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EngagedLearning),让他们在务实的(Authentic)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在教育中应用技术的未来目标是促进教学形态由低投入(被动型)转向高投入(主动型)。

而用于教育的信息技术从性能上讲有高低之分(为方便起见,以下简称高技术与低技术)。

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关于利用技术支持教学改革的策略空间。

而我们目前的教育状态基本上是属于低技术支持的低投入型学习(A)。

选择教学改革策略如同走象棋,存在多种走步策略:

一次性简单策略

A※B:

用高技术支持被动型学习。

假定教学模式无根本变化,教学过程中较多地使用高技术来替代教师的教学授递功能。

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A※C:

用低技术支持投入型学习。

假定教学模式有重大改革,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中应用一些比较普通的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手段。

A※D:

用高技术支持投入型学习。

假定在教学中以高技术为重要教学手段,并且教学模式有重大改革,体现了革新教学的许多特征(图1)。

综合性策略

上述策略分析是以线性思维为基础的,而事物的实际发展一般不可能是直线式的。

我们假设可以采取综合性策略,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技术应用模式。

为了能够合理地选择技术应用模式,我们首先必须认清不同改革方案的教育价值。

方案B假定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大差异,正如人们通常批评的那样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那么,我们可以说方案B的作用是以“电灌”代替“人灌”,应该具有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此外,好的媒体化教学还应该具有激发学习者兴趣,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

方案C假定在没有高技术条件下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可以在教师作为帮促者、异质分组、协同作业、基于绩效的评价等方面体现革新教育的特征。

综合刚才的讨论,我们承认每一种技术应用方案都有其特有的教育价值,并且是难以相互替代的。

我们把方案B看作为用技术强化传统教学,把方案C和D,特别是D,看作为用技术革新教学。

对于教学来说,技术与方法(特别是教学模式)既可相互独立又可相互联系。

例如,对于上述方案A可以说是技术变了而方法没变,方案B则是方法变了而技术没变,而方法C是技术与方法都变了。

二次性简单策略

A※B※D:

先用高技术支持被动型学习,尔后转向投入型学习;

A※C※D:

先用低技术支持投入型学习,尔后进化为用高技术支持投入型学习。

对于具体的教学技术来说,它本身是媒体与方法的结合。

然而,当你把技术用于课堂教学时,你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授递环境改变其预定的教学模式,这是教育技术的实用学问题。

例如,一个具有高度交互功能的微世界软件,如果在一人一机的授递环境中,那么学生与机器(计算机)之间就有良好的互动效果,他们可以“做中学”(Learningbydoing)。

但是,如果你把它放在一个计算机多媒体播放系统中,由教师一人操作,学生只能观看,他们就变为“看中学”(Learningbyseeing)。

做中学与看中学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哲学和教学方法。

我们的观点是,在使用技术时,应做到人机优势互补,把机器(各种媒体技术)所擅长的事让机器去做,把人(教师)所擅长的事留给人做。

有人可能会很自然地提出这样的疑问:

既然用低技术也能支持教育改革,那么方案D有必要吗?

这涉及到对教育技术,特别是媒体技术的教育作用的认识问题。

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教学就是通过提供一定的刺激来激起预期的学生反应,可以说利用任何媒体都可以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刺激,教学中起作用

的是方法而不是媒体,这就是以科拉克(美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为代表的学媒无关说的要义。

但是,按照当前国际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则认为媒体与方法同样重要,因为没有适当的媒体很难创设允许学生自由探索和建构的学习环境。

也就是说,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笔者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与我国倡导的创新教育密切相关的。

为了认识这一问题,我们首先明白创新教育的本质特点是什么,然后将这些特点与信息化教育模式相联系。

美国依阿华州教育部曾提出一个三元结构模式,它包括基础性思维(常规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三方面。

基础性思维依赖于从课程教学中所接受的知识,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获得的;批判性思维依赖于基础性知识,能够对知识进行重组;创造性思维需要依靠基础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够为人类社会产生新的知识。

这三类思维的整合形成复合思维过程,具备较大的创新潜能(图2)。

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个整合思维模式作为创新人才的思维能力结构。

根据信息化教学模式分类,客观主义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基础性思维方面证明是比较有效的,而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在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方面有独到之处。

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既需要客观主义的教育文化也需要建构主义的教育文化。

另一方面,现代创新人才应该既有自主意识又有合作精神,这意味着创新教育既需要个体主义的教育文化也需要群体主义的教育文化。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创新教育,我们需要整合多元教育文化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面对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时代,教育界应采取什么行动?

笔者建议:

1.全面地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在现代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计算机既可以当老师又可以当学员。

而现在已经出现的虚拟学伴系统,则可以实现计算机与学习者进行互帮互学。

此外,计算机还可以充当教师和学生的助手,例如寻找和整理资料、代理通讯联络、提示事务日程等。

拟物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拟物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和网络构造便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情境,如微型世界、虚拟实验室、虚拟学社、虚拟教室等。

图3(如下)较好地刻画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拟人和拟物作用。

2.学会信息化教学设计

从目前国内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实际情况来看,存在许多片面性,一讲到计算机辅助教育似乎就是开发课件。

其实课件只是信息化教育系统的一个构件,图4清楚地描述了课件的地位。

课件本质上是目标特定的结构化学习材料,光有课件还不能构成一个完善的教学系统。

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教育系统除了课件外,还需要一个功能强大的学习管理系统,并且还需要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和大量的信息资源作为教学支撑。

 

图4课件在信息化教育系统中的地位

3.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在实施信息化教育时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具体做法如下:

信息教育+信息化教育

信息教育应该与信息化教育相结合,也就是在进行信息科技教育时,不要过分注重学科的知识性学习,而应该关心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特别是要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技术作为获取和加工信息、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工具。

人脑+电脑

我主张人脑与电脑应该协调作用,实现功能互补。

电脑具有信息处理速度快和记忆容量大的特点,可以极大地减轻人们在信息记忆和简单性加工方面的负担;因此人们可以把脑力集中于研究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上。

在教育上,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改革教学方法,从单纯教知识转变为注重教方法,从学习解决结构化问题到解决半结构化问题。

左脑+右脑

有人批评目前的大多数学校是左脑型学校,因为目前的教育方法以抽象性知识的灌输为主,比较适合于善于形式思维的左脑型学生。

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得那些右脑型学生更容易获益。

创新+爱心

即使到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进行自动化教学的时候,教师的作用也丝毫不能减弱,他们可以用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创新教育方面和情感教育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重要因素。

(摘自:

《教育与职业》)

美国教育技术专家谈教育技术的应用

唐劲松

深圳华富中学

前言:

伯尼普尔,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教育技术教授,伯尼普尔出版了有关教学技术的好几本书。

两个最新版本是免费的在线http:

//www.pitt.edu/~普尔。

他还制定广泛索引的Web资源,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作为一名比较出名的教育技术专家,伯尼普尔最近写了一篇有关教育技术哲学的文章,对教育技术中的一些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对我们对现今的教育技术中的某些模糊的认识有着不错的借鉴作用。

特介绍如下。

技术可能被界定为我们用来实现我们想做的事情的工具,人类不仅仅只是使用技术,不管你自觉不自觉,我们已经设计和开发了技术,这样才能够让我们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感到便利,这使得我们人类比地球上生活的任何其他生物都远远走在前面。

技术是什么呢?

从概念上讲,哪怕只是用鹅卵石或者算盘进行计数也叫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实时间也就是人类的一种说法),孩子们通过实践来感知世界,当他们在母亲的子宫中时,他们就在感知周围的事物了,出生后不久,技术就在孩子的学习和认知中担任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是因为,孩子被周围的人们和事物所包围,不知不觉地就开始了思考和学习,这也就是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所谓的最近发展区(ZPD):

儿童发展所依赖的物理的和社会的文化环境。

在教学上,教师总是在寻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技术,来帮助学生抓住信息以成为自己的知识,这些工具很多,如钢笔和铅笔、笔记本和课本、图片、油画、素描、地图、视听器材等。

我们的电脑,就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工具,因为电脑具有特别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提供了一个可视化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可以量身定做个体的学习要求,可以符合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

技术本身并没有帮助学生主动地学习,差异就在于技术是如何应用于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在于技术是如何融入到提供有效的学习体验的。

教师就像父母一样,是一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关键人物,儿童完全有能力进行自我学习,当然如果有别人或者别的工具的帮助,学习起来就更有效率了。

自从我学习过教育哲学博士蒙台梭利的名著后,我一直对她的理论感兴趣,并在过去的43年中,试图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

技术被蒙台梭利称为一种“准备的环境”,她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和构造各种学习机会,这当中就需要各种教育技术来实现。

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的学习,应用纳入课程计划中,目的是促进蒙台梭利所谓的自发学习(固有的不可避免的学习),这种自发学习的直接原因是孩子在学习中所遇到的互动对象(一般指教材)以及他人“准备的环境”(即技术)。

蒙台梭利告诉教师们,在上课时自己要把孩子放在主要位置上,从本质上讲,当孩子进了教室时,老师的工作就是以他们为主体,在课堂上,教师的观察和干扰要尽可能地少,蒙台梭利甚至说:

“教师最大的成功就是,他可以说‘孩子们现在的学习状态就好像我根本不存在一样’。

蒙台梭利讲这番话的时候,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堂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战场,如今也是如此。

然而,现在的学习不仅在教室内,也发生在教室以外,现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技术使我们能够学习的机会,远远超过了教室的限制,达到了孩子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和每一处。

那么这种变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意味着在教学的技术方面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吗?

这说明,引进课堂的任何技术,除非是真的能够促进学习,真的是很有效,否则就别画蛇添足。

最近在教育技术论坛中讨论的白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了。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圣帕特里克学院的教师霍格尔就说:

“我在三年级的教室中已经放了电子白板超过6年的时间了,没有它还真不行,它可以进行互动,让师生共同参与,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只用能够显示的东西如网页、图片、PPT什么的,真是差了不少,最大的好处是让教室中产生互动。

这位仁兄继续说:

“设计更多的互动确实要花不少功夫,但这很有意义,特别是你看到学生的兴奋的眼神。

把技术有效地应用到课堂上,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这种应用是无缝集成的,是恰到好处的。

正如一位教育技术专家所说:

“再好的工具本身成不了优秀的教师,而好教师确实能够用很好的工具来帮助教学。

”所以需要致力于应用技术、深知技术真谛的教师,才能够提高教育质量。

(摘自: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另一种是通过网络课程。

目前中小学应用较多的是多媒体课件方式,高等院校则两种方式都很常用(但由于近年来国家倡导精品课程建设,而精品课程都要求能上网,以便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所以这一两年高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往往更多地采用网络课程方式)。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为了真正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来促进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达到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目的,在教学中到底应当如何来运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才能使之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

1.什么是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指,通过辅助教师的“教”或促进学生自主地“学”来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即通常的所说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或计算机辅助学习(CAL)软件。

多媒体课件可大可小,小的多媒体课件只涉及一两个知识点(一般称之为“堂件”),较大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涉及众多知识点,例如涉及一个教学单元,甚至一门课程。

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管是只涉及一两个知识点的“堂件”,还是涉及众多知识点的较大型课件),要想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即想要达到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目标,关键是要充分认识并处理好以下几个要点:

2.多媒体课件运用要点

(1)要充分了解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适用场合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一般适用于以下三个环节:

创设情境、突破重点难点、促进自主学习。

①用于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作用是通过真实或近似真实的情境创设,使学生产生比较深切的感受与体验。

在教学中一般有两种情况需要创设情境,一是在一节课的开头,二是在一节课的中间或结尾。

这两种情况的运用对情境创设的要求不完全相同。

课首的情境创设,其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课的主题上来;课中或课尾的情境创设,其作用则是用于促进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或是用于对情感类教学目标的巩固拓展与深化。

不论是在课首、课中或课尾要想通过情境创设达到预期目标,关键是要把握两点:

一是通过情境创设帮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对某个问题或某种事物的认识或了解存在缺陷,而这个问题或事物具有独特的意义或某种重要性,从而激发起学生想要去了解或学习的强烈欲望(能达到这种教学效果的情境创设,我们称之为“认知冲突型”情境创设);二是能通过情境创设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称之为“情感体验型”情境创设)。

到底应采用“认知冲突型”情境创设,还是“情感体验型”情境创设,则要根据当前教学目标是认知类还是情感来决定。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

可以播放一段视频录像、朗诵一首诗歌、放送一段乐曲、结合画面讲一个小故事、或结合数据图表介绍一个典型的案例……等等。

当然,所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先决条件——必需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否则达不到创设情境的目的。

②用于突破重点难点——理、工科中的抽象概念、原理、法则,医学中的病理分析与手术过程,以及人文科学中的某些重要理论观点,往往难以仅仅通过教师的口授、板书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另外,化学实验中某些有危险性的实验操作,其实际操作过程不容易讲解清楚又不便进行示范,对于这些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能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通常都能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③用于促进自主学习——有很大一类多媒体课件(如具有三维动画功能的课件、具有交互性的课件、用于实验仿真的课件、数学建模软件、以及内容丰富的文献资料或带有视音频的案例类课件),不仅可以作为辅助教师教的直观教具,更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若能进一步组织全班或小组的协作交流,将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课件设计要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恰当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特性

一般说来,理、工科的抽象概念、基本原理和工科的操作流程、操作方法用三维动画最为有效(如半导体的P-N结原理、各种化学反应的机理、移动通信中的扩频原理与过境切换过程、计算机网络中IP地址与物理地址转换、建筑施工方法……等等采用三维动画演示,或是让学生利用三维动画去自主探究,都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想了解物质内部的微观结构),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对于医科的各种手术过程和病理分析来说(如肿瘤转移途径、白细胞如何变形等),真实的动态的视频录像,往往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人文学科的许多理论观点则有赖大量资料和案例来说明,这就需要引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图表、照片和相关的视频材料(而三维动画在这种场合通常没有用武之地)。

对于艺术学科(如音乐、绘画)多媒体的音响与色彩无疑能发挥重要作用。

(3)多媒体课件设计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不要把多媒体课件仅仅看成是供教师演示的直观教具,更要把多媒体课件看成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

也就是说,不仅要把多媒体课件用作CAI,也要用作CAL;目前的状况是,广大教师习惯前一种应用模式(CAI),而不熟悉后一种应用模式(CAL)。

这种状况要尽快改变。

(4)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正确、形象、生动、丰富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涉及动画、照片、图表、声音和视频。

所有这些内容都要首先满足正确性要求,即保证无科学性、政治性错误;在此前提下,还应满足形象、生动和丰富(内容不能太单一,有关资料不能太贫乏)的要求。

二、网络课程的有效运用

1.什么是网络课程

课程是指为了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全部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材(文字教材或电子教材)和相关的教学资源。

教学安排通常包括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等。

网络课程则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教学内容包含教学资源,所以网络课程通常应当包括教学资源(以及学科资源网站)。

只涉及教材本身的网络课程不是真正的(至少是不完整的)网络课程;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例如分工或并行开发的需要)有时也把教学资源独立出来,甚至将它与网络课程并列——称作“网络课程与网络资源开发”。

这时应当特别注意:

这种区分只是开发过程中分工的需要,而网络课程原本是应当把网络资源(以及学科资源网站)包括在内的。

在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上述五种基本特征中,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是前面两种,即“交互性、共享性”。

其余三种皆是由前两种派生出来的。

换句话说,只要是网络课程就必须具备这两种主要的特征,否则不成其为网络课程。

所以如何体现这两种最本质的特征,在网络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网络课程的交互性一般包括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

人机交互要求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测试;师生交互要求师生应有网上互动(例如网上辅导、答疑、谈心、讨论);生生交互要求学生个人之间、或在小组内、班级内应有网上的在线讨论、协作交流。

网络课程的共享性需要有丰富的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

所以一般认为,“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强的交互性,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

如何来满足上述这些要求呢?

这就要靠教学设计,要靠有效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2.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介于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学科,教学设计属于方法学范畴。

教学设计能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与课程开发者所坚持的教育思想以及他所采用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什么样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基础上直接相关;另外,现在讨论的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即有信息技术环境支持的教学设计,我们当然不能忽视信息技术这个因素。

所以,对于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来说,应当首先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教学设计是以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这种教育思想是否确实具有先进性;

二是教学设计建立在什么样的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基础之上——这类教与学理论是否能适应网络课程的特定需求(传统的教与学理论可以满足课堂面授的需要,但不一定能适应和体现网络教育、网络课程的特性与需求);

三是要考虑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模式——主要看所用模式是否能反映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新发展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优势(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不同模式要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去实现)。

上述三个问题,是在从事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之前必须充分注意并认真加以考虑的重要问题。

(1)先看第一个问题——教育思想是否具有先进性

我们应当看到,从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这几年间,整个国际教育界的教育思想有一个大的转变。

由于在网络环境下有丰富的资源,有很强的交互性,便于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所以,随着网络的普及,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持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90年代中期甚至到90年代末一直很流行。

但是经过十年左右网络教育实践的探索以后,人们发现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方面,在培养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由数字化学习(e-Learning)所体现的网络教育确实具有其它媒体、其它形式的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与此同时,人们也认识到,这种网络教育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

比如,传统教育中的人文氛围,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更有效发挥等等就是e-Learning所无法取代的。

所以近年来国际上比较强调二者的结合——既要发挥网络环境下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也要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也就是主张把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二者结合起来,并把这种结合称之为BlendingLearning或BlendedLearning(简称B-Learning)。

从教育思想看,这就相当于由“以学生为中心”转向“主导——主体相结合”——在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突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重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国际上教育思想的这种变化应当反映到网络课程的教学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