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近5年现代文阅读(一).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58824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近5年现代文阅读(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近5年现代文阅读(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近5年现代文阅读(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近5年现代文阅读(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近5年现代文阅读(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近5年现代文阅读(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近5年现代文阅读(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近5年现代文阅读(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近5年现代文阅读(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近5年现代文阅读(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近5年现代文阅读(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近5年现代文阅读(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近5年现代文阅读(一).docx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近5年现代文阅读(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近5年现代文阅读(一).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近5年现代文阅读(一).docx

龙翔学校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近五年江西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一)试题汇编(教师版)

2017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17题。

(17分)

秋夜

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问了几下。

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

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

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

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

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

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不管窗外天空漆黑,只要他抬起眼睛,整个房间就马上亮起来,他的眼光仿佛会看透你的心,你在他面前想撒谎也不可能。

不管院子里暴雨下个不停,只要他一开口,你就觉得他的每个字都很清楚地进到你的心底。

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

 

他一点也没有改变。

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

他坐在椅子上,好像从他身上散出来一股一股的热气。

我觉得屋子里越来越温暖了。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

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

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

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

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

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①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

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②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跟着他到了窗前。

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

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

我知道多少年轻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的前途。

“不要离开我们!

”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

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

“我决不离开你们!

”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

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雨住了,风也消逝了。

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

夜很静。

③连他那颗心“哗哗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

④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

“忘记我。

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畏怯?

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敢叫?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

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叫,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

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

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

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

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

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影,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我连忙跑到窗前。

⑤我看出来:

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

我第一眼就只看到一颗心。

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

他笑得多么快乐!

真是⑥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他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着的心。

【注】①选自《世界美文观止》。

选文作于1956年9月。

1936年11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22日出殡,巴金等作家扶柩上了灵车,缓缓前往万国公墓。

13、文章写“秋夜的梦”,突出了鲁迅先生哪些性格特点?

(2分)

答案:

突出了鲁迅先生慈祥、开朗、平易近人、安静、恳切、热心、勇敢的性格特点。

(两种特点1分,四种特点2分)(文章中斜体字部分)

14、伴随“我”的梦境,鲁迅先生那颗燃烧的心发生了哪些变化?

透过这颗心,“我”感受到了(听到了、看到了)什么?

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表格横线上填写文字。

(6分)

鲁迅先生那颗燃烧的心所发生的变化

“我”所感受到(听到、看到)的

通红的心一直在燃烧

听见鲁迅一声响亮的回答,看见他向窗外挥手

答案:

①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

②心仍在他胸膛里燃烧,发光。

③心在“哗哗剥剥”地燃烧。

④听见他激动、带感情的声音,看见他手压在胸前。

⑤燃烧的心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然后又变成先生的慈祥的脸庞。

⑥看见先生衷心愉快的笑脸。

(文章中红字部分)

15、梦境中,鲁迅先生激动的、带感情的一席话,表明了他对活着的人怎样的期望?

(3分)

答案:

鲁迅先生期望活着的人:

(1)勇敢追求真理

(2)不要在暴力面前低头(3)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文章中有底纹背景部分)

16、为什么梦醒后“我”会在书上看到鲁迅先生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

(2分)

答案:

“我”领悟到了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温暖了“我”、鼓励了“我”,让“我”找到勇气、获得力量。

17、简要分析文章的构思特点,并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答案:

文章构思奇特,通过梦境回忆鲁迅先生的言行,体现了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2016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3-16题。

(17分)

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

阎连科

①出走和背叛,是少年时代楔进我脑里永远也拔不出来的一根桩。

②成长是由无数、无数次想要出走,而又不得不留下的过程叠加起来的;而成熟,是人生历练的静默不言的一种光。

然而一次一次地想要离家和出走,想要把自己放逐到哪儿,也许正是长大、成熟的一种准备呢。

在那偌大的田湖村,父母交给我们的爱,多得常常从小院漫出来。

然而这种爱,还总是不能化去一个男孩想要离家出走的念想和理愿。

有一天,我决定出走了。

③想到我决定要出走,有一种兴奋在我身上鼓荡着,仿佛不立刻离开那个家、那院子,我会窒息在那家那院的温暖里。

也就说走就走,把作业课本收起扔在窗台上;把屋门、大门锁起来;把家里钥匙塞进家人可以找到的门脑上方的一个小墙洞儿里,就这么匆匆离家上路了。

④我不知道我要去哪儿,又好像早就计划好了要去哪儿样,直到沿着大堤走离村庄,东山渐近,田湖渐远,一片柳林外的伊河,白花花地泻在我面前,我才知道我要离家去哪儿——我要独自蹚过伊河水,爬到对面伏牛山的九皋主峰上。

⑤老师说过,九皋是伏牛山余脉东延的主峰,海拔九百多米,中国第一本诗集《诗经》上的“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说的就是那山和那峰。

说唐朝的李白,曾独自从龙门走来,上过那山峰。

还在那儿留过一首名为《鹤鸣九皋》的诗:

⑥昭化呈仙质,长鸣在九皋。

……

⑦这首诗,有啥儿意味和蕴藏,那时我是完全不懂的(现在也不懂),但却觉得不懂反而好写了,如“窗前明月光”那样的《静夜思》,因为人人都懂反而写不得。

⑧我总以为自己能写出那种人人都不懂的诗,也就蓄意要爬到那山上,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诗兴大发,写出一首好到别人都看不懂的诗。

当然呢,写不写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终于离家出走、独自走了很远的路,经过了很多事,遇上了很多的艰辛和奇遇,它们都被我一一征服后,我成了站在山顶上的一个大人物。

⑨浪漫和草率,在我幼稚的胸膛发酵鼓胀着,使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离家出走的英雄气。

走小路,过村庄;在村头遇到了土狗追着我跑叫和撕咬;遇到了哪村的一匹惊马从我身边飞过去,弹起的灰尘落在我脸上,我都没有丝毫的恐惧和惊异。

我是要离家出走的人。

我要和李白一模样,独自登上那很少有人爬到山顶的九皋峰(一定要写诗),我当然不能有任何的惊惧和担忧。

我就那么独自沿着东山下的村庄走,不和人说话,不和人来往,旁若无顾,视若无人,就到了九皋山下那条“牛瞪眼”的小路上。

⑩山在头顶,我在山下,正南的太阳烧在我的发梢上。

我知道我不久就要登上九皋山,爬上主峰振臂高呼了。

我要站在峰顶上,让风吹着我的头发和衣服,环顾四周,略思片刻,最后把我的胳膊高高举起挥动着,用我最大的嗓子对着天下唤:

“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

“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

为了不在写诗和爬山的路上碰到三姑家里人,我走过了两个村庄后,到了第三个我三姑家住的梁疙瘩村(这村名,烦),就有意绕过村庄,从村旁一片庄稼地里穿过去,沿着沟崖小道,攀着荆棵野榆走了很远的路,到了终于可以看清山顶时,以为峰顶到来了,诗也可能到来时,我可以站下回望,首先振臂高呼口号那一刻时,却从不远处的山崖边,蠕蠕动动爬上来一个人,收拾捆绑他在崖头砍拾的柴火(又是柴火),我们彼此一望,都怔着惊着了。

他竟是我要躲要闪的三姑夫。

三姑夫就那么如在那专门等我一样出现了。

我呆在崖头边儿上,三姑夫看着极吃惊的我,很快平静下来连问了我三句话:

“你怎么在这儿?

”“是你三姑让你来这儿找我的?

”“走,我们回家吃饭去。

午饭都错过时辰了。

”我就这样莫名其妙、前功尽弃地被我姑夫强拉硬拽着回他家里了。

匆匆吃了饭,赶着日落和黄昏,就带着我下山和过河,又把我送回田湖了。

21盛大、庄重的离家出走,就这么草草地收兵结了尾。

一场人生庄严的梦愿与宣誓,还未及最后登上宣誓台,就被人从梦中叫醒了。

现实总是比梦想和理愿有力量,少年明亮美妙的梦,被现实一碰即破后,我这一生,再也没有机会登上那座山,再也没有可能在那山顶李白待过的地方坐坐与站站,高举着胳膊大唤了。

22我的少年就这样了,还是那时候的李白好。

23可我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就那样在历史与现实的错口和李白分手了。

(文章节选自《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较原文有删改)

13.文章记叙了少年时代的“我”一次出走经历。

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概述“我”出走的经过。

(6分)

“我”不愿窒息在家庭的温暖里,决定离家出走→______→______→______

14.欣赏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分)

15.文章多次写“我”欲站在峰顶“振臂高呼”的愿望,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16.“我”渴望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写一首好诗,但最终“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你认为“我”的成长与李白有怎样的联系?

请简要谈谈。

(4分)

(一)【答案】

“我”不愿窒息在家庭的温暖里,决定离家出走→“我”匆匆离家上路,想要独自蹚过伊河水,爬到对面伏牛山的九皋主峰上→为了(离家出走)不在写诗和爬山的路上碰到三姑家里人,“我”特意绕过三姑住的村庄→“我”被三姑夫半路强拉硬拽着回他家里了,匆匆吃了饭后被送回了田湖。

14.【答案】

文中画线的两句话都运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我”是一个渴望长大,渴望成熟,想要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与“自由”的叛逆少年。

15.【答案】

内容上:

突现出“我”想要离家出走,以进行“我”一场人生庄严的梦愿与宣誓,以此来证明“我”的成长。

结构上:

呼应标题;突显文章主题,立意深远;引起读者的共鸣,唤起读者内心深处有关成长的记忆,以及懵懂少年时代的情感与成长的历程。

16.【答案】

文中说“我”离家出走,想去的地方是“伏牛山的九皋主峰”,而李白上过那座山,并留过一首名为《鹤鸣九皋》的诗,而“我”觉得自己和李白一样,也能够在那山上诗兴大发,作一首那样的诗,同时,最重要的是显示“我”离家出走的成功,但最后却被三姑夫半路

拦截送回了家,宣告了离家出走的失败,及想要登到山顶作诗与宣誓成长梦想的愿望的破灭。

文中将我的成长与李白联系起来,暗示“我”的潜意识里学识想要有李白那样的才情,个性要有李白那样的洒脱等。

此题意对言之成理即可。

2015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

(17分)

《汉字书法之美》自序

蒋勋

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以我自己为例,童年时期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处的时光,除了游玩嬉戏,竟然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围坐在同一张桌子写毛笔字。

写毛笔字从几岁开始?

回想起来不十分清楚了。

好像从懂事之初,三、四岁开始,就正襟危坐,开始练字了。

“上”、“大”、“人”,一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格①的练习簿上。

我小小的手,笔还拿不稳。

父亲端来一把高凳,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

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

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

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划,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

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非常稳定。

我偷偷感觉着父亲手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亲在我脑后均匀平稳的呼吸。

好像我最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而是与父亲如此亲近的身体接触。

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

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

“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

大概只有汉字的书写学习里,包含了一生做人处事漫长的“规矩”的学习吧!

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

东方亚洲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在汉字的书写中。

最早的汉字书写学习,通常都包含着自己的名字。

很慎重地,拿着笔,在纸上,一笔一划,写自己的名字。

彷佛在写自己一生的命运,凝神屏息,不敢有一点大意。

一笔写坏了,歪了、抖了,就要懊恼不已。

不知道为什么“蒋”这个字上面有“艹”?

父亲说“蒋”是茭白,是植物,是草本,所以上面有“艹”。

“勲”的笔划繁杂(简体字为“勋”),我很羡慕别人姓名字划少、字划简单。

当时有个广播名人叫“丁一”,我羡慕了很久。

羡慕别人名字的笔划少,自己写“勳”的时候就特别不耐烦,上面写成了“動②”,下面四点就忘了写。

老师发卷子,常常笑着指我“蒋动”。

老师说:

那四点是“火”,没有那四点,怎么“动”起来。

我记得了,那四点是“火”,以后没有再忘了写,但是“勋”写得特别大。

在格子里写的时候,常常觉得写不下去,笔划要满出来了,那四点就点到格子外去了。

长大以后写晋人的“爨宝子③”,原来西南地方还有姓“爨”的,真是庆幸自己只是忘了四点“火”。

如果姓“爨”,肯定连“火”带“大”带“林”一起忘了写。

写“爨宝子碑”写久了,很佩服书写的人,“爨”笔划这么多,不觉得大,不觉得烦杂;“子”笔划这么少,这么简单,也不觉得空疏。

两个笔划差这么多的字,并放在一起,都占一个方格,都饱满,都有一种存在的自信。

长大以后写书法,最不敢写的字是“上”、“大”、“人”。

因为笔划简单,不能有一点苟且,要从头慎重端正到底。

现在知道书法最难的字可能是“一”。

弘一④的“一”,简单、安静、素朴,极简到回来安份做“一”,是汉字书法美学最深的领悟吧!

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忘了儿童时书写名字的慎重端正,一丝不苟。

随着年龄增长,随着签写自己的名字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线条熟极而流滑。

别人看到赞美说:

你的签名好漂亮。

但是自己忽然醒悟,原来距离儿童最初书写的谨慎、谦虚、端正,已经太远了。

父亲一直不鼓励我写“行”写“草”,强调应该先打好“唐楷”基础。

我觉得他太迂腐保守。

但是他自己一生写端正的柳公权“玄秘塔”,我看到还是肃然起敬。

也许父亲坚持的“端正”,就是童年那最初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吧!

(选自《汉字书写之美》,有删改)

【注】①九宫格:

我国书法史上临帖写仿的一种界格,又叫“九方格”,即在纸上画出若干大方框,再于每个方框内用“井”字分出九个小方格,以便对照法帖范字的笔画部位进行练字。

②動:

“动”的繁体字。

③爨宝子:

人名。

后文的“爨宝子碑”是东晋碑刻。

④弘一:

人名。

15.文章回忆童年汉字书法练习,主要写了哪两方面内容?

“我”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请分别概括。

(6分)

 

16.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分)

 

17.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父亲的形象。

(4分)

 

18.阅读文章后,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你对汉字书法之美有了哪些认识?

请概述。

(4分)

 

(一)17分

15.内容:

父亲教“我”写毛笔字;“我”写自己名字的经历。

(4分)

道理:

做人处事要“规矩”;做人处事要谨慎端正、一丝不苟。

(2分)

16.示例:

划线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手法,通过“一笔一画”、“凝神屏息”等细节,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我”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和一丝不苟。

(3分)

17.示例:

①文章通过记叙父爱教“我”写毛笔字这件事,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关爱孩子、懂得教育的人。

(2分)

②文章通过记叙父亲终生写端正的毛笔字这件事,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具有正值、慎重、执着等优秀品质的人。

(2分)

18.情感:

①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或“对汉字书法之美的赞叹”);②对父亲的敬爱(或“怀念”)。

(2分)

认识:

略。

(能从汉字的形式美与内在美两方面谈自己的认识,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2分)

2014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

(17分)

木瓜树的选择

林清玄

路过市场,偶然看到一棵木瓜树苗,长在水沟里,依靠水沟底部一点点烂泥生活。

这使我感到惊奇,一点点烂泥如何能让木瓜树苗长到腰部的度呢?

木瓜是浅根的植物,又怎么能在水沟里不被冲走呢?

我随即想到夏季即将临,届时会有许多的台风与豪雨,木瓜树会被冲入河里,流到海上,就必死无疑了。

我看到木瓜树苗并不担心这些,它依靠烂泥和市场排放的污水,依然长得翠绿而挺拔。

生起了恻隐之心,我想到了顶楼的花园里,还有一个空间,那是一个向阳的角落,又有着自阳明山的有机土,如果把木瓜树苗移植到那里,一定会比长在水沟更好,木瓜树有知,也会欢喜吧!

向市场摊贩要了塑胶袋,把木瓜和烂泥一起放在袋里,回家种植,看到有茶花与杜鹃为伴的木瓜树,心里感到美好,并想到日后果实累累的情景。

万万想不到的是,木瓜树没有预期生长得好,反而一天比一天垂头丧气,两个星期之后,终于完地枯萎了。

把木瓜苗从花园拔除的时候,我的内心感到无比怅然,对于生长在农家的我,每一株植物的枯萎都会使我怅然,只是这木瓜树更不同,如果我不将它移植,它依然在市场边,挺拔而翠绿。

在夕阳照拂的院子,我喝着野生苦瓜泡的萘,看着满园繁盛的花木,心里不禁感到疑惑为什么木瓜苗宁愿生于污泥里,也不愿存活在美丽的花园呢?

是不是当污浊成为生命的习惯之后,美丽的阳光、松软的泥土、澄清的饮水,反而成为生命的负荷呢?

就像有几次,在繁华街市的暗巷里,我不小心遇到一些吸毒者。

他们弓曲在阴暗的角落,身的细胞都散发出颓废,用攀辜而失去焦点的眼睛看着世界。

我总会有一种冲动,想跑过去拍拍他们的肩膀,告诉他们“这世界有灿烂的阳光,这世界有美丽的花园,这世界有值得追寻的爱,这世界有可以为之奋斗、为之奉献的事物。

随即,我就看到自己的荒谬了,因为对一个吸毒者,污浊已成为生命的习惯,颓废已成为生活的姿态,几乎不可能改变。

不要说是吸毒者,像在日本的大都市,有无数自弃于人生、宁可流浪于街头的“浮浪者”,当他们完地自弃时,生命就再也不可能挽回了。

“浮浪者”不是“吸毒者”,却具有相同的部分,吸毒者p雀-有形的毒,受毒所宰制;浮浪者吸食无形的毒,受颓废所宰制,他们放弃了心灵之路,正如一棵以血水、污水维生的木瓜苗,忘记了这世界有美丽的花园。

恐惧堕落与恐惧提升虽然都是恐惧,却带了不同的选择,恐惧堕落的人心里会--个祝愿,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抵达繁花盛开的花园,住在那花园里的人都有着阳光的质,有很深刻的爱、很清明的心灵,懂得温柔而善于感动,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

一粒木瓜的种子,偶然掉落在市场的水沟边,那是不可预测的因缘,可是从水沟到花园乏路,如果有选择,就有美好的可能。

一个人,偶然投生尘世,也是不可预测的因缘,我们或者有不够好的身世,或者有贫穷的童年,或者有艰目的生活,或者陷落于情爱的折磨像是在水沟烂泥的木瓜树,但我们只要知

道,这世界有美丽的花园,我们的心就会有很坚强很真切的愿望我是为了抵达那善美的花因而投生此世。

万一,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抵达那终极的梦土,我们是不是可以一直保持对蓝天、阳光与繁花的仰望呢?

(选自<林清玄散文自选集>)

15.从水沟到花园,木瓜树的生存环境和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对木瓜树的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概括。

(6分)

木瓜树生存环境的变化

木瓜树命运的变化

作者对木瓜树态度的变化

16.分析下面句子,说说加点词是如何刻画出吸毒者的生存状态的?

(4分)

他们弓曲在阴暗的角落,身的细胞都散发出颓废,用迷离而失去焦点的眼睛看着世界。

17.文写道“恐惧堕落与恐惧提升虽然都是恐惧,却带了不同的选择”,你认为恐惧提升的人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3分)

18.结合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4分)

15.木瓜树生存环境的变化在水沟里,木瓜树依靠烂泥和污水生活;在花园里,木瓜树拥有向阳的角落和营业处阳明山的有机土,与茶花和杜鹃花为伴。

(2分)

木瓜树的命运的变化在水沟里,木瓜树长得翠绿而挺拔;在花园里,木瓜树去完地枯萎了。

(2分)

作者对木瓜树态度的变化惊奇→同情→怅然→疑惑。

(2分)

16.“弓曲”一词通过描写吸毒者的形态,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他们颓废的生活状态。

(2分)“迷离”一词通过描写吸毒者的眼神,刻画出了他们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和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的精神状态。

(2分)

17.恐惧提升的人心没有目标,摆脱不了各种物质的诱惑和恶习的困扰,精神甘于堕落,放弃了心灵之路,不期待光明的未。

(2分)

18.要点

(1)要对立美好的理想,追求真善美的生活,相信自己有一天一定可以实现理想。

(2)万一理想实现不了,至少要保持一颗追求上进的心,不能自暴自弃。

2013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6分)

两角钱

肖复兴

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总是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

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

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

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

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

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

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

这更让我感到奇怪了。

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

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

你再找找,这才两角钱还没有呀。

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她差点没吵起来。

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男孩子。

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

“我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