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8830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docx

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必修一第五单元复习阶段性测试题

阶段性测试题五 (必修一 第五单元 评估测试)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无产阶级在推翻封建社会的时期直接实现自己阶级利益的最初尝试,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这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展,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没有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

”(摘自《共产党宣言》)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A.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提是“发达的资本主义”

B.无产阶级解放的关键是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

C.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获得解放

D.无产阶级实现自由解放的有效途径不是暴力斗争

【答案】 A

【解析】 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把握信息的能力。

材料强调由于“物质条件还没有具备”无产阶级进行革命都失败了,所以A项符合题意。

材料并没有分析“无产阶级解放”与“资本主义私有制”、“联合”的关系,排除B、C两项;D项错在“不是暴力斗争”;所以选A项。

2.1848年以后,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可是发生于1871年的巴黎公社却以失败而告终。

其主要原因是(  )

A.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基本理论不科学

B.当时法国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社会条件

C.巴黎公社的领导们还没有真正接受科学社会主义

D.巴黎公社没有体现《共产党宣言》中的革命理论

【答案】 B

【解析】 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上升时期,缺乏推翻资本主义的基本条件。

所以选B项。

3.列宁在评价十月革命时说:

“犹如通天火柱一般,后面燃烧着过去的残物,前面照耀着将来的新途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去的残物”仅指封建残余

B.“过去的残物”仅指资产阶级政权

C.“新途径”指的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D.“新途径”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材料既体现了它除旧又体现了布新之意,除旧即包括A项也包括B项,D项仅仅是经济政策,所以排除A、B、D三项选C项。

4.列宁说: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这种“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在苏俄具体表现为(  )

A.人民委员会      B.公社委员会

C.人民代表大会D.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

【答案】 D

【解析】 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是指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苏俄与其类似的机构是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

5.“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

”该材料反映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  )

A.是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D.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是“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据此可知十月革命的意义在于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6.“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

”“其治史,乃以社会形态为躯壳,以阶级斗争为灵魂。

所论厥为自秦以来,中国社会形态之阶段分别。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观是(  )

A.整体史观和唯物史观

B.文明史观和整体史观

C.唯物史观和文明史观

D.现代史观和唯物史观

【答案】 A

【解析】 强调各事件与总体之间的联系,这体现了整体化史观;强调阶级斗争,这属于唯物史观的内容。

7.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的“红色恐惧”浪潮到达顶峰,政府逮捕了数千名被怀疑为激进分子的人,国会还通过法律将持不同政见的外国人驱逐出境。

与美国这一行动密切相关的是(  )

A.中国五四运动爆发

B.德国法西斯势力猖獗

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D.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

【答案】 C

【解析】 结合“20世纪20年代初”这一时间信息联系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是导致美国出现“红色恐惧”浪潮的主要原因;A、B两项与“红色”无关,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在20世纪30年代。

8.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

“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A.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国家的实际权力

B.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

C.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反对临时政府的专制统治

D.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土地、面包与和平的渴望

【答案】 D

【解析】 “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是导致临时政府被推翻的主要原因,当时群众的愿望是土地、面包与和平。

9.1928年2月,刘少奇针对革命潮流是高涨还是低落的问题说:

“依乡村来看是高涨的,依城市看是低落的趋势。

”这一判断(  )

A.正确,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B.不正确,乡村、城市的革命都处于高潮

C.正确,当时的城市没有出现工人运动

D.不正确,当时农村还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

【答案】 A

【解析】 注意时间提示“1928”,此时正逢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所以“乡村是高涨的”,而由于20年代的国民大革命及南昌、秋收起义的失败“城市看是低落的趋势”,这正是A项的体现,而且B、C、D三项皆不符合史实,故选A项。

10.1936年10月,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的对话中说:

“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的指责我。

我被撤销政治局常委的职务。

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

”毛泽东此文中所说的“这个运动”是(  )

A.北伐战争B.工农武装割据

C.长征D.建立抗日根据地

【答案】 B

【解析】 由时间“1936年”、地点“湖南省委”以及“枪杆子运动”的提示,我们不难看出这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相吻合。

A项不符合“枪杆子运动”的提示,C项最后胜利了,D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所以选B项。

11.电影《建党伟业》讲述从l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

这部电影可能出现的场景有(  )

①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②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③北京青年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上街游行

④中共一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是中共二大,故排除④即可确定A项正确。

12.下图是刘大为、苗再新创作的巨幅绘画《井冈山会师》,图中部队高举的红旗上,五角星内有镰刀与锤头(一说斧头)的徽标设计。

这一设计的寓意是(  )

A.部队官兵的主要成份是工人和农民

B.这支部队是中共领导下的工农武装

C.革命正确道路是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D.中共进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时期

【答案】 B

【解析】 镰刀代表的是农民,锤头代表的是工人,镰刀锤头代表的是工农大众,部队高举的旗帜上带有的徽标设计体现了B项。

中共进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时期开始于井冈山会师之前的南昌起义,排除干扰项D项。

13.以“中国革命”为主题的红色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

其中以三大摇篮——①人民军队的摇篮、②中国革命的摇篮、③共和国的摇篮,为代表的革命“圣地”,更是中国红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

下面对于这三大摇篮,表述最准确的是(  )

A.①:

这支人民军队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

B.②:

此地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C.③: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D.①:

延安;②:

瑞金;③:

遵义

【答案】 B

【解析】 人民军队诞生在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是遵义会议,排除C项;人民军队的摇篮是南昌,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是瑞金,排除D项。

1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阶段,毛泽东同志撰写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怀。

以下各项对应正确的是(  )

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北伐战争

B.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南昌起义

C.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抗日战争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三大战役

【答案】 C

【解析】 A项是长征,B项是秋收起义,D项是渡江战役,所以排除A、B、D三项选C项。

15.

上图所示银圆曾一度面世。

如果是真币,那它最有可能流行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  )

A.国民党统治区

B.农村革命根据地

C.敌后抗日根据地

D.东北沦陷区

【答案】 B

【解析】 由图片文字“苏维埃”可联系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以选B项。

16.1937年7月,中共中央向全国宣布:

认同“三民主义”,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取消苏维埃政权与红军番号。

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是(  )

A.努力推动全民族抗战

B.暂时放弃马克思主义

C.全力支持国民党政权

D.压制工农革命运动

【答案】 A

【解析】 由1937年提示可知当时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为此,中共做出题干中举措,所以选A项。

17.某篇文章写道:

“中国历史上偶发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恐怕莫过于西安事变了。

然而,我们重新检视史实发现,如此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西安事变,竟然只是两个男人(注:

性格火爆的蒋介石与一向率性的张学良)情绪失控的产物,违背常理,也不禁令人哑然失笑!

”该观点是(  )

A.正确的,因为历史的发展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B.正确的,因为历史人物的社会历史作用最主要是取决于其个性发展的程度

C.错误的,因为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D.错误的,因为这只是一家之言,不可采信

【答案】 C

【解析】 西安事变的爆发既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其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上升,民族危机严重,而材料过多的强调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个人作用,忽视了必然性,所以选C项。

18.1938年3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

“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

”这表明(  )

①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②《抗战建国纲领》对全国抗战起到政治领导作用

③中华民族团结抗战有力地改变着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国民党认识到民众与国民革命军合作抗日的重要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重在强调国民党的抗战态度,没有指出中华民族抗战的国际影响,所以排除③选C项。

19.胡锦涛: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上述材料表明了(  )

A.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B.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C.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原因

D.苏美对日作战,对中国的有力配合,是中国抗战胜利的外因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民族团结是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可知,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全民族团结抗战,A、B、D三项中的战争性质、中共作用、国际因素都不能作为主要原因,所以选C项。

20.皖江澎湃八百里,淮河生息五千年。

安徽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下列红色旅游景点与安徽有关的是(  )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

B.新四军军部旧址

C.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指挥中枢

D.军旗升起的地方

【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分别是江西、陕北、南昌,所以B项符合题意。

21.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

“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

”这次会战(  )

①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

②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③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

④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可知此战役是淞沪会战,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是武汉会战,所以排除④,选A项。

22.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

由此可见,当时(  )

中央宣传部张部长钧鉴:

             

查本月二十八日《新华日报》第三版……左下角有

《陕甘宁边区学生电英学生联合会》之大字标题新闻,

亦属不合。

以后不许有陕甘宁边区字样登载,希即切

实注意为要。

中正手启。

卯艳。

侍秘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二十九日

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D.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答案】 D

【解析】 由“民国三十二年”可知当时是1943年,进一步结合材料“不许有陕甘宁边区字样登载”等信息可确定D项符合题意。

23.“双双草鞋送给红军穿,红球朵朵像呀么像火焰,照到哪里哪里红,星星之火能燎原。

”1927年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到十几块,红军达到十万余人。

革命形势发展迅速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中国共产党学习苏联的革命道路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引

【答案】 C

【解析】 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4.2005年1月15日,我国新建成的某陈列馆正式开馆,新馆建筑风格为青砖碧瓦的黔北民居式样。

陈列馆内用了三组群雕手段艺术地渲染了人物和历史,它们分别是《惜别苏区》、《历史转折》、《出奇制胜》。

该陈列馆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中共诞生B.井冈山会师

C.遵义会议D.三大战役胜利

【答案】 C

【解析】 “惜别苏区”指的是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历史转折”指的是结束了王明等人的错误领导,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出奇制胜”指的是在正确的战略战术指挥下,长征不断取得胜利。

故与三者最接近的事件只能是遵义会议。

25.2011年3月,“徐州号”导弹护卫舰开赴地中海,为我国从利比亚撤侨护航。

以“徐州”命名军舰,表达了人民子弟兵对徐州拥军工作的敬意。

徐州在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拥军支前活动发生在下列战役中的(  )

A.淮海战役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D.渡江战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江苏省的徐州只能与四项中的淮海战役有关。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4分,共50分)

26.(12分)(2012·潍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井冈山以其“又红又绿”成为闻名天下的红色旅游胜地。

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曾为井冈山题词: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1)结合所学,指出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

(2分)

材料二 现年80余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

“新年到,放鞭炮,蹦硼,蹦硼,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

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

枪炮价格高,只要万众心一条,莫看轻,省下是丝毫,千门万户数目就不小!

救国不靠空口号,抗战工作最紧要!

(2)据材料二,分析该习作的写作背景,并概括其核心主张。

(4分)

材料三 下图是1945年《大公报》登载的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双雄会”,记录的是毛泽东到重庆后同蒋介石相互祝酒的场景。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4分)

材料四 参加过一次著名战斗的某部政委宋献章回忆说:

“总统府俨然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宫。

地上、走廊上碎纸乱飞,一片狼藉。

走进最里头一幢房子……写字台的日历翻开到‘4月从3日’。

(4)材料四反映的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2分)

【答案】 

(1)依据:

中国共产党在此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探索出了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

(2分)

(2)背景:

日本全面侵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主张:

万众一心,全民抗战。

(4分)

(3)事件:

国共重庆谈判。

成果:

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4分)

(4)意义:

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或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垮台)(2分)

27.(12分)理论指导、史料研习、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都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

完成下列问题:

(1)理论指导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是什么?

(3分)

(2)史料研习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

“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的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

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

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

“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的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的80%以上。

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依据材料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3分)

(3)问题讨论

某实验中学历史课上,老师组织学生讨论:

结合上图讨论两国革命道路的不同。

(4分)

(4)社会调查

调查历史见证人,了解人们对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感受。

请参照示例回答:

(2分)

答题示例:

调查题目:

中国的改革开放

调查理由:

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调查题目:

戈尔巴乔夫改革

调查理由:

【答案】 

(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3分)

(2)使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3分)

(3)俄国:

城市中心道路;

中国: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道路(或者井冈山道路)(4分)。

(4)理由: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发展出现曲折(或苏联模式失败)。

(2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调查

问题

(1)下列各种方法,你认为哪种可以救国(军阀宰割、外国共管、国民革命)

(2)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

(3)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几位

调查

结果

国民革命725票,外国共管19票,军阀宰割0票

俄国497票、美国107票

世界大人物:

列宁227票,威尔逊51票;国内大人物:

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153票

材料二 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延安:

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

……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

材料三 后来,……我的一位中国好友带给我中国西北出现了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的消息——这后来终于导致蒋介石总司令被扣的惊人事件,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分别是什么。

(3分)

(2)材料一中第三项调查结果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3)材料二中“贫瘠的中国西北部”指的是哪里?

为什么具有“革命乐观情绪”的“千千万万青年人”会聚集到这里?

(2分)

(4)材料三中的“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如何理解它“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3分)

【答案】 

(1)认为国民革命是重要的救国方案;俄国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已经超过美国;列宁和孙中山在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3分)

(2)列宁:

领导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五四前后,李大钊等宣传马列主义。

(2分)

孙中山:

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分)

(3)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它是中国当时的革命中心。

(2分)

(4)西安事变;它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3分)

29.(14分)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

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

”“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

“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给她的一个事例:

“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

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

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3分)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

“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你做何评价?

(4分)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

这说明了什么?

(5分)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2分)

【答案】 

(1)实物证据:

材料三;文献证据:

材料一、二;口传证据:

材料四。

(3分)

(2)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这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

(4分)

(3)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径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

这说明了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野心不死等等。

(5分)

(4)材料三中的第一、三幅图片。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