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8989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因综合性学习不是一次完成的,因此,在《爬天都峰》的后面,又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提醒学生继续完成综合性学习的任务。

本组无论是阅读、还是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训练,都与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这一主题密切相关。

比如,在导读中,点出了本组的专题,课文为这一专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从课内到课外,继续围绕本组专题展开,“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则是这一专题训练的拓展和延伸。

教学中要加强整合的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5—17课时。

1、我们的民族小学

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

美得很有特点,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

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

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同学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这是一座充满了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

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

课文中就词句的理解,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吐泡泡的形式,作了一些提示。

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到这里对所提示的内容要进行思考。

本文对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作了提示:

“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即好像看到了同学们向小鸟打招呼,向老师问好,向国旗敬礼。

课文层次清楚。

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

古老的铜钟,凤尾竹的影子,使人感到钟声悠悠不绝,影子绵绵萦绕,这的确是一所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一、“民族风情”展示会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

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3.评选最佳学生,颁发小奖品。

4、顺势切入,初读课文

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呀?

(我们的民族小学)对,那可是一个充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今天咱们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保证你们去了就舍不得离开。

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二、趣味识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坪坝 傣族 阿昌族 德昂族,摔交 穿戴 招引 蝴蝶 孔雀舞 铜铃 粗壮 凤尾竹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

教师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例:

傣族姑娘的图片下就可以贴“傣族”“孔雀舞”)

b、玩找字游戏:

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小朋友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5.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三、朗读感悟

1.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桌间互相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2.组织朗读比赛,你最喜欢读哪段,读出你的感情来。

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

一、朗读感悟

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

当,当当!

”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

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

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

想象描述。

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

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

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

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二、复习生字

1.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通过已学过的生字帮助巩固新学生字,如提土旁加平还读pí

ng,虫字旁加胡依然读hú

注意渗透偏旁表义的思想。

2.边用课件演示要求写的十二个字,边指导书写。

3.学生写字,教师相机指导,组织评议。

三、拓展活动

民族小学的许多学生都很想和大都市的小朋友交个笔友,他们很想知道你们是否喜欢他们热爱的民族小学,也很想了解你们的生活。

请小朋友们给他们写封信,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你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了。

学生写信后在学习园地里展示。

教师从媒体上寻找信息,选择一所边疆小学的学生与本班同学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

板书设计:

我们的民族小学

上学五彩缤纷

上课十分安静

下课热闹

反思:

如此清新娴静的文章,要读出那种韵味对于刚步入中年段的孩子们来说是有难度的。

如何在读中多少有所感悟就要看教师的引导了。

这篇课文的阅读,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入情入境,从而获得感悟。

在引导学生理解大家是怎样专心上课的时,我让孩子们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

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

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

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有个平时不喜欢发言的同学这时也说得让我惊喜:

大家都知道猴子是好动活泼的动物,现在连这么顽皮的猴子都能静下来听同学们读书,可见他们读得一定很好听。

2金色草地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两个小朋友(兄弟俩)的故事。

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

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

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

接着写了“我”(哥哥)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

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

最后作者总结全文:

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

课文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读着课文描写孩子的天真和调皮的语句,使人会不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

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课文在第三自然段以吐泡泡的形式,对阅读作了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

课文语言平实,内容也比较简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能仅停留在“草地玩耍游戏”和“蒲公英的变色”上。

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

这也是学习本篇课文的难点所在。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课前准备:

1.蒲公英盛开时的录像片

2.本课的挂图和投影片

3.生字词的卡片

第一课时(总第3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填空:

(   )的草地

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所学进行口头填空。

2.自然过渡:

这道题有很多种填法,同学们看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自读讨论

1.各自轻声读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讨论填空答案,如:

(金色/可爱……)的草地

3.设疑:

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

为什么作者称它为可爱的草地呢?

我们继续学课文。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交流预习时画出的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合作,交流,力争把生字读正确,把课文读通。

3.反馈:

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说说自己认识哪些词语,带领大家一起读一读。

4.朗读展示:

你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站起来读读,让我们感受你对它的喜爱!

四、再读解疑

1.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呢?

自读第一自然段体会。

a、观看录象,给以直观的感受。

b、引导想象:

蒲公英盛开了,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到处都是金色的蒲公英,在阳光的映衬下金光闪闪,直刺你的眼。

小鸟也来了,蝴蝶也来了,空气中满是青草的香气和蒲公英柔嫩的绒毛。

这时候你最想做什么?

指名交流。

2.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a、思考图中这两个孩子分别是谁,他们在做什么?

轻声朗读课文后说一说。

b、你觉得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

可以找到自己的小伙伴学着这兄弟俩演一演。

学生表演,其他同学点评。

那你觉得他们俩如何。

那这部分课文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各自试读,指名交流。

c、大家喜欢这草地、蒲公英吗?

请你对它们说一句话。

3.其实这草地并不是总是金色的,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小!

a、自读课文说说通过朗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蒲公英色变的规律和原因)

b小博士讲座:

有关蒲公英色变的规律和原因。

学生上台讲述

c、“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

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

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作者是怎么形容这变化的?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4.现在说说对这片草地几句贴心话。

第二课时(总第4课时)

一、汇报成果

1.分小组总结汇报你的学习成果,你每小组可以任选一项进行汇报。

如下:

a、多么有趣的蒲公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围绕“有趣”展开),因为草地上长满了这么有趣的蒲公英,所以这草地多么___________。

b、课题汇报:

蒲公英的色变规律和原因分析。

c、画出你心目中的金色的草地,带上你的画向同学们介绍你喜欢的草地。

2.学生汇报成果,教师相机总结指正。

二、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1、师示范读。

2、学生练。

点评:

两个多么的处理要有所不同。

快慢轻重要分明,让课文读起来抑扬顿挫。

3、展示读。

三、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例:

“而”下加“女”,耍耍耍

“扰”添一撇,拢拢拢

“衣”服长肥,装装装

“取”字会“走”真有趣

3.指导写字 

a、 

 

让学生观察生字的比画、偏旁、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b、 

说说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左中右结构。

c、 

小老师讲经验:

各类字该怎么写。

d、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e、 

巩固检查。

  双休日和爸爸妈妈一起到郊外的草地上去踏青,仔细观察你所看到的草地,通过你喜欢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你这次郊游所得。

课文越读越味,尤其是兄弟俩的玩耍的一段和课文最后一段,我把这两段作为了重点训练朗读的段落。

让学生在读中悟出蒲公英给兄弟俩带去的快乐,并通过让孩子演一演的方式,把这童真再现,既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有能有助于理解课文。

这份童真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拉近了距离,使他们立即能感受到那份情趣。

在读最后一段时,我做了很细的处理,重在让孩子明白读课文掌握读的技巧,在有感情地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

3爬天都峰

这是精读课文。

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课文中以吐泡泡的形式对“终于”一词的理解作了提示,目的是让学生读到这里,能联系上文理解“终于”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

课文中的许多儿童语言,内涵丰富,细细咀嚼,令人回味。

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总第5课时)

一、以旧知引新。

扣题导入:

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黄山奇石》吗?

那篇课文主要是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那些奇怪的石头,今天我们还要去趟黄山。

去看看黄山的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

板书课题《爬天都峰》齐读课题

2、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

让学生说感受或则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3、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

4、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

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

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一、自渎课文学习生字:

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要求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教师可有重点地对学生识字的难点进行指导。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检查识字。

a.出现带有拼音的词语:

笔陡、石级、发颤、仰起脸、奋力、攀着、鲫鱼、纪念、小辫子、笑呵呵、鼓舞、居然、汲取力量

b.读准多音字:

假日、似乎、白发苍苍、照相、应该

c.去掉拼音读词语。

d.去掉词语读生字。

3、小组为单位,轮流认读生字

4、谁愿意当小老师,领大家读生字词。

三、读通课文,初步感悟:

1、指名小组开火车朗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全班评价、教师指导,重点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分组朗读,要求:

反复练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达到要求后全班齐读。

四、指导书写。

“苍”的下面不要写成“仑”,“仰”的右半部的左边不要多写一横或一撇。

第二课时(总第6课时)

教学目的:

边读边想,说出“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生朗读课文。

2.师引导:

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

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们互相鼓励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

”、感叹句“真叫人发颤!

”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

自由读文。

3.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

师筛选出问题:

“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

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了吗?

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

4、读读议议,释疑。

A、“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

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

读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

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学生读书圈划。

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

指导朗读。

C.“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思考讨论:

“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

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

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三、总结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1.读爸爸的话,讨论:

“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收获。

学习完此课,写了这课的作业才发现,备课中没有特别突出第三段的学习。

这一段应该是很有讲头的一段,孩子们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很好训练的机会就在我不经意中失掉了。

这让我开始特别注意备课时,还应该看一看课后的习题及相关的训练题。

这样对把握课文阅读的重点有帮助。

切记。

4、槐乡的孩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

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

课文的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

在作者的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和快乐。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愉。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读----思---发表见解---体会---再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7课时)

一、导言激趣,提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交学费,体会到了种种劳动的乐趣,他们就是------槐乡的孩子。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各自轻声读,遇到生字拼读一下,较长的句子或者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2、分成小组组织朗读,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3、各组代表分段朗读。

三、细读课文,感知理解。

1、出示图片,介绍槐树槐花。

2、读读议议。

A:

槐树什么时候开花?

那花苞是什么样的?

文中还把槐花比做什么?

B:

槐米有什么作用?

C:

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

读读相关的课文。

D:

八月份,天气怎么样?

谁能描述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