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930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5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10 内环境及其稳态三年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3.(2019浙江4月选考·

23)若T细胞表面的某些分子被激活后,会使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激活这些分子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

B.T细胞起源于骨髓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C.阻断这些分子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

D.T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直接识别相应的抗原并与之结合

【分析】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接受抗原-MHC复合体的刺激能够合成分泌多种蛋白质激活B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使其开始分裂分化进行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

在人体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详解】T细胞活性受到抑制,则接受移植器官时可以降低机体发生细胞免疫破坏移植器官的情况,A选项正确;

T淋巴细胞是由来源于骨髓的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后,通过淋巴和血液循环而分布到全身的免疫器官和组织中发挥免疫功能,B选项正确;

阻断这些分子,可以使T细胞活性免受抑制,即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C选项正确;

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MHC抗体,而不是直接识别抗体,D选项错误。

4.(2018海南卷·

9)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A.淋巴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消化管内的液体

【答案】A

【解析】输尿管内的液体、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消化管内的液体均属于外界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淋巴管内的液体属于内环境,A正确。

5.(2018江苏卷·

9)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

C.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D.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

【答案】B

【解析】效应T细胞可以由T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A错误;

细胞免疫的二次应答与记忆T细胞有关,体液免疫的二次应答与记忆B细胞有关,B正确;

健康人的T细胞经过肿瘤免疫以后,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C错误;

因为杂交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所以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不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只要将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杂交产生的杂交瘤细胞经过筛选后进行培养就可以生产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了,D错误。

6.(2018浙江卷·

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解析】心肌细胞的有氧呼吸不断产生O2,使其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

血管中的药物需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B正确;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诱发人体组织水肿,C正确;

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D正确。

7.(2018海南卷·

11)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增加

B.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

C.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减少

【解析】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导致实验狗的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减少,B正确。

8.(2018浙江卷·

16)取某实验小鼠皮肤片,分别移植到同种小鼠甲和切除胸腺的同种小鼠乙身上。

一段时间后,观测到该皮肤片在小鼠乙身上的存活时间比小鼠甲的长。

由此推断,对该皮肤片发生排斥反应(一般指移植物作为“非已”成分被免疫系统识别、破坏和消除的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是(  )

A.中性粒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巨噬细胞

【解析】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分别移植到同种小鼠甲和切除胸腺的同种小鼠乙身上的“某实验小鼠皮肤片”,在小鼠乙身上的存活时间比小鼠甲的长,说明对该皮肤片发生排斥反应的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B正确,A、C、D均错误。

9.(2017新课标Ⅰ卷·

4)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

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

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

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答案】C

【解析】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

分组后一组再注射少量的A,小鼠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说明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而不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A错误、C正确;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而不是神经递质的作用,B错误;

呼吸抑制剂是作用于细胞呼吸,而不是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D错误。

【考点定位】过敏反应。

【名师点睛】对于过敏反应的考查,要求考生掌握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

机体才会发生过敏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10.(2017江苏卷·

1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解析】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饥饿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因此血液流经肝脏时血糖浓度会升高,B正确;

寒冷环境下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故寒冷环境中产热量高于炎热环境中的产热量,C错误;

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则其上含有抗利尿激素受体,即其细胞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能受其调控,则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中不能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免疫调节过程中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理解体温调节的相关过程。

11.(2017新课标Ⅲ卷·

4)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解析】0.9%的NaCl溶液为等渗溶液,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但是机体血浆量会增加,当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会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

【名师点睛】熟知水盐平衡的机理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12.(2019全国卷III·

30)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

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

小鼠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填“抗体”或“抗原”)。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_____。

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_________。

(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

(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答案】

(1)抗体

(2)A、D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4)发作迅速、消退较快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及过敏反应的有关知识。

抗原进入体内,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传递给T细胞,T细胞一方面会发生增殖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会攻击靶细胞,引起靶细胞的裂解死亡;

另一方面,T细胞会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和效应B细胞(或浆细胞),效应B细胞可以分泌抗体,与抗原结合。

免疫异常疾病包括:

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综合征。

【详解】

(1)抗体、淋巴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会引发免疫反应。

故要检测小鼠是否发生免疫应答,应该检测抗体水平。

(2)A和D组两次注射的抗原相同,故会发生二次免疫,B、C组两次注射的抗原不同,不会发生二次免疫。

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可以识别抗原,再次注射同种抗原,这些记忆细胞可以快速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更多的抗体,发挥更强的免疫反应,及时清除抗原。

(3)初次注射抗原甲时,体内会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再次注射抗原,机体会产生较多的抗体,血清中含有抗体,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抗体会与抗原甲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

(4)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病,特点是: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等。

【点睛】是否能够发生二次免疫,需要看两次注射的抗原是否相同,若相同,可以发生二次免疫;

若不相同,则不能发生二次免疫。

13.(2019北京卷·

29)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1)流感病毒必须在________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________、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

(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

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

(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

主要实验材料包括:

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

①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

培养易感细胞、________(选择并排序)等。

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

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

d.检测NA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

e.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

f.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

②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________。

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________特异性结合。

③依据本实验结果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

(5)若你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请例举具体的应对措施。

(1)活细胞吸附

(2)浆/效应B

(3)当HA、NA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接种疫苗。

(4)①a、c、e

②D63流感病毒

③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

(5)包括遵医嘱治疗和避免病毒传播两个方面。

(合理即可)

【分析】本题渗透了生命观念的考查,以流感病毒为材料背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生命现象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分析。

1、病毒营寄生生活,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

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会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2、利用免疫学原理制备流感病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1)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独立代谢,必须在活细胞(宿主细胞)内增殖,病毒增殖过程:

①吸附:

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依靠尾部的小勾吸附在细菌等宿主细胞的表面;

②注入:

病毒自己的遗传物质注入到宿主细胞内。

③复制合成:

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结构,在病毒遗传物质的指导下,合成病毒蛋白质,同时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复制。

④组装:

病毒复制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装到一起,在宿主细胞中形成许许多多的子病毒。

⑤释放:

宿主细胞的营养物质被子病毒利用,宿主细胞解体,子病毒被释放出来。

(2)流感病毒的抗原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在该过程中B细胞受到淋巴因子和抗原的刺激,会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即抗原,由于HA、NA的氨基酸序列变异频率非常高,当HA、NA结构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因此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

(4)①抗体和抗原可以特异性结合,进而抑制抗原对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病毒必须侵入细胞才能增殖,因此要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首先应该培养易感细胞,然后将抗体与流感病毒结合,这种抗体通过抑制病毒进入细胞的能力来对抗流感病毒。

再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的细胞培养瓶进行培养,过一段时间检测病毒的增殖量,即可得到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

②由图可知,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是D63抗体。

选用对照抗体的一组为对照组,所选用的抗体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

③NA抗体是蛋白质,可利用蛋白质工程对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进行提纯和结构分析,制备疫苗,其实验思路为:

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进行治疗。

(5)由题意知,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因此流感患者做好隔离防护措施(戴口罩),防止传染他人;

及时去医院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另外还要注意多喝水,多休息等。

【点睛】1、病毒增殖过程包括:

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五个步骤。

2、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

3、利用蛋白质工程对抗体进行结构分析,可用于疫苗的研制。

14.(2018全国Ⅰ卷·

9)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

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____________。

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____。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增加  葡萄糖

(3)下丘脑

(1)b中注射的是垂体提取液,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

(2)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会使血浆的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血糖水平,过多的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导致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同时会带走大量的水分,使得尿量增加。

斐林试剂可与还原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3)实验兔出现腹泻会导致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丢失,使得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引起尿量减少。

15.(2018北京卷·

29)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

(1)癌细胞具有无限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的_________系统发挥清除作用。

(2)研究人员进行的系列实验如下:

免疫组小鼠:

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

空白组小鼠:

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

实验一:

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DB7(一种癌细胞)和MEF(一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

细胞与抗体的结合率(%)

细胞

iPSC

DB7

MEF

血清

免疫组

77

82

8

空白组

10

9

①比较表中iPSC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的结果可知,免疫组的数值明显________空白组的数值,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②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____________。

③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

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

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

由此推测:

iPSC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___________免疫。

(3)研究人员另取小鼠进行实验,验证了上述推测。

下图为实验组的实验过程及结果示意图。

请在下图中选择A或B填入④处,从C~F中选择字母填入①~③处。

(4)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裂/增殖免疫

(2)实验一:

①高于

②可以与抗iPSC的抗体结合的抗原

③抗iPSC的抗体可以与DB7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而不能与MEF上的抗原结合/iPSC与DB7有共同的抗原,与MEF无共同的抗原

(3)①F②D③C④B

(4)预防和治疗癌症

(1)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

机体的免疫系统能监控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以及癌细胞。

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主要区别是:

一个注射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一个注射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含有iPSC。

①由表可知,免疫组细胞与抗体的结合率的数值明显高于空白组的数值,免疫组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从而说明iPSC作为抗原,刺激小鼠的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了能与iPSC结合的特异性抗体。

②由表可知,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但都高于空白组,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能与iPSC结合的特异性抗体也可与DB7结合,推知DB7有与iPSC相似的抗原可与iPSC刺激小鼠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结合。

③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可以看出,注射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的免疫组细胞可以刺激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实验结果表明iPSC有与癌细胞表面类似的抗原,而正常细胞表面没有。

 

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

iPSC进入机体,被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T淋巴细胞,T细胞分化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和肿瘤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这属于细胞免疫;

(3)由上述实验过程可知:

DB7有与iPSC相似的抗原,因此上面一组小鼠用DB7处理,下面一组小鼠用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处理,上面一组小鼠发生肿瘤病变,下面一组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在四周后提取第二组小鼠的血清,注射到第一组小鼠体内,从而第一组小鼠产生能与肿瘤细胞结合的效应T细胞,与肿瘤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肿瘤逐渐缩小,故答案为:

④B、①F、②D、③C;

(4)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iPSC既能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又能刺激机体产生能与肿瘤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的效应T细胞,因此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抑制或治疗肿瘤生长。

16.(2017新课标Ⅰ卷·

31)(8分)

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

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

(1)血浆

(2)增加降低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3)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体内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维持细胞渗透压,给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及时将细胞代谢终产物运走。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