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954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人教版教师用书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Word文档格式.docx

环境保护。

(2)三大基本政策: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谁污染,谁治理;

强化环境管理。

2.我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成效

(1)环保措施:

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

(2)2018年国家新组建了生态环境部。

(3)成效:

全力推进污染治理,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微点1 在人类活动成为一个重要的扰动因素前,自然界的碳循环相当稳定,并维持着动态平衡。

微点2 由于人类对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植物对大气中CO2吸收和贮存减少,同时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向环境中排放大量CO2,破坏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碳平衡,增强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微点3 大气中人为增加的CO2主要是由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仍是世界上人均碳排放最多的,并且发达国家还通过产业转移方式进行碳转移,因此发达国家有义务在碳减排国际合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微点4 生物多样性常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

微点5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三江源地区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最敏感的地区。

微点6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有两类,一类是基于自然因素发生的污染转移,例如大气、海洋污染的转移;

另一类是人为原因导致的污染物跨境转移,主要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物为主。

 碳排放与全球气候变暖

(2018·

高考天津卷)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

1.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海拔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D 2.D

1.全球气候变化及原因分析

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具体分析如下:

2.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

影响

具体表现

海平面

上升

改变海岸线,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农业

生产

有利影响:

生长期延长,作物产量提高,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不利影响:

使某些地区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农作物减产,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水循环

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变化,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2020·

青岛模拟)有气象专家研究表明,气温升高会导致风速减小。

下图为近几十年我国东部某地平均气温和平均风速变化示意图。

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能正确表明专家观点的时段是(  )

A.1962-1963年B.1970-1971年

C.1989-1990年D.2005-2006年

2.2014-2017年,该地(  )

A.最高风速在2.0m/s以下

B.最低温度在12℃以上

C.平均风速有所上升

D.连续出现冷冬现象

3.该地部分年份气温升高会导致风速减小,主要是由于(  )

A.地区之间温差变小

B.雾霾天气增多

C.大气逆辐射作用减弱

D.地表植被增多

解析:

第1题,首先明确专家观点为“气温升高会导致风速减小”;

再结合图示信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第2题,图示2014-2017年时段内,平均气温先降低后升高、平均风速呈上升趋势,则C正确、D错误;

注意图示信息是平均气温和平均风速,不能等同于最高或最低值,则A、B两项错误。

第3题,风速大小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单位距离上的气压差)影响,而气压差又受温差影响,则气温升高、风速减小的原因可能是气温升高,使地区之间的温差变小,从而使气压差变小。

答案:

1.D 2.C 3.A

 生态保护

1.(2019·

高考全国卷Ⅲ)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

随着使用年限增长,我国北方不少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究其原因主要有:

灌溉水含盐量高;

过量施用化肥等。

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

【尝试解答】 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

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

夏季时去掉棚膜,利用雨水淋溶(洗);

客土置换。

2.(2019·

高考全国卷Ⅱ)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历史上是一条著名的河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清溪川的水质迅速恶化,后被覆盖为暗河,并在其上兴建了高架道路。

2003年当地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

恢复自然河道;

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

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

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河道的桥梁。

说明“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

【尝试解答】 恢复自然河道,恢复水生态环境;

对污水隔离处理,有利于河流水质改善;

恢复自然河道,对局地微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能有效吸附灰尘,净化空气;

拆除高架,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1.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

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2.草地退化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1)草地退化的原因与危害

自然

原因

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干旱频繁发生;

虫害与鼠害严重等

人为

人口增加;

过度放牧;

盲目开垦;

乱采滥挖;

捕杀野生动物等

危害

牧场退化,载畜量下降;

草原生态恶化;

土地沙化和盐渍化;

草原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2)草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3.湿地的主要功能及其减少的原因

(1)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2)湿地减少的原因

湿地的减少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

具体如下图所示:

(3)保护湿地

签署《湿地公约》,通过国际合作,保护重要的湿地系统;

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4.生物多样性保护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所以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滥捕滥杀野生动物;

森林破坏、湿地萎缩、草场退化等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速度,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迁入适当的环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保护遗传资源;

国家颁布生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成因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生态

问题

主要分

布区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防治措施

森林

破坏

东北、

西南、

华南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森林火灾等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

退化

内蒙古、

青海、宁

夏、新疆

过度放牧、垦殖

气候干旱,

降水减少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

萎缩

三江

平原,

湖滨、

海滨

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退田还湿

生物

多样

性锐

减 

林区、草

原、近海

海域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

侵蚀

(水土

流失)

黄土高原、

东南丘陵

人口稠密,

过垦严重

降水季节

变化大且

多暴雨 

退耕还林、

植树种草、

改坡为梯

土地

荒漠

化 

西北、

华北半

干旱区

过牧严重

降水少、气

候干旱、蒸

发旺盛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当干旱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左图)。

在风滚草找到合适环境后,重新扎根,发出新芽。

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栏、建筑等阻拦堆积(右图),对生活、生产和生态产生广泛影响。

据此完成1~3题。

1.风滚草的主要习性为(  )

A.耐寒         B.耐旱

C.耐风D.耐渍

2.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旱灾B.水源

C.大风D.障碍物

3.风滚草的滚动传播可能会导致(  )

A.环境污染B.土地退化

C.生物入侵D.生物多样性增多

第1题,据材料可知,风滚草当干旱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说明风滚草能适应干旱的环境,应为戈壁中的一种常见的植物,主要习性为耐旱。

故选B。

第2题,据材料可知,其随风滚动,说明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大风。

故选C。

第3题,据材料可知,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栏、建筑等阻挡堆积,而风滚草是最有效的种子传播工具。

根据材料可知风往哪吹,它们就往哪跑。

有些害虫会搭便车,和风滚草一起来到新的地方危害当地,导致生物入侵,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

1.B 2.C 3.C

 环境污染

(2019·

高考全国卷Ⅰ)19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

当地通过修建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流入伊利诺伊河,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

下图示意运河及水系位置关系。

简述该工程对当时环境的影响。

【尝试解答】 市区河道和密歇根湖邻近水域污染程度降低,河湖水质得以改善;

伊利诺伊河水量增加的同时污染物也增加,污染物还会通过河水和侧渗过程污染周边及下游地区;

伊利诺伊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西西比河流域南北跨度大,其下游地区与五大湖区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水系连通后两大流域水生生物相互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1.固体废弃物污染

(1)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对大气环

境的危害

细微颗粒随风飘逸,造成大气污染;

垃圾分解,释放有害气体;

垃圾填埋处理中逸出沼气;

焚烧法处理时造成大气二次污染

对水环境

的危害 

垃圾倾倒污染水体,危害水生生物生存,缩减水面有效面积,降低排洪、灌溉能力;

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渗滤液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对土壤环

风化、淋溶、径流侵蚀,破坏土壤生态环境;

有害成分通过土壤在动植物体内蓄积,最终危及人体健康

其他危害

占用耕地,加剧耕地短缺;

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

有害废弃物危害人类健康

(2)垃圾处理方法

处理方法

优点

缺点

填埋法

投资少,处理量大,技术要求不高

永久性占地面积大,造成污染的潜力大

堆肥法

通过微生物发酵,可将病原菌杀死,使垃圾变成有机肥

无法处理不可降解垃圾,露天堆放易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

焚烧法

回收热能和垃圾减量最彻底,消灭各种病原菌体

耗资巨大,焚烧后所剩10%的灰烬是难以处理的部分;

大气污染严重

2.水体污染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根据污染物的差异,可把水体污染分成不同的类型,具体对比分析如下:

水体富营养化

重金属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含义

因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

各类重金属(汞、镉、铅、铬等)进入水体,经动植物生物链逐渐积累,对人畜造成伤害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污染现象

生产和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含重金属的污水和固体垃圾中重金属的淋溶污水

近海石油泄漏

续 表

表现

陆地水体称为“水花(水华)”,又称“藻花”;

海洋水体称为“赤潮”

各种重金属引起的人畜病症

海洋上漂浮大量油膜和油块

水体中植物死亡,鱼类死亡;

湖泊演变为沼泽

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放大,最终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阻碍海藻光合作用;

影响海洋底栖动物;

石油氧化分解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

案例

太湖的富营养化现象

日本的水俣病

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件

3.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其危害

类型

成因

酸雨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

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森林;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危害人体健康

光化学

烟雾

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烟雾积聚不散,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温室

效应

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生态系统改变,自然灾害加剧等

可吸入

颗粒物

降水量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加剧;

燃煤烟尘、建筑工地多、汽车尾气排放量大且缺乏标准或不达标

吸入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人体健康,如传染病、“尘肺病”、恶性病变等

(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乌兰巴托是世界上冬季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冬季寒冷漫长,供暖期长。

据统计,乌兰巴托市半数以上居民冬季主要靠烧煤甚至塑料和橡胶胎来取暖。

乌兰巴托市每年要从韩国和日本进口大量几乎报废的二手车,这些二手车尾气排放量严重超标。

乌兰巴托市周边有山,市内基本无风。

材料二 下图示意乌兰巴托市冬季某一天的大气污染情况。

(1)分析乌兰巴托城市空气质量的地区差异,并指出该市主要污染物来源。

(2)分析该市空气质量差的原因。

(3)请你结合该市实际情况,提出防治大气污染应采取的措施。

(1)读图可知,该市北部污染明显大于南部。

据材料分析可知,该市污染源主要有燃煤、焚烧垃圾和尾气排放。

(2)从污染源、地形和气候三方面分析空气质量差的原因。

(3)从控制污染源(集中供暖、尾气达标排放)、立法和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合理化的措施。

(1)该市北部污染明显大于南部。

主要污染物来源:

燃烧煤炭、汽车尾气、焚烧垃圾。

(2)地处谷地(盆地),空气流通不畅;

冬季寒冷干燥;

人口集中,经济落后,居民冬季取暖主要用煤炭;

多二手车且二手车尾气不能达标排放等。

(3)集中供暖,控制二手车进口,严管车辆尾气达标排放;

植树种草,改善生态;

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加快行政立法和加大执法力度;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选择题

机械防沙措施特别适用于无灌溉条件的流动沙丘地区,在工程防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机械防沙的材料可分为3类:

传统生物质材料(作物秸秆为主)、矿物质材料(黏土和砾石为主)和新型材料(以石油化工产品为原料或以农作物经发酵生成的产品为原料)。

草方格(下左图)是常用的传统防沙材料,尼龙网沙障(下右图)是一种新型的防护材料。

1.相对于生物措施,机械防沙措施在流动沙丘地区得到更广泛应用的主要优势是(  )

A.对环境污染小     B.环境适应性强

C.需要劳动量小D.治理成本低

2.机械防沙的原理是(  )

A.增加降水B.削减风力

C.提高地下水位D.增强光合作用

3.相对于草方格沙障,尼龙网沙障的优势主要是(  )

A.地形起伏适应性好B.短期救急防护效果好

C.截留水分效果突出D.材料易降解

第1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机械防沙措施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无需灌溉水源,与生物措施相比,机械防沙环境适应能力强,B选项正确;

与生物措施相比,机械防沙用到矿物质材料、石油化工原料、尼龙网等,环境污染更大,成本更高,投入劳动力更多,A、C、D选项错误。

第2题,根据图文材料分析,机械防沙主要适用于流动沙丘,运用草方格、尼龙网削减风力,固定沙丘,B选项正确;

与机械防沙相比,生物措施原理是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A选项错误;

机械防沙措施主要是对地表沙丘固定,对地下水位影响小,C选项错误;

机械防沙措施适用于无灌溉条件地区,植被缺乏,主要运用工程措施,其原理与增强光合作用无关,D选项错误。

第3题,尼龙网沙障受自然条件限制小、建设时间短、见效快;

草方格沙障受自然条件限制大、建设时间长、见效慢,尼龙网沙障更适用于短期救急防护,B选项正确;

尼龙网沙障要求地形起伏小,草方格沙障地形适应性强,尼龙网沙障地形适应性差,A选项错误;

尼龙网沙障材料为工业产品,不易降解,草方格沙障材料为草类生物,利于涵养水分,水分易截流,C、D选项错误。

1.B 2.B 3.B

下图为中国贫困县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有关贫困县分布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

①分布在地势的阶梯处②东南多,西北少

③多分布在山区、高原④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5.图中有关甲、乙、丙三个区域贫困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三地交通欠发达②甲地贫困人口数量大

③乙地生态环境脆弱④丙地地表崎岖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第4题,直接观察图中贫困县的分布特点,贫困县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②错、④对;

结合我国的地形分布特点,可知贫困县主要分布在高原和山区,①错、③对。

故本题选择A。

第5题,根据图示,甲区域属于青藏高原,但人口密度小,故贫困人口数量并不多,②错;

丙区域属于云贵高原、乙区域属于黄土高原,三个区域生态环境都较脆弱,交通都比较闭塞,云贵高原因岩溶地貌发育而地表崎岖。

①③④正确,故本题选择C。

4.A 5.C

清代初期,洞庭湖面积约6000km2,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到20世纪末,面积仅剩下2625km2。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

下图示意洞庭湖水系变迁。

读图,完成6~8题。

6.洞庭湖湿地重要的生态价值主要表现在(  )

①提供丰富的农产品②维持生物多样性

③调蓄洪水,减轻旱灾④发展水上运输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7.从清代初期到20世纪末,洞庭湖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②季风降水不稳定

③长江入湖水量骤减④入湖泥沙淤积

A.②③B.①④

C.①③D.②④

8.下列人类活动方式中,有利于改善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的是(  )

A.上游滥砍滥伐森林B.湖区工业排污

C.冬季开展渔业捕捞D.退耕还湖还湿

第6题,题中各选项均为洞庭湖的重要价值,但题目要求指出洞庭湖的“生态价值”,选项①④属于洞庭湖的经济价值,选项②③属于生态价值,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第7题,洞庭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长江和洞庭湖各支流带来大量泥沙淤积以及围湖造田,①④正确,选项B符合题意。

季风降水不稳定只会导致湖面发生周期性地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长江入湖水量骤减不符合实际状况,因此选项②③不符合题意。

第8题,上游破坏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加重,入湖泥沙增多,淤积加重,洞庭湖面积萎缩,排除选项A。

湖区工业排污,影响湖水水质,破坏生态,排除选项B。

冬季开展渔业捕捞,破坏湖泊生物多样性,排除选项C。

退耕还湖还湿,增加湖泊面积,可改善湿地生态环境,选项D符合题意。

6.C 7.B 8.D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9~11题。

9.甲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草地退化B.次生盐渍化

C.水土流失D.围湖造田

10.针对甲处突出的生态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合理放牧B.退耕还湿

C.禁止樵采D.合理用水

11.监测乙处荒漠化范围变化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B.GIS

C.GPSD.数字地球

第9题,甲地为宁夏平原,因贺兰山对风沙的阻挡、黄河水源滋润等,草原退化不是当地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排除选项A。

宁夏平原降水少、夏半年蒸发强,地势平坦,大水漫灌使地下水位偏高,容易出现次生盐渍化,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平原地形,径流流速较慢,水土流失不严重,排除选项C。

当地大型湖泊较少,围湖造田现象不是当地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排除选项D。

第10题,从上题判断可知,当地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灌溉,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合理放牧、退耕还湿、禁止樵采等措施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