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检测专题03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9657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4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段检测专题03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阶段检测专题03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阶段检测专题03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阶段检测专题03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阶段检测专题03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阶段检测专题03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阶段检测专题03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阶段检测专题03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阶段检测专题03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阶段检测专题03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阶段检测专题03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阶段检测专题03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阶段检测专题03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阶段检测专题03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阶段检测专题03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阶段检测专题03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检测专题03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阶段检测专题03 北魏孝文帝改革B卷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本题不容易判断出是冯道。

依据材料“历职历官”,并结合所学可知答案。

4.(2020·

上海高三)“魏之先(祖),出自黄帝轩辕氏。

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材料中的“魏”当指

A.西周时的魏国

B.战国时的魏国

C.三国时的曹魏

D.北朝时的北魏

依据材料中“大鲜卑山”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兴起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的拓拔鲜卑部,他们建立了北朝时期的北魏,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西周时期的魏国是姬姓魏氏封国,并非崛起于大鲜卑山,与题意不符;

B选项错误,战国时期的魏国是姬姓封国毕国后裔建立的,并非崛起于大鲜卑山,与题意不符;

C选项错误,三国时曹魏的建立者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被封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

与题意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2019·

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高一月考)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

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戊戌变法

D.邓小平改革

【答案】B

根据题干“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文化交流汇聚”结合所学可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和便于鲜卑政权学习、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推行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建立了集权体制,使秦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排除。

C项,戊戌变法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跟民族融合无关,排除。

D项,邓小平改革在国内主要是对经济体制的改革,跟民族融合无关,排除。

6.(2019·

天津静海一中高一月考)“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下列历史事件与此评价相契合的是

C.澶渊之盟

D.岳飞抗金

【解析】“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指的是相对落后的民族向相对先进的民族学习而实现民族的进步,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此评价契合的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推动了鲜卑族的进步和民族间的融合,故选B项;

商鞅变法属于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和“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

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不属于实现民族的飞跃,故排除C、D项。

题意中的评价指的是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即相对落后的民族项相对先进的民族进行学习的过程。

7.(2020·

黄冈中学第五师分校高二月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

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

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革除旧俗,如禁止穿胡服,讲汉话等,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①正确;

推行均田制,推行新的土地制度,②正确;

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打击守旧势力,③正确;

迁都洛阳,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日渐吸收汉族文化,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④正确;

而商鞅变法中塞私门之请,禁止父子兄弟共居,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①正确;

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推行新的土地制度,,②正确;

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③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社会,④正确;

故选A。

排除BCD。

8.(2019·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二月考)“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

”对这种现象的错误理解是

A.汉族以此行为表示抗议

B.各族人民互相学习

C.民族融合

D.游牧部落的文明成果带到了中原

【解析】材料“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反映了汉服与胡服相互融合,而不是汉族以此行为表示抗议,故A错误,符合题意,选A;

材料反映了当时各族人民之间互相学习,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故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说明游牧部落的文明成果带到了中原,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9.(2019·

天津市小站第一中学高一月考)十六国时期,其中有15国位居北方,只有成汉位居西南地区。

建立成汉政权的是

A.汉族B.氐族C.巴氐族D.鲜卑族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成汉是由巴氐族建立的,故C项正确;

汉族建立的政权有前凉、西凉、北燕等,故A错误;

氐族建立的政权有前秦、后凉等,故B错误;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有前燕、后燕、西秦、南燕等,故D错误。

10.(2019·

淄博市淄川区般阳中学高一月考)历史地图蕴含了丰富的信息。

下列信息不能从如图中提取到的是

A.北魏统一了北方的黄河流域

B.迁都时在位的是北魏孝文帝

C.北魏都城由平城(大同)迁到洛阳

D.与北魏对峙的南方政权是齐

依据图示信息无法得出北魏迁都时在位的是孝文帝,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北魏统一了北方的黄河流域,北魏都城由平城(大同)迁到洛阳,与北魏对峙的南方政权是齐,其他选项错误。

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2019·

阜新市高级中学高一月考)建立西晋,结束三国鼎立分裂局面的是()

A.曹丕

B.司马炎

C.司马睿

D.司马懿

【解析】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280年灭掉吴国,结束三国鼎立局面,故答案为B,排除D;

曹丕建立魏国,A错误;

司马睿316年建立晋,定都在建康,史称东晋,C错误。

12.(2019·

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级中学高一月考)三国时期,造成鼎立局面持续的决定性因素是

A.吴蜀联合对抗曹魏

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C.司马氏夺权影响魏国统一

D.三国经济发展形成相对均势

【解析】经济力量是一个国家政治和军事力量发展的基础。

正是由于当时魏、蜀、吴三国经济发展相对均势,军事、政治力量相差不大,鼎立局面才得以维持,故D符合题意;

A是曹魏未能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但不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决定性因素,故A不符合题意;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是造成三足鼎立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但不是三足鼎立局面得以维持的决定性因素,故B不符合题意;

司马氏夺权影响魏国统一,但没有考虑三足鼎立是基于相对均势,故C不符合题意。

13.(2019·

北京高二月考)“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北魏孝文帝迁都原文,其意义是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

②不仅打击了鲜卑贵族势力,而且加强了对中原统治

③促进了民族间交流和大融合

④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并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适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意思是令迁居洛阳的人,死后安葬在黄河以南的地区,不准迁葬北方,于是从平城南迁的人都成了洛阳人。

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打击了鲜卑贵族势力,而且加强了对中原统治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故①②③正确。

④内容是均田令的影响,与材料内容不符,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4.(2019·

安徽青阳第一中学高一月考)魏孝文帝初年,因“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有李安世上疏倡均田之议。

……使贫微得洫,贪欲可抑。

”这一政策的实行在当时

A.解决了北魏的社会矛盾

B.有利于北方小农经济的恢复

C.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创新

D.消除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

【解析】A从材料“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有李安世上疏倡均田之议”可以看出这是实行的均田制。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并非完全解决了北魏的社会矛盾,因此A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B选项均田制下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生产,因此有利于北方小农经济的重建,故B项正确。

均田制并非政治制度,是土地制度,故C项错误。

D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5.(2020·

湖北高二期中)均田制是为兴富民之本,俸禄制是为肃明吏治,三长制是为完善基层社会组织和加强赋役征发,礼制改革是为整肃朝仪和加强教化。

这主要说明孝文帝改革

A.基于解决现实问题

B.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C.接受汉族礼仪规制

D.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解析】依据材料中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目的结合改革的背景相关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基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改革针对现实问题,不是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接受汉族礼仪规制的内容;

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儒家思想对改革的影响。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6.(20分)(2020·

贵溪市实验中学高二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登国元年(386)在鲜卑贵族的拥戴下,拓跋珐复建代国,建年号登国,天兴元年(398)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初期的国家组织是一种鲜卑与华夏的混合体。

针对魏晋以来九品官人法中“以等级差别的形式,叙列担任公卿至于郎吏这些官职所需要的人品等级”的官品制度,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495)太和二十三年进行两次重大改革,将官分品、从,品与从品再分阶,进一步细化了官品的等级。

这使官品由人品到官阶的性质转变,实现了汉唐间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它进一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分层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古以后官员等级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陈长琦《官品的起源》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时期和北魏孝文帝时官品制度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官品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

(1)区别:

魏晋时期:

官品是官员担任官职的人品等级,即按等级差别、出身作为官品的标准;

北魏孝文帝时期:

官品更加细化;

由人品转变为官阶。

(2)意义:

有利于鲜卑族的汉化;

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管理;

巩固专制皇权;

对唐代以及后世制度有深远影响。

【详解】

(1)根据材料“魏晋以来九品官人法中“以等级差别的形式,叙列担任公卿至于郎吏这些官职所需要的人品等级”的官品制度”可知魏晋时期的官品是官员担任官职的人品等级;

根据材料“将官分品、从,品与从品再分阶,进一步细化了官品的等级。

这使官品由人品到官阶的性质转变”可知北魏孝文帝时期:

官品更加细化、由人品转变为官阶。

(2)根据材料“它进一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层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古以后官员等级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官品制度改革的意义需要从鲜卑族的汉化、民族的融合、政府对官员的管理、巩固专制皇权、对唐代以及后世制度有深远影响等方面思考。

17.(20分).(2019·

北京高考模拟)首都:

文明·

创新·

示范

材料一十五年,“经始明堂,改营太庙(改变了鲜卑族的祖先崇拜观念)”。

十六年,“告谥孔庙”。

十七年,“车驾发京师,南伐……仍定迁都之计”。

十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

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

——摘自《魏书·

高祖纪下》

材料二孝文帝在魏晋都城的旧址上,遵从《周礼》的规划格局营建洛阳城,改变了秦汉以前宫殿、苑囿的分散布局,将其集中建在中轴线上,此格局显示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为唐、宋、元、明、清的都城规划所沿用,还首创了里坊制的布局形制。

——摘编自《华夏文明的核心——古代都城》

材料三北魏时期的壁画

(1)依据材料指出3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概括北魏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材料四“首都”与“资本”在英文里是同一个词。

1694年,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在伦敦诞生;

1848年,《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在伦敦发表。

186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

诗人普希金长期生活在俄国首都圣彼得堡,1833年他创作了《青铜骑士》,将首都作为民族精神和意志的代表。

亚历山大二世则在此颁布了《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第一次规定建立女子学校。

(2)有学者提出,一个国家的首都往往是最富有活力的地方,人类历史上许多创新发生于此。

依据材料四,结合17-19世纪欧洲史,论证上述观点。

要求:

选择一个国家的首都,从多角度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材料五下图为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1931年11月至1934年10月,江西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为粉碎五次“围剿”紧急动员令》等文件在此发布。

(3)简述中国共产党在瑞金地区的革命探索实践。

材料六由于北京有800年建都史,依托东北地区的工业,背靠政权巩固的北方地区等诸多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它是建都的首选城市。

时间

1949——1980年

1980——20世纪末

城市定位

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提出发展“首都经济”

补充

材料

1957年北京市工业总产值达46亿元,实现了由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的转变。

北京市工业总产值1980年为1952年的44倍,北京成为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

1980年煤炭消耗量为1952年的30倍,钢材为14倍,水泥为321倍。

1980年工业用水量和城市生活用水量分别为1952年的45倍和40倍。

《长江日报》社论:

向北京看齐

(1956年1月18日)

北京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我们已经在学习北京的经验……

首都经济的核心是以知识经济为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优化和提升第二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整理自《北京由传统国都到中国式世界城市》《北京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研究》等

(4)①概括20世纪后半期,北京城市定位的调整情况。

②围绕“北京城市定位”,结合国内外形势,在延续和变化两方面各选一项定位进行解读。

提取信息准确,解释完整,逻辑清晰。

(1)措施:

尊崇儒家文化,继承汉族礼制;

迁都洛阳;

遵从《周礼》营建洛阳城;

移风易俗等。

特点:

民族融合;

以汉族文化为主体;

继承和发展。

(2)评分标准:

水平

等级描述

水平3

能够从3个角度,运用3个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水平2

能够从2个角度,运用2——4个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论证较充分。

水平1

只能从1个角度,运用1——2个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论证较充分。

(3)1931年,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实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展土地革命,打退敌人的“围剿”,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4)①坚持政治、文化中心不变(或答科技中心不变);

新增国际交往中心;

不再作为全国经济中心,转为发展首都经济。

②评分标准:

能够从两方面进行解读析原因能够联系背景,取得的成就表述全面,认识提升到位。

能够从两方面进行解读析原因能够联系背景,或取得的成就表述全面,认识提升到位。

只能从其中一方面进行解读析原因能够联系背景,且论述相关定位的影响较准确,有认识提升。

只能从其中一方面进行解读,或仅列出相关史实。

(1)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据材料一“经始明堂,改营太庙(改变了鲜卑族的祖先崇拜观念)”、“告谥孔庙”可知尊崇儒家文化,继承汉族礼制;

据材料“车驾发京师,南伐……仍定迁都之计”可知迁都洛阳;

据材料二遵从《周礼》的规划格局营建洛阳城可知遵从《周礼》营建洛阳城;

据材料一“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诏改姓为元氏”,据材料三壁画可知穿汉服等信息可知移风易俗,继承汉族礼制等。

概括北魏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结合材料可知民族融合;

(2)首先依据材料并结合问题,亮明观点,观点明确、准确、正确。

其次结合材料,多角度论证。

论据要务实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材料。

最后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3)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在瑞金地区的革命探索实践:

1931年,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4)20世纪后半期北京城市定位的调整情况可依据材料信息“有800年建都史,依托东北地区的工业,背靠政权巩固的北方地区等诸多原因”,归纳得出坚持政治、文化中心不变(或答科技中心不变);

围绕“北京城市定位”,在延续上仍是政治、文化中心不变(或答科技中心不变);

变化上不再作为全国经济中心,转为发展首都经济。

结合20世纪后半期国内外形势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二十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兴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优化和提升第二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行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