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9839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2 大小:13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2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2页
亲,该文档总共1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1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docx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

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备课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乘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以竖式计算为主,先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情况,然后是乘数末尾有0的特殊情况。

在“想想做做”里还安排了口算,包括几百乘几十(如700×80)、比较容易的几十乘几百几十或两位数乘几百(如30×310、23×300)等。

结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编排的一道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计算过程进行逆向思考。

在练习中编排的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在计算中作出判断与调整,对学生有挑战性。

编写的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是怎样计算乘法的。

●学生情况分析:

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

学生的计算能力,一方面表现在掌握了算法,能正确地计算,另一方面还表现为能运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数目更大、过程更复杂的计算问题。

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认识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是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基本思路。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相应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⒉使学生联系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乘几十几(不进位)和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⒊使学生在思考、交流和总结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⒋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⒈重点: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⒉难点:

理解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课时分配(6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课时

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算2课时

练习一2课时

 

第一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授课日期:

月日

教学内容:

p.1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谈话:

我们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你能列竖式计算下面的题吗?

出示:

144×544×15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并组织反馈。

提问:

上面这两题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

二、启思导学。

1.提出问题。

谈话: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笔算乘法,出示例题的场景图,读题。

提问:

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求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

144×15)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就是求15个144是多少)

提问:

144×15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是三位数乘两位数)

2.揭示课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

3.尝试笔算。

提问:

你能用竖式算出144×15的得数吗?

学生尝试练习,同时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把横式和答句都写完整。

4.交流总结。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算法,再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竖式。

(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5去乘144得720,用十位上的1去乘144得144个10,144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比较:

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都是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三位数比两位数多了一个百位,乘的时候还要乘百位)

提问:

谁能概括地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应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与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把第二题309×26改成302×26)

学生独立练习,并指名板演,校对。

提问:

这三道题中,哪道题的乘数比较特殊?

为什么?

(乘数中间有零)

再问: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追问:

为什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6去乘302,乘得的数中间没有零,而用十位上的2去乘302,乘得的数中间有零?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

刚才同学们做了三道题,做得非常好,小马虎也做了三道题,请同学们帮他诊断一下,他有没有做对,把不对的改正在旁边。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找错改错,再说说错在哪里。

小结: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不过,为了不让小马虎以后犯同样的错误,你想提醒小马虎在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

下面我们来个比赛,看谁都能算对。

学生独立练习。

提问:

这三道乘法算式,哪道乘法算式比较特殊?

(25×112)

再问:

你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

指出:

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当回小会计,帮水果批发部算一算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

从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要求每种水果的总价,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计算、填表。

学生汇报后,提问:

计算梨、苹果、橘子和橙子的总价时,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单价×数量=总价。

四、全课总结

谈话: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通过自己的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获得并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老师祝贺你们!

谁能告诉大家,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

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

授课日期:

月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提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一步熟悉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昨天我们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主要错误有两种:

一是进位问题,二是乘数中间有0

分别板书845×37604×28学生练习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

当个位上需要进位时,这个0就被进上来的数取代了;当个位上乘的结果不需要进位时,0还是有的。

二、、口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5题

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口答。

交流:

这些题你算的时候有什么窍门么?

(可以先不考虑后面的0,算出结果后再添上几个0)

问:

第一组题下面2题为什么得数会一样呢?

三、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第7题:

读题,问:

你有疑问么?

(可能会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汽车的速度慢但需要的时间还少呢?

)可让别的学生帮忙解答这个疑问。

分别列式算出两条路的长度。

2、第8题

读题,解读“人均月收入”和“人均年收入”的含义

学生选择必要的信息解决问题。

3、第9题:

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如何解答?

(可以分别用乘和减两种方法,这里可能更多的会考虑用乘法)

学生列式解答,在交流的时候主要要让学生说完整的解答过程。

4、第10题:

学生读题看图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回答,说说解题思路。

四、思考题

学生尝试练习,交流探讨思考过程,最后的出结果。

五、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⑴

授课日期:

月日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1、出示课件,谈话导入

学生仔细观察课件.

2、提问:

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收集有关信息,提出问题。

3、你会解答吗?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交流想法。

二、启思导学

1、探究850×15的计算方法。

(1)问:

“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主探究:

尝试列式解答。

(3)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

(4)指名板演。

(5)问:

这两种方法都对吗?

哪一种简便?

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说一说。

(6)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7)全班汇报交流。

(8)板书简便的方法。

学生根据板书,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

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一个乘数的末尾有1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

2、教学“试一试”。

(1)“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这个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尝试做题。

(2)指名板演(选择两种)

(3)小组讨论交流两种计算方法,判断哪种方法简便?

(4)再次用简便算法计算。

追问:

170的后面应该添几个0?

为什么要添2个0?

850

×20

170

70后面添的两个0应该怎么对齐?

(5)小结:

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共有2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

3、反馈练习。

出示:

明月小区共有800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小组中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列式:

800×20

如果要求用口算,可以怎么算?

如果要求用竖式计算,数位应该怎么对齐?

4、全班交流并总结:

像这样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巩固与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共同订正。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一下18×400这题是怎么列竖式的。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问:

你能口算出这两组题的得数吗?

指名说得数,集体订正。

问:

每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

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能总结出这类题目口算的方法吗?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填表,填完后小组内讨论:

把后面四栏同第一栏比较,分别说说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板书课题)这类题目如何计算?

你还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⑵

授课日期:

月日

教学内容:

教材P6“想想做做”的第6~10题。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联系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计算,掌握几百乘几十、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和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⒉使学生在思考、交流和总结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口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1、口算练习。

40×20023×30030×310

120×2040×220700×80

600×3050×600410×20

(1)学生在课本上直接写答案。

(2)校对答案后,请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二、巩固与拓展

1、算一算,比一比

11×6020×3213×3050×40

11×600200×3213×30050×400

110×6020×320130×30500×40

(1)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对比着计算

(2)学生在课本上直接写答案。

(3)交流: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答案

(4)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同桌互说后全班交流。

(5)教师总结口算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出示题目,指名口算适当提问部分题目的口算思路交流算法。

3、竖式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2)学生独立完成,一组一组练习。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检查。

(3)问:

这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点?

(4)小结:

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注意点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收集信息。

(2)在作业本上完成。

(3)全班交流:

要解决书上及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需要选择哪些相对应的条件?

5、拓展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0题:

□□×□□=1600□□×□□=2400

问:

积的末尾有几个0?

根据刚学的知识,可以填哪些数?

学生独立完成,有没有不一样的解法?

(①20×8040×4032×50

②30×8040×6048×50)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练习一⑴

授课日期:

月日

教学内容:

教材P7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百乘几十、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和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⒊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的价值,激发学好计算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小黑板光盘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⒈口算。

完成第一题口算。

(1)学生独立口算,直接在课本上写答案。

交流,集体订正。

(2)卡片出示练习一第1题,学生依次口算。

(3)选择部分题要求说出口算过程。

(4)谁能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交流口算方法。

(5)小结:

口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可以先算出0前面的数相乘的积,再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相应个数的0。

2、综合练习

(1)出示练习一第2题。

(2)学生先在作业本上用竖式计算,在用计算器验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检查。

(3)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4)总结笔算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

A、出示练习一第3题。

(1)学生默读题目后收集有关信息,独立解答。

(2)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个别提示:

1小时=60分。

(3)交流解题方法、过程,问:

为什么用140×60?

140×60可以怎样算?

B、完成练习一第4题。

(1)指名读题,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整理信息

(3)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4)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C、完成练习一第5题

要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

三、练习总结。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第六课时练习一⑵

授课日期:

月日

教学内容:

教材P8-9练习一第6~12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在计算中感受乘法计算的相应规律,以促进学生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运算律的基础。

⒉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既体现了知识的运用,又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体会学习计算的价值。

⒊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习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光盘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⒈算一算,比一比。

125×16250×24501×20

125×8×2250×4×6500×20+20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三人板演

交流:

校对答案。

观察、比较,初步感知其中蕴涵的运算规律。

二、拓展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7×250250×24501×20

125×8×2250×4×6500×20+20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

全班交流:

说说你是怎们想的?

板演同学说说简便的方法。

同桌互说简便的根据和方法。

教师小结方法。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第9题

(1)指名读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全班交流:

说说自己的想法。

(4)问:

这两个问题在解答时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两个问题在解法上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各自的数量关系。

2、完成练习一第10题。

(1)读题或问:

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问:

“一套单人课桌”指什么?

(3)怎样求一共用了多少元?

(4)学生独立解答,教师根据回答板书不同算式:

(128+52)×45128×45+52×45

(5)问:

为什么可以这样写?

它们有什么联系?

3、完成练习一第12题。

(1)读题,弄清题意。

(2)指导学生弄清公园对不同购买人数票价的规定。

(3)收集相关信息,解决问题。

(4)学生独立解答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方法、过程。

4、思考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指导分析。

5、教学“你知道吗?

出示123×48=5904的“铺地锦”计算的过程,依次讲解。

组织集体交流,独立阅读书中文字。

独立完成812×39的“铺地锦”计算,集体订正。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升和毫升

●教材分析:

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

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

尽量早些教学升和毫升,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

由于升和毫升是在体积之前教学的,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标准》关于升和毫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例了解容积的含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本单元教材分四部分编排:

第10页初步教学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也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第11~14页初步教学升。

先讲述计量液体有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然后通过制作与操作教学1升的实际意义。

第15~17页教学毫升。

包括什么时候要用毫升作单位,1毫升液体大约有多少,升与毫升间的进率及简单换算等内容。

第18~21页单元练习与实践活动。

在单元练习里整理有关升和毫升的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这两个单位的能力。

在《美妙的“杯琴”》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里,把数学知识和音乐感受巧妙地结合起来。

 本单元还编写了两篇“你知道吗”。

其中一篇介绍有关义务献血的知识,另一篇介绍笙、编钟、排箫等乐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和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并进行表达和交流;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容量的概念。

2.教学升和毫升,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实际意义。

并引导学生应用升和毫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课时分配

总课时5课时

认识容量和升          2课时

认识毫升              1课时

练习二                1课时

美妙的“杯琴”      1课时

●学生情况分析:

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

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

尽量早些教学升和毫升,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

由于升和毫升是在体积之前教学的,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容量和升的认识

授课日期:

月日

教学内容:

教材10-11页的例题,12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并通过具体的演示、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升的容量观念。

2、能比较容器容量的大小,会根据自己的认识描述对1升的理解,并能通过观察、比较容器的容量是否大于1升。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认识容量及容量单位升。

2、能联系生活实际准确判断容器里的容量是否大于1升。

教学准备:

杯子、实验杯等各种容量的容器若干只,光盘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1、出示一些饮料瓶、罐。

提问:

从商标纸上你知道这个饮料瓶原来装了多少饮料吗?

2、学生观察说明。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说说你看到的具体内容?

4、学生畅所欲言。

二、启思导学。

1、初步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大小明显不同的玻璃杯和两个大小相近的水壶。

学生比较两个玻璃杯,哪个能盛水多一些?

(2)指出:

杯子有大有小,大杯子里装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小杯子里装的水少,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

(板书:

容量)

(3)出示大小两个冷水壶,让学生比较,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

(4)问:

你除了用眼睛判断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

(5)引导操作比较:

让学生讨论并上台演示

(6)说明:

容量是有大小的。

(7)、反馈与巩固。

A、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看书,并指名学生上台照着操作一遍,然后再说说三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B、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也让学生先看书,再指名学生上台照着操作一遍,然后再说说三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8)、引导操作计量。

提问:

你知道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

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说明?

观察小组里的水壶,指出各组的水壶的大小是一样的。

学生用玻璃杯“量一量”,看看容量是“多少杯“并交流计量的过程和结果。

提问:

为什么容量的杯数不一样?

说明:

为了准确测量或容量的多少,我们必须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板书:

单位)

2、认识升

(1)指出:

计量水、饮料、油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

(板书:

升)同学们带来的这些容器里所装的水、饮料、油等液体各有多少升,和组内的同学互相说说,然后集体交流。

(说明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建立1升的概念。

A提问:

1升究竟有多少?

让我们一起动来做一做。

B、先让学生认识量杯和量杯上的刻度所表示的含义。

C、出示棱长10厘米的盒子,让学生测量一下它的棱长,然后装满水,再倒入量杯看一看。

提问:

你现在能说一说1升究竟有多少了吗?

(使学生明确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的容量正好是1升。

三、巩固与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打开书,分别说说下面的容器里可以装多少水,再在全班交流。

(说明燃器热水器的10L是指的每分钟的流水量是10L。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估计,然后在全班交流。

(可以出示沙锅、水壶让学生用量杯试一试是否比1升大。

四、应用质疑

1、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有什么疑问?

2、生活中还有哪些容器的容量是用升做单位的。

3、回家后找一找家里的一些容器,看看它们的容量大约有多少。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升的认识

授课日期:

月日

教学内容:

教材13-1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1升的实际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