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在给全国中学历史教师的演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9895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在给全国中学历史教师的演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在给全国中学历史教师的演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在给全国中学历史教师的演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在给全国中学历史教师的演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在给全国中学历史教师的演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在给全国中学历史教师的演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在给全国中学历史教师的演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在给全国中学历史教师的演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在给全国中学历史教师的演讲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在给全国中学历史教师的演讲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在给全国中学历史教师的演讲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在给全国中学历史教师的演讲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在给全国中学历史教师的演讲Word格式.docx

《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在给全国中学历史教师的演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在给全国中学历史教师的演讲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在给全国中学历史教师的演讲Word格式.docx

袁伟时,《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1-2期

(2011年10月15日上午;

地点:

大连红旗中学)

 

  很高兴来到大连与大家交流。

我讲五个问题。

  第一.好奇、怀疑、批判,是治学和创造的起点

  最近苹果创始人乔布斯逝世,各地有很多介绍,有没有人注意到乔布斯的思维?

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乔布斯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

他说,我愿意将我全部的科技换取跟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交谈。

为什么这位一代天才会有这样一个结论,原因在哪里?

我想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历史内容,哲学内容。

  苏格拉底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一个,他的社会责任感。

他说他是一个牛虻,国家好像一匹硕大的骏马,它前进得太慢,我就要叮它,催它前进。

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经典性的定义;

就是知识分子要有责任感,对社会国家要监督,推动它前进。

第二个,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育方法有根本区别。

孔子是灌输一些基本观点,基本信条,什么问题结论就是这样,他告诉你了,虽然讲举一反三,整部《论语》就是格言和信条。

但苏格拉底,你看他的谈话记录,柏拉图他们记录下来的,都是教人怀疑,教人辩论,不断提出问题,让你思考。

我想这就是中西文化的根本不同,也就是苏格拉底伟大的精神所在。

乔布斯还谈到,他在研究工作的时候,对一千个事情说不,然后从这一千个说不当中,找到最好的一个答案和方案。

这是什么精神呢?

怀疑,批判,不要一下就有个结论。

这是一种思维方法。

苏格拉底的精神孕育了整个西方文化,使西方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东方文化。

西方文化的源头也在东方,吸收了东方文化的精华。

但是后来,它与贸易、工商帝国、市场经济结合,发展出现代的西方文化。

人类的现代文化,不仅是西方的,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精华,源头在批判与怀疑。

  所以学习方法、思维方法非常重要。

当我上课的时候,对我的学生一定讲一个故事。

我五十年代在复旦念研究生,那时大家头脑很热,1956年提出了“向科学进军”,我们那时念书,早上等在图书馆门口进去,关门才离开。

有一次我的导师从北京开知识分子会议回来,向我们研究生讲了一个事:

于光远先生当时是中宣部的一个处长,做科学哲学的,那时叫自然辩证法。

他说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疑问号是个勾子?

他说对一切事情没有疑问的话,在知识的大海洋中就勾不到东西,只有疑问才能得到知识。

这对我一生都有深刻的影响。

所以我一再和学生说,治学的起点在哪里?

就是好奇和疑问。

如果离开这条,就没有治学,也没有历史教学。

  回过头来说,历史教学应该怎样?

你们是全国30万历史教师中的精英,假如所有人文学科的教师都能给学生一个这样的启示:

要把批判、怀疑、好奇的精神,作为自己一生思想活动的起点。

不一定做学者,做其它事也一样。

乔布斯没有成为一个学者,但他在商业领域有这么大的创造,就是由于怀疑和批判。

我想历史教学也应该这样,教会学生们方法,让他们以后去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

  这样去看我们的青少年教育,就有个大问题:

太小看青少年儿童了。

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低估了他们的接受能力。

那些儿童文学,很多都是很肤浅的。

我印象很深的,我们小时候读意大利阿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觉得那个故事有什么好?

太简单了。

其实很多童话都是幼儿园时候听的,一进入小学,开始有了阅读能力后,那些孩子都不满意这些读物。

他们想读的都是大人读什么、父母读什么,偷偷拿来看。

我过去很不喜欢读《红楼梦》,感觉很婆妈,很繁琐,看几次都丢下来,看不完,一直到大学毕业以后,毛主席号召要批判《红楼梦》才把它看完。

但是十多年前,有一次我的学生请我吃饭,带着自己的孩子,其中有个小学五年级的小孩,说自己看《红楼梦》,看了五遍。

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孩看了五遍《红楼梦》,这是不是个例外?

不是。

我一个小孙子念小学的时候,有个暑假我花了一千多元给他买了几十本书,除其中的《牛津儿童百科全书》外,其他的一个暑假都看完了。

林达写的《总统是靠不住的》等三部介绍美国法治精神的书,也看得津津有味。

就是说,不要低估他们的阅读能力。

  我知道的境外好的中小学,都在建设“书香校园”。

中央教育研究所深圳实验学校多年来也提倡“书香校园”,一个星期要求看一本书。

在这个情况下为什么还要照本宣科、依照教材去教他们?

  所有在大学工作过的,或者在大学做过领导工作的都知道,要让年青教师成长起来,方式之一是组织讨论班。

让他们读书,报告读书心得,然后自由讨论,甚至激烈争论,这是最好的成长方法。

我们的教师完全有条件做到这条,为什么不这样做?

对国家长远负责,对年轻人的长远负责,就要教会他们合适的方法。

  这面临一个障碍,高考怎么办?

非常简单,只要是动脑筋的人,文科高考那一套,用个把星期背一下结论,就行了。

我相信不是太笨的学生,只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得扎实,文字表达、理解能力好,逻辑思维清晰,记忆力正常,记住那个结论还不简单?

知道有这样的观点,另外还有别的观点,就教他们考试的时候按照教科书观点去答,就行了。

而且了解多种观点,会记得更牢,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第二,今年是辛亥年,还应该讲一讲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我今年已发表了十多篇东西。

十几万字当中,有三篇最值得读读:

一篇是《袁世凯与国民党:

两极合力摧毁了民初宪政》,两万四千多字;

第二篇是《炎黄春秋》今年第七期的《大清帝国的两道催命符》,讲革命为什么会爆发,一万多字;

还有一篇六七千字,《辛亥革命的四大疑问》。

这几篇,要讨论辛亥革命都值得一看,里面提出很多新问题,论证也是充分的。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在哪?

我说大清帝国有两道催命符,一道是它关键时刻拒绝政治体制改革;

另一道是它对民营企业出现的问题不依法处理,随意侵犯民间资本。

它侵犯了民间资本,结果引发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的开端其实应该是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开枪打死了32人,引起四川人民反抗,武装斗争爆发,比武昌起义早一个多月,武昌当地的革命组织趁这个时机组织起义。

  再者,为什么革命以后会出现这样一个局面?

我在问答中谈到四个问题。

第一,辛亥革命的最大收获是什么,胜利果实是什么?

两个胜利果实,一个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建立起来了,另一个是言论自由实现了。

言论自由到什么程度呢?

那时同盟会里有个很极端的人戴季陶,他是《民权报》的负责人,写文章说:

“熊希龄卖国,杀!

唐绍仪愚民,杀!

袁世凯专横,杀!

章炳麟阿权,杀!

”总统、总理、社会名流都要杀,袁世凯也没有下令跨省追捕。

这证明言论很自由。

言论自由后来为什么被摧毁?

乱。

乱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国民党的夺权思想;

其次才是其他军阀的混战。

而且国民党不走靠选票上台的正道,而是三次挑起战争,直到政权夺到自己手上、建立起党国体制为止;

他们没有想到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第一位。

  这里就遇到一个问题:

什么是制度?

制度是规则,人的行为规则,而且是强制执行的规则。

规则有些是成文的,有些是不成文的。

假如你把制度建设放在第一位,就会想,辛亥革命那些来之不易的成果要巩固下来。

  辛亥革命什么时候失败?

我过去也说,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建立了专制统治,辛亥革命就失败了。

后来想,不对,袁世凯称帝没有多久就死了,整个北洋时期,辛亥革命的两个成果基本在延续,那怎么能够讲它失败呢?

真正失败,是在1926年4月20号段祺瑞宣布下台,他的执政府跨台了。

在此以后,中国长时间没有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取而代之的,短期间有张作霖自称大元帅的军政府,很快被国民党的党国体制、威权统治取代了。

整个国民政府时期(1925-1948)都是独裁专制体制,党国体制;

后来在台湾才慢慢恢复了三权分立的现代政治架构。

辛亥革命失败以1926年段祺瑞挽救共和的最后努力失败为标志。

  同不同意这个观点?

同不同意都请看看我的三篇东西,不同意就写文章批判。

辩论当中我们的认识就会提高。

我们如果不是这样学历史的话,怎么能教出合格的受过历史教育的学生呢?

不可能。

  第三,正确地理解民国历史,关键在哪里?

  关于晚清历史,20年前我出版了《晚清大变局》,很多人都看过,里面对晚清历史有全新的解释。

建议大家看看,看了以后同不同意都无所谓,能引发大家思考就很好了。

  书上讲过的这里不讲了,现在我要讲民国这段历史。

除了辛亥革命以外,究竟怎么理解民国历史?

关键在正确评价北洋时期。

过去我们一讲北洋,就认为都是军阀。

按照苏格拉底的观点,这就是应该讨论的问题,从军阀的定义开始就要反复辩论。

  北洋时期,因为辛亥革命两大成果的作用,有很多辉煌的东西。

  首先思想文化是了不起的,应该讲二十世纪中国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最好的时期就是北洋时期。

1912年到1926、27年,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都是最好的。

你可以反驳说,这期间有些军阀屠杀记者、封报纸。

这些都有,政府动手的有,民间暴民专制的错误举措也有。

民国元年国民党开先例,砸了进步党在北京的《国民公报》。

相对说来,暴民专制更厉害:

著名记者黄远生是国民党暗杀的;

1925年火烧《晨报》,是国民党主导的,将当时全国最有威望影响最大的报纸烧掉。

其它如军阀张作霖杀邵飘萍等等,都有。

但从整体来讲那时是最自由的。

学术自由带来新文化运动。

这是非常光辉的一个运动,中国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都是在北洋时期奠基的。

  经济上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个时期。

过去我们说,民国建立后经济上有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是由于一战爆发、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所以发展起来了。

这有道理,但更重要的一条没有讲,就是市场经济的建立。

义和团事件以后,中国开始确立市场经济制度;

民国成立后继承了清末新政的成就而且有所发展。

袁世凯,很能干的一个政治家,请出张謇等一些很有经验的企业家来管经济,结果很快实现了财政平衡,同时对经济发展有所促进。

很明显的记录,是民国最初几年一直到1920年,工业发展的速度达到年均13.8%。

一直到抗战前,经济发展记录都是很不错的。

清末新政以后到抗战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国民党为了党派宣传,说抗战前是“黄金十年”,年均经济发展将近10%。

其实义和团以来都是这样,这是市场经济的功劳。

北洋这方面的记录也不差。

  过去还说北洋政府是“卖国政府”。

错了,而且大错特错。

这是不合格的结论,要是考试,如果我改卷,这个答案会不及格;

没办法,现实就是这么荒谬。

实际情况怎样?

收回国家的主权、利权,是从北洋政府开始的。

不讲个别例子,一战后德国失败了,它原有的所有特权不能不放弃,新中德条约是平等的。

这是被迫的,还有沙俄推翻了,苏俄说要放弃特权,那是半真半假。

有些它放弃了,比如庚子赔款就放弃了,其他国家也放弃了啊。

但有些人说它把所有不平等条约都放弃了就是假的,把蒙古作为殖民地抢过去了,在东北的特权也不肯放弃。

苏俄继承了沙俄的大民族主义和侵略,整个苏联的历史就是一部罪恶史,这是很清楚的,没有什么可争论的。

假如这还要争论就太低级了。

看看苏联共产党最后一任中央宣传部部长雅科夫列夫的《一杯苦酒》,能知道很多东西,这是苏联共产党自己的反思。

  除此以外,举个主要事实,假如不理解这一条,讲民国历史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很伟大,提出的问题是收回山东利权。

结果是谁收回的?

不是共产党,也不是国民党,而是北洋政府。

1921年11月12日开始到1922年2月6日结束的华盛顿九国会议,通过英美的调解和压力,中国和日本解决了山东问题,基本上五四时候提出的那些问题解决了,主权收回来了。

那么大的事都解决了,你说北洋卖国政府,是不是冤枉了人家?

我想这很不公正。

  另外,治外法权也着手收回,有些已经收回了。

如1927年1月1日,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收回来了,是北洋政府收回的,是孙传芳支持淞沪商埠总办丁文江一手收回的。

这些例子很多。

段祺瑞他们根据华盛顿会议的有关决议,还专门召开了调查中国司法状况的会议。

为什么开这个会?

很简单,为什么中国丧失那么多司法主权,各种各样原因都有,很多解释,但关键一条,过去中国人不敢正视:

中国的司法太野蛮了。

有人会跳起来,说污蔑中国司法,但没办法,要讲老实话。

不相信就去试一下中国的传统刑法,看是否能接受。

中国传统的体制,行政权与司法权是统一的。

西方中世纪慢慢发展出独立的司法系统。

中国没有,承认吗?

洋人到中国来不愿意接受野蛮的这一套。

怎么办?

学吧。

慈禧比我们一些人还要开放一点,她原来很蠢,经过义和团以后就知道错了。

她批准将原来的中华法系废除,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将那些最野蛮的肉刑废除;

第二步修改刑律、民律、诉讼法,在日本人帮助下制订了一套全新的法律体系。

这是中国的大革命,这个革命在整个民国时期都没有被否定。

但中共中央1949年2月发出指示,要废除和“蔑视和批判《六法全书》及国民党其他一切反动的法律、法令”,“蔑视和批判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人民法律、法令”[1]。

这一否定,加上毛泽东说我们不迷信宪法,我们是无法无天。

中国人为此受尽苦头,都是无法无天的结果。

反右,毛泽东说了几条标准,违反了就是“右派”。

他讲几句话就是法律,跟皇帝的圣旨有什么差别?

结果10%以上的知识分子变成右派——当时毛说有五百万知识分子,其中五六十万变成了右派。

惨吗?

这就是没有法律、不实行法治的结果。

“文革”就更不用说了。

  北洋时期一直在坚持原来三权分立,独立司法的架构。

在主权回收问题上,段祺瑞一方面开了司法调查会,另外还开了一个关税会议。

关税会议旨在收回关税自主权,这个谈判在1925年11月19号达成协议,规定从1929年1月开始要将中国关税自主权交回中国,还有些具体细节没有谈完,结果国民党捣乱、军阀矛盾,两个因素汇合,段祺瑞倒台,这事就黄了。

国民党上台拣了个大便宜,于1929年1月如期收回关税自主权。

把这样的政府骂为“卖国政府”,是不是有点离谱?

  讲到这里还是在讲现象,更深刻的是国际关系的变化。

一战后,国际关系发生了大变化,从原来的列强在中国瓜分势力范围这样一个状况,转变为华盛顿会议体系。

这个体系特点跟以前不同,以前是瓜分势力范围,然后美国插手,说要门户开放,某个国家的势力也要向其他国家开放。

华盛顿会议以后不同了,除了日本还想将中国变为殖民地,其它列强对中国的态度变了,认为应该在维护中国独立主权的基础上,促进中国改革。

国际上列强有这样的转变,再加上北洋政府的努力,双方配合,所以北洋时候成为中国收回主权时代的开端。

它没有完成这个任务,但却是良好的开端。

反对的人可以去看材料。

这里我要特别推荐一部书,台湾学者唐启华教授的《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北京版。

讲北洋外交和中国如何收回主权,是很优秀的学术著作。

  有些问题,你们作为历史教师还不知道的话,我就给不及格了。

比如袁世凯是不是“卖国贼”?

人家老早解决了,你去看九一八事变后王芸生编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作为历史教师那是非看不可的书,“二十一条”怎么提出,怎么谈判,怎么斗争,怎么评价,资料齐全,清清楚楚。

可能比较模糊的是段祺瑞时代,也就是袁世凯逝世后的那些做法。

比如善后借款,看看王芸生那本书就知道,善后借款条件在当时来讲对中国是有利的。

关于山东问题换文,里面说山东问题换文本来从短期看对中国是很有利的,但没有想到一战马上就结束了,不应该有这样的外交交涉。

所以这是外交上的一个失误,就是说基本没有问题,但有些失误。

这样一讲,北洋是不是卖国就清楚了。

  北洋时期的主要问题在于乱,军阀混战。

问题是,乱的根源在哪?

过去我们简单化,说帝国主义在后面搞鬼,是不是呢?

这个结论不一定靠得住,很多找不到证据。

反而有些就有确凿证据,苏联在中国兴风作浪,它把国民党作为一个工具,钱,顾问,武器都是它给的,想把中国变为它的一个外围,这个有根有据。

  乱的原因,从根本上看是革命的后果。

革命,不能随便玩,要估计到后果可能很严重。

原有的制度和规则,要是用暴力去摧毁,必然会经过一次大乱时期。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大乱十年,到1799年拿破仑当上第一执政,他老实不客气地说,法国大革命结束了。

但还是战争不断。

不过他制定一部《拿破仑法典》,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巩固了。

英国革命什么时候胜利?

1688年的光荣革命,到1689年制订《权利法案》一系列的法律文件,英国革命巩固下来了。

38年的混乱,400万英国人死去20万。

我们讲的包围国会等,那时都有,克伦威尔就是这样干的。

你说北洋时期包围国会、贿选等,凡是实行三权分立的,都有这样一个腐败过程。

这个过程用武力是解决不了的。

只能用民主制度自身的自我净化机制,不断改进。

你看台湾选举就是这样,最初国民党控制下贿选、操纵选举都有,经过几个回合的净化,现在在台湾,贿选抓到一件,马上就完蛋。

有时要毁灭对方,制造一个类似收买选票之类的事件,一下子就会败选的。

都要经过这一段的。

人是很野蛮的,是吃人生番演变过来的。

我们过去歌颂民族英雄,反过来想,人就是野蛮,那么多的人力物力都花在杀人掠夺上。

没办法,人类就是要经过这么一段。

  三权分立制度要成长起来,也要经过这一段。

这个乱,是革命的必然后果。

原有的权威失掉了,规则不再有权威保证施行,一旦推翻就乱,乱了以后要建立一个新的体系,很困难。

第二个原因,军阀本身是为了私利而争夺。

第三个原因,有人打着革命的旗号来捣乱。

跳出政治语言,以一个历史学家的客观态度来看,这些说法对不对?

例如国民党在广州的护法,我们都歌颂。

但这些革命政权干了些什么?

1924年4月,孙中山下令,将大理院院长赵士北撤职。

大理院就是最高法院,院长不是选举产生的,孙中山想撤就撤。

为什么撤呢?

因为赵士北坚持司法要独立,跟孙中山主张的党化司法不一致。

孙中山那时开始在广州建立政权,就是党国体制。

乱就乱在这里!

  刚才讲了三个问题,还有两个问题要讲,一是怎么看孙中山,另一是怎么看蒋介石。

对两个人物理解了,很多历史事件就清楚了。

  第四,怎么看孙中山?

  关于孙中山有很多说法。

我对孙中山有篇很长的文章,叫《孙文在辛亥革命后第一个十年的迷误》,六万多字,大家不妨找来看看。

我自己写下来都掉眼泪,写到中间根本不愿写下去。

为什么我们过去眼中的一个革命英雄的所作所为是这样?

后来一些年轻人说袁老师写完吧,我才写下来,是1998年写的。

这篇文章现在看起来还是经得起推敲,基本方面应该说是站得住的。

  我们说孙中山,不是说他个人的问题,而是说中国的历史造就了这么一个人物。

那个阶段,革命派的水平就是这样,所谓先进人物的水平就这样,这里能提供很多启示。

  马英九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讲话说到一条,说孙中山领导了武昌起义,这是政治家语言,不是学者的回答,大家一听都知道是错的。

孙中山跟武昌起义没有多大关系。

在号召起来革命方面,他有他的作用。

但是,我们过去宣扬的很多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比如,说他1894年没有见着李鸿章,立即对改良失望,一眼看透李鸿章和清政府没有希望了,决定革命。

这个说法很勉强。

他给李鸿章的那封信——《上李傅相书》,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是很肤浅的,远远没有达到当时应有的高度。

与同时代的郑观应《盛世危言》相比,差得很远。

李鸿章没有亏待他,当时他正在处理朝鲜战争的问题,孙中山说想到国外考察农业,李的幕僚马上给了护照,满足了他的要求。

现在如果有个年轻人上书要求出国考察,国家领导人会不会理你呢?

  这还是小事。

最关键的是在辛亥革命后,他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中国政治局面混乱的一个根源。

  他发动三次战争,第一次是宋教仁案以后的二次革命。

这里有个问题,宋教仁谁杀的?

这个问题今天不讲,看看我的《袁世凯与国民党:

两极联手摧毁民初宪政》那篇文章讲过了。

最重要的,宋教仁案不能用战争、武力的手段解决,要通过司法系统解决。

整个北洋时期的司法系统,应该讲一脉相承是比较独立的。

甚至在“三一八”事件后,北京地方的检察署不是为段祺瑞政府辩护,而是要起诉他,说当时执政府的卫队错了,已经触犯了刑法,应该追究段祺瑞的责任。

这个司法系统就很不简单。

宋教仁案后,上海地方检察院也要传赵秉钧到案说明情况。

但孙中山看不到只有沿着法治的道路才能把中国真正变成现代国家,不能轻易诉诸武力。

一个政治家没有能力看清双方力量对比,发动战争,一个多月全军覆灭。

一个政治家应该有听取意见的胸怀,国民党内几乎一片反对声音,他不听,一意孤行。

这是很大的错误。

  第二次,袁世凯死后发动所谓护法战争,以广州为根据地打了五年。

这也是错误的战争,而且本身是不合法的。

他赖以成立护法政府的所谓“非常国会”,最盛时也只有两百多议员,根本就不够法定人数。

成立一个不合法的政府来反抗中央,这也是错的。

  第三次发动了北伐战争。

这次他上了俄国人的当,建立了一个党国体制,造成中国民主政治的大倒退。

  三次战争就是这样。

现在的问题,对这三次战争的评价有不同意见,多数史家仍在盲目歌颂,这就要辩论了。

回去好好研究一下双方的材料,可能对你们的历史观会是个震动。

  更深入地追究,为什么恰恰是孙中山存在这些问题?

应该讲,这跟他的思想和知识水平有关系。

广东人有一句话说“竹升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