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0221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9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docx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

高中历史从“无为”到“有为”

(考试总分:

240分考试时长:

120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40小题,共计160分)

1、(4分)据施树民《贾谊为何不受重用》一文载:

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见人之有细过,专掩覆盖之”。

……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

材料旨在说明

A.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B.黄老政治存在消极影响

C.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D.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

 

2、(4分)在中国古代,每一个新王朝建立之初大都会施行仁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儒家主张,但是汉初却采用黄老之学而不以儒家的仁政为官方的主流话语,最可能的原因是

A.黄老之学更适全汉朝B.汉初社会亟需休养生息

C.汉统治者不重视儒生D.儒家思想尚未经过改造

3、(4分)史书载:

“汉初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

”这反映出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

4、(4分)《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

“此是家人言耳。

”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

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猪)”。

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

“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

A.存在无为、有为之争B.放弃休养生息政策

C.维持无为而治思想D.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5、(4分)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

A.道家思想B.法家思想

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

6、(4分)汉初,陆贾因经常称引儒家典籍被刘邦批评。

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

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B.儒学地位得以提升

C.外儒内法成为君臣共识D.焚书坑儒余波未了

7、(4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经过改造,符合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开始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

西汉时期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表现为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8、(4分)据施树民《贾谊为何不受重用》一文载:

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见人之有细过,专掩覆盖之”。

……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

甚至在官场出现“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的怪现象。

材料旨在说明

A.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B.黄老政治存在消极影响

C.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D.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

9、(4分)歌谣:

“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这一典故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

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

10、(4分)《史记》有如下记载:

汉景帝时期窦太后喜欢《老子》,却被儒生辕固生讽刺,窦太后让辕固生与野猪搏斗。

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这些记载说明

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汉朝治国思想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D.政治的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

11、(4分)《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免除)徭成。

以十月赐酒肉”。

这一举措表明

A.儒学成为主流思想B.注重推行道德教化

C.官府建立养老机制D.统治思想转向有为

12、(4分)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

这表明,当时儒学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C.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13、(4分)成语“萧规曹随”反映的汉初的主要的政治统治思想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B.法家的法治思想

C.墨家的“兼爱”思想D.道家的黄老之学

14、(4分)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

这表明,当时儒学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C.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D.全面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15、(4分)窦太后曾以“不尚贤,使民不争”为由,阻挠汉武帝任用赵绾、王臧等人,这说明窦太后崇信

A.仁者爱人B.兼爱、非攻C.王道之纲D.无为而治

16、(4分)据记载,早年的刘邦很不喜欢儒生,常把儒士之冠浸入尿中,与儒生谈话时经常破口大骂。

但是汉朝建立以后,他对儒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且常常祭拜孔子。

刘邦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承秦制的影响B.官方太学的兴起

C.吸取秦亡的教训D.巩固统治的需要

17、(4分)汉初流行的民谣说:

“萧何为法,讲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载其清靖,民以宁一。

”这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A.对秦法在继承基础上略有变更B.推崇黄老无为的治国思想

C.注重完善法律以稳固统治秩序D.实行休养生息以缓和矛盾

18、(4分)据《汉书》记载,太子刘奭“柔仁”,劝导汉宣帝“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这体现出

A.西汉皇权反感儒学的假仁假义B.汉代治国思想的儒法兼用特征

C.法家具有兼容并包的思想弹性D.汉朝君主对西周政治的理想化

19、(4分)西汉初年大臣陆贾认为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兴辟雍庠(学校)序而教诲之”。

但汉高祖以“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故他的建议被束之高阁。

出现“亦未暇遑庠序之事”的主要原因是

A.诸侯叛乱致使政局动荡B.皇帝缺乏礼乐文治意识

C.对匈奴的战争耗费国力D.察举制使得人才得以重用

 

20、(4分)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

这主要反映出汉初

A.文学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B.百家争鸣局面得到持续发展

C.诸候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D.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尚不严厉

21、(4分)刘邦入咸阳时,与民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之后,相国萧何整理秦六律,新增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制定了“律九章”。

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

A.严刑重罚的治国方针B.因时而变的统治策略

C.法不阿贵的法制观念D.无为而治的宽松政策

22、(4分)“这种思想托始于黄帝,在老子学说基础上吸收了儒墨名法等学说中的积极成分,形成以政治学说为中心内容的哲学思想。

”汉初,“这种思想”在政治上体现为

A.春秋大一统主张的提出B.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C.郡国并行制的实施D.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23、(4分)西汉初,诸侯王为笼络人心,争取士人的支持,以发展自己的势力,争夺汉中中央政权,网罗了一大批谋士、知识分子为他们搜集、整理古籍,出谋划策。

一时间社会出现各学术流派异彩纷呈的局面。

据此最合理的判断是

A.郡国并行的恶果B.“百家争鸣”的延续

C.休养生息的推动D.“独尊儒术”的缘由

24、(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C.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D.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25、(4分)汉初,丞相萧何为了流失人口快速回到原有工作岗位上以及减少多余的政策支出和浪费,制定出“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清静俭约”三大政策方针,作为西汉初年的政府政策大纲。

据此可知,汉初

A.经济发展迅速B.崇尚道家思想

C.社会秩序稳定D.阶级矛盾消除

26、(4分)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采用“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

这种统治思想源于

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

27、(4分)下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

据此判断,“无为而治”

记述

出处

(汉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初)“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

《史记·萧相国世家》

“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史记·吕太后本纪》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遏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

《史记·平淮书》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B.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D.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

28、(4分)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不可食”。

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是下列哪种思想实施的结果

儒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

29、(4分)汉初,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

据此可知,陆贾

A.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B.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

C.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D.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30、(4分)“惟先秦老庄之学,本属消极。

认为天下已无可为,故立言主于为我。

及秦汉统一,四海初定,老庄思想亦起变化”,“其宗旨已非保全小我而在安定天下。

……于是颇釆他家,以应时变。

”可见,汉初老庄之学

A.更突出个体的社会价值B.初步形成道家完整体系

C.有为代无为,关心国事D.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制

31、(4分)汉初史官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日》中这样概括儒家: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据此,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理论体系庞杂使儒学难有实际功用B.公家学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强化伦理道德规范是儒学主要功能D.政治形势影响司马谈对儒学的认识

32、(4分)西汉初年,统治集团认为宰相不应限于政务细节之中,而应更加务虚,所谓“宰相器”者,应“知大体”,有宽仁的“长者之风”。

这一认识有利于

A.实现儒家核心思想B.稳定统治秩序

C.防范诸侯叛乱D.避免丞相专权乱政

 

33、(4分)西汉初年,大臣陆贾认为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兴辟雍庠(学校)序而教诲之”。

但汉高祖以“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故他的建议被束之高阁。

出现“亦未暇遑庠序之事”的主要原因是

A.诸侯叛乱致使政局动荡B.对匈奴的战争耗费国力

C.皇帝缺乏礼乐文治意识D.察举制使得人才得以重用

34、(4分)汉初镇压诸吕作乱后,大臣议立新主,一致认为“(代王)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

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闯于天下”。

最后代王被立为皇帝,即汉文帝。

这反映了当时

上古政治传统影响深远B.改变了治国的基本思想

C.儒学对时政有较大影响D.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35、(4分)西汉建立六十多年后,仍然存在的社会危机不包括

A.分封的同姓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B.土地兼并越来越剧烈

C.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统治D.秦朝的残余势力仍然进行反抗

36、(4分)陆贾是西汉初年力倡儒学的名臣,为适应汉初政治统治的需要,他提出了“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由此可知陆贾

A.否定了法家的基本主张B.代表了汉代儒学发展方向

C.背高了汉初的治国理念D.继承了董仲舒的思想体系

37、(4分)据《汉书·文帝纪第四》记载,文帝的遗诏“乙巳,葬霸陵……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

”这体现汉文帝的主张是

A.与自然和谐相处B.让百姓减少支出

C.减少财政浪费D.与民休养生息

38、(4分)《史记》载: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据此可知,汉初

A.耕作方式发生改变B.休养生息成效显著

C.农耕经济高度繁荣D.儒家仁政得以实施

39、(4分)西汉陆贾说:

“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吸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

A.奉行儒学,以德治民B.封诸侯王,因俗而治

C.设中朝官,强化君权D.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40、(4分)《全球通史》中记载:

当时一位著名学者提醒汉朝的缔造者说“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之?

”这位学者的主要观点应是

A.改游牧生活为农耕生活B.改武力征战为仁德治国

C.得天下容易治天下难D.爱惜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8小题,共计80分)

4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日: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为政,焉用杀?

”子日: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

材料二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

“地方百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长上,可以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材料三(董仲舒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四黄宗羲认为: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

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

材料二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2)材料三中董仲舒对待孔子学说(儒学)的态度是什么?

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在西汉取得独尊的地位?

(3)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结合材料四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42、(1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

行无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知,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弃归真,俾千态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知圆

材料二朱熹认为: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路。

”王守仁认为: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一种什么现象?

对儒学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2)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3)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

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

 

43、(10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表格

材料二董仲舒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材料三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黄宗羲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及其核心思想。

并依据材料二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说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原因。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4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宇宙之问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四儒家学说中有下列名言警句:

“天存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为邦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统谊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

这一主张对儒学地位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核心思想。

(4)根据材料四,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45、(10分)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

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的相关主张。

(2)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

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46、(10分)不同时期的教育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主要内容,“文、行、忠、信”。

在文、行、忠、信里,文虽放在第一位,但行、忠、信却大都属于道德品质教育,实际上德育占有主要位置。

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他认为“学礼”是学习做人处世的根本。

……他要求弟子首先做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人,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

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

此外,还在郡国兴办学校,亦以“五经”作为教材教授学生。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

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

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并简要评价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教育起步时呈现的特点及其成因。

47、(10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看准了政治责任,非有学问及道德的人不能担当……他深通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从事政治的基本学问,但他却无从政的机会。

乃广收门人弟子,达三千人之众,教以六艺……志在造就士及君子。

——周德伟《自由哲学与中国圣学》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

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认为一个人从政应该具备的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

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

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

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48、(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说:

“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

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