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0247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完整版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完整版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完整版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完整版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完整版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完整版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完整版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完整版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完整版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完整版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完整版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完整版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完整版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docx

《完整版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docx

完整版高考全国卷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4文言文阅读

2019高考全国卷分类汇编专题四文言文阅读

考纲解读

考点分布

考纲解读

命题趋势

近四年来,新课标全国卷的文言文阅读的阅读材料都是选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类文本,所选文本故事内容相对集中,语言朴实,多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文言文。

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根据《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传承传统文化。

 

总的趋势: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应该会延续2019的命题思路和试题难度,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同时传承经典。

其具体特点表现为:

1.指导思想: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读古人经典,帮助我们从中获取宝贵的知识和见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命题原则:

文本故事内容相对集中,语言较为朴实,采用“客观题+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近四年来的新课标全国卷都是三道客观题、一道主观题的形式。

3.选材特点:

近四年来,新课标全国卷的文言文阅读的阅读材料都是选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类文本。

一般选用为人正直、关爱百姓、保家卫国的人物进行考查。

4.高频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文本字数:

一般在650字左右。

6.分值分布:

三道选择题,每题3分;两道主观题,每题5分。

7.难度预测:

延续2019的命题思路和试题难度,考查能力等级为B(理解)、C(分析综合)。

真题链接

【2019·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

"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

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

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

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

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乃短贾生曰:

“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答案】

10.C

11.A

12.C

13.

(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

“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解析】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先粗通大意,然后抓住句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还有动词和虚词等,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

综合考虑句子的结构,就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

第一步辨识各选项断句的不同之处;第二步找名词“郡中”“吴廷尉”;第三步看成分,“郡中”作介词“于”的宾语,“吴廷尉”作“为”的主语,在两者之间断开;第三步,根据句子结构或句式,“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都是省略主语,以动词“闻”“召置”“幸爱”开头的句子。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诸子百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儒家、道家、法家。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C项顺序不恰当。

原文为是文帝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然后再任命贾谊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1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理解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在翻译是一定要注意语境,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

句子整体3分,得分点词一个一分。

得分点:

(1)短:

说别人的坏话;擅权:

独揽大权。

(2)或:

有的;削:

削减。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

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

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

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

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

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

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

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

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

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

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

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

“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

”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

之后一年多,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

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

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

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

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

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

“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

”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太傅。

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

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候。

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

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2019·新课标II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

“子何以中吾君?

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

“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

“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惠王曰:

“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

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

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

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

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答案】

10.B

11.B

12.C

13.

(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解析】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先粗通大意,然后抓住句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还有动词和虚词等,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

综合考虑句子的结构,就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

“有奇才”动宾结构可单划分一个节奏,依这一点,排除A项。

“王即不听用鞅”是一个完整的语意表达,若划分出“用鞅必杀”之或“鞅必杀之”与语境矛盾,排除C项。

D项“愿王举国”与“而听之”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语意单位,故排除D。

本题答案为B。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汤武不循古而王”,明确二人身份为王,推知“武”为周武王。

“孙武”即孙子,军事家。

与文意不符,故B选项错误。

A选项,“缪”同“穆”,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依据历史背景与原文“将修缪公之业”可推测,A项是正确的。

C项的表述前半部分符合常识,后半部分对变法的表述并没有刻意拔高,为正确的。

D项容易引诱孩子误判,主要是现代的刑罚主要形式是限制人身自由与剥夺政治权利,慎用死刑,同时少有古代对尊严和身体的直接惩罚。

但放在文中的历史背景下,只是在脸上刺记号,并非重刑罚。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A项参考原文“公与语,数日不厌”及“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依据内容判断,选项正确。

B项参考原文“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及“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依据内容判断,选项正确。

C项参考原文“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得出太子不可以施以刑罚,C项表述“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与内容不符,选项错误。

D项参考原文“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梁惠王曰:

“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正确。

1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找出专有名词,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

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得分点:

(1)苟:

如果;故:

陈规;循:

遵守;礼:

旧制。

(2)期年:

一年;之:

到;初令之不便:

新法不便利;之:

不译。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

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

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

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

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

公叔座说:

“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

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

”公叔座死后不久,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西去秦国,依靠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

孝公跟他谈话,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

景监说:

“您凭什么能合上大王的心意呢?

我们国君高兴极了。

”卫鞅回答说:

“我用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他,他特别高兴。

”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

卫鞅说:

“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

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孝公说:

“讲的好。

”“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

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

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

”孝公说:

“讲的好。

”任用卫鞅为左庶子,最终决定变法的命令。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

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

卫鞅说:

“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

”将依新法处罚太子。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

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

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

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

于是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大良造。

过了五年,秦人国富民强。

秦孝公派遣卫鞅领兵攻伐魏国。

卫鞅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印,乘势攻击他的军队,全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

魏惠王因军队屡次败于齐国、秦国,国内十分空虚,日益衰落,非常恐慌,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之地奉送给秦国以求和解。

而后魏惠王就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

魏惠王说:

“我悔恨当初不听公叔座的话啊。

”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称商君。

【2019·新课标III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曰:

“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起对曰:

“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

“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

“请与子论功,可乎?

”文曰: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

属之于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

“属之子矣。

”文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

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

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

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

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

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文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答案】

10.B

11.C

12.C

13.

(1)田文说:

“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

”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解析】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先粗通大意,然后抓住句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还有动词和虚词等,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

综合考虑句子的结构,就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

“曰、而、则、且”等词语是断句的重要标志。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三家分晋是“韩、赵、魏”。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吴起并没有对“公叔继田文后为相”深表不满。

1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找出专有名词,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

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得分点:

(1)所以:

.....的原因;居子之上:

地位比你高;弗:

不如。

(2)及:

等到;走:

逃到;伏:

伏在。

【参考译文】

吴起,卫国人,奉事鲁国国君。

齐国攻打鲁国,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有人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

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

”鲁君怀疑吴起,拒绝了吴起。

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

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

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大哭,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

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

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

“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

”吴起回答说:

“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