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0359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docx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docx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源教体发[2011]20号

 

 

关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及省市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各级教育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我县基础教育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增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学习、成长,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业谋生和终身生活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这一切最终都将以课程为载体来进行,通过教学来实施。

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有效德育、高效智育,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课程观决定教育价值观,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实施水平与教学效益决定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我县课程与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主要表现在:

三级课程体系基本确立,新课程理念得到广泛传播,新教学模式得到积极实践,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教研、培训活动广泛开展,并取得明显成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变化。

同时也应看到,全县初中小学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课程实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课程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干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和课程实施的保障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资源还不够丰富。

二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新课程理念落实不到位,教学模式还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行政推进的力度和课堂研究的深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三是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进展缓慢等问题依然存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全县广大教干教师必须从贯彻各级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明确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是:

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坚持改革创新,以规范课程管理、完善三级课程体系、开齐开好国家课程为首要任务,以加快教学改革创新步伐、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为着力点,以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提升信息化水平为保障,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学效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学,开全开齐各类课程,开足课时,杜绝随意增减课程课时、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的现象。

有计划开好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必修地方课程,切实抓好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开设,提高各门课程开设质量。

2、狠抓校本课程建设。

密切结合学校文化传统、办学特色、地域经济文化等课程资源,围绕求知、审美、修身、创造等板块,认真做好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科学设计校本课程。

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与指导,规范校本课程开发程序,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质量与效益。

3、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

打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课教学化倾向,突出实践性、自主性和探究性。

一是确立科学的学习模式,大力倡导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或班级集体探究。

二是加强统筹规划,制定学校、年级和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档案。

三是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丰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资源。

四是将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区服务、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融合在一起,使四大领域彼此渗透,充分整合。

4、加强实践类、艺体类课程开设。

重视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加强教材通研和教学创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配强师资,配齐设施,规范艺体类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坚持健康第一,规范学生作息时间,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促进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一要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与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切实落实教书育人一岗双责。

二要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推动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三要完善全员育人导师制,把德育纳入学生学习、生活实践全过程,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6、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认真实践“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完善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及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打造自主、合作、高效的生本课堂;以课堂教学典型问题分项研究为抓手,深化课堂教学操作层面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与解决,继续开展课堂教学创新深化年活动,实施典型引领、活动促进、整体推进策略,以课堂教学创新评优为抓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7、加强自主学习管理。

进一步完善自主学习模式,突出抓好双休日、节假日自主学习的指导与管理;加强对自主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举办学法指导讲座,开展自主学习经验交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加强自主学习制度建设,制定学习常规和考核评价办法;狠抓学风建设,浓厚学习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8、改革学生评价制度。

实施中小学基础性发展目标科学评价制度,逐步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完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突出日常学习、成长记录等过程性评价,逐步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日常作业、测试的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9、统筹抓好各年级教学工作。

切实加强基础年级教学。

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培养习惯、学会学习等要求为抓手,坚持面向全体,大力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推进策略,积极探索优生优培的途径与方法,不断扩大优生群体,完善“学困生”转化工作机制,强化抓边补弱措施,努力实现均衡发展。

实行循环教学制,严把升级、毕业等重要关口,确保基础年级教学不留欠账。

狠抓毕业年级教学工作。

科学安排毕业年级新授与复习工作,坚持“夯实基础、调试难度、突出主体”的备考思路,把“自主归纳、合作探究”的备考方式贯穿于初四复习全过程,加强复习课、讲评课教学模式操作层面研究,努力提高复习效益。

加强初中学业考试说明及试题研究,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加强复习备考工作指导,提高备考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三、强化措施,提高课程与教学改革实施能力

1、突出校长作用,提高课程与教学改革领导能力

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从依法治校的高度增强贯彻执行课程方案、规范办学行为的的责任意识,从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高度理解素质教育,实践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校长要明确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任务。

抓课程意识的培养,提高依法治校的水平;抓教师培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抓校本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抓课程资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抓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抓机制建设,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

校长要加强对课程方案的学习,不断提高对课程实施的知晓度,切实担负起课程改革第一负责人的职责。

要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及时解决课程实施及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确保课程实施健康顺利地进行。

充分发挥校长的主观能动性,在不违背规范办学行为的前提下,积极大胆地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课程与教学改革执行力

加强师德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普通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若干意见》,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珍惜工作岗位大讨论、举办先模人物事迹报告会、师德行为自我剖析、各级师德标兵评选等系列活动,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评价以及评优选模的首要依据,引导教师积极投身课程与教学改革。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落实“八个精心”要求,努力做到精心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精心开发课程资源、精心备课、精心上课、精心进行作业教学、精心组织考试评价、精心指导学生课外学习与生活、精心进行教育教学反思。

继续开展新课程教材全员培训和远程网络研修,立足课堂、立足教材、立足教学中的问题,扎实开展集体备课、观摩研讨、联片教研等校本研训活动。

深入实施青蓝工程,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打造理念先进、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

优化师资结构,配齐配足学科教师,着力解决实践类、艺体类师资薄弱问题。

加强骨干团队建设,以学科为单位,组建全县骨干教师团队,培养学科教学骨干;打造名师队伍,提升骨干教师整体水平。

到2015年,培养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00人,县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300人。

3、加快课堂教学创新,提高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力

完善教学模式。

认真贯彻落实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学案为载体、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加快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循环大课堂等教学模式推广实施的步伐,积极构建体现学科特点、适应不同教学内容要求的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结构,研究制定实施策略。

深化课堂教学典型问题分项研究,推动课堂教学创新深入开展,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创新水平。

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深入研究”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实施策略,引导学生从追求知识的深度、广度,转变为追求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从认知、接受、理解、记忆,转变为探究、发展、创新,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化生本教育研究。

全面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将生本教育理念贯穿于学案编写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强化机制建设。

围绕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工作的步骤、方法、任务、要求,制定相关制度措施、考核评价办法和激励措施,确保课堂创新工作规范有序、深入持续、健康有效地开展。

一抓行政推进。

通过制度来约束,通过机制来推进,通过校长的实际行动来带动。

二抓整体推进。

全县确定3-5所整体推进课堂改革的实验学校,积极探索全员参与、全面推进的有效策略。

三抓典型带动。

县、镇、校各级都要积极培植典型单位和典型个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面上工作开展。

三抓活动促动。

通过开展观摩研讨、达标过关、创新评优等系列活动,不断激发广大教师改革创新的积极性。

四抓科研推动。

降低科研重心,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使课堂教学创新不断走向深入。

五抓考核评价。

完善评价标准,加大考核力度,强化激励措施,不断激发广大教师课堂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支撑力

实施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

加快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和教育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步伐,提高使用效益与管理水平。

实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加快多媒体和网络班班通建设步伐,加强网络及课程资源建设,完善使用管理制度,创设信息化育人环境。

实施省级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

到2015年,全县所有中小学达到《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40%的初中小学达到市数字化校园标准,全县所有中小学实现班班通,60%的初中小学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

充分挖掘、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

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切实抓好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积极寻求家长、社区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支持,充分开发利用家庭、社区、校外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乡土资源等课程资源。

积极推动社区、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参与和监管,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5、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保障力

创新教学管理体制。

一是进一步缩小管理单元,提高管理的精细化和精致化水平。

规模较大的学校,尝试推行分部管理,形成学校内部竞争格局。

二是缩短管理周期,完善教学工作阶段推进制度。

学科、班级以单元检测为阶段,学校以期中期末考试为阶段、以质量分析为主线,以查摆教学中的问题为重点,剖析原因、制定措施,落实补偿矫正。

三是加强教研组建设,强化教研组的职能作用,发挥学科教师的群体优势,打破级部各自为主、学科组互不来往的封闭局面,形成条块结合、互为补充、开放互动的管理格局。

完善课程与教学工作机制。

落实课程实施“一把手”负责制,继续实施课程实施水平专项评估和教学工作督导评估制度。

加大课程与教学改革工作在中小学办学水平和目标管理检查评估中的权重;实施评估结果通报和一票否决制度,对在教学工作督导评估、课程实施水平评估中成绩突出的学校进行表彰奖励,对不合格的学校实施各类先进评选一票否决,引领全县初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制定过程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视导制度,加强对教学工作重要环节的细化指导和重点工作落实的督查,确保教学各环节工作的扎实开展和重点工作落实到位。

统筹城乡教学教研管理,开展城乡教研一体化研究与实践,深入实施城乡教干教师交流制度,开展送教下乡、送研下乡活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均衡发展;加强对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及薄弱教师的重点指导,实施跟踪指导、蹲点指导和教研员联系制度,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奖惩措施。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创新教学质量检测评价办法。

实施教学质量“五级负责制”,即班级教学质量班主任负责制,学科教学质量备课组长及任课教师负责制,学校教学质量校长负责制,全镇教学质量教体办主任负责制,全县学科教学质量教研员负责制。

实施单元过关制度,规范组织、严格实施。

实施分片联考制度,统一规划,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实施教学质量抽测制度,不定期对各学校文化课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进行抽测考核。

成立由教学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校外教学质量检测机构,定期对各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测,为教育行政部门有效地进行管理、指导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实施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对质量隶属度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学校,在教学工作督导评估和目标管理评估中一票否决。

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对因教学工作出现失误,教学质量不高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完善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以学校评价为主,县镇评价为辅,文化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主管部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实现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六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