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0435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docx

精选精编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

2010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暨赏析

一、全国卷1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

是怎样描写的?

(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

此诗今天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的语文试题中。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

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

“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

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

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

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

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

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

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二、全国卷2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梦中作①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

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参考答案】12(8)

(1)(3分)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5分)①一句一个场景; 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 ③对仗十分工巧。

【赏析】

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

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

全诗一句一绝,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

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是此诗之祖。

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

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

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

李后主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到底给人片刻慰籍。

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

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

诗题“梦中作”,这当然不可能,可全诗却给人以无庸置疑的梦境之感,有如身历亲受。

诗人良苦用心和绝妙手笔,可发一赞叹。

三、新课标全国卷(适用于宁夏、海南、陕西、吉林、黑龙江)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侍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

指边塞。

③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8.答: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答: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赏析】

江总今存征戍诗五首:

《陇头水二首》、《关山月》、《骢马驱》、《雨雪曲》,皆为乐府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之荒僻与离人之忧愁,尤值一提是《雨雪曲》。

起句“雨雪”点题,“榆溪”乃边关之溪,“陇西”乃边关要塞,可见戍地之寒远。

“天寒旗彩坏”虽未如“风擎红旗冻不翻”形象,却异曲同工。

诗末回首遥望来时路,无限思乡之愁起。

《乐府诗鉴赏辞典》称此诗“苍凉劲直,颇有气骨”,笔者亦有同感。

江总(519─594),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南朝陈大臣。

幼聪敏,有文才。

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

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遂擢为侍郎,后更官至太子中舍人。

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

侯景反,台城陷,辗转避难,流寓岭南。

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还为中书侍郎。

后主即位,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世称「江令」。

江总虽身为宰相,但不理政务,终日与陈暄、孔范等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吟作艳诗,荒唐无度,当时谓之狎客。

入隋,为秦王文学,卒于江都。

有集三十卷,已亡佚,明人辑有《江令君集》。

江总是宫体诗重要作家,今存诗近百首,浮艳靡丽,内容贫弱,多是一些为统治者淫乐助兴之作

四、北京卷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7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鵷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晖:

落日余晖。

②枳棘:

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鵷鸾:

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鸟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参考答案】

①(3分)A.

②(4分)要点:

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五、天津卷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6分)

峡口送友人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

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

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暮春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3)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

不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

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

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

“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

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

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

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

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

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深刻复杂。

六、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

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

(2分)

(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

为什么?

(4分)

【参考答案】

(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不矛盾。

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

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

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简析】

这阕小词平淡而富机趣,轻捷流利中见人生哲理。

词人从“流”与“留”一对矛盾上盘转写来,别有所感。

“山”为“留”一方,人生之阻力意象;“江”为“流”之大势,合乎“天”意。

“船”为“侬”之载体,顺“江”而“流”。

词写出了:

“留”总只能是暂时的,相对的;脱羁而去的“流”是永恒的、绝对的。

郭麟不是哲学家,其填词并非为作哲理思辨。

此中感受乃其负才遭厄,深刻地得之人生体验,而倔强性格,坚持一己心性则终不为坎坷际遇所屈。

所以,类似理性演绎,实系抒情表现,貌似轻快,内里愤懑,末两句一“笑”、一反诘之问足见风骨。

其在《祭陈曼生文》中长啸:

“天不可信,神不可恃;残民者生,佑民者死,养民者穷,或不能自存自养者以遗子孙!

此昔人所云云,尝谓愤激之太过,而不知其实有至理!

七、四川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

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

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

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

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

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

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

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献”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4分)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4分) 

【参考答案】

(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

故答案总结为: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赏析】

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作。

写得艳丽浓郁,光采照人,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锦绣。

但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意。

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中,前句使用代称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

后一句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何许”,即何处;“献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义。

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来的花神为点缀人间作出的精心奉献!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二句,仍然着意写花态之美,前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径直以穿衣着裳的“花神”指花;“粲粲”是鲜明的样子。

后句中的“天孙”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中有“河鼓大星……其北织女。

织女,天女孙也”的记载,在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织锦的织女。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

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

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到!

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中,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

“着意遮围”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只这样做还不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的是“莫放春光造次归”,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

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

若沿袭自《诗经》、《楚辞》以来的传统来看,词人显然是以香花喻君子,“真香妙质”之句可见;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

这便给予该词以深刻的社会含义。

据该篇后记文字“绍兴壬申春,芗林瑞香盛开,赋此词。

是年三月十有六日辛亥,公下世。

此词,公之绝笔也”,可知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瑞香盛开”的春天;因词人自号“芗林居士”,可见“芗林”系指其所居之处;是年三月十六日词人要执意挽留的“春光”尚未归去,而词人却辞世而长去了,这首留世词作,便成了他向世人向春光告别的绝笔了。

八、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7分)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东归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的“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4分)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分)

【参考答案】

(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

“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九、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

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

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

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

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简述理由。

(6分)

【参考答案】

8.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

“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9、同意。

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

“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

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

”“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十、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

“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

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

“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

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赏析1】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当时王昌龄被贬龙标尉。

诗的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

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

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醉别江楼桔柚香”在靠江的高楼上设饯宴,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眼前的景物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暗含离别后物是人非之意。

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江风引雨入船凉”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

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

“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

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忆君遥在潇湘上”诗人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

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愁听清猿梦里长”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

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

“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赏析2】

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

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

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

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

“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

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

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潇湘月”:

一作“湘江上”),以“忆”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

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

“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

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脱愁绪。

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

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十一、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

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

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

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2)不矛盾。

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A与B是否矛盾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