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60513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我国财政收入2007年超过5万亿,达到51322亿元;

2008年超过6万亿,达到61330亿元;

2010年超过8万亿,达到830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

“十一五”时期,我国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

我国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

2009年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3992亿美元。

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超过日本,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五年。

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扩大内需政策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2006-2010年,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3.9%、81.9%、91.0%、138.9%和92.1%。

2009年,在外需对经济增长为负贡献的条件下,国内需求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38.9%。

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国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15.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持续改善。

服务业发展加快,比重提高。

2006-2010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比“十五”时期加快1.4个百分点。

2010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0%,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

而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由2005年的47.4%下降到2010年的46.8%,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2.1%下降到10.2%。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快速推进。

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6%,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

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群迅速崛起,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增强的趋势。

2010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3.0%,比2005年下降2.5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9.7%、18.7%,分别比2005年提高0.9和1.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基本持平。

2010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41.7%,比2005年下降9.7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2.6%、22.2%和11.0%,分别比2005年提高4.4、2.3和2.4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迅速,薄弱环节和薄弱领域明显加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的五年。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快速增加。

“十一五”时期,城镇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2.1万亿元,年均增长21.8%。

其中,铁路运输业累计投资22688亿元,年均增长46.0%;

城市公共交通业累计投资7543亿元,年均增长37.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投资6.9万亿元,年均增长28.7%。

农业和能源等基础产业投资也保持较快增长。

农林牧渔业累计投资12151亿元,年均增长37.7%;

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累计投资12490亿元,年均增长26.7%。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

“十一五”时期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2006-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分别为49804万吨、50160万吨、52871万吨、53082万吨、54641万吨,年均增长2.5%,实现连续七年增产,连续四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

2010年,油料产量3239万吨,比2005年增长5.2%;

肉类产量7925万吨,比2005年增长14.2%;

水产品产量5366万吨,比2005年增长21.4%。

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9.9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38.3%,年均增长6.7%。

在主要能源中,2010年原煤产量32.4亿吨,比2005年增长37.9%,年均增长6.6%;

原油产量2.03亿吨,比2005年增长11.9%,年均增长2.3%;

天然气产量967.6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96.2%,年均增长14.4%;

发电量42065亿千瓦小时,比2005年增长68.2%,年均增长11.0%。

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

“十一五”时期,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由2005年的7.5万公里增加至2010年的9.1万公里,年均增加0.31万公里;

公路里程由2005年的335万公里增加至2010年的398万公里,年均增加12.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由2005年的4.1万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7.4万公里,年均增加0.66万公里,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干线公路网初步形成。

旅客周转量由2005年的17467亿人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27779亿人公里,年均增长9.7%;

货物周转量由2005年的80258亿吨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137329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1.3%;

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05年的29.3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54.3亿吨,年均增长13.1%。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国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1.7%。

其中,邮政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6.9%,电信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2.0%。

全国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由2005年的48242万户增加到2010年的150518万户,年均增长25.6%;

光缆线路长度由2005年的407万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995万公里,年均增长19.6%。

2010年,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5339万户,比2005年增长55.1%;

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85900万户,比2005年增长1.18倍,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05万户;

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

四、对外经济与对外贸易水平提升,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

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市场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

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1.09倍,年均增长15.9%。

其中,出口总额1577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1.07倍,年均增长15.7%;

进口总额1394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11倍,年均增长16.1%。

进出口贸易总额近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货物出口额在2009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货物进口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时期,我国在保持轻工、纺织等传统行业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家电、信息等产业的竞争力也明显提高。

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分别为9334和4924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2和1.3倍;

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9.2%和31.2%,比2005年分别提高3.2个和2.6个百分点。

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持续增长,大宗资源能源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分别达到6603和4127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0.9倍和1.1倍;

铁矿砂及其精矿、原油进口量分别为61863万吨、23931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1.2倍和0.9倍。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2006-2010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260亿美元,年均增长11.9%,是“十五”时期的1.6倍。

从国际范围来看,我国连续18年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对外投资迅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对外投资增长强劲。

2010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59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36.9%。

“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已达到1865亿美元。

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大力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005年末的75825万人增加到2009年末的77995万人,增加了2170万人,年均增加543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从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增加了3789万人,年均增加947万人;

乡村就业人员从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减少了1619万人,年均减少405万人。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就业增长持续高于全国,其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2005年末的36.0%增加到2009年末的39.9%。

城镇就业岗位快速增加,新增就业人数持续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

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10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05年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

其中,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9%,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3.1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为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471元,比2005年增长了69.6%,年均增长11.1%;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82元,比2005年增长71.5%,年均增长11.4%。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方向转变。

一是食品支出比重持续下降。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比重为35.7%和41.1%,分别比2005年降低了1.0和4.4个百分点。

二是交通通讯支出大幅增加。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为1984元,比2005年增长99.0%,年均增长14.8%;

农村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为461元,比2005年增长88.2%,年均增长13.5%。

三是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成倍增长。

201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3.1辆,比2005年底增长2.9倍;

拥有移动电话188.9部,增长37.9%;

拥有家用电脑71.2台,增长71.6%;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45.2台,增长1.1倍;

拥有移动电话136.5部,增长1.3倍;

拥有家用计算机10.4台,增长3.2倍。

2010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86.5部/百人,比2005年提高51.2%。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群迅速增长。

2010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673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8185万人;

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43206万人,增加29423万人;

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3376万人,增加2728万人;

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16173万人,增加7695万人;

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2306万人,增加6898万人。

2010年,267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3%;

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

2311.1万城市居民和5228.4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六、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国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2010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1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659.2万人,比2005年分别增加212.4、631.8和241万人。

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61.8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575.4万人,比2005年分别增加157.3、670.0和268.6万人。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

“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支出69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85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5%,比2005年提高0.43个百分点。

2010年,受理境内外专利申请122.2万件,受理境内外发明专利申请39.1万件,授予专利权81.5万件,授予发明专利权13.5万件,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74.6、21.8、60.1和8.2万件。

2010年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906亿元,比2005年增长1.52倍。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

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等重大科技工程成果丰硕。

公共卫生事业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2010年底,全国共有卫生机构93.9万个,比2005年底增加5.7万个。

全国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84万人,比2005年底增加了127.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7万人,注册护士205万人,分别增加32.8万人和70.0万人。

医院和卫生院床位437万张,增加100万张。

2009年4月,新一轮医改大幕拉开,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从2009年开始,我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期,文化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极。

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60个,比2005年底增加98个;

文化馆3258个,增加479个;

有线电视用户1873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798万户,增加5858和8401万户;

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8%,提高2.3个百分点;

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提高1.8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

2010年共生产电视剧436部14685集,动画电视221456分钟;

生产故事影片526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95部;

出版各类报纸448亿份,各类期刊32亿册,图书74亿册(张)。

“十一五”期间,我国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极大地扩大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七、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得到空前重视并取得积极进展的五年。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0年,七大水系的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9.6%,比2005年提高18.6个百分点。

在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城市占监测城市数的82.7%,比2005年提高22.4个百分点。

2010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0262万立方米,比2005年末增长79.2%;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6.9%,提高24.9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工作进展顺利。

“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和各地区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政策措施逐步深入落实,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

2006-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06%,基本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

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

“十一五”期间,单位铜冶炼综合能耗下降35.9%,单位烧碱生产综合能耗下降34.8%,吨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下降28.4%,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16.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12.1%,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12.0%,单位乙烯生产综合能耗下降11.5%。

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

据初步测算,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双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减排任务。

淘汰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成效突出。

“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淘汰炼铁落后产能约11172万吨,炼钢落后产能约6683万吨,焦炭落后产能约10538万吨,铁合金落后产能约663万吨。

总之,“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

特别是,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

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成绩,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投资消费出口比例失调,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创新驱动作用不明显;

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

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群众对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和住房难意见较大;

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

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等。

尽管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较多,但我们坚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科学发展,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

“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

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

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

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

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

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

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

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

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达到29728亿美元,增长34.7%。

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

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

进出口均比“十五”末增长1.1倍。

(二)贸易平衡状况不断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国着力促进贸易基本平衡,切实提升外贸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实施扩大进口战略。

认真履行开放国内市场的承诺,进口关税总水平降至9.8%,并进一步简化进口管理,进一步完善进口促进体系,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基本取消了进口配额管理,分批取消了800多个税目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

进出口格局因此更趋平衡,外贸顺差在2008年达到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