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605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版.docx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单元8中国建筑的特征解析版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墁地(  ) 接榫(  ) 屋脊(  )

额枋(  )水榭(  )房檩(  )

穹宇(  )斗拱(  )框架(  )

[答案] màn sǔn jǐ fānɡ xiè lǐn qióng gǒng kuàng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曲

[答案] zhóu zhòu qū qǔ shà Xià héng hèng

2.语境辨析法

(1)花园里那一朵朵殷(  )红的鲜花正预示着他那殷(  )实的生活图景。

(2)在钻头不断的切削(  )摩擦下,机器向下开挖的力量逐渐削(  )弱了。

[答案] 

(1)yān yīn 

(2)xiāo xuē

二、写对字形

[答案] 妨 防 纺 檐 赡 瞻 崛 掘 倔 缀 辍 掇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布置·布局

“布置”指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对一些活动做出安排。

“布局”指对事物的结构、格局进行全面安排;围棋、象棋竞赛中指一局棋开始阶段布置棋子。

(2)发掘·发现

两者都有“发觉”“看到”的意思,但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发掘”指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发现”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

(3)题材·体裁

“题材”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

“体裁”指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2.明确词义

(1)大同小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差强人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喜闻乐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2)勉强还能使人满意。

(3)指喜欢听,乐意看。

指很受欢迎。

常用来形容人们喜爱的某艺术形式、平台、运动项目等。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

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

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穷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

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

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hūn)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诗经》开了端,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词句。

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家喻户晓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

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穷”应写作“穹”;“翚”应读作“huī”;“家喻户晓”应为“喜闻乐见”。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A.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

B.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

C.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为了同样的需要,乃至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

D.为了同解决同样的问题,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乃至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

A [“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是表递进关系的三个小分句,顺序不能颠倒,排除C、D两项;“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是整个句子的状语,故放在全句的最前面,排除B项。

]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打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打造……建筑”属于动宾搭配不当,应将“打造”改为“建造”。

[资料链接]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中国建筑学家。

梁启超长子。

1928年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和教授,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33年兼任清华大学教授,讲授建筑学。

1947年,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中国顾问。

1953年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

他领导的清华大学建筑系,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才。

1949年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

1952年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及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

1931年9月,在创立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大,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开始踏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

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的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困难,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自然科学小论文

自然科学小论文是指对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原理、问题等,进行专门的考察、分析、研究所写成的科学小论文。

这种科学小论文的写作难度要比一般议论文的写作难度大得多。

它不但使用材料多,写作内容难,而且在概括、归纳、逻辑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它是一般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延伸和发展,又是科学研究论文的起步和准备。

[文本鉴赏]

这篇科学论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和重大价值,同时指出了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提出了每个建筑体系有其自身的“文法”和“词汇”。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平面布置 ②结构特征

一、阅读课文第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结合本段内容,请说说中国建筑中称为“一‘所’房子”的建筑有什么样的特点?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中心性:

围绕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②对称性:

左右均齐对称;③朝阳性:

主要房屋一般采取向南的方向;④主次性:

主要部分有砖石墁地,次要部分种植树木花草。

二、阅读课文第14~19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作者是根据什么提出“词汇”和“文法”这一与建筑相似的比喻的?

这里的“词汇”和“文法”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是根据劳动人民在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提炼出来的。

这里的“词汇”和“文法”是指人们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

3.第15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主要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②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确切明了,富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4.第19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举例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

①类比。

例如“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②举例子。

例如“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③作比较。

例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罗马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作者运用这些说明方法,阐述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使原本抽象的专业语言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也增添了科学类文章的文学性。

5.应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同样需要、解决同样问题乃至表达同样感情的条件下,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各自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各种各类的建筑物。

这就好像同样一句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说出一样。

例如:

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属不同民族,大小也不同,却基本是同一功用。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作为一篇科技论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作者主要的任务是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可本文有很多句子带有很浓烈的抒情成分,应如何看待这些抒情句?

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我们应认真体会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

梁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观点二)梁思成先生就是告诉我们中国建筑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他的用意就是用强烈的民族情怀感染人们,引领人们进入高尚的审美境界。

一个没有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人是不会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的。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语言简明、准确、严密

本文属于科学小论文,也可以说是科技说明文,而科技说明文要求语言简明、准确、严密,不可堆砌辞藻,哗众取宠;不可晦涩难懂,故作高深。

本文在语言上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如“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用语简单明了,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地位和成就。

又如“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这句话中“一般”“主要”就用得很准确、严密,因为有一些建筑物,为适应特殊的需要,或符合特定的审美要求,就可能不这样。

2.写法指导

语言简明、准确、严密的基本方法

(1)语言“简明”的基本方法:

①不说废话,做到避重复,会省略,去赘疣,要善于运用代词来指代上文中已经出现的词句。

②要正确使用词语,忌用那些令人费解的词语,防止误解,避免歧义。

③要合理安排句子,挑选合适的句式等。

(2)语言“准确、严密”的基本方法:

①说明文语言要做到准确、严密,首先要注意动词、名词、数词的使用,这些词语如若运用得恰到好处,必然能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

②准确使用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如“大约、大多、最、一般、比较、几乎、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计、程度、限制等的词语。

因为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严密。

③词、句次序的先后安排关系到语言的准确和周密。

如用“不但……而且……”来表明递进关系,把握好词句次序,意义表述才能准确、严密,合乎逻辑。

④遣词造句要注意一段内或段落之间的前后呼应,这样才能使表述的意思既周密又突出。

3.迁移运用

请根据示例给《人性光辉》栏目写一则导语,要求语言简明、生动,句式不要求相同。

示例:

栏目:

历史天空

导语:

在历史的长河里,伟人以其思想的光芒成为照耀世界的一支明亮的火炬。

他们伴着一盏青灯,坚守着精神家园,不为物役,不做钱奴。

追随伟人吧,追随意味着发现,追随意味着提升,我们的人生积淀将一天比一天厚重,读懂平凡世界中属于自己生活的那本大书,成为最好的自己。

栏目:

人性光辉

导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雨果说:

“天生的万物中,放出最大光明的是人心;不幸的是,制造最深黑暗的也是人心。

”只有当所有的人都心存善良、心存敬畏、心存感激、心存爱意时,我们的世界才能真正充满爱。

让我们心灵的天空,永远沐浴着人性的光辉,绽放出最美的色彩吧!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梁思成先生一直对中国古典建筑抱有浓厚的兴趣和深挚的感情。

当他看到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如此丰富的古建筑遗产如今却是满目苍凉时,满怀爱国热忱的他下定决心要研究自己的建筑,要写出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正是出于对祖国建筑的热爱、对建筑艺术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有了他在建筑理论上突出的建树。

关于古城保护,他有美妙的构想:

城墙上可以绿化,供市民游乐;壮丽宽广的城门楼可以改造成图书馆;护城河可以引进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

当北京古都已然消失之后,曾经竭力想保留其历史原貌特征的梁思成,就注定要成为人们不断提及、不断感叹的人物。

【应用角度】 “爱国”“责任”“使命”“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等。

2.素材应用

梁思成为了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号,对国家古建筑的保护充满着忧患意识,这些都来自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张伯苓不遗余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因为他懂得只有祖国富强,个人才有尊严。

爱国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责任。

爱国之心,应当人皆有之。

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家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家卫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历史的风雨尽管浩瀚汹涌,但不能冲淡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岁月的河流尽管绵长蜿蜒,但无法流走人们对英雄的怀念。

他们光辉的爱国形象,崇高的民族精神,气吞山河的言辞,可歌可泣的壮举……无不令我们敬佩不已。

[群文阅读]

导读: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张抗抗的《建筑的阅读》和冯烨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均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古典建筑之美……

苏州园林

⊙叶圣陶

一九五六年,同济大学出版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园林的照片多到一百九十五张,全都是艺术的精品,这可以说是建筑界和摄影界的一个创举。

我函购了这本图册,工作余闲翻开来看看,老觉得新鲜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

过了十八年,我开始与陈从周教授相识,才知道他还擅长绘画。

他赠我好多幅松竹兰菊,全是佳作,笔墨之间透出神韵。

我曾经填一阕《洞仙歌》谢他,上阕专就他的《苏州园林》着笔,现在抄在这儿:

“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

拙政诸图寄深眷。

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

”这是说《苏州园林》使我回想到我的童年。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是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如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只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细说。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梯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建筑的阅读(节选)

⊙张抗抗

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

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

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

文学家“批”建筑物,便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传世名篇。

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发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

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

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或是类似的规律,即便我们还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建筑与文学的构思——

我们走进香山饭店。

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和完美构思。

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