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0866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docx

第六章人口的变化

第六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合理容量

一、单项选择题

(2011北京海淀模拟,3~4)下图为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统计图。

读图完成1~2题。

1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属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为()

A甲和丁B乙和丁

C丁和甲D甲和丙

2造成乙类型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主要因素有()

①需要多生子女帮助从事农业生产②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③医疗卫生事业进步④人们受教育水平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第1题,按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可以判断甲属于原始型,乙、丙为传统型,丁是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多是传统型,发达国家多是现代型。

第2题,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已进入了农业或工业文明阶段,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对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降低了死亡率。

答案:

1B2C

(2011江苏南通调研,5~6)读某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的转变表,完成3~4题。

阶段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3.8

3.2

0.6

3.8

2.4

1.4

2.9

1.7

1.2

1.3

1.0

0.3

3该国人口增长具有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阶段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影响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有()

①国家政策②自然环境③社会福利④文化观念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3题,①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④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

第4题,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有:

社会福利高不需要担心养老问题和生育观念变化。

答案:

3B4C

(2011百校联盟调研,8~9)下图是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组成图,图中a、b、c分别表示1940年、1970年和2008年的人口年龄结构比重状况。

读图完成5~6题。

5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地区人口变化趋势的特征有()

A青壮年劳动力充足B人口老龄化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出生率较高

6根据统计资料,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约有16亿人,那么下列关于我国目前及未来人口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过快②我国目前劳动力严重不足③我国目前社会养老负担较重④我国未来人口死亡率可能会上升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从a到b再到c的过程中,该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显著增加。

第6题,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约有16亿人,只能说明我国目前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并不能说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过快;劳动力近期不会短缺;人口老龄化可能会使人口死亡率上升。

答案:

5B6D

(2011江苏如皋模拟,13~14)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重男轻女指数”。

分析完成7~8题。

国家

巴基

斯坦

尼泊尔

韩国

泰国

肯尼亚

哥伦

比亚

菲律宾

委内

瑞拉

指数

4.9

4.0

3.3

1.4

1.1

1.0

0.9

0.9

7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8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B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的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C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

D“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解析:

第7题,重男轻女指数受民族传统习俗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上是农业大国,受儒家学说影响深远,结合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我国民间一直就有重男轻女的习俗;表中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都较高,说明他们的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

第8题,“稻米文化”是指传统农业中的水稻种植业,因劳动强度大,对男性劳力的需求量大,逐渐演变为“男孩偏好”,并形成传统。

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重视的是子女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对于子女自我发展往往以”大逆不道”扼杀。

基督教虽然没有性别偏好,但发达国家并不是都没有性别偏好;从表中可知发展中国家“重男轻女指数”并不是都高,菲律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肯尼亚就是例子。

答案:

7C8A

下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

B②~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

C④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数稳定

D③与⑤时期相比,人口总数一定相等

10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②时期相符合的国家是()

A尼日利亚B韩国C澳大利亚D美国

解析:

第9题,据图可知,①时期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且到②时期不断增加,②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③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零,所以②到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

③和⑤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人口总数稳定,但③时期人口总数最多,⑤时期人口总数最少,两时期不相等。

第10题,选项所列国家中尼日利亚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与②时期相符。

答案:

9B10A

阅读下面两幅人口统计图,完成11~12题。

甲2007年A、B、C三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乙2007年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

11对图甲中A、B、C三国的分析正确的是()

A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30%

BB国人口死亡率高于C国主要是因为其医疗水平比C国低

C与B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于非洲

D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07年为0.51%)相似的是C国

12分析图乙中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图可以看出()

AA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劳动力不足

BB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就业压力大

CA国人口增长已完成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DB国15 64岁人口比重大于A国

解析:

读图并计算,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3%,C国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大约为0.6%,与我国相似。

读人口年龄构成图可知A国属于年轻型年龄结构;B国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短缺,15到 64岁人口比重大于A国。

答案:

11D12D

13下图是N、M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关于两类国家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N类国家因环境人口容量潜力大而人口增长快

BM类国家因人口数已超过环境人口容量而导致人口萎缩

CN类国家因资源十分丰富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大

DM类国家因经济、科技发达所以环境人口容量较大

解析:

据图示可以判断N为人口增长型,人口年龄结构以青年为主,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M为人口减少型,人口年龄结构以老人为主,老龄人口多,人口增长慢,对应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人口容量较大。

答案:

D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

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

“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

据此完成14~15题。

14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

15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解析:

根据材料中前后对比可知清朝与今天的中国所供养的人口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的。

我国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主要是为了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人口政策,以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14C15C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比上年末增加673万。

全年出生人口1608万,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5.08‰。

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

材料二:

我国未来五十年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图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

材料四: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情况图(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型,我国人口今后将维持趋势,在此过程中将先后迎来、、三大高峰。

(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的主要原因是,预计2015年前后,我国达到“人口红利”高峰,“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3)材料四反映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有何变化特点?

谈谈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后果。

解析:

(1)题,由材料一中的数据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题,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使得出生率在短期内大幅下降,导致新生儿童数量减少,社会负担减轻,抚养指数下降。

“人口红利”期结束后,老年人口比重会上升,形成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象。

第(3)题,由材料四可直接看出我国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

这个特点的形成和我国个别地区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有关,加上现代科技的进步,在管理不严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人通过技术手段人为控制新生儿性别,从而使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势必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

答案:

(1)现代增长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

(2)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3)偏高并持续升高。

原因:

有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因素。

在许多农村地区,生育男孩是体力劳动和传统生活方式的需要,同时,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尚不健全,农民有后顾之忧等,这是产生对男孩偏好的经济基础;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男尊女卑、只有男孩才能传宗接代等传统落后观念影响;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种种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刺激人们产生男孩偏好的情结等。

造成后果:

社会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破坏正常的性别平衡,势必造成部分男性将来结婚困难,危及社会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影响。

1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4年7月10日在武汉纪念“世界人口日”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我国人口发展正在快速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

在上海、大连等大都市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在中西部小城镇和农村出现“留守小孩”“留守家庭”等现象。

材料二:

上海浦东将在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支持下,探索柔性延长退休年龄改革试点。

2008年3月26日,在浦东新区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浦东新区代区长李逸平指出,2008年浦东要为国家探索延长退休年龄、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提供示范效应。

(1)材料中提及到“后人口转变时期”和我国“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这里的“后人口转变时期”是指(人口增长模式),其特点是。

“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是指。

(2)“留守小孩”“留守家庭”的出现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未富先老”说明了什么?

这种现象会带来哪些问题?

(4)浦东在探索柔性延长退休年龄改革中,率先可以试点的人群是()

A高科技、金融、现代服务业等单位的科技人员

B宾馆、餐饮等服务行业

C外来务工人员

D野外工作人员

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侧重考查我国人口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

(1)题,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到21世纪初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现代型。

(2)题,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增长快,导致就业困难,为维持生计,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或经商,而出现“留守小孩”“留守家庭”。

第(3)题,东部大城市经济发展快,而人口出生率低,呈现快速老龄化现象,引起劳动力需求不足,老人赡养压力增大等社会问题。

第(4)题,延长退休年龄是一种人力资源的再开发,而五六十岁的人特别是此年龄段的科技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在工作经验、阅历方面的积累正处于理想状态。

答案:

(1)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或接近现代型转变

(2)“留守小孩”、“留守家庭”是由于大量民工和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引起的。

(3)“未富先老”表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

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赡养费用增加,负担加重,引起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和精神孤寂等问题出现。

(4)A

18(2011广东广州测试,27)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本地区“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的演变”开展了大量实地调查工作。

研究发现:

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首先是在平原、河川地区,一般来讲,只有当人口增长到某一临界值,平原土地资源不足时,才开始向坡地、丘陵、山区发展。

下面是他们调查的一些资料数据。

资料一:

表1六百余年来本地区人口与耕地的发展状况

时间(年)

人口

人)

耕地

hm2)

人均耕地

(hm2/人)

1368

6.693

4.151

0.62

1403

6.661

4.245

0.637

1465

9.497

4.245

0.447

1736

21.599

7.481

0.346

1875

32.724

17.25

0.527

1911

29.157

18.466

0.633

1983

49.86

20.36

0.408

1996

54.63

22.07

0.404

资料二:

表2本地区现有耕地分类状况

hm2)

水田

水浇

沟川

平坡

缓坡

陡坡

急坡

其他

合计

河川阶地

0.01

0.1

1.12

0.22

0.28

0.01

0.37

2.11

丘陵沟壑

0.01

0.63

2.4

6.06

1.93

0.29

0.45

11.77

土石山区

0.41

1.21

2.9

2.26

1.27

0.14

8.19

小计

0.01

0.11

2.16

3.83

9.24

4.2

1.56

0.96

22.07

分析上述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人口与耕地的发展状况是。

(2)从地貌类型来看,该地区主要是;从耕地类型来看,该地区较为平缓的耕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沟川地、平坡地、缓坡地)约占整个耕地比重的%。

(3)从土地开发的时间来看,该地区开始开垦丘陵陡坡地的时间约为()

A1465~1736年B1736~1875年

C1875~1911年D1911~1983年

(4)指出该地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严重问题,并为改变这种局面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措施。

解析:

(1)题,结合表1数据分析即可。

(2)题,由表2数据分析可知丘陵沟壑区的耕地所占比重最大,故该区地貌主要为丘陵。

第(3)题,开垦丘陵陡坡地使得该地区耕地面积陡然增加,故对应的时间为1736 至1875年。

第(4)题,可结合第

(1)题分析。

答案:

(1)总体看,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2)丘陵69.55

(3)B

(4)问题:

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了耕地增长的速度,人口与耕地矛盾尖锐,人口增长、扩大粮食生产、毁林开荒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生产进入了恶性循环。

对策与措施: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开展多种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等。

 

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单项选择题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来自中间障碍因素。

同时人口的迁移过度可能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1~4题。

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而有很多科技工作人员迁往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⑥

2近些年来,伊拉克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A①B②C④D⑤

3导致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①B②C④D⑥

4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的决定性因素是()

A①B②C③D⑥

解析: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民工,而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使大量的科技人员到西部创业;伊拉克地区的战乱导致该区居民大量外迁;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环境质量较差,老年人追求优美的环境多迁往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空气清新的西部和南部地带;城乡经济收入的差异成为农民工进城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

1C2D3A4C

(2011福建龙岩质检,1)下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有关甲、乙、丙三地区当今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四川盆地,乙地位于长江三角洲,丙地位于珠江三角洲,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2011浙江绍兴调研,8~10)人口迁移与流动是受区域经济差异、教育程度、空间距离和历史渊源等因素影响下的一种社会现象。

据表完成6~8题。

全国前五位人口流入大省的前五大人口流出地排序表

全国前五

位人口流

入省

第一位

人口流

出地

第二位

人口流

出地

第三位

人口流

出地

第四位

人口流

出地

第五位

人口流

出地

广东

湖南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北

江苏

安徽

四川

浙江

河南

贵州

浙江

江西

安徽

四川

贵州

湖北

M省

黑龙江

吉林

河南

安徽

江苏

四川

重庆

广东

云南

浙江

新疆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广东省的流入人口全部来自邻省

B四川省既是人口流入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

C人口流出较多的省均位于中西部地区

D全国流入人口前五位的省份均在东部地区

7M省流入的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最有可能是()

A福建B海南C山东D广西

8当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灾害B经济因素

C人口政策D宗教信仰

解析:

第6题,四川省是流入广东人口第二位的省,且与广东省不相邻,排除A项;四川省位于西部,人口流入居第五位,排除D项;同时,也可得出四川既是人口流入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的结论,B项正确。

另外,广东省人口流出也很多,其位于东部经济地带,可排除C项。

第7题,从表格中省区特征分析,”人口流入与流出省区之间”往往在地理位置上邻近。

因此推断,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的人口可能大量流入山东。

第8题,经济因素是当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最主要的因素。

答案:

6B7C8B

(2011江苏苏州模拟,3~4)读“现代化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模式图”,完成9~10题。

9曲线②表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A乡村

城市B城市

乡村C城市

城市D不固定

10目前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所属的模式是()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第9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图例可得出答案。

第10题,目前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模式是由农村到城市。

答案:

9B10A

(2011江苏盐城调研,5~7)下图表示人口数量变动状况(迁移差额率正值表示人口迁入),据此完成11~13题。

11图中丙点表示的人口变动状况正确的是()

A人口增加B人口减少

C变动较大D基本不变

12能正确反映西亚地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3能正确反映目前伦敦市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

A甲B乙C丙D丁

解析:

第11题,丙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迁移差额率为-10‰,所以人口变动状况基本不变。

第12题,西亚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由于该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吸引大量人口迁入,迁移差额率为正值,所以乙点能反映西亚地区人口变动情况。

第13题,伦敦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由于环境、地价等原因使该市人口大量外迁,迁移差额率也为负值,读图可知丁点符合该题的要求。

答案:

11D12B13D

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

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政治因素

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

15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正确的是()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

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减少

C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D农村生存环境已好于城市

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自然增长率基本呈下降趋势,其人口数量的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导致人口大量迁入的因素是以经济因素为主。

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机械增长率有所下降,和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待遇相对较差,农民工对物质文化要求提高有关。

答案:

14A15C

二、综合题

16读下表,完成下列问题。

1985年7月至1990年6月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结构

原因

分类

占迁移

人口的

比重(%)

性别比

原因

分类

占迁移

人口的

比重(%)

性别比

经济性

原因

56.2

217.3

家庭性

原因

34.5

39.0

工作

调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