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0884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7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6部分文学常识.docx

第6部分文学常识

  第六部分 文学常识

 

  第一章 儒家文化与儒家思想

  一、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周敦颐、张载、顾炎武、戴震等。

 

  二、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

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三、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十分丰富。

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思想。

比照元素论,古人开出过三德、五行、六德等德目。

孔孟讲的是“圣”端;董仲舒改为“信”端。

 

  仁:

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陈志岁《载敬堂集》)。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

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义(谊)者,人所宜也。

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

‘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

’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

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

”(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礼:

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

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

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

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此外还有:

 

  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

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

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

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

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及其作品

  一、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学说是中国两千多年文化的主流,对世界的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影响深远。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

相传其弟子3000,贤者72人。

《论语》(论,择也,选择摘录的意思),“四书”之一,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专集,儒家经典之一。

被选入教材的有《论语二则》、《季氏将伐颛臾》、《荷蓧丈人》等。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长期住在鲁国。

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弟子众多,在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虽然保留记录言行的语录体形式,但已是初具规模的论说文。

入选教材的有《公输》等。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有八十一章。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又名《孙子兵法》)十三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后世称为“亚圣”。

他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对后世儒学影响很大。

《孟子》是“四书”之一,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善于雄辩,长于譬喻,对后世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的散文有很大影响。

选入教材的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等。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和老子同为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

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又宣扬虚无主义和宿命论。

他愤世嫉俗,鄙视富贵利禄,作品揭露了统治者“仁义”的虚伪。

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庄子》一书,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其文想像丰富,言辞瑰奇,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他创作的许多寓言故事,如“螳臂挡车”、“东施效颦”等广为人所称引。

选入教材的有《庖丁解牛》、《秋水》、《逍遥游》等。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

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伟大诗人,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传统的奠基人,与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并称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后遭谗被逐,因不忍目睹国家沦亡,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而自沉汩罗江。

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

他的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涉江》等,《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汩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虽然继承了孔子学说,但又能扬弃其消极部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六篇为荀子所著,末六篇或许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选入教材的有《劝学》(节选)等。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

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政治上主张重赏、重罚、重农、重战等,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曾屡次进谏韩王,要求变革,均未被采纳。

后得秦王嬴政赏识,入秦任客卿,不久由于李斯等嫉妒,遭谗下狱,被迫自杀。

《韩非子》一书为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的文章而编成,是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的著作。

书中许多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融入了国人的口语之中。

选入教材的有《扁鹊见蔡桓公》、《五蠹》(节选)等。

  【吕不韦】(?

-前235)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列子】名列御寇,战国时期人,生卒年不可考。

所著《列子》一书已散佚,现存《列子》可能是晋人托名编写而成。

书中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内容丰富,风格清新,文学价值颇高。

如《纪昌学射》、《歧路亡羊》、《齐人攫金》等都很有教育意义。

选入教材的有《愚公移山》,该文所倡导的不怕困难、锐意前行等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二、两汉时期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杰出的政治家、辞赋家。

18岁即有才名,20余岁便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因遭权贵排斥,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故世称“贾长沙”、“贾太傅”。

贾谊才高寿短,死时年仅33岁,有《贾长沙集》和《贾子新书》传于世。

他创作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是传诵千古的文学名篇。

他的政论文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的优秀传统,颇具纵横家的气派,其代表作品还有《过秦论》、《论积贮疏》等。

 

  【刘安】(?

-前122)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之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

编著《淮南鸿烈》,又名《淮南子》。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少时博览群书,20岁时开始漫游全国各地,考察风俗,采集史料,后历经数十年艰苦工作,写出了我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称《太史公书》)。

《史记》对后世的史学、文学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名篇入选教材的有《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屈原列传》、《毛遂自荐》以及《报任安书》(节选)等。

 

  【刘向】(约公元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著作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叶公好龙》、《赵将括母》曾被选入教材。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东汉时期思想家、文学理论家。

青年时曾师事历史学家班彪。

历30年而著成《论衡》一书,书中吸收了古代天文、医学等领域的科学成果,尖锐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谶伪神学而其他陈腐的传统思想,并大胆反对把儒家经典变成教条,是我国古代一部哲学、科学和文学理论的巨著。

《订鬼》曾被选入教材。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东汉杰出史学家、文学家。

著名学者班彪之子。

初继父业续写《史记后传》,后在此基础上另立体系,历20余年写成《汉书》,其中的“表”和“天文志”是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补作。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一起并称为“前四史”。

其中的《苏武传》曾被选入教材。

辞赋方面以《两都赋》最为著名。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境内)人。

东汉著名科学、文学家。

代表作有《二京赋》、《归田赋》和《四愁诗》。

《二京赋》铺写京都景象,《归田赋》表现归隐田园、不追随时俗的情怀,《四愁诗》与《同声歌》在古代五、七言诗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蔡琰】生卒年不详。

字文姬,蔡旦之女。

陈留围(今河南杞县南)人。

东汉末年著名女诗人。

曾居南匈奴12年,后被曹操以金币赎归,其五言《悲愤诗》是我国古代优秀叙事诗之一,相传《胡笳十八拍》也是她的作品。

 

  三、魏晋时期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人。

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其诗气魄宏伟、慷慨悲凉,鲜明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现存乐府诗20余首,《蒿里行》、《苦寒行》被誉为“汉末实录”,表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精神的《龟虽寿》至今传诵不绝。

写景抒情的名篇《观沧海》被选入教材。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阳都(今山东沂南境内)人。

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时人称为“卧龙”,刘备“三顾茅庐”后,助刘建立蜀汉。

其忠于汉室、感恩图报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出师表》中,该文被选入教材。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魏文帝,三国文学家,代表作《燕歌行》。

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奠基人。

他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

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白马篇》入选教材。

 

  【陈寿】(233-297)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境内)人,西晋著名史学家。

所撰《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分国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东吴灭亡约110年的历史,条理清晰,简约生动,体例也有创新,对后世的史学、文学均有很大影响。

其中的《隆中对》曾被选入教材。

 

  【陆机】(261-303)西晋文学家,所著《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

宋人辑有《陆士衡集》。

 

  【干宝】(?

-336)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

东晋史学家、文学家。

著《晋纪》,时称良史,今已佚。

所著《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代表作,已散佚,今本系后人从《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录而成。

书中大多讲述神怪灵异的传说,但也保存了不少民间世俗故事。

《干将莫邪》、《李寄斩蛇》、《吴王小女》都是流传甚广的名篇。

选入教材的有《宋定伯捉鬼》。

【王羲之】(约303-约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省)人。

东晋大书法家。

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始任秘书郎,继为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并曾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孙统等41人,宴集山阴兰亭,写下了千古流芳的《兰亭集序》,该篇入选教材。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

东晋大诗人,散文家。

青年时代即有建功立业的抱负,然性爱自由,不屈己从俗,后辞官归隐。

诗文辞赋皆长,以平淡自然、精练质朴的艺术特色著称。

《归园田居》、《饮酒》和散文《桃花源记》被选入教材。

 

  四、南北朝时期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人。

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

他少年好学,博涉经史,官至太子詹事。

所撰《后汉书》是一部纪传体东汉史,共90卷,首创《列女传》和《文苑列传》,对后世史学影响很大。

选入教材的有《张衡传》等。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朝宋文学家。

皇室子弟。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所撰《世说新语》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是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

该书深刻地表现了魏晋时期人的思想风貌,鲁迅称它“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周处》、《陈太丘与友期》曾被选入教材。

 

  【刘勰】(xié)(约465-约532)字彦和,原籍莒县(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南朝齐梁间杰出的文学理论家。

曾任东宫通事舍人,遂有“刘舍人”之称。

晚年出家为僧,法号慧地。

所撰《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著作,全书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

该书对后世文学批评家有很深的影响。

 

  【郦道元】(?

-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一生好学,历览群书,著《水经注》40卷,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学巨著。

郦道元为注释《水经》,引书籍437种,作了20倍于原书的补充。

书中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生动地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和乡土风情,对后世山水游记影响颇深。

《三峡》一文最为脍炙人口曾被选入教材。

 

  【钟嵘】(约468-约518)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

南朝梁文学批评家。

所著《诗品》,品评汉至梁120多位诗人,反对形式主义文风,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

 

  【吴均】(469-520)字叔库,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南朝梁文学家。

好学有俊才,散文以写景见长,文体清拔,人称“吴均体”。

著作有《吴朝清集》和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其山水小品佳片《与朱元思书》被选入教材。

 

  五、隋唐五代时期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官至侍中,封郑国公。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

 

  【王勃】(650-676)字子安,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抒情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散文《滕王阁序》等为传世佳作。

著有《王子安集》。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书法家。

写景诗清丽通俗。

所作《回乡偶书》曾入选教材。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唐代诗人。

善写边塞诗,意境雄浑。

《凉州词》、《登鹳雀楼》是唐代绝句珍品。

 

  【孟浩然】(689-740)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清淡幽远、长于写景。

《过故人庄》和《春晓》是其流传千古的小诗。

 

  【王昌龄】(698-765)字少伯,唐代诗人,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和《出塞》都很有名。

 

  【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名篇有《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观猎》等。

苏轼赞曰:

“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出生于中亚碎叶,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少时即显露才华,博学广览,吟诗作赋,并好行侠。

自25年起便漫游各地。

天宝初年供奉翰林,因蔑视权贵而遭谗去职。

在洛阳与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后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赦后漂泊,死于当涂。

其诗雄奇豪迈,想像丰富,感情炽烈,充满了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

有“诗仙”之称。

有《李太白集》。

《望天门山》、《秋浦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越中览古》、《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等被选入教材。

 

  【高适】(约706-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曾任散骑常侍,故有高常侍之称。

其诗意境【高适】(约706-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曾任散骑常侍,故有高常侍之称。

其诗意境雄浑,情调苍凉,与岑参并称“高岑”。

有《高常侍集》。

《燕歌行》、《别董大》曾被选入教材。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开元进士,官至司勋员外郎。

所作边塞诗慷慨豪迈。

《黄鹤楼》深得李白推崇,明人辑有《崔颢集》。

江南三大名楼分别是:

1.湖南岳阳-岳阳楼,相关作品:

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

2.湖北武汉-黄鹤楼,相关作品:

崔浩写的《黄鹤楼》。

3.江西南昌-滕王阁,相关作品:

王勃写的《滕王阁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巩县(今河南巩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和李白分别代表着唐诗的两座高峰。

少时即有宏大抱负,刻苦读书,历经10年漫游。

安史之乱中,陷于长安,后在凤翔任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又流亡四川,曾挂名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舟中。

他一生坎坷,故其诗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

其诗风格多样,但以沉郁顿挫为主;众体兼备,而以古体、律诗见长;语言精练而具表现力。

《兵车行》、《春望》、《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羌村》、“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有《杜工部集》。

先后入选教材的有:

《江南逢李龟年》、《石壕吏》、《春夜喜雨》、《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蜀相》、《兵车行》、《客至》、《旅夜书怀》、《咏怀古迹》、(其三)、《阁夜》、《登岳阳楼》等。

 

  【岑参】(约714-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唐代著名诗人。

官至嘉州刺史,有岑嘉州之称。

诗以七言见长,风格奇峻壮阔,雄豪奔放,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与高适并称“高岑”。

有《岑嘉州集》。

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被选入教材。

 

  【张继】生卒年不详。

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官至检校词部员外郎,有张词部之称。

其诗多为旅游题咏,诗风爽利激越,不事雕琢。

《枫桥夜泊》在日本影响深远。

 

  【张志和】生卒年不详。

字子同,金华(今浙江金华)人。

唐代诗人。

肃宗时曾待诏翰林,因事被贬,遇赦后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玄真子。

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他创制了《渔歌子》词牌词调,现存5首,其中“西塞山前白鹭飞”被中国、日本选入教材。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唐代著名诗人。

年近50举进士时,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名句。

诗以五言古诗为主,《游子吟》深入人心。

因作诗刻意苦吟,好奇险,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他积极支持韩愈的文学主张,有“孟诗韩笔”之誉。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文学家。

自幼刻苦好学,尽通六经百家。

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关心民生疾苦,反对官吏聚敛;思想上尊儒排佛,宣扬孔孟之道;文学上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

其诗力求新奇,摒弃陈言,对宋诗有很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集》、《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被选入教材。

唐宋八大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唐代著名文学家。

曾参与王叔文革新集团而被贬官。

其诗通俗清新,《竹枝词》、《杨柳枝词》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西山怀古》、《金陵五题》等咏史吊古之作也颇多发人深省之笔。

有《刘梦得文集》。

名篇《陋室铭》、近体诗《石头城》被选入教材。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是我国古代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少时“力学不知疲,读书眼欲暗”。

因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多年担任地方官,对民生疾苦了解颇多,主张“文章合为时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