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1330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

(4)__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5)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____。

(赵师秀《约客》)

(6)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7)杜甫《望岳》一诗中描写泰山神奇秀美、雄伟高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木兰诗》是北宋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B.《陋室铭》中的“铭”和《爱莲说》中的“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C.《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D.《阿长与〈山海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三、基础知识综合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小题。

《朗读者》精心挑选经典美文,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

节目呈现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它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理念。

其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嘉宾分享的故事同样精彩。

这些简单的过往经历,却有着深刻的(甲)(A.底蕴B.内涵)或动人的情感在里面。

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在节目中畅谈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分歧、隔阂乃至冲突,与观众(乙)(A.分享B.共享)对儿子的教育心得及父子间的相处之道,令人感慨①(A.ɡàiB.kǎi)。

不少人把《朗读者》②yù(A.喻B.誉)为传播文化的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该节目的创办意义。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

(只填序号)

①感慨(A.ɡàiB.kǎi)(_______)②yù(A.喻B.誉)为(_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

(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__)

(3)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简析“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五、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说苑》:

常枞①有疾,老子往问焉。

常枞张口示老子曰:

“舌存乎?

”曰:

“存。

岂非以其软邪?

”“吾齿存乎?

”曰:

“亡矣。

岂非以其刚邪?

”常枞曰:

“天下事皆尽矣。

”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吴亮《忍经》)

[注]①常枞(cōng):

据传是老子的老师。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阅十余岁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老子往问焉(4)常枞张口示老子曰

7.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B.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C.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D.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亡矣。

岂非以其刚邪?

9.甲文和乙文分别用了什么方法来揭示道理?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

“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

“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

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

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

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

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

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

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

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求全社出版物统一。

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

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10.选段中有关叶圣陶提倡的“写话”的意思不包含下列哪一项()

A.作文要用语简洁,平易自然。

B.要按照口语原则进行写作。

C.作文如同说话一样准确真实。

D.追求白话文的通俗,反对文言文的生涩。

11.叶圣陶先生在“写话”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12.说说下面的一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3.叶圣陶先生对文风不简洁的现象为什么这么感慨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奶奶在树下喊:

“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

”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

“饭也在上头吃吗?

”对,在上头吃。

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觉呢,也在上头睡?

”没错。

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

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

“就不下来帮帮我?

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

”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

奶奶又说:

“我求过你吗?

这回活儿紧!

”我说:

“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

”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

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

“就不能劳驾你去洗洗菜?

没见我忙不过来吗?

”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生气了:

“你们上学上班,就是这么糊弄?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

“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

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

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

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

“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

”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

“你刚回来,去歇着吧。

⑥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

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

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

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

“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

”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

“不知道。

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

”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

“奶奶。

”“奶奶!

”“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⑦……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

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

“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4.从第④段中找出与第⑤段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并写在横线上。

15.品读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

”中的“胡乱”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中“凑”字有何妙处?

16.品读第⑥自然段中的划线句,从语气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17.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什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手机正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话题。

近日,湖南湘潭市教育局发布“禁机令”,禁止全市中小学生在校内使用智能手机和个人平板电脑。

自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来,多所中小学禁止“手机进课堂”的措施引发了家长们对于平时给不给孩子用手机的担忧和争论。

手机方便了学生与家人的联系,丰富多彩的网络生活更增加了学生课余生活的兴趣选择,通过屏幕看到外面的世界,无形中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有人指出在校使用手机显露出诸多弊病,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应禁止在学校使用手机。

(材料二)

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情境(2018)

(材料三)比起禁止学生用手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手机观”更为迫切。

我们不能把对学生监督不力的责任,完全地推给手机,更不能无视家长在家庭的缺席,只看到孩子沉溺于手机的表象,手机不是教育缺席的挡箭牌。

学校应发挥教育的专业引领作用,引导、教育广大家长重视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的良好习惯,积极开展各类校园娱乐活动,让生动活泼、健康益智的校园活动,主动引导、提升孩子们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

家长要强化监护职责,引导孩子树立自辨能力,戒网络之瘾,辨不良之讯;要营造和美家庭,増强亲子感情等。

家校联手为孩子们网上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有健康的陪伴才有健康的成长,莫让手机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替代品。

(材料四)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兴起,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在。

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孩子,却渐渐养成“不移动”的生活方式。

孩子太“宅”,如今已成不少家长的心病。

缺少锻炼和运动,孩子的健康直接受到影响。

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于刚介绍说,有三四成小学生是近视,高中生近视率更是高达80%。

“除先天因素外,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封闭、孤僻,是网络沉迷症的特征。

迷恋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及其中的虚拟世界,淡化现实的人际交往,孩子的社交、语言表达能力会退化,回不到现实生活,跟父母沟通都困难。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教授贾美香说。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沈阳市盛京医院心理科教授王旭梅则认为,“很多迷上电子设备的孩子,注意力常难以集中,而且他们的兴趣点总游移不定。

”当前,我国网站没有分级,任何人都可以获取网络上的任何信息,未成年人由于还没有形成良好自我约束和鉴别能力,极易受到负面影响。

18.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颁发促使多所学校禁止“手机进课堂”。

B.学生使用手机有利也有弊,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成为目前教育关注的焦点话题。

C.大约80%的学生在周末才使用手机上网,所以不应禁止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

D.手机不是教育缺席的挡箭牌,引导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手机观”更为迫切。

19.阅读“材料二”,概括出你从中得到的信息。

20.阅读“材料三”,请简要概括应如何改变学生沉溺于手机的现象?

七、名著阅读

21.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海底两万里》中“诺第留斯”号潜艇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

(___________)

(2)《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搁浅、土著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险情。

(___________)

22.《骆驼祥子》中,曹先生已经答应祥子带小福子一起到他的家里,祥子非常高兴,可后来祥子为什么决定不上曹宅了?

八、作文

23.按要求作文

帮助有许许多多种方式,可以是劝说,可以是告诫,可以是赏识,也可以用人生经验感染……你的成长过程中也不乏帮助你的人,他(她)又是怎样帮助你的呢?

请以“他(她)这样帮过我”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内容具体,不得摘抄试卷中的材料文字;②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字数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何人不起故园情独怆然而涕下自缘身在最高层山重水复疑无路闲敲棋子落灯花濯清涟而不妖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解析】

【详解】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怆、涕、濯、涟、钟”等字词容易写错。

2.B

【解析】

【详解】

A.《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不是北宋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C.《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不是纪传体通史;

D.《阿长与〈山海经〉》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故选B。

3.

(1)①B②A

(2)【甲】B【乙】A(3)旨在实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目标,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

或:

旨在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

辨识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读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辨识字形,要根据词义字义和形声字的特点,注意偏旁部首。

“慨”读作:

kǎi;誉:

名声;名誉。

喻:

比方,比喻。

根据“传播文化的一股清流”这是对《朗读者》的美称,故选B。

(2)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

“底蕴”意思是内心蕴藏;底细;事情的内涵;文化的涵养。

“内涵”是一种抽象的但绝对存在的感觉,是某个人对一个人或某件事的一种认知感觉。

根据语境应选择“内涵”。

“分享”指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

让别人也感觉到自己的感受,或者同别人述说自己的感受。

这种共享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

“共享”也是一种分享,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所有人共同拥有,有时也包括产权。

根据“教育心得及父子间的相处之道”应该选择“分享”。

(3)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

成分残缺,在“教育人”后加“的目标”;或去掉“实现”。

4.D

5.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解析】

4.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正确理解。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故选D。

5.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类题型需注意:

首先找出诗歌里面出现的意象(一般是名词)列出来并解释意思;其次,把这些意象联系起来,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最后这个画面渲染了什么气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烟笼寒水月笼沙”不同凡响,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描绘出一种迷蒙、冷寂的水边夜色画面。

6.

(1)经历,经过

(2)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3)慰问,问候(4)给……看

7.C

8.

(1)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2)不在了。

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

9.甲文用讲述寻找石兽故事的方式揭示道理;乙文通过舌存齿亡的现象设喻说理。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注意:

阅,古今异义词,经历;物理,古今异义词,事物的道理、规律。

问,一词多义,这里指慰问,问候;示,古今异义词,给……看。

7.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意思是:

坚硬的好像暴横,柔软的好比仁义;刚的容易坏,柔的却存下来了。

断句为:

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故选C。

8.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如:

依照,按照;果:

果然。

(2)亡:

不在;岂:

难度;以:

因为。

9.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方法的分析。

甲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

僧人在下游寻找石兽,没有找到;讲学家让大家在地中寻找,还是没有找到;老河兵说在河的上游寻找,果真找到了。

由此揭示道理: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殊性。

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

乙文,“舌存乎?

”“吾齿存乎?

”“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文章用“舌存齿亡”的现象设喻揭示道理,坚硬的好像暴横,柔软的好比仁义;刚的容易坏,柔的却存下来了。

【点睛】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纪昀《河中石兽》)

《说苑》记载:

常枞有病,老子去问候他。

常枞张开嘴给老子看:

“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说:

“在。

难道不是因为它柔软吗?

”“我的牙齿在吗?

”老子说:

“不在了。

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

”常枞说:

“天下的事都在这里了。

”坚硬的好像暴横,柔软的好比仁义;刚的容易坏,柔的却存下来了。

(吴亮《忍经》)

10.D

11.一旦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或“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

12.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

着重指出叶圣陶先生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13.因为有些人写文章出现一些废字,但又不肯删去,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文风的简洁,当然感慨了。

【解析】

10.考查对文章重点词语的正确理解。

做这类题型,首先要通读全文,明了文章大意,再根据题干的提示,有针对性地精读全文,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赏析,然后与题目中的选项进行比对。

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异同,以确定正误。

文章第一段最“写话”的解释,“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理解这句话,写文章要注意“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没有“反对文言文的生涩”的意思,故选D。

11.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

解答此题阅读全文,确定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语句提炼概括,文章第一段“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据此提炼概括即可。

12.考查句子的作用。

根据题干要求指出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文章开头:

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