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1332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8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文档格式.doc

9.5滑坡灾害的实地调查 11

10崩塌的调查 13

10.1崩塌的分类 13

10.2崩塌的调查内容 13

10.3新、老崩塌的判别 14

10.4崩塌稳定性的判别 14

10.5崩塌灾害的实地调查 14

10.6.崩塌灾害的核查 14

10.7崩塌灾害的测绘 15

11泥石流的调查 15

11.1泥石流的分类 15

11.2泥石流的调查内容 15

11.3新、老泥石流的判别 18

11.4泥石流稳定性的判别 19

11.5泥石流灾害的实地调查 19

11.6泥石流灾害的核查 19

11.7泥石流灾害的测绘 19

12地面塌陷调查 19

12.1地面塌陷灾害的调查内容 19

12.2地面塌陷灾害稳定性的判别 20

12.3地面塌陷灾害的实地调查 20

12.4地面塌陷灾害的核查 20

12.5地面塌陷灾害的测绘 20

13地裂缝调查 20

13.1地裂缝灾害的调查内容 20

13.2地裂缝灾害稳定性的判别 20

13.3地裂缝灾害的实地调查 21

13.4地裂缝灾害的核查 21

13.5地裂缝灾害的测绘 21

14不稳定斜坡调查 21

14.1不稳定斜坡的调查内容 21

14.2不稳定斜坡稳定性的判别 21

14.3不稳定斜坡的实地调查 22

14.4不稳定斜坡的核查 22

14.5不稳定斜坡的测绘 22

15地质灾害评价 22

16室内资料整理 35

17设计书编写与成果报告编制 35

18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建设 37

19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37

附录A(规范性附录)《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设计书》编写提纲 39

附录B(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书》编写提纲 40

附录C(规范性附录)图件图层设定 41

附录D(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建设报告说明书》编写提纲 42

前言

为使我省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更加科学和标准化,提高其质量,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有关单位专家,编写了《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以规范全省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先导和基础作用。

本标准按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参考行业标准和有关地方标准,结合贵州实际编写而成。

本标准共19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基本要求、调查工作方法、地质灾害分类和分级、地质环境调查、滑坡调查、崩塌调查、泥石流调查、地面塌陷调查、地裂缝调查、不稳定斜坡调查、地质灾害评价、室内资料整理、设计编写与成果报告编制、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建立及质量核查与成果验收。

规范性附录A、B、C、D、E。

本标准由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

贵州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省地矿局第一工程勘察院和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杨胜元、张建江、王顺祥、曹玉志。

本标准经赵国宣、丁坚平、魏康林、谢树庸、刘仁义、伍锡举、莫安儒等专家审查。

42

1范围

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基础术语的定义,分类、分级的原则。

1.2本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技术规则。

1.3本要求适用于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勘察评价、治理工程设计;

也适用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地质灾害进行分级、分区及项目管理使用;

民政及其它抗灾部门亦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经本技术要求的引用而成为本要求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或修订版不适用本技术要求;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DZ0238—2004地质灾害分类分级

DZ0245—200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DZ/T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19—200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20—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21—200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0222—2006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1)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

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

3术语及定义

本要求采用下列术语及定义:

3.1地质环境geologicalenviroment

岩石圈及其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土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3.2环境地质问题enviromentalgeologicalprolems

指人类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引发的环境问题。

具体包括地质灾害、石漠化、水土流失、岩溶洪涝、水污染、土地退化、资源衰竭等。

3.3地质灾害geologicalhazards

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3.1滑坡landslide

斜坡上的岩土体沿一定软弱结构面(带)整体向坡下运动变形的现象。

3.3.2崩塌rockfall

高陡斜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离开母体后,以倾倒、滚动、跳动、坠落等形式为主的移动现象。

3.3.3泥石流debrisflow

由于降水等原因,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夹带大量泥沙、石块的间歇性重力流。

3.3.4地面塌陷groundcollapse

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的地质现象。

3.3.5地裂缝geofractures

受自然或人为作用的影响,岩体或土体中直达地表的线状开裂现象。

3.3.6不稳定斜坡unstabilitymassifontheslope

斜坡上的岩土体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地段。

3.4地质灾害易发区thezonewheregeologicalhazardsiseasytooccur

指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具体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

3.5地质灾害不易发区thezonewheregeologicalhazardsishardtooccur

指不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

3.6地质灾害的危险性possibilityofoccrrenceandharmfulnessofgeologicalhazards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与可能造成损失程度的迭加。

3.7地质灾害影响区thescopethatthegeologicalhazardsendangersprobably

发生地质灾害可能影响的范围。

3.8地质灾害危险区thescopeofgeologicalhazardsthreatens

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危害对象区域。

4总则

4.1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要求,为规范贵州省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程序、工作程度和工作方法,促进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行为的统一,特制定本技术要求。

4.2根据贵州高原斜坡及岩溶地质环境脆弱性的特点,确定贵州省境内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不稳定斜坡六种类型。

4.3地质灾害调查的目的

查明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减少灾害损失,保护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有计划的防治地质灾害或地质灾害责任单位治理地质灾害提供基础地质技术依据。

4.4地质灾害调查的任务

4.4.1基本查明工作区已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

查明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变形动态特征、引发因素及形成机制,并对其稳定性和危害程度进行初步评价。

4.4.2按“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对其稳定性与复活性进行评价,并评估地质灾害隐患的危害程度及危险性。

4.4.3在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地质灾害勘察和防治措施的建议。

5基本要求

5.1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原则

调查工作应紧密结合防灾减灾的需要,突出“以人为本”、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的调查原则,对缓变型地质灾害,则围绕有受灾危险的居民点、城镇、重要工程设施、主要交通干线进行调查。

5.2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已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已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程度;

对潜在的地质灾害(含不稳定斜坡),主要调查地质灾害的复活性、危险性和潜在危害的威胁程度。

5.2.1滑坡调查

主要调查滑坡发生时间、灾情、地质特征、分布规模、物质组成、运动形式、滑速、滑距、引发因素、复活迹象,并提出防灾减灾措施。

5.2.2崩塌调查

崩塌包括危岩体及堆积体

“危岩体”,主要调查切割岩体形成危岩的优势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危岩体规模,危岩体可能威胁范围的人口分布及经济状况,并判断崩塌(危岩体)的危险性及潜在的危害程度,同时提出防治措施。

“堆积体”,主要调查堆积体的物质组成、规模与形态、稳定状态、复活性和危害程度。

5.2.3泥石流调查

主要调查泥石流沟谷中松散物源量、植被发育状况、降水特征及降水量、汇水面积、沟谷纵横坡降、沟口地貌、新老泥石流扇与地形关系,结合以往灾情判断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同时提出防治措施。

5.2.4地面塌陷调查

主要调查已有塌陷的发育特征,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引发因素、发展趋势,已造成的和今后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效果,并提出今后防治的建议。

5.2.5地裂缝调查

主要调查单缝特征和群缝分布特征、分布范围、成因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并对现有灾害进行评估、预测,提出今后防治的建议。

5.2.6不稳定斜坡调查

主要调查斜坡的地层岩性、坡体结构、结构面组合特征、可能形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及斜坡地带的人口分布、经济状况等,以此判断不稳定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可能影响和危害的范围。

5.3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确定

5.3.1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

对城镇、集中居民点及重要工程设施、主要交通干线构成严重威胁、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点。

5.3.2一般地质灾害隐患点:

对城镇、集中居民点及重要工程设施、主要交通干线构成严重威胁、危害程度及危险性中等的地质灾害点。

5.4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

5.4.1区域性地质灾害调查项目按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规定及要求组织实施。

5.4.2散点地质灾害调查(含应急调查),由地质灾害发生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地质灾害责任单位组织实施。

5.5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设计的编制

设计书分为计划项目总体设计及单项工作设计。

5.5.1设计书应做到任务明确,依据充分,各种工作布署合理,技术方法先进可行,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齐全、清晰。

5.5.2地质灾害调查设计书,主要内容包括目标任务,工作区范围,自然地理概况,以往工作程度,区域环境地质条件,工作部署,技术路线及工作方法,实物工作量及工作限期,经费预算,组织管理、质量管理、技术保证、安全劳保措施,预期成果及工作部署图。

5.6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编制

5.6.1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情况,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的分布类型、发育特征、危害程度及危险性、经济损失评估、初步划分易发区,提出防治措施与监测预警的建议。

5.6.2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图,区域性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图比例尺一般为1:

10000~1:

100000,单点(散点)调查成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

500~1:

2000,成果图应采用专门性图例图式。

5.6.3成果报告中应附各类调查统计表、典型照片及录像片等。

6调查工作方法

调查工作方法应遵循下列程序进行。

6.1资料收集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植被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

6.2遥感调查,采用近期卫星图像片解译地质灾害点,对解译出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实地复核调查,调查其符合性及危险性,并对其稳定性及危害程度作出评价。

6.3地面实地调查

6.3.1成灾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按表5要求的精度开展调查。

内容包括:

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地表水与地下水、环境因素、人类工程活动等。

6.3.2地质灾害点调查,按表1至表4,表6至表23开展调查。

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的分布规模、变形活动特征,引发因素及形成机制,评价其稳定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并圈定影响范围和危险区。

6.4地质灾害调查原则上不使用钻探工作量。

较为详细的调查,可根据治理需要投入适当的山地工程和少量钻探工作量。

7地质灾害分类和分级

7.1地质灾害分类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地面变形破裂特征、地质灾害体的发育规模分类列表如表1至表5。

表1地质灾害变形分类体系

灾类

灾型

灾种

斜坡岩土体运动(变形破坏)灾害类

突发型

崩塌灾害(危岩体、高边坡)、滑坡灾害(岩土体滑坡)、泥石流(泥流、水石流、泥石流)

缓变型

水土流失灾害

地面变形破裂灾害类

地面塌陷灾害(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地裂缝灾害(构造地裂缝、非构造地裂缝)

地面沉降灾害

表2滑坡、崩塌、泥石流规模类型划分标准

灾种

体积(V)

类型

滑坡(×

104m3)

崩塌(×

泥石流(×

巨型

V≥1000

V≥100

大型

100≤V<1000

10≤V<100

中型

1≤V<10

小型

V<10

V<1

表3地裂缝规模类型划分标准

变形规模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20m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10~20m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3-10m,或长<1Km、宽10-20m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3m,或长<1Km、宽<10m

表4塌陷规模类型划分标准

塌陷变形面积S(km2)

S>10

1≤S<10

0.1≤S<1

S<0.1

表5灾害调查项目类型划分标准

项目类型

调查范围

调查精度

执行标准

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区域性地质灾害调查

1:

5万~1:

10万

行业标准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评估区地质灾害调查

1:

5000

单点(散点)地质灾害调查

灾点影响范围调查

200~1:

1000

执行本要求

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

7.2地质灾害分级

地质灾害分级,以一次灾害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受胁人数和危害对象分级如表6、表7。

表6灾害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灾害程度分级

死亡人数

受威胁人数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特大级(特重)

>30

>1000

重大级(重)

10-30

100-1000

500-1000

较大级(中)

3-10

10-100

100-500

一般级(轻)

<3

<10

<100

注:

①灾情分级—即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灾度分级,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②危害程度分级—即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预测分级,采用“受威胁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表7灾害危害对象分级标准

危害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城镇

威胁人数>100人,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

威胁人数10—100人,直接经济损失100—500万元

威胁人数<10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

交通干线

一、二级铁路,高速公路及省级以上公路

三级铁路,县级公路

铁路支线,乡村公路

大江大河

大型以上水库,重大水利水电工程

中型水库,省级重要水利水电工程

小型水库,县级水利水电工程

矿山

8地质环境调查

8.1一般要求

1、应充分收集调查区已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遥感、城镇规划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资料。

2、在调查中,应按点、线、面控制调查区,并做好沿途观察与描述。

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因素,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并填写野外调查记录表。

点:

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群众报险线索,对灾害点或出险点逐一进行现场调查。

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都必须进行现场地质调查,不得“漏查”地质灾害。

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对所有的居民点必须进行现场核查。

线:

沿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塌陷等地质灾害的沟谷、陡斜坡等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公路,铁路,矿山,电站,水库,输水、电、气管线等进行追索调查。

面:

采用网格控制调查,对地质条件进行修测,了解灾害形成演化的地质背景条件;

了解人类工程活动较弱地带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分布和发育规律;

分析并预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致灾的可能性。

3、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人类工程活动等可将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划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三种类型(表8)。

表8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标准

等级

地质条件复杂

地质条件中等

地质条件简单

地形地貌

高山,相对高度>500m,坡面坡度一般>250的山地

中山、低山,相对高度200—500m,坡面坡度一般为或等于150~250的山地

高丘陵、低丘陵,相对高度<200m,坡面坡度一般<150

地质构造

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发,最大震级Ms>6级或地震加速度A>0.1g。

褶皱、断裂构造较发育,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地震较频发,最大震级4.5<Ms≤6级或地震加速度0.05g<A≤0.1g。

地质构造简单,新构造运动微弱,活动断裂不发育,地震少,最大震级Ms≤3级或地震加速度A≤0.05g

岩(土)体结构

层状碎屑岩体,层状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体,片状变质岩体,碎裂状构造岩体,碎裂状风化岩体;

淤泥类土等。

层状碳酸盐岩体;

层状变质岩体;

粉土,粘性土。

块状碳酸盐岩体;

块状岩浆岩体;

碎砾土,砂土。

人类工程活动

大、中型水库,公路、铁路沿线边坡开挖量大,矿山开采活动强烈,城镇化建设速度快,城镇化率>30%。

小型水库,公路、铁路沿线边坡开挖量较大,矿山开采活动较强烈,城镇化建设速度较快,城镇化率20%--30%。

无水库工程建设,公路、铁路沿线边坡开挖量小,矿山开采活动微弱,城镇化建设速度缓慢,城镇化率<20%。

8.2地形地貌调查

8.2.1以资料收集为主,并结合遥感影像,确定工作区地貌单元的成因形态类型。

8.2.2调查与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相关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

斜坡形态、类型、结构、坡度,以及悬崖、沟谷、河谷、河漫滩、阶地、沟谷口冲积扇等微地貌组合特征、相对时代及其演化历史。

8.2.3调查人工地形地貌形态、规模及其稳定性条件,包括:

人工边坡、露天采矿场、地下采空区、水库和大坝、堤坊、弃渣堆等。

8.3地质构造调查

8.3.1以收集资料为主,并结合遥感解译,分析区域构造格架,构造优势面及组合,主要构造运动期次和性质,以及新构造运动活动特征。

8.3.2收集区域断裂活动性、活动强度和特征、区域地应力资料,区域地震活动、地震加速度或基本烈度,分析调查区域的稳定性。

8.3.3核实调查主要活动断裂规模、性质、方向、活动强度和特征及其地貌地质证据,分析活动断裂与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关系。

8.3.4调查各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构造结构面、原生结构面和风化卸荷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分析各种结构面与边坡几何关系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8.4岩土体调查

8.4.1区域地层以资料收集为主,收集调查区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和接触关系。

8.4.2区域工程岩组以调查为主,包括:

岩体产状、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并应划分工程岩组类型及其与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关系,确定软弱夹层和易滑岩组,调查统计结构面产状、密度、规模,确定结构面分布与组合特征及其与发生地质灾害的关系,并按表9、表10进行岩土结构分类。

8.4.3对于典型斜坡,应对其岩体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进行调查与测量,并须实测具代表性综合剖面。

8.4.4应对岩体风化特征进行调查,调查风化层的分布、风化带厚度及其与岩性、地形、地质构造、地下水、植被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调查斜坡不同地段差异风化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关系。

表9岩体结构分类

亚类

岩体结构特征

块状

结构

整体状结构

岩体完整,呈巨块状,结构面不发育,间距大于100cm

块状结构

岩体较完整,呈块状,结构面轻度发育,间距一般100~50cm

次块状结构

岩体较完整,呈次块状,结构面中等发育,间距50~30cm

巨厚层状结构

岩体完整,呈巨厚层状,结构面不发育,间距大于100cm

厚层状结构

岩体较完整,呈厚层状,结构面轻度发育,间距100~50cm

中厚层状结构

岩体较完整,呈中厚层状,结构面中等发育,间距一般50~30cm

互层状结构

岩体较完整或完整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