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613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3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备课教案精品高效教案文档格式.docx

⑴出示例4,观察表格。

⑵根据问题思考:

表中有哪两种量?

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⑶总结概括:

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每天运的数量和时间,时间随着每天运的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规律是它们的积一定。

⑷数量关系式。

2、教学例5。

根据书上问题自己回答总结,注意表述完整。

3、揭示反比例关系。

⑴揭示意义并分析。

⑵运用意义分析例4、例5。

⑶用字母表示:

y=k(一定)

4、教学例6。

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四、练习。

1、完成练一练1、2。

2、完成练习十一4。

3、练习十一5(1—3)

练习十一5(4—10)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61页例7,练习十二1—3。

1、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正确理解成正比例与成反比例量的特征。

2、能正确应用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教学重点】理解成正、反比例的特征。

1、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2、说说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

1、教学例7。

⑴出示例7两表。

⑵回答问题:

①表中各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变化规律各有什么特征?

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

哪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为什么?

⑶总结:

路程、速度和时间三种量存在着相依关系。

写出三道关系式。

对照定义确定,某种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教学用图像表示正、反比例关系。

⑴出示两张坐标图,引导学生理解图像的含义。

⑵在图上分别描出例7两张表中的数据所对应的点,说明各点所表示的含义。

⑶用线将靠近的两点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成正比例关系的各点连线是一条上升的直线,成反比例关系的各点连成一条曲线。

3、比较正、反比例异同。

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关系

相同点

两种量是相关联的,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而变化。

不同点

两种量变化方向相同

两种量变化方向相反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1、2。

2、练习十二1。

3、练习十二2(1—5)。

四、总结。

说说正、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练习十二2(6—10)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二4—8。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正确掌握三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某种量一定时,另两种量所成的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说出判断理由。

一、基本训练。

1、说出什么样的量是成正(反)比例的量?

2、说出成正比例与成反比例的量的联系与区别。

3、判断下列各句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

成什么比例?

⑴时间一定,路程与行驶的速度。

⑵每天烧煤量一定,一批煤的总数与烧的天数。

⑶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⑷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

⑸三角形的面积一定,三角形的底与高。

⑹用砖铺会议室的地面,每块砖的面积与用砖的块数。

二、综合练习。

根据下列各题中三个量的关系,确定某种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小麦的重量、面粉的重量、出米率。

2、圆柱的侧面积、高、底面直径。

3、从甲地行往乙地、已走的路程、余下的路程。

4、购买衣服的单价、数量、总价。

5、在100米赛跑中,路程、速度、时间。

三、提高练习。

要求同上。

6、x÷

y=z

7、a·

b=c

8、C=2πr

四、总结与作业。

完成书上4—8题。

第十二册数学教案

正、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内容】P65-66页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到正、反比例应用题的不同特点,掌握两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正确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⑴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⑵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2、判断正、反比例,并列出等式。

⑴一辆汽车行驶200千米。

每小时行5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40千米,要行x小时;

⑵看一本书,3小时看126页,照这样计算,5小时看210页。

3、导入(板书课题)

二、新授

⑴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

提问:

这道题怎么做?

(板书算式)

a.40÷

9b.40×

(9÷

5)c.40÷

(5÷

9)

你看这种列式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得来的?

⑵谈话:

题目当中有没有哪个量是不变的量?

说明什么?

工作总量

通过讨论得出关系式:

————=工作效率正比例

工作时间(一定量)

题中两次抽水的总量和时间各是多少?

板:

抽水总量:

抽水时间

40:

5

9

这两次对应数值的什么相等?

你能根据板书列出等式来解答吗?

大家自己试一试。

⑶比较:

以前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

这种先求单一量的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

⑷小结:

谁再来说一说,用正比例关系解答这道题要怎么想?

指出:

①列关系式      ②判断为正比例

③找出对应的数据   ④列式解答

2、教学“想一想“

⑴和例1比一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已知条件变了,正比例关系不变)

⑵怎么解答?

一生板演,其余座练,集体订正。

3、教学例2。

⑴出示例2,自由读题。

⑶谁能仿照例1的思路来分析一下例2。

速度×

时间=路程反比例

25×

12(一定量)

30×

⑷全班学生尝试解答。

⑸小结:

①列关系式;

②判断反比例;

③找对应数据;

④列式解答。

4、教学“想一想”。

问:

跟例2有何变化?

什么没变?

怎样解题?

5、小结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⑴提出:

学了例1和例2,大家认为怎样才能根据题目中的比例关系正确解题?

⑵小组讨论。

⑶指出:

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先要判断两种相关量成什么比例,再找出相关量的对应数据,再列出等式解答。

追问:

解题关键是什么?

①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

②怎样列出等式?

(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⑴判断比例关系。

⑵列式解答。

⑶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三第1题。

⑴比较两题的异同点。

⑵分析数量关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正、反比例应用题怎样解答?

还有其它收获吗?

练习十三1、2、3

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P67-68页练习十三第4—13题,思考题。

【教学目的】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正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1、揭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上一常练习课。

(板书课题)

2、基本训练。

出示练习十三第4题,口答并说明理由。

小结:

在一个乘法表示的式子里,(a×

b=c),如果积一定,另两个量就成正比例,如果一个因数一定,另两个量就成正比例。

二、基本题。

1、做练习十三第5题。

⑴自由读题。

⑵提问:

按算术方法解,第⑴题先求什么数量,第⑵题呢?

用比例知识怎样解?

路程

时间=路程→反比例——=速度→正比例

(一定量)时间(一定量)

60×

3180÷

3

72×

÷

两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

2、小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都要先判断两种相关量成什么比例,找出两种相关量的对应数值,再列等式解答。

解题时,正比例应用题要根据比例一定列等式解答,反比例要根据乘积一定列等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

1、练习十三第11题。

“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还可以怎么说?

①两个圆柱高的比是4:

5。

②如果第一个圆柱的高看作4份,第二个圆柱的高就是这样的5份,当圆柱底面积相等时,圆柱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

圆柱体积的比与它们对应高的比有什么关系?

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题吗?

⑶讨论做法,独立完成。

2、练习十三第13题。

⑵可以怎么做?

470÷

94%x×

94%=470470:

x=94:

100

⑶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思考题。

1、自由读题。

2、提问:

增加铅以后,铅与锡的比是多少?

有什么关系式?

铅5

—=—

锡3

3、找对应数值列式。

五、小结。

⑴先求单一量和先求总数量的应用题(归一),可以用比例方法解题;

⑵解题时先判断成什么比例;

⑶找准对应数值再列式;

⑷可以灵活运用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题。

六、作业。

练习十三8、9、10

6、7、12(家庭作业)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复习课)

【教学内容】P69页复习1—3题。

【教学目的】进一步认识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概念,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理清知识脉络和联系,能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揭示课题。

二、梳理知识,整理列表。

1、谈话:

这个单无我们学习了些什么?

2、板书列表:

比例

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各部分

名称

3:

5=—

前后比

项项值

5=12:

20

内项

外项

基本

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例:

5=6:

10=9:

15

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5=9:

15=5×

9

三、组织练习。

1、求比值。

6:

1.5—:

30.2:

——:

2、下面每组能不能组成比例?

怎样判断?

1:

2和2.5:

51.2:

0.3和6:

1.53:

—和2:

3、根据5×

a=6×

b写出8道不同的比例式。

4、完成P69页第1题。

5、判断:

⑴解比例就是解方程。

()

⑵表示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⑶因为a×

b=c×

d,所以a:

c=b:

d。

6、解下列比例。

2.5:

1—=x:

2—=—

这节课主要复习了什么内容?

你掌握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P69页2、3。

正、反比例(复习课)

【教学内容】P70页复习4—10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各自意义,提高辨析能力,掌握辨析方法。

2、能解答稍复杂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一、揭题。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做复习第4题。

自由读题,思考成什么比例。

指名口答,说明理由。

2、整理正、反比例的意义。

⑴正、反比例的意义各是什么?

⑵正、反比例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⑶判断正、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比值一定正比例

乘积一定反比例

3、复习第5题。

⑴自由读题,分析关系,找一定量。

⑵指名口答,并说明理由。

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整理思路。

⑴复习第6题。

①自由读题。

②判别应用题的类型。

③指名板演,其余座练。

④集体订正,讲明列式根据。

解答正、反比例要怎样想?

判断正、反比例找出对应数值列出等式解答

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正比例列出比值相等的式子。

反比例列出乘积相等的式子。

2、综合练习。

⑴做复习第8题。

②提问:

“药粉和水的比是1:

500”,你是怎样想的?

这两道题各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③练习在作业本上。

④指名口答算式,教师板书。

学生说明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式的?

⑤提问:

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做?

⑵复习第10题。

①独立思考:

你会做吗?

②讨论:

有不同的方法吗?

③汇报。

④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7、9题。

五、总复习

【复习内容】数的整除,P74页练习十四12—18。

【复习要求】

1、熟悉有关整除的概念。

2、能区分相关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正确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数的整除概念的区分和综合运用。

一、自学课本P74—75。

二、知识梳理:

通过学习回顾师生共同归纳:

1

约数的个数合数→分解质因数

质因数

质数

互质数

数的整除→自然数

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短除法

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奇数能被2、3、5

能不能被2整除

偶数整除的数的特征

三、了解区分以下概念

1、整除和除尽除尽包括整除,但整除不包括除尽。

2、自然数的两种不同分类:

按约数个数分,自然数分成质数、合数和1;

按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分,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

3、质数和互质数。

质数指一个数,互质数是指两个以上数的关系。

4、质因数和因数。

5、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相同点:

都是三种方法排列法

一般方法(短除法)

特征方法

特征方法:

⑴如果两个数中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⑵如果两个数互质,它们的最大约数就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

四、练习、巩固

1、口答P75页练一练⑴、⑵题。

2、课堂练习⑶、⑷、⑸题。

3、同桌讨论P78页⑿、⒂题。

4、作业:

⒃、⒄题。

5、补充作业:

填空:

⑴一个数,千位上是最小的质数,百位上是最小的自然数,个位上是最小的合数,百分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数,其余数位上是零,这个数写作()。

⑵用0、4、5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中,能被5除的有(),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有()。

⑶用一个数去除30、45、60正好整除,这个数最大是()。

⑷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323,这两个数是()和()或()和()。

⑸有一个四位数a43b,能被45整除,这些数是()。

【复习内容】整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P79-80页练习十五1-8题,P83—84页1—14题。

1、掌握整、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进行整小数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

3、学会应用四则运算的关系式对加、减、乘、除的计算进行验算。

【复习重点】四则运算的法则。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

1、自学P79页表。

回答:

⑴什么叫四则运算?

⑵分别说说加、减、乘、除的意义。

运算

意义

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

一个数乘以整数,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一个数乘以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说说什么是同级运算。

在一个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算式中,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3、什么叫第二级运算?

在一个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中,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计算。

4、在有括号的算式中,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大括号里的。

二、回忆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

1、同时掌握小数的四则运算法则,特别是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小数点的处理方法。

2、完成P79页关系式。

3、P83页⑽、⑾题。

三、练习、巩固。

1、P80页《练一练》⑴算一算比一比。

通过练习更加熟练地掌握和区别整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

2、完成⑵口算。

3、说说练一练中⑶题中该怎样验算。

加法:

用减法验算或交换加数的位置。

减法:

用加法验算。

除法:

用乘法验算。

乘法:

用除法验算。

四、课堂作业。

1、口答P82页1—4。

2、作业:

P82页⑸、⑹、⑺题。

P84页⒀、⒁题。

第五课时

【复习内容】简便运算P80—81页,P83页练习十五9。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使计算简便。

2、进一步培养学生审题、解题及思维能力。

【复习重点】牢记四则运算定律与性质。

一、知识梳理。

1、师生共同回忆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

交换律

加法

定律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

四则运算分配律

加减法

性质

乘除法

注意:

以上定律和性质不仅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分数与小数的四则运算。

2、除了以上还有些简算方法如:

商不变性质、拆数、凑整、去括号、添括号、变序等。

3、让学生分别用字母表示以上定律和性质。

(完成P80页有关运算定律表)

先举例再用字母表示。

4、讨论运用这些定律性质的好处。

二、巩固练习。

1、完成P80页填空。

2、板演P81页练一练(上下齐活动)

第3题要求同桌相互说说自己思考过程。

3、熟记各定律及性质。

4、课堂作业:

P83页9题。

5、补充:

简便运算。

⑴999×

23+333×

31

⑵4628×

5

⑶7÷

0.25

⑷2.75+2.75×

3.4+2.75×

5.6

⑸130-8.12-4.13-7.75

⑹276.3÷

2.5÷

0.4

第六课时

【复习内容】整小数应用题,P85页“练一练”,练习十六1—8题。

1、熟练掌握十一类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

2、掌握一些常用解题的思考方法。

3、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复习重点】十一类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复习难点】提高综合运用数量关系的能力。

1、简单应用题可分为十一类。

⑴求总数(部分数+部分数=总数);

⑵求剩余(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

⑶求相同加数的和(每份数×

份数=总数);

⑷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总数÷

份数=每份数);

⑸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总数÷

每份数=份数);

⑹求两数相差多少(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

⑺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较小数+相差数=较大数);

⑻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较大数-相差数=较小数);

⑼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较小数×

倍数=较大数);

⑽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数,求一倍数(几倍数÷

倍数=一倍数);

⑾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较大数÷

较小数=倍数)。

2、一般复合应用题。

一般复合应用题是由两道或两道以上的、相互有联系的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多步计算的应用题。

3、解答复合应用题的注意点:

⑴掌握解题步骤(四步)

①理解题意。

②分析数量关系。

③列式计算。

④验算并写出答语。

⑵学会分析方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

是从有联系的两个条件求出一个问题,直到求出最终问题。

分析方法

分析法。

是从问题出发反推要求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直到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为止的思考方法。

⑶分析——综合法。

在解答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时,可同时从问题和条件两端出发,一边顺流而下,一边逆推而上,逐步接通思路,这种方法称为“分析——综合法”。

二、例题。

例1:

海安电影院原有座位28排,每排32个座位;

扩建后增加7排,每排增加4个座位。

扩建后可坐多少人?

用分析法思考:

扩建后坐的人数

扩建后每排坐的人数

×

扩建后的排数

原来每排座位数32+增加座位数4×

原来排数28+增加的排数7

解:

(32+4)×

(28+7)=36×

35=1260(人)

答:

扩建后可坐1260人。

例2:

学校食堂原有大米200千克,又买了5袋,每袋50千克。

现有大米多少千克?

用综合法思考:

⑴从“又买了5袋”与“每袋50千克”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又买来大米的千克数。

50×

5=250(千克)

⑵从“买大米千克数”和“原有大米200千克”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所有大米的千克数。

5+200=450(千克)

思路图如下:

每袋大米50千克×

又买来大米5袋

又买来大米多少千克+原有大米200千克

1、完成P85页练一练1—2并讨论。

2、集体讨论P86页1,P89页9。

P86页练习十六2—6题。

补充:

⑴文具商店以每个0.35元的批发价购进一批小皮球,按0.45元的零售价卖出,当卖到还剩下30个皮球时,已获得利润12元。

文具商店共买进小皮球多少个?

⑵有765克同样规格的铁钉,取出50只后剩下的重750克。

问原来这堆铁钉有多少只?

第七课时

【复习内容】典型应用题,书P87页9—15。

1、通过复习能正确迅速地判断不同类型的典型应用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