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1465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docx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

2012—2014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考点1】陆地水体相互关系与河流特征

1. (2012山东卷基测44)地球上的江河总是蜿蜒曲折,造成河流弯曲的根本原因是

A.土壤条件                              B.植被条件          

C.气候条件                              D.地形条件

【答案】D

【解析】复杂的地形使得河流绝对不可能沿着直线方向一直向前流动而导致蜿蜒曲折的根本原因。

但在宽阔的平原地区,河流也总是弯弯曲曲的,这是因为江河两岸的土壤结构不可能完全一样,土壤内部所含的盐碱等化学成分及其数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当它们完全溶于水后,就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两岸土壤承受水冲击力的能力。

还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地球的自载作用也会改变河流的直线方向。

它会使北半球的河流冲洗右岸比左岸厉害些,而南半球的河流则刚好相反。

选D.

 (2012新课标全国卷4~5)  图1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1完成2题

2.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

  A①地  B  ②地  C③地   D  ④地

【答案】D

【解析】从图b可以看出甲、乙两水文站均出现洪峰,但乙水文站比甲水文站曲线平稳,由此判断暴雨对甲、乙两水文站均有影响,且湖泊对河流发挥了调节作用。

若暴雨出现在①、②、③地,甲水文站不会受到暴雨影响,即甲水文站不会出现洪峰,排除即可选择

3.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答案】C

【解析】湖泊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

丰水期时,湖泊会把河流的水存储在湖里,而在枯水期,河流水流减少时,湖泊又会把湖里的水往外放,因而位于湖泊下游的河流流量曲线将变得平稳。

从图a中可以看出甲水文站位于湖泊和乙水文站上游,从而使得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

(2012大纲全国卷3~5)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图2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了、泥沙量之差)。

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3题。

4.下列个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A.1970年~1976年             B.1977年~1984年

  C.1980年~1989年             D.1989年 ~ 2000年

【答案】:

A  

【解析】考查提取资料信息能力,主要曲线上大致趋势在1970—1976年最接近。

选A.

5、该支流流入

  A黄河    B长江   C  辽河    D黑龙江     

【答案】:

B   

【解析】考查调动相关地理知识能力。

需要知道长江、黄河等几条河流的大概流量,从它们支流量看,居然比其它三条河流的流量都大,所以只能选择长江。

6、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A、建设用沙量增加            B、兴建水库的森林覆盖率提高

  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D、连续干旱

【答案】:

B

【解析】考查三峡工程、水库控沙作用、河流控制含沙量的措施等。

选B.

(2012江苏卷地理7~8)图4是2006-2011年各年5月中下旬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对比图。

读图回答2题。

7.该时期两湖水体面积变化的特点是

  A.两湖水体面积均持续减少         B.两湖水体面积变化基本同步

  C.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逐年减小     D.2009~2010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

【答案】:

B

【解析】:

从题目所给的资料可以看出两湖水体面积先降后升再下降而不是持续下降;两湖均位于长江流域,面积变化基本同步;2006-2007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而不是2009-2010年变化最大。

8.该时期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鄱阳湖流域降水量的变化        B.鄱阳湖流域蒸发量的变化

  C.鄱阳湖出水量的变化            D.长江干流入湖水量的变化

【答案】:

A

【解析】:

外流胡水体面积变化主要取决于湖泊流域降水量的变化。

(2012福建卷文综8~9 )图4为中国某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

读图完成2题。

9.影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                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

  C.植被覆盖宰和水分条件                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

【答案】C 

【解析】从图中读出水体日蒸发量最大,其次是有植被的地区,表明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是影响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10.该河最有可能是

  A.塔里木河          B.松花江           C.淮河             D.珠江

【答案】A 

【解析】 从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的大小可知该地区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是草地和未利用地较多。

表明是内陆地区。

(2012上海卷地理(五))下图表示某河流水文测站春夏秋冬四季气温、降水量和径流分配状况。

11. 该河流可能分布在

   A. 恒河流域B. 尼罗河流域 C. 长江流域D. 亚马孙河流域

【答案】:

C  

【解析】径流为冬枯夏丰、春秋过渡,流域气温在0°以上,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选C.

12. 该地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A. 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B. 雨水补给

C. 地下水补给           D. 湖泊水补给

【答案】:

B  

【解析】长江流域为季风区,应以雨水补给为主。

13. 该地河流的径流量最低的月份出现在

A. 1月      B. 2月     C. 11月      D. 12月

【答案】:

A  

【解析】由图可读为冬季的1月径流量最低。

14.(2012广东卷文综7)图2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人、岀湖径流量的变化,时间洞庭湖对长江洪水产生蓄积作用的时段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  洞庭湖对长江洪水产生蓄积分洪作用时,洞庭湖入湖径流量大于出湖径流量,结合图2可知,洞庭湖对洪水产生蓄积作用的时段为①③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

【考点2】水循环类型、过程及意义

(2012天津卷文综1) 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图1),回答1题。

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15.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l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

【答案】B

【考点透析】本题考查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思路点拨】城镇建设中,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b环节),从而能导致地面径流(a环节)减少,地下径流(c环节)增多,同时由于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使城市的蒸发量增加。

考点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012重庆卷文综10~11)我国近年来积极采取包括发展新能源在内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木薯是喜高温,不而霜雪作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

每生产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水薯约7.5吨。

图4是某省级行政区年均温分布图,读图4和材料回答2题。

19.该区域地势总体特征是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区是广西,又图中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当然是顺应地势:

西北高东南低。

答案:

A

20.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是

 A.地下水                           B.大气降水

 C.湖泊水                          D.冰雪融水

【答案】B

【解析】 广西在我国南方湿润地区,河流补给当然是降水补给。

(我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区有地下水补给,但是要注意,仅仅是有而已而不是主要)。

答案:

B

21.(2012山东卷文综26.)(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

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

图5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2分)

(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

(8分)

(3)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6分)

(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

图5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

试推断丁坝的作用。

(5)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答案】26.(24分)

(1)

(2)“东水”:

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

    “西沙”:

干流西侧直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流经沙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集中,多暴雨。

(3)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

(4)保护河岸;提高枯水季节河流水位,利于通航;提高河水流速,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

(答对一点即可)

(5)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

【解析】

(1)本题考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注意其关键点即可;

(2)注意抓住“水”“沙”二字分析,“水”多的原因需要考虑水的来源,“沙”多主要考虑含沙量的大小,从影响含沙量增大的原因分析;

(3)本题的分析一般都考虑到水的减少,易漏掉地上河的形成条件极其影响;

(4)(5)注意分析要点的全面性。

【考点定位】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河流的补给;河流的水文特征;地上河;河流工程建设以及影响;河流调水的意义。

(2012安徽卷文综28~29)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动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

图10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表3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

完成2题。

22.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是

 ①  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             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

 ③  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       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调水工程的地理背景、提取有效信息能力,①③④与区域特征相符,②项从北南气候类型差异:

温带海洋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降水量比较差别应该不大,说明背部地区湿润多雨作为调水地理不成立。

23.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

 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     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

 C.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      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

【答案】D 

【解析】理解“水银河”:

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1993年前后都有运作,采取“同类相容”法比较,A、B、C为同一人文类,则D为自然因素突发影响的可能性最大。

如果再有相关材料支持就完美了。

(2013高考题北京卷)读图1,回答第1~3题。

 

 

.图中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答案】1.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和“水循环的过程”,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试题难度:

中。

【解题思路】根据经纬度得知甲地为我国最东端,在夏半年日出最早,但冬半年因为纬度高日出时间较晚,故A选项错误;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是极圈,漠河纬度低于极圈,无极昼极夜,但有白夜现象,注意“极夜”和“白夜”的区别。

故B选项错误;我国内外流区域的分界线大致是:

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直达西南国境线,黑龙江上游位于大兴安岭西侧,靠近内流区,但是属于外流河,故C选项错误;松花江由低纬向高纬流经封冻区,春季有凌汛出现,故D选项正确。

.东北平原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答案】2.A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地势与水系”和“我国农业分布概况”,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试题难度:

难。

【解题思路】东北平原水系南部向南流、北部向北流,地势中间高南北两侧低,从高度表也能以看出,长春附近地势高于南北两侧,故A选项正确;伏旱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故B选项错误;东北农业国有大农场较多,故C选项错误;东北平原无棉花种植,中国的商品棉基地主要是南疆、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故D选项错误。

.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3.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我国人口分布和迁移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试题难度:

易。

【解题思路】①情况出现在近些年,③不符合我国国情,根据我国人口迁移的时期特点和国家政策因素,得出②和④正确。

(2013高考题广东卷).图3为1950-200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

读图推断该水文站河水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流域工业用水的增加B.流域降水量的增加

C.上中游水库的增加D.中游水土流失的加剧

【答案】7.C。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中的“地表径流”这一水文要素。

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数据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试题难度:

中等偏难。

【解题思路】从图中信息可知,1969年以后,利津水文站的径流与输沙量均在减小,这是因为上中游水库的拦水拦沙。

水量减少,主要是中上游地区农业用水,故A错;若流域降水量增加,径流量不应该减少,故B错;若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则含沙量会显著增加,但2000年以后,明显水质变清(13/28),故D错。

【易错点拨】黄河流域主要处于干旱、半干旱区。

兰州以上来水量比重大,且为清水来源区,占天然总径流量的56%。

兰州到河口段来水来沙量均少,但用水量很大,主要是宁夏与河套地区灌溉用水。

而河口到三门峡段是浑水来源区,径流比重约为32%,泥沙俱下。

下游地区来水来沙量减少原因主要有天然降水量下降、沿黄流域引水引沙(灌溉及城市用水)、大型水利设施的建立以及跨流域调水四个方面。

(2013高考题山东卷)图1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回答1~2题。

.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降水量增加B蒸发量增加C下渗减少D地表径流减少

.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为图1b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Ⅱ、ⅠDⅠ、Ⅲ、Ⅱ

【答案】1.C2.C

【命题立意】主要考查流域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利用相关规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某流域的开发为背景,利用开发三个阶段示意图和流量变化曲线图,考查流域开发对水循环和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较易作答。

【解题思路】第1题,从a图三个阶段可看出居民点增加,植被减少,从而导致流域内涵养水源能力降低,使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蒸发量减少,进而导致降水减少。

第2题,从b图看,从③→②→①,流量越来越大,形成洪峰的时间越来越早,洪峰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河流径流变化越来越大,说明植被破坏导致的涵养水源的功能越来越弱。

结合a图中的三个阶段Ⅰ、Ⅱ、Ⅲ分别对应③、②、①。

(2013高考题安徽卷)图8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

完成26~27题。

.从水循环的过程中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

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⑤

【答案】C

【命题立意】运用区域地理环境图考查提取区域定位、信息提取整合与调用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本题综合性较强。

考点定位: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水循环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方式气压带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题思路】伏尔加河流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作用弱,①错;伏尔加河注入里海,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湖泊,属内流河,故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③对促进了里海水热平衡,⑤对;因欧洲西部平原宽广,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带来一定降水形成补给水源,②对;流水作用属于外力作用,对地表主要有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④错;故选C项。

 

.图中所示石油、天然气

A.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不同B.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

C.开发得益于伏尔加河水资源丰富D.输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

【答案】C

【命题立意】借助伏尔加河流域图考查信息整合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考点定位:

区域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解题思路】油气和水能从能量来源来看都属太阳能,故A错;油气资源来自于沉积岩,油气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原料,天然气的形成则贯穿于成岩、深成、后成直至变质作用的始终;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沉积作用之后经历漫长的地质时期演化形成,故B错;伏尔加河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油气主要依靠管道输往欧洲西部,D错;故C项正确。

(2013高考题大纲版)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

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

据此完成3~4题。

.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

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

C.降水集中于7、8月份D.位于半干旱区

【答案】3.C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知识立意为主。

试题难易度:

中等。

【解题思路】太行山南段东麓位于我国华北地区,7—8月夏季锋面雨带到达华北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

C选项是正确的。

该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河流补给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处的干湿地区为半湿润地区。

A、B、D选项是错误的。

.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

A.几乎没有降水B.植被截留降水

C.降水大量下渗D.人工拦截径流

【答案】4.D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的是影响河流流量和补给的因素。

试题难易度:

中等。

【解题思路】两水库均在太行山南段东麓,气候类型、雨季和降水类型等自然条件应该相差不大,材料中明确告诉是进入雨季,两地中一个水库有补给水源而另一个水库几乎没有补给,两水库相差甚大,说明是一定是人为因素的影响。

D选项是正确的。

【方法点拨】原因分析问题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全面考虑,重点筛选。

(2013高考题海南卷)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

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

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

图4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

据此完成13~14题。

.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

.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3.C14.B

【命题立意】本题组通过宁夏广布湖泊的变化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的考查。

从能力上看要求考生具备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环境问题是地理考查的热点。

【解题思路】第13题,宁夏平原由于黄河水的灌溉形成我国重要的农耕区。

20世纪80年代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过度围垦湖泊。

结合材料中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可说明湖泊的减少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故选C。

此题难度中等。

第14题,湖泊湿地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有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和降低气温的年较差;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可以减少洪涝灾害;具有增加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的作用。

故选B。

此题难度较易。

(2013高考题江苏卷)图4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

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4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

读图回答9~10题。

.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A.大湖萎缩而成B.古河道残遗而成

C.人工挖掘而成D.风力侵蚀而成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地理图像阅读和地理信息获取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图4信息,月牙泉为图中古河道的一部分,因此选择B项。

.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

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图像阅读和地理信息获取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关于水体之间相互补给的知识点。

【解题思路】单从月牙泉水面萎缩而言,A、C、D均有可能。

B选项,该地地处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少,故排除,但是,本题关键词在于“泉水”,而A、C两项与泉水补给无关,故选择D。

【知识拓展】月牙泉是敦煌盆地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月牙泉接受盆地区域地下水的补给。

造成月牙泉水环境退化的原因,主要是地下水补给量的不断减少。

(2013高考题四川卷)图3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

读图回答5~6题。

图3

.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利用该地的典型农产品,可发展的工业是

A.棉花纺织B.甘蔗制糖C.葡萄酿酒D.大豆加工

【答案】5.D6.C

【命题立意】第5题综合考查了气候类型的判读及水循环的知识,图的形式较为新颖;第6题考查工业部门的判断。

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第6题,由图可知5-9月降水较少,冬季降水较多,结合题干中的“北半球亚热带某地”可以判读该地为地中海气候,故选D;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葡萄、柑橘、无花果等水果种植,故选C。

(2013高考题江苏卷)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