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蝇鼠和蟑螂密度监测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1487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蚊蝇鼠和蟑螂密度监测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蚊蝇鼠和蟑螂密度监测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蚊蝇鼠和蟑螂密度监测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蚊蝇鼠和蟑螂密度监测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蚊蝇鼠和蟑螂密度监测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蚊蝇鼠和蟑螂密度监测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蚊蝇鼠和蟑螂密度监测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蚊蝇鼠和蟑螂密度监测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蚊蝇鼠和蟑螂密度监测Word文档格式.doc

《蚊蝇鼠和蟑螂密度监测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蚊蝇鼠和蟑螂密度监测Word文档格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蚊蝇鼠和蟑螂密度监测Word文档格式.doc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蚊、蝇、鼠及蟑螂密度监测及种群构成。

1.2方法

1.2.1蚊密度监测采用诱蚊灯法。

选择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牲畜棚五类场所设监测点,于每年3-10月1次/月在每个监测点布诱蚊灯1只,每次诱捕成蚊12h(晚上8:

00点至次日上午8:

00点)。

捕获的蚊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计数、记录,捕获的成蚊数即为密度。

1.2.2蝇密度监测采用笼诱法,选择农贸市场、餐饮外环境、绿化带、居民区四类场所设监测点,于每年3-10月1次/月在每个监测点布放诱蝇笼1只,每次放置6h(上午10:

00~下午4:

00),捕获的蝇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计数、记录,捕获的蝇数即为密度指数。

1.2.3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选择居民区、特殊场所、农村自然村三类场所设监测点,统一选用中型钢板夹,以卤肉为诱饵,晚放晨收。

室内按每15m2布夹1只,沿墙根均匀布放。

室外每5m布夹1只。

居民区以外环境为主,特殊场所以室内环境为主,各种房间(厨房、库房等)兼顾,农村自然村室内外均匀布放。

每月监测1次,布放鼠夹300只。

每个监测点选择4个不同区域,按月轮换,3个月内不在同一区域布夹。

1.2.4蟑螂密度监测采用粘捕法,在农贸市场、餐饮、宾馆、医院和居民区设监测点,于每年3-10月1次/月在每个监测点统一用粘蟑纸(规格:

17×

10cm)调查。

以甜鲜面包为诱饵(2克/片)。

每个监测点每月布放20张粘蟑纸,市场布放在食品加工销售柜台,餐饮和宾馆布放在操作间和餐厅,医院布放在病房,居民区在各户的厨房,晚放晨收。

每个标准间(约15m2)放置1张,居民每户厨房放置1张。

2结果

2.1蚊密度监测2009-2011年监测共捕获成蚊7种3025只,平均蚊密度1.22只/灯.小时,以2009年最高,为1.41只/灯.小时,2010年最低(1.00只/灯.小时),不同年度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98,P>

0.05)(表1)。

蚊密度在4月以后逐月攀升,7-8月达全年最高峰,9月以后逐渐下降。

农户周边牲畜棚蚊密度明显高于其它场所,差异具统计学意义(F=18.964,P<

0.001)(表2)。

各年度捕获的蚊种均以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其次为中华按蚊和骚扰阿蚊,分别占捕获总数的34.12%、18.05%、18.02%,除2009年捕获成蚊7种外,其余2年捕获成蚊5种(表3)。

表12009-2011年不同年度(月)蚊密度监测结果/只•灯-1•小时-1

年度

月份

年平均

3

4

5

6

7

8

9

10

2009

0.10

0.98

1.21

1.78

2.42

2.58

1.63

0.60

1.41

2010

0.09

0.08

0.59

1.47

1.85

2.13

1.31

0.48

1.00

2011

0.12

0.77

2.10

2.32

2.02

1.40

1.10

0.23

1.26

F=0.498,P>

0.05

表22009-2011年不同场所“四害”密度监测结果

蚊密度/只·

灯-1·

小时-1

蝇密度/只·

笼-1

鼠密度/%

蟑螂密度/只·

张-1

居民区

公园

医院

农户

牲畜棚

餐饮外环境

农贸市场

绿化带

特殊场所

餐饮行业

宾馆

1.01

1.12

0.65

2.03

2.25

2.61

1.78

1.71

1.62

1.76

3.51

0.67

1.05

0.92

0.86

0.88

0.44

0.6

0.98

0.45

1.36

1.63

3.2

1.95

1.8

1.77

0.7

2.81

0.51

1.02

0.89

0.41

0.68

1.94

4.4

2.8

2.4

0.43

0.69

0.38

0.71

0.9

0.74

0.61

0.47

表32009-2011年监测蚊、蝇种类构成情况

蚊种构成/只

蝇种构成/只

致倦库蚊

中华按蚊

白纹伊蚊

骚扰阿蚊

三带喙库蚊

微小按蚊

嗜人按蚊

合计

家蝇

巨尾阿丽蝇

丝光绿蝇

棕尾别麻蝇

铜绿蝇

大头金蝇

市蝇

厩腐蝇

亮绿蝇

449

297

163

320

194

31

40

1494

56

14

15

13

25

21

11

170

327

167

162

110

928

38

27

22

18

12

2

168

256

82

62

63

140

603

16

30

135

1032

546

387

545

444

3025

52

45

73

34

33

49

473

2.2蝇密度监测2009-2011年监测共捕获成蝇9种473只,平均蝇密度2.41只/笼,以2011年最高为3.33只/笼,2009年最低为1.93只/笼,不同年度蝇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13,P>

0.05)(表4)。

蝇密度总体从监测月开始呈逐月递增趋势,全年高峰出现在7-9月间,10月份开始下降,但2009年为探讨糖醋诱饵与鲜鱼内脏诱蝇效果,6月使用糖醋诱饵,蝇密度为0.62只/笼,处于全年次低水平,结果表明糖醋诱饵诱蝇效果明显低于鲜鱼内脏。

蝇密度分布以居民区最高,其次为餐饮外环境,不同场所蝇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045,P>

0.05)(表2)。

2009-2011年捕获的蝇种以家蝇为优势蝇种,占捕获总数的23.26%,其次为铜绿蝇,占捕获总数的16.70%,除2010年捕获成蝇9种外,其余2年捕获成蝇8种(表3)。

表42009-2011年不同年度(月)蝇密度监测结果/只·

月份

1.30

1.82

0.62

2.92

3.14

3.16

2.00

1.93

0.40

1.36

2.56

3.45

3.09

1.90

1.98

4.00

5.60

8.40

5.00

1.60

3.33

注:

F=1.413,P>

2.3鼠密度监测2009-2011年监测共捕获鼠类5种147只,平均捕获率(密度)为1.27%,以2009年最高为1.98%,2011年最低为0.50%,不同年度鼠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531,P<

0.001)(表5)。

其季节消长总体与全市灭鼠运动的开展时间有关,即灭鼠前呈逐月上升趋势,灭鼠后呈逐月下降趋势。

从表2可见鼠密度以城市周边农户最高为2.34%,特殊场所最低为0.52%,不同场所鼠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22,P>

0.05)。

各年度捕获的鼠种均以四川短尾鼩为优势鼠种,占捕获总数的36.05%,黄胸鼠次之,占捕获总数的25.17%(表6)。

表52009-2011年不同年度(月)鼠密度监测结果/%

月份

1

0.70

1.02

1.45

2.12

2.20

2.50

1.52

2.98

3.88

1.75

0.69

1.38

1.04

1.72

2.06

2.43

2.77

1.33

0.17

0.34

0.51

0.68

0.84

0.86

0.52

0.50

F=14.531,P<

0.001

表62009-2011年监测鼠类、蟑螂构成情况

鼠类构成/只

蟑螂构成/只

四川短尾鼩

小家鼠

黄胸鼠

褐家鼠

黑线姬鼠

德国小蠊

黑胸大蠊

美洲大蠊

澳洲大蠊

20

66

337

139

95

88

659

46

318

142

622

35

248

209

509

53

37

23

147

903

510

289

1790

2.4蟑螂密度监测2009-2011年监测共捕获蟑螂4种1790只,平均密度为0.78只/张,以2009年最高为0.83只/张,2011年最低为0.69只/张,不同年度蟑螂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65,P>

0.05)(表7)。

蟑螂密度总体从监测月开始呈逐月上升趋势,全年高峰出现在8-9月间,10月份开始下降。

表2可见不同场所分布以餐饮行业蟑螂密度最高为0.93只/张,居民区次之为0.90只/张,医院最低,为0.44只/张,差异具统计学意义(F=8.919,P<

0.05)。

由表6可见,各年度捕获的蟑螂均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黑胸大蠊次之,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0.45%、28.49%,除2009年捕获蟑螂4种外,其余2年捕获蟑螂3种。

表72009-2011年不同年度(月)蟑螂密度监测结果/只·

0.22

0.78

0.96

1.20

1.56

0.95

0.83

0.15

0.41

0.80

0.92

1.43

1.71

0.47

0.81

0.36

0.61

0.79

0.97

0.63

1.19

F=0.265,P>

3讨论

2009-2011年绵竹市监测发现的蚊种7种,它们是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有研究表明三带喙库蚊是我国新发传染病——西尼罗河病毒病的潜在蚊媒,应加以高度重视[1]。

发现的蚊种中以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成蚊活动频繁期在6-9月,7-8月达全年最高峰,不同场所蚊密度不同。

影响蚊种及季节消长的因素主要有孳生场所的种类和数量、温度、湿度、降雨量以及人为的防制措施[2]。

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蚊虫孳生地广泛,故蚊虫数量和种类较多。

因此,必须加强对蚊虫孳生地的综合治理,降低蚊密度,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蚊媒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蝇的活动特点为20℃以上才比较活跃,30~35℃最为活跃。

2009-2011年监测发现的蝇种9种,家蝇为优势蝇种,平均蝇密度2.41只/笼,不同年度不同场所蝇密度差异不显著。

季节消长规律可见随气温逐渐升高蝇密度呈逐月递增趋势,全年高峰出现在7-9月间,与有关报道的常见蝇种高峰期多集中在5-6月和8-9月,7月密度相对较低[3]有所不同,可能与各地气候条件差异有关。

因此,掌握蝇季节消长规律便于“因时制宜”地采取消杀措施,降低蝇密度。

2009-2011年监测捕获鼠类5种,平均捕获率为1.27%,四川短尾鼩为优势鼠种,不同年度鼠密度差异显著,但不同场所鼠密度差异不显著,季节消长规律不明显,与鼠类的繁殖能力特别强,家栖鼠受环境的影响较少,一年四季均可产仔及全市灭鼠运动的开展时间和力度有关。

因此,鼠类防制应提倡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策略,另外,灭鼠工作必须要大面积联合行动,科学地选用化学灭鼠药[4]。

2009-2011年监测发现的蟑螂4种,由于德国小蠊繁殖能力惊人、扩散速度快、适应能力强,故为其优势种。

蟑螂的消长除受温湿度影响外,食物来源对其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其最适生存温度为25~28℃。

监测结果平均密度为0.78只/张,不同年度蟑螂密度差异不显著,季节高峰出现在8-9月间,餐饮行业蟑螂密度高于其它场所。

因此,蟑螂的综合治理应以其生态学特性为基础,并根据其分布特点,以餐饮业、居民生活区等为重点防制对象,采取有针对性地环境与化学防制相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降低蟑螂危害。

病媒生物是多种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绵竹市遭受“5.12”大地震后加大了消杀力度,近3年监测结果表明蚊、蝇、鼠、蟑螂密度和种群分布无明显变化,蚊、蝇、蟑螂季节消长规律与温、湿度及降水量关系密切,而鼠的季节消长受环境影响较小。

因此,应继续加强监测,根据其消长规律及分布特点,采取以环境治理和消杀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制策略,但应做到科学合理选择消杀灭药物,将蚊、蝇、鼠、蟑螂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水平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4参考文献

[1]魏荣,王志亮,李其平.在中国可以传播西尼罗河病毒的蚊虫种类[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4,15

(1):

65.

[2]易彬樘,张治英,徐德忠,等.气象因素对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影响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

(2):

129.

[3]张庆,冷培恩,徐劲秋,等.上海地区常见蝇种季节消长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0,11(6):

423-424.

[4]林立丰.卫生害虫与鼠类及其防制[M].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2001,113-140.

(收稿日期:

2012-12-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