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6170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多个,呈树枝状突起,内含尼氏体。

突起(胞质内许多被染成深蓝色的小块)

轴突:

每个神经元只有1个轴突,轴突从胞体发出的部位呈圆锥形隆起,着色较浅,称轴丘,没有尼氏体。

4、骨骼肌平铺片制作

取猪横隔肌剪成小块,用纯甘油浸泡3-4天,待用。

取猪横隔肌一小块,用解剖针将肌纤维分离,放到载玻片上,滴上一滴醋酸,在显微镜下观查。

肌原纤维表面有肌膜,是多核细胞,呈细丝状。

每条肌原纤维有明暗相间的横纹,而且明暗横纹皆整齐地排列在同一水平上,所以整个肌纤维显示出明暗相间的带。

【实验一】作业:

1.绘图说明蟾蜍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在平铺片上的形态。

2.绘图说明蟾蜍疏松结缔组织的纤维在平铺片上的形态特征及其细胞形态。

3.绘图说明骨骼肌的结构特点。

4.绘图说明多极神经元的形态特征。

 

补充知识:

单毁髓、双毁髓蛙的制备

※单毁髓——只刺毁蛙的脑,保留完好的脊髓,就是脊蛙。

※双毁髓——刺毁蛙的脑和脊髓。

1.左手握蛙,背部向上,用食指下压其头部前端,使头前俯,中指抵住其胸部,拇指按其背部,使头与脊柱相连处凸起。

右手持毁髓针自两眼之间沿中线向后端触划,当触到一凹陷处即枕骨后凹。

2.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再将针尖从枕骨大孔向前刺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捣毁脑组织。

如针确在颅腔内,则可感到针触及颅骨(图16-1)。

3.将针退回至枕骨大孔,然后针尖转向后方与脊柱平行插入椎管,一边伸入,一边旋转毁髓针以毁髓。

当蛙四肢僵直而后又松软下垂时,即表明脑和脊髓完全破坏。

如动物仍表现四肢肌肉紧张或活动自如,则必须重新毁髓。

4.拔出毁髓针,用一小干棉球将针孔堵住,以止其出血。

图:

枕骨大孔的位置

实验二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必做)

一、目的要求

1.学习捣毁蛙脑和脊髓的方法。

2.熟悉制备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方法,为后面的实验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

  蛙或两栖类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及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近似,而且其离体组织需要的生活条件非常简单,易于控制和掌握。

因此在生理学实验中,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是研究神经肌肉生理最常用的对象,经常用来研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肌肉收缩的特点、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等。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

  实验对象:

蟾蜍或蛙

实验器材:

蛙类手术器械一套(金属探针1根,粗剪刀,尖头镊子、眼科镊子各1把,玻璃分针2根),蛙板1块,培养皿,滴管,废物缸、锌铜弓,丝线,棉花;

任氏液。

四、实验步骤(见课本)

 

五、实验要求与注意事项

  1.熟悉蟾蜍手术器械的使用,了解蟾蜍腿部的局部解剖及坐骨神经的走行。

  2.避免损伤蟾蜍背部的腺体(尤其是眼后的大腺体),防止其分泌物溅入眼内或污染标本。

  3.勿剪破蟾蜍内脏,并及时清洗手及用过的器械;

已剥去皮肤的组织应避免接触蟾蜍皮肤或其他不洁物;

以防标本被污染。

  4.游离神经、肌肉时不可过度牵拉,应避免用手指、金属器械接触或夹持标本的神经肌肉部分,更不能用自来水冲洗标本。

  5.制备过程中应经常向标本上滴任氏液,防止神经因干燥而失去正常兴奋性。

标本制成后须放在任氏液中浸泡数分钟,使标本兴奋性稳定。

6.移动制备好的标本时,先将游离的神经搭在腓肠肌上,再用双手分别提拿跟键和股骨断端,防止神经受力过重。

7.检查标本的兴奋性:

用被任氏液浸湿的锌铜弓接触坐骨神经,如腓肠肌迅速收缩,则表示标本的兴奋性良好,可供有关神经肌肉生理实验用。

六、分析与思考

  1.通过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你对生理学实验有何感想?

  2.损毁脑和脊髓后的蟾蜍有何表现?

若破坏脊髓不彻底,蟾蜍的四肢会有什么表现?

为什么?

  3.为什么在本实验中应经常给标本滴加任氏液?

  4.锌铜弓为何能用来检查标本的兴奋性?

若无锌铜弓,能否用其他方法来检查标本的兴奋性?

※七、注意事项

1.制备标本过程中,要不断滴加任氏液,以防标本干燥,丧失正常生理活性。

2.已剥离皮肤的组织避免接触皮肤毒液或其他不洁物,也不要用水冲洗,以

免影响组织机能。

3.分离神经时,一定要用玻璃分针。

不得用手指或金属器械接触或夹持标本

的神经肌肉部分,以免造成损伤。

4.分离神经时,一定要把周围结缔组织剥离于净。

5.实验要迅速,以免时间过长影响标本活性(兴奋性)。

八、作业:

1.制备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时,如何保持标本的机能正常?

2.锌铜弓刺激检测标本活性的原理是什么?

实验三反射弧的分析与反射时的测定(必做)

一、实验目的

观察某些脊髓反射,学习测定反射时的方法,分析反射弧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完整性与反射活动之间的关系。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称为反射。

反射过程中生物信号经反射弧传递需要一定时间,从刺激开始至反射出现所需的时间为反射时,即兴奋通过反射弧而引起外周效应所需要的时间。

反射时可通过简单的方法初步测定。

同时,反射只有在反射弧结构和功能完整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若组成反射弧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中的任何一部分受到破坏,反射均不会发生。

   实验对象:

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蛙类手术器械一套,蛙板,玻璃板,铁支架,肌夹,双凹夹,刺激电极,培养皿,滴管,线,干棉球,秒表;

药品:

任氏液,0.3﹪、0.5﹪稀硫酸,食盐结晶颗粒纸,普鲁卡因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制备脊蟾蜍取蟾蜍一只,用纱布裹紧蟾蜍的上下肢和躯干,露出头部。

用剪刀开口的一侧伸入蟾蜍口裂根部,另一侧置于背部,齐鼓膜后缘剪去动物的头部,保留下颌和脊髓,即成脊蟾蜍。

用棉球作创口止血。

  2.固定用肌夹固定蟾蜍下领,将其悬挂在铁支架上。

  3.仪器调试打开计算机,进入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操作界面,选择输入信号→1通道→肌电信号。

调整刺激参数为:

波宽1ms,强度3-6V,频率50-70Hz,连续单刺激。

  

4.观察项目

  

(1)反射时测定:

将蟾蜍右下肢的趾尖浸入稀硫酸液中,同时开动秒表记录从浸入至肢体反射的时间。

反射发生后用清水反复洗去皮肤上的稀硫酸,用棉球擦去清水。

重复测定三次,求时间平均值,此值即为反射时。

(2)反射弧的分析:

①在右下踝关节上方作一环行皮肤切口,将趾部皮肤剥去,再用硫酸分别刺激左右两侧趾尖,观察两侧肢体各有何反应。

②剪开左侧大腿内侧皮肤,在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找出坐骨神经,游离1cm后做双结扎,并在两结扎线中间剪断神经,再用稀硫酸刺激该侧脚趾,观察反应如何。

③启动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电刺激器,以重复电刺激坐骨神经中枢端观察同侧和对侧肢体的反应有何不同。

④用金属探针破坏脊髓后,重复步骤③,观察反应。

⑤重复电刺激坐骨神经外周端,观察同侧反应。

⑥直接电刺激左侧腓肠肌,观察反应如何。

1.制备脊蛙时,颅脑离断的部位要适当,太高因保留部分脑组织而可能出现自主活动,太低又可能影响反射的产生。

2.剥掉趾部皮肤时,一定注意趾尖不要残留皮肤,否则刺激仍能引起反射。

3.每次用稀硫酸刺激时,浸入部位应限于趾尖,浸泡范围也应一致,切勿浸入太多;

而且浸入时间最长不超过10秒。

4.每次用硫酸刺激后,均应迅速用水洗去蛙趾皮肤上的硫酸,以免皮肤受伤。

洗后应沾干水渍,防止再刺激时硫酸被稀释。

1.记录:

脊蛙的反射时

刺激

部位

项目

结果(s)

平均值

(s)

1

2

3

0.3%硫酸

右后肢最长趾

屈反射

0.5%硫酸

蛙背部

搔趴反射

4

蛙腹部

5

1%硫酸

2.剥净长趾上的皮肤后用硫酸刺激去皮的长趾反射现象?

(有没有)

3.分离出坐骨神经后,在细棉条上滴普鲁卡因溶液后用硫酸刺激有皮肤的趾

(有没有)反射现象?

4.取浸有硫酸溶液的滤纸片贴于蛙的腹部(有没有)擦或抓反

射的现象?

结论:

6.思考题:

1.反射弧由哪几部分组成?

分别起什么作用?

2.反射的生理意义及种类有哪些?

3.反射时的长短与哪些体内外因素有关?

4.右侧坐骨神经被剪断后,动物的反射活动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是损伤了反射弧的哪一部分?

5.剥去趾关节以下皮肤后,不再出现原有的反射活动,为什么?

实验四蛙心起搏点的观察与分析(选做)

1.学习暴露蛙心脏的方法,熟悉蛙心脏结构。

2.观察心脏各部分活动情况及搏动的先后次序。

3.通过结扎阻断静脉窦与心房之间、心房与心室之间兴奋的传导,观察分析蛙心节律性活动的起源,以及正常心脏的传导系统在心搏活动中的作用。

心脏活动具有自律性,但各部分的自律性高低不同。

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

其每次兴奋依次激动心房、心室,引起心脏各部分的顺序活动。

正常生理情况下窦房结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的自律细胞称为潜在起搏点,当窦房结的兴奋传导受阻时,潜在起搏点可取代窦房结引发心房或心室活动。

两栖类动物的心脏起搏点称静脉窦。

 实验对象:

蛙类手术器械一套,蛙板,玻璃板,蛙腿夹,滴管,细线,秒表;

还需盛有约40℃温水的小试管,盛0℃冰水的小试管。

1.暴露心脏

(1)将双毁髓蛙背位置蜡盘中,展开四肢,用大头针于腕部钉入,以将蛙固定在蜡盘中。

★为什么用双毁髓蛙进行心搏起源的分析?

(2)左手持镊提起胸骨后方腹部皮肤,右手持剪剪开一小口,然后将剪刀由切口处伸入皮下,向左右两侧锁骨的外侧方向剪开皮肤,并向头端掀开皮肤。

(3)再用镊子提起胸骨后方的腹肌,用金冠剪在腹肌上剪一小口后,沿皮肤切口方向剪开胸壁,★剪时剪刀尖紧贴胸壁,以免损伤内脏和血管,剪断左右乌喙骨和锁骨,剪去胸壁,使创口成1个倒三角形,此时可见到心脏在心腔内搏动。

(4)左手持眼科镊提起半透明围心膜,右手用眼科剪剪开围心膜,暴露心脏。

★实验中应不时用任氏液保持心脏湿润。

2.观察心蛙心结构如图16-2,从心脏腹面识别静脉窦、心房、心室,然后用玻璃分针将心尖翻向头端,再从背面辨认。

可见心房与静脉窦之间有一半月形白线,即窦房沟。

用眼科镊子在主动脉干下穿线备用。

3.观察心搏过程

观察静脉窦、心房和心室收缩的顺序,并用秒表记录心搏频率。

★注意心室收缩时容积和颜色的变化。

4.不同温度刺激蛙心各部位

用盛有约40℃温水的小试管底部分别接触心房、心室和静脉窦1min,重复3次并记录每次温度刺激时心脏各部位的搏动频率。

换用盛冰水的小试管,重复上述试验并记录。

★小试管底部接触所刺激部位时,不能接触到心脏其他部位,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心脏何部位的搏动为心搏的起源。

5.斯氏第一结扎:

用玻璃分针将心尖翻向头端,将预先穿入的线沿窦房沟进行结扎,阻断静脉窦和心房之间的兴奋传导(斯氏第一结扎),观察心房、静脉窦活动情况。

  待心房、心室恢复跳动后,分别计数静脉窦、心房、心室跳动频率。

6.斯氏第二结扎:

在心房、心室的交界处(房室沟)做斯氏第二结扎,观察心房、心室活动变化情况。

待心室恢复跳动后,分别计数静脉窦、心房、心室跳动的频率,填入表格。

表心脏各部分活动频率的观察

实验条件

静脉窦(次/min)

心房(次/min)

心室(次/min)

结扎前状态

斯氏第一结扎

斯氏第二结扎

五、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1.剪胸骨和胸壁时,伸入胸腔的剪刀要紧贴胸壁,以免损伤心脏和血管。

2.倒三角形创口不要太大,尽量不要暴露肺和肝脏。

3.提起和剪开心包膜时要细心,避免损伤心脏。

4.斯氏第一结扎后,若心房和心室迟迟不能恢复搏动,可做斯氏第二结扎加速其恢复。

而每次结扎不宜扎得过紧过死,以能阻断兴奋传导为宜。

 5.实验中经常滴加任氏液,使心脏保持湿润。

1.为什么用双毁髓蛙进行心搏起源的分析?

 2.正常情况下,静脉窦、心房、心室的节律性有何不同?

为什么?

3.比较第一、第二斯氏结扎后心房、心室停搏时间的长短,并分析其原因。

  4.第一斯氏结扎后和第二斯氏结扎后的心室搏动频率是否相同?

实验五蛙类肠系膜微循环的观察(必做)

  通过观察蟾蜍肠系膜中不同血管内的血流状况,了解微循环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血流的特点。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经毛细血管网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七部分组成。

在组织较薄的部位,借助于显微镜很容易观察到其中血液的流动情况:

小动脉、微动脉管壁厚,内径小,血流速度快,有轴流现象(血细胞在血管中

央流动),血流方向是从主干向分支;

小静脉、微静脉管壁薄,内径大,血流速度慢,无轴流现象,血流方向是从分支向主干汇合;

毛细血管因受管径限制,仅允许血细胞单个通过,故在显微镜下能清晰地看到血细胞流动的情况。

实验对象:

蟾蜍或蛙(肠系膜、舌及后肢足蹼等部位的组织较薄,适于用来制备微循环观察标本)

蛙类手术器械一套,蛙板,玻璃板,橡皮泥,大头针,显微镜,1ml注射器,滴管;

20﹪氨基甲酸乙酯,任氏液。

  1.蛙肠系膜标本的制备

(1)取蛙1只,称重后于其皮下淋巴窦注人20%氨基甲酸乙酯(2-3mg/g体重),约10-15min,动物即进入麻醉状态。

(2)将已麻醉的蛙背位固定于蛙板上,使其身体左侧紧靠蛙板上的小孔。

用镊子轻轻提起左侧腹壁,★不要将内脏也夹起。

再用剪刀在腹壁上剪一长约1cm的纵向切口。

轻轻拉出小肠拌,将肠系膜展开过蛙板上的小孔,并用大头针固定在蛙板上。

★小肠拌不能绷得太紧,以免拉破肠系膜或阻断血流,另需要适量任氏液润湿肠系膜,以免干燥,影响血液循环。

2.若用蛙舌或足蹼作观察标本,则用大头针将麻醉的蛙固定在蛙板上,使其鼻端离板孔0.5cm,拖出舌头,拉紧过孔,并用大头针将舌缘固定在蛙板孔的周缘;

或将蛙两足趾展开,使趾蹼过孔,用大头针固定。

3.观察

将标本置低倍镜下观察。

可见有许多纵横交错粗细不等的血管。

根据血管的粗细和分支情况、血流方向和血流特征,可区别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1)动脉血流的观察在镜下移动标本直到发现一段较粗血管内的血液流向2分支血管,这段血管就是小动脉。

注意观察管中血流速度快,不均匀,有搏动,有轴流现象(血细胞在血管中央流动)。

(2)静脉血流的观察移动标本真到发现血流由2支血管汇人1支血管,这2个分支血管就是小静脉,观察管内血流有无搏动和轴流现象,比较动脉和静脉内血流的速度。

(3)毛细血管血流的观察寻找管径最小、透明、近乎无色的血管即毛细血管。

在高倍镜下可见一串串红细胞以单个排列形式在管内移动,或红细胞断断续续地单个移动。

血流速度如何?

有无搏动?

★三类血管的形态和血流特点与其生理功能有何联系?

4.血管对药物的反应

(1)滴加几滴0.01%去甲肾上腺素于肠系膜上,持续观察各血管管径及血流的变化。

出现变化后立即用任氏液冲洗。

(2)待血流恢复正常后,再滴加几滴0.01%组织胺于肠系膜上,观察血管及血流的变化。

若用蛙蹼作为观察标本,则难以观蔡血管对药物的反应。

五、作业:

比较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壁的结构特点有哪些不同?

血管名称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血管简图

管壁特点

血流速度

分布部位

生理功能

六、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1.掌握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流特点。

  2.手术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出血。

  3.用大头针固定时,不能将肠系膜绷得太紧,以免损伤肠系膜或妨碍血流。

  4.为防止肠系膜干燥,应经常滴加任氏液保持湿润。

七、分析与思考

  1.何谓微循环?

  2.微循环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其功能如何?

3.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血流方式有何区别?

实验六血涂片的观察和ABO血型的鉴定(必做)

1.学习人血涂片的制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

2.学习ABO血型的鉴定方法,观察红细胞的凝集现象。

3.掌握ABO血型鉴定的原理,认识血型鉴定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

血型是血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在ABO血型系统中,根据红细胞膜上所含凝集原(A、B凝集原)的种类和有无,将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O型四种类型。

在人类血清中含有与上述凝集原相对应的天然凝集素(抗A、抗B凝集素)。

当凝集原与其相对应的凝集素相遇时将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即红细胞彼此聚集在一起,成为肉眼可见的细胞团。

因此,将受试者的红细胞分别加入已知的标准A型血清(含抗B凝集素)与标准B型血清(含抗A凝集素)中,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即可判定红细胞膜上有无A或(和)B凝集原,从而鉴定受试者的血型。

消毒注射器,一次性采血针,玻棒,双凹玻片,试管,显微镜,离心机,棉球;

标准A型和B型血清,75﹪酒精,2﹪碘酒,生理盐水。

  1.血细胞自制涂片

(1)采血:

用酒精棉球将手指消毒、采血。

(2)涂片:

沾1滴血于一干净载玻片的右端,另用一载玻片作为推片之用,将此推片的末端斜置于第一块载玻片上的血滴的左缘,成30°

-40°

角度。

将推片稍向后退,使之与血滴接触,这样,血液即向推片末端的两边伸展,并在两载玻片之间的斜角中充满。

此时把推片向前推动,血液随推片而行,就成了血涂片。

(3)染色:

用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液染色5分钟后,滴加蒸馏水稀释,继续染3分钟,冲洗待干,观察。

(4)观察内容

红细胞:

数量多,小而圆,无胞核,圆盘状,浅红色,中央部分着色比周围浅。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数目多,细胞球形,胞质内含细小而且分布均匀的浅紫

红色的中性颗粒,胞核紫色,一般胞核分2-5叶,多为3叶。

嗜酸性粒细胞:

数目较少,胞质中嗜酸性颗粒被染成红色,核紫色。

嗜碱性粒细胞:

数目较少,胞质和核均被染成紫色,胞核S形或不规则形。

淋巴细胞:

数目多,和红细胞差不多大,或稍大,胞核圆形占细胞体积的大部分,胞质少,被染成天蓝色。

单核细胞:

形体最大,胞核呈肾形或马蹄形,胞质浅灰蓝色。

血小板:

不规则小体,分布在红细胞之间,血小板周围部分为浅蓝色。

2.ABO血型鉴定(玻片法)

1)取一干净载玻片,用玻璃铅笔在玻片左上角写A,右上角写B,中间写受检者姓名;

在A侧加一滴A型标准血清,B侧加一滴B型标准血清。

(注明A、B)

2)用2﹪碘酒、75﹪酒精棉球依次消毒耳垂或指端皮肤,以消毒采血针刺破皮肤。

弃去第一滴血,然后用洁净玻棒的一端蘸血并与A型血清相混匀,再用玻棒另一端蘸血与B型血清相混匀。

3)室温放置5-10分钟,观察是否有凝集现象。

(根据凝集现象谨慎判定血型)

  1.用牙签将血液与标准血清混匀时,谨防两种血清接触。

  2.最好使用一次性采血针,一人一针,不能混用。

  3.肉眼看不清凝集现象时,应在显微镜下观察。

  4.制备红细胞悬液不宜太浓,否则易发生红细胞叠连而聚集。

1.根据血涂片观察结果,分别描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

2.试述ABO血型分型的依据及其与输血的关系。

3.你的血型是何型,可给哪些血型的人输血?

你可接受哪些血型的血,是大量还是少量?

4.交叉配血试验有什么重要意义?

  5.红细胞凝集现象与红细胞叠连、血液凝固有何本质的区别?

  6.哪些方面可影响本实验的准确性?

7.某同学的血液跟A型标准血清发生凝集反应,但其血清遇A型血却不发生凝集反应。

问:

该同学的血型是哪一种?

8.已知甲、乙、丙、丁四人中,只有甲、乙的血与B型标准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又知在紧急情况下,甲只能接受丁的血。

甲、乙、丙、丁各是什么血型?

9.有一对夫妇,父亲的血型为A型,母亲的血型为B型,其儿子却是O型,请问这个儿子是不是这对夫妇所生的?

说明理由。

实验七 视野测定(必做)

  学习利用视野计测定视野的方法,测定正常人的白、红、黄、绿各色视野。

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由于受面部结构和各类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中的分布情况的影响,在同一光照条件下,正常人的视野鼻侧和上方视野较小,颞侧与下方视野较大。

在相同亮度下,各种颜色的视野也不一致。

白色视野最大,黄色、蓝色次之,红色再次之、绿色视野最小。

视野计,各色(白红黄绿)视标,视野图纸,彩色铅笔。

  1.熟悉视野计的构造:

视野计是一个安装在支架上的半圆形的金属弧,可绕水平轴做360o旋转。

在弧上标有角度(即半圆弧形各点与圆心连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