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1724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落的结构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

四、群落的物种组成

观察(书72页展示我国武夷山森林群落和新疆北部常绿针叶林群落两幅图片)并比较图中两种群落的不同之处。

1:

提问:

两个群落的物种组成怎样?

2:

衡量指标:

既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

规律:

不同群落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

丰富度也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

综合理解就是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越,反之则越少。

【例3】下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动物数量易变程度及冬眠动物比例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趋势。

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①

五、种间关系(重点、难点)

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1、竞争

①概念:

等。

②特点:

③实例:

★竞争实力相当时相互抑制

(牛与羊)

生物A

生物B

时间

生物数量

★竞争实力悬殊时

(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④数学坐标图

⑤从能量或物质关系来分析,如下图

C

B

A

竞争

C代表共同的生活条件

2、捕食

被捕食者

捕食者

3、寄生

寄生生物

寄主

④数学坐标图

体内

体表

4、互利共生

彼此有利,彼此依赖

④数学坐标图:

【例4】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

解析:

苗与草之间竞争资源,相互抑制,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关系,故选A

【例5】唯一能为丝兰传粉的丝兰蛾,以丝兰的花蜜为食,雌蛾只有把卵产在丝兰子房内,幼虫才能发育。

丝兰蛾与丝兰的关系()

A.共生 

 

B.竞争C.寄生 

 

D.捕食

【例6】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

当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内部而变为菌核,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表皮;

至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头、口部长出子座,形似直立的小草。

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为()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例7】.以下三图分别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例8】:

下图所示为下面4组生物:

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B.大小两种草履虫;

C.狐与兔;

D.细菌与噬菌体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

请据图回答:

(1)判断A~D4组生物对应曲线:

A._____,B._____,C._____,D._____。

(2)造成图中②现象的原因是:

(3)图④与②所示关系结果不同是因为。

(4)若4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

小结:

种间关系辨析

(1)寄生与共生的区别

相同的是两者都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不同的是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而寄生的两种生物,对寄生者来说,当然是有利的,但对寄主来说,则是有害的。

(2)寄生与捕食的区别

寄生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从而对寄生造成危害。

寄生者在寄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寄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寄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而不是吃掉整个寄主或寄主的某一部分,如果是吃掉整个寄主或寄主的某一部分,那就不是寄生关系,而是捕食关系了。

(3)规律方法

①两条曲线“同升同降”为互利共生关系。

②两条曲线“交替消长”,则可能为竞争关系或捕食关系。

若两曲线的最高点相同为竞争关系,不同则为捕食关系。

③两曲线“一升一降”,则为寄生关系或竞争关系。

但竞争关系会导致物种灭绝,即下降曲线能降到零,而寄生关系一般不会淘汰物种。

六、群落的空间结构(重点)

群落的垂直结构

在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

植物的垂直结构(书74页,图4-11)

成因:

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的利用有关;

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这主要是受的制约。

意义:

(2):

动物的垂直结构(书74页,图4-12)

与等有关系,即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

群落的水平结构(书75页,图4-13)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的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最大特征)

【例9】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

A.有效避免竞争 

B.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 

 

 

D.以上都正确

【例10】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A.生长一致的稻田不存在垂直结构B.高山长草,低处长大树的现象是垂直结构

 C.只要有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程度的垂直结构D.沙漠上只有极少的生物,不构成生物群落

【例11】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木

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

(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它反映了动物、植物都具有现象。

(2)栎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别的差异主要与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

(3)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鸟类之间的。

七、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重点)

实验原理

(1)土壤中有无数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对动植物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进行这类研究中,常用取样器(采集罐、吸虫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①记名计算法:

即在一定的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这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②目测估计法:

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

“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探究问题:

可依据自己的兴趣,并考虑可行性,经小组讨论后,确定要探究的问题。

实验流程

(1)准备:

选取调查地点,准备取样器等实验工具

①制作。

因为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与进行调查,常采用利用取样以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②记录。

记录调查地点的和的主要情况。

(2)取样:

选择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品,并标明取样地点与时间等

选择取样地点,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几乎齐平,用花铲将罐内的土连同罐子一起托出,将罐子中的土倒入中,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和等。

(3)采集体形较大的动物:

①用诱虫器;

②简易法:

放在瓷盆内,挑选动物。

采集体形较小的动物:

可以用采集。

(4)观察和分类

①可借助有关的动物图鉴查明小动物的名称,并分类。

②观察:

体形大,直接识别;

体形小,。

(5)统计和分析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

二是。

4:

分析讨论:

①土壤中的生物能否被全部找出来?

为什么?

②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程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

5:

得出结论:

6:

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种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可让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避免结果偏差较大。

(6)动物类群因所取地段不同,可能差异较大。

(7)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同时注意安全。

【例12】:

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