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618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在天晴了的时候同步练习题2 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作者用、的修辞手法,写了雨后的、、、三个典型事物,描绘了雨后小径的。

八、用序号把下列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小英子想:

外婆喜欢花,让我摘一朵最好看的花儿送给她吧。

()小英子在山坡上走,看见路边有许多美丽的花,

()外婆的生日快到了,妈妈叫小英子送一篮水果去。

()小英子拎着水果,向山北走去。

()来到外婆家,小英子把水果放下,把摘的花送给了外婆。

八、下面句子中没用运用拟人手法的是()

A、炫耀着新绿的小草,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B、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C、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D、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十、同音字。

mu羡(   )  坟()日(   )  夜(    )

shao望()()息介()

xuan()耀()丽()风

Kuang画()眼()情()

Tiao()件()节

Xie威()和()同心()力()手

十一、默写《在天晴了的时候》。

 

二、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

2.课外阅读。

竹子

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

竹皮可编织竹器;

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

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

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

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

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为画家所描绘,为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途出发,表现了“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2)短文重点写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

请你用波浪线画出表现竹子生命力顽强的语句;

用横线画出作者由竹子引发联想的语句。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________的文章。

(4)“息”字的解释有:

A.呼吸时进出的气。

B.停止。

C.消息。

D.利钱;

利息。

短文中的“息息相关”的“息”应选________解释;

“自强不息”的“息”应选__________解释。

(5)将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6)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请判断。

①这段文字写了竹子的用途和品格。

________

②“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菊。

③短文把翠竹比作绿色的宝矿,用来说明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泛。

【答案】

(1)竹竿;

竹皮;

竹沥;

竹茹;

竹笋

(2)春雨一过……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是这种精神吗?

(3)借物喻人

(4)A;

B

(5)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6)正确;

错误;

正确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2)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在原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出一个新形象。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借物喻人的文章。

(4)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5)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

问号改为句号;

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

第三步:

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①正确;

②错误;

“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梅。

③正确

故答案为:

⑴竹竿;

竹笋;

⑵春雨一过……确实存在的品格;

我想……是这种精神吗?

⑶借物喻人⑷A;

B;

⑸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⑹①正确;

【点评】

(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联想的把握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借物喻人写法的把握能力。

(4)一字多义是一种语言现象,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

(5)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和文化常识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

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

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________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

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

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

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

“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

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

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

”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________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________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

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选择合适的一组关联词语填到横线上。

因此…… 

只有……才……

因为…… 

无论……都……

①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________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

②当然,________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________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2)填空:

短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读书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文,理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

【答案】

(1)因此;

只有;

(2)鲁迅;

爱因斯坦;

毛姆;

跳读法;

“总分总”三步读书法;

乐读

(3)只相信书上的东西而不去实践,不如不看书。

(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①分句前后是因果关系。

故选“因此”;

②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

故选“只有……才……”;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1)因此、只有、才

(2)鲁迅、爱因斯坦、毛姆、跳读法、“总分总”三步读书法、乐读(3)只相信书上的东西而不去实践,不如不看书。

(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从前,有一对夫妻,开了一家酒铺,由于他们的酒物美价廉,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丈夫外出,妻子偷偷地在酒里掺了水,多卖了五元钱。

晚上丈夫回来,妻子得意地把自己的“秘诀”告诉了丈夫,以为会得到丈夫的夸奖。

谁知,丈夫一听,急得双脚直跳,抱着头痛苦地说:

“哎!

你把我们最值钱的东西,只五元就卖掉了!

果然,从此他们的生意一日不如一日,最后终于彻底破产。

当妻子贫困交加、奄奄一息的时候,她流着泪,悔恨地说:

“我明白了……”

(1)在文中找出与“红火”意思相近的一个词语,这个词语是:

________。

(2)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词语。

①价格便宜,货物又好。

②形容气息微弱。

(3)丈夫认为“我们最值钱的东西”是什么?

(4)给短文的结尾补上“妻子”说的话。

我明白了________。

【答案】

(1)兴隆

(2)物美价廉;

奄奄一息

(3)诚信。

(4)略

(1)红火的意思是形容旺盛、热闹。

根据意思从文中选择即可。

(2)解答本题首先理解给出的词语的解释,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即可。

(3)解答本题首先要仔细阅读语段,抓住语段中关键性的语句进行理解。

(4)补充句子:

根据上文的意思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使句子前后意思一致。

联系具体语境对句子进行补充和续写。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近义词的理解能力。

做题时要先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然后再从文中选出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意思的掌握,解答本题首先理解给出的词语的解释,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与它意思对应的词语。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做题时要先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

(4)这种类型的题,首先要仔细阅读并理解所给出的内容,再确定要补充的内容,写好之后读读是否符合文义。

5.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昐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

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

“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

”父母一脸笑意;

“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

“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

”父母一脸笑意:

“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

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

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天天。

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

我有些渐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

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

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

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

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

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

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

“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

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

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第一段中,作者说“小时候想长大”,“想长大”的内容是什么?

2.文中画“~”的一段有什么作用?

3.请从括号中选出答案填在横线上:

文中“撞人”和“吃晚饭”是(详写/略写),而照顾老奶奶却是(详写/略写)。

4.“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

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文中撞到了老奶奶后,邻家的孩子是怎么做的?

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愿意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吗?

1.希望早点进入中学,早点成为大人。

2.引出下文,为父亲不会责骂“我”,反而安慰“我”埋下了伏笔。

3.详写略写(因为“撞人”和“吃晚饭”是“我”长大的过程,所以重点描写,而前面“我”已决定去好好照顾老奶奶了,所以“照顾”可以略写)

4.长大并不仅在于年龄,更在于心理。

年龄大并不等于“长大”,年龄小也未必是没有“长大”,“长大”的标准是有责任感。

(或并不是所有已经长大成人的人都可以担当责任,但是,不管你多大,只要你能承担责任,就一定是长大了)

5.邻家的孩子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

他是一个不负责任、不讲义气的人,这样的人,我不愿意和他做朋友。

6.

1.一愕坚持

2.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恶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母亲发电报的情节作铺垫。

3.“稍微”一词写出了老妇人虽然生活拮据,但是对儿子的思念和爱盖过了其他所有,所以只是稍微犹豫了一下便还是坚持要加“妈妈想你”四个字。

“稍微”一词用得十分精辟传神。

4.本文写的是老妇人发电报的事,但作者却通过这件事感悟到了父母对于我们的爱一直都是无声、沉默的,这份爱他们不会言说,但却汹涌而规热,他们的爱就像一朵无声的花一样,沉默而惊艳,所以作者以此为题,用比喻手法,赞扬了父母之爱的平凡与伟大。

7.

局长的鱼

大海

局长突然发现自己开始苍老时,已经57岁。

局长明白,按照惯例,要不了一年,自己将退居“二线”,改任调研员。

身体看似硬朗的局长,开始有意无意,为行将退休的日子做准备。

同事们说,局长您的字漂亮,再加紧练习下,说不准退休后会成为大书法家呢!

局长嘴上笑笑,没说话。

同事们说说也就罢了,只有小黄知道,局长除了特别好吃鱼,还有个工作之外的癖好:

钓鱼。

局长从没在同事们面前提及钓鱼之事。

小黄是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处理单位的文秘工作,常常要将往来文件呈给局长审阅,少不了要去局长家里或者不是单位的地方找局长,自然如道局长的业余癖好,尤其是近半年,几次周末,小黄带着加急文件找局长时,发现他都在钓鱼。

年中,市委组织部一纸调令,将单位的经济科科长调走。

局党组将空的经济科科长位置放出,在单位宣布;

严格按照组织规定,符合晋升条件者均可报名,一律竞争上岗。

干了五年办公室副主任的小黄,大学读的是区城经济专业,有心去竟逐这个位置,却发现符合条件的同事多达六人。

在干部提拔越来越公开、公平、公正的今天,这次竞岗选拔,非过五关斩六将不了有!

报名后的小黄,想到局长的癖好,灵机一动,专门请了一天假,跑去邻市一家上档次的钓鱼商城,花5000元买了套高级钓具。

一个周末,小黄带着新买的钓具,叩开了局长家门,就是顺路给局长带了条装备。

局长有心拒绝,想了想,还是没说出来。

小黄趁热打铁,说局长,要不我陪你现在就去试下?

局长心痒痒,说也好。

就拿着新钓具,拉了小黄去了河边。

有了上好的装备,结果自然非同一般。

小黄买的钓具在大派用场,局长用它钓到一条七斤重的野生大河鲤。

当晚,局长兴奋得亲自下厨,将河鲤分不同味道烹之,与小黄在家中食鱼对饮。

几杯酒下肚,脸红耳热的局长扶着小黄肩膀,说了很多往事。

局长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吃鱼吗?

小黄说,不知道。

局长说,因为我是渔民的儿子,父辈们风里浪尖辛苦打鱼谋生,我生在船上以鱼果腹,不爱吃鱼爱吃什么?

小黄看看局长黝黑的脸庞,似懂非懂。

局长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钓鱼吗?

局长说,父辈们不赶海下水时,靠岸停歇结网补漏别无其他娱乐,我则拿根竹竿在船上钓鱼玩,我不爱钓鱼爱什么?

小黄看看局长粗壮的胳膊,点了点头。

但此时此刻,小黄迫切想打听的,是关于竞争上岗的事,但欲言又止。

局长说,人生有些东西犹如捕鱼,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光想也没用,努力了就好;

大家心里都装着盏灯,像鱼膘那么那么大的灯,真的很亮很亮呢!

局长说完,用手比画着鱼的样子。

小黄有点儿哭笑不得,但见杯盏之间局长称兄道弟不断,自己也喝了几杯后,慢慢地心就踏实了。

后来的况岗过程,经过公开演讲、面试答辩、领导评鉴、民主没评、拟任公示等环节,脱颖而出的小黄,终于经济科科长。

长嘘出一口气的小黄,手里捏着任职通知书,心里有了几分庆幸:

幸好当时买了那套钓具,羊毛出在羊身上,投入产出成了正比,看来值得啊!

不久,全市公开遴选镇区制职领导,小黄乘胜报名。

经过几轮激烈北争,再一次优胜而出,被组织推荐为某镇副镇长,即将履新上任。

小黄临行前夕,局长钓到一条大鱼,邀小黄来家吃鱼,说是为他饯行。

饭前,局长递给小黄一个信封:

谢谢你上次给我买的钓具,那套东西相当好,让我如虎添翼呢,那些鱼啊,一条接一条地上钩!

小黄接来拆开一看,立时呆了:

厚厚一沓钞票,足足有5000块啊!

就有些发蒙。

局长说,我工作到今天,虽然钱财不多,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知足安心;

我要是白拿你这套东西,弄得退休不宁,恐怕到时连鱼都钓不成!

小黄有些发颤,说,上次竞岗,局长你帮了我大忙,否则我怕是胜不了他人呢!

局长大笑:

错愕之间,局长扶了小黄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

你也是当领导的人了,今后肯定会面临很多诱惑;

今天请你来家吃鱼是想告诉你,我替你处理了初一的不正,你可要去了十五的歪风。

这人生的路漫漫啊,我希望退休后开开心心地去钓鱼,也希望你能轻轻松松来我家吃鱼。

局长言毕,忙手忙脚地将几盘鱼香扑鼻的好菜端上桌来。

躺在盘子里的蒸鱼鲜嫩无比,在灯光映照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刺得小黄眼睛发疼。

小黄举杯投箸,已是泪光迷蒙。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20期,有删节)

1.“过五关斩六将”引申自《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典故,在文中的意思是:

2.你如何理解“我替你处理了初一的不正,你可要去了十五的歪风”这句话?

3.第一次和小黄吃鱼时,局长为什么对小黄说他喜欢钓鱼和吃鱼的原因?

4.小说以“局长的鱼”为标题,十分精妙。

“鱼”是小说的线索,是局长和小黄交往的重要媒介,你认为“鱼”还有没有深层次的含义?

5.文中的局长有什么性格特点?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

1.关羽符合经济科科长职位的人选较多,小黄竞争这个岗位困难重重

2.“我”替你处理了上一次你向“我”行贿的事,并将钱还给了你,希望你以后不要受到权力的诱惑而再次犯错。

3.对小黄诉说了自己不忘初心,生活始终质朴,暗示了小黄做人要走正道,不要被贪心和权力迷失。

4.有“鱼”还指像小黄那样的人。

因为局长位高权量、很容易的来小黄那样意图走不正之路的“鱼”。

5.①清醒睿智:

别人奉承他字好,小黄给他送钓具时,他都没有得意忘形。

②质朴、知足:

保留小时候的生活习惯,对生活满足,不贪心。

③爱才惜才:

竭力喝奶粉才干的小黄走上正路。

为官清廉、正派:

不收贿赂。

8.

1.欣喜(惊喜、甜蜜)吃惊(担心、疑惑)痛心(伤心、郁闷)欣慰(高兴)

2.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乌云蔽日的雷雨天气,以景写情表达“大老刘”在听孙子说劳动不辛苦时的痛心和难过。

3.

(1)神态描写

(2)呆住了:

孙子本以为收麦子一件“容易事”,但当他真正下田收麦子后,不仅体验到了麦子的艰辛,从而感悟到爷爷的不容易,所以,一下子“呆住了”。

脸红了:

爸爸妈妈看着儿子疲劳的样子,想到“大老刘”劳作艰辛,感到愧疚;

爸爸妈妈为自己对孩子的娇生惯养而惭愧。

4.略(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9.

睡在噪音里的母亲

牧徐徐

母亲是一个特别爱静的人,尤其是在睡觉时,不能受到一点声响的打搅,否则就易失眠。

以前,母亲一直住在乡下老家,村子里的白天夜晚都特别安静。

因此,她习惯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入睡。

我在很小时便知道母亲喜欢清静,所以,不敢在她睡觉时发出喧哗声,更不敢轻易去打搅她。

母亲睡觉时爱静的这一特性保持了很多年,直到来到我这里。

我的新房正好位于城市两条主干道的交叉口,一天到晚都是车流不断,喧嚣不已,晚上的光污染也很重,窗外的灯光亮得如同白昼。

我知道这样吵闹的环境,母亲自然受不了,于是便事先给她的卧室窗户安了加厚的双层隔音玻璃,还挂上了一层厚厚的隔光窗帘。

我想,这样便能有效地阻隔掉外面的噪音和灯光,能让母亲睡得安稳些。

但母亲晚上睡觉时却不愿意关窗户和拉窗帘,理由是“窗户关起来,一点风都进不来,太闷了”。

夏天来临时,晚上卧室里热得很,可母亲却不愿意开空调,说空调吹出来的冷气让她不舒服。

其实,她是觉得开空调费电,勤俭、朴素是她一贯的秉性。

“不开会热坏您身体的!

”我坚持让她开。

“哪有这么娇贵,我在老家过了几十个三伏天,也从没用过空调呀!

”母亲反驳。

“可城里比老家热呀,左右邻居都开,他们的空调外机将热量全都排到我们家了。

”我摆开事实,想让母亲清楚这个道理。

可母亲到底还是坚持不开空调,再热的夜晚,她也只是拿着那把从老家带来的蒲扇,给自己扇些风来,她说:

“扇累了,困乏了,自然就能睡看,睡着也就不知道热了。

一天晚上,我走到母亲的卧室边,一打开们便是一股热浪,让刚从空调房里出来的我十分不舒服,但我发现母亲居然睡着了,睡在很大的噪音和一股股热浪之中。

从窗外射进来的灯光,毫不留情地打在她瘦弱、单薄而又苍老的身上。

我有一种流泪的冲动,母亲一个睡觉爱静的人,居然改变了一辈子的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