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1906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3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

《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docx

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一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版

龙海二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

1.《国语》载:

“同姓则同心,同心则同德,同德则同志。

”材料中“同志”的基础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度

D.井田制

【答案】A

【解析】“同志”的基础应该把“同德、同心、同姓”结合起来,根源上溯到了“同姓”,而姓氏是以血缘为基础,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宗法制,也就是说,相同血缘的族群应该同心同德、志同道合,材料不涉及分封制、礼乐制度以及井田制,A项正确。

2.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

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人,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

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A.周天子丧失“共主”地位

B.诸侯间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C.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

D.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先秦宗法制下周天子和诸候的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再结合材料中的“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的现象说明君主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的传统制度遭到了破坏。

A选项的说法不能完全说明信息。

B选项与材料所述不一致。

D选项说法无法从材料找到依据。

因此选择C选项。

3.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

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收归国家。

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答案】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

4.下列措施,属于秦朝首创的是

A.分封诸侯

B.设立郡县

C.设置提点刑狱司

D.采用“皇帝”称号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采用“皇帝”称号属于秦朝首创,故D项正确;A项是西周时期开始的;B项开始于春秋时期;C项是宋朝的。

点睛:

解题的关键的限制词“秦朝”“首创”。

5.唐宋加强君权的共同措施是

A.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分割宰相权力来加强君权

C.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宰相权力,加强君主权力,北宋通过分割宰相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故本题选择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的政治制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6.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诗文说“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可见废除宰相后,皇帝一人无法处理繁巨政务,朱元璋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是明成祖开始采取的措施;票拟权更是之后随着内阁地位日益提高而获得的;明朝早在建立时已设立六部。

故正确答案为A。

7.根据如图可以推断军机处是

A.总览全国军务的军事机构

B.监视官民言论的特务机构

C.囊括内阁、六部权力的机构

D.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

【答案】D

【解析】图反映的是清朝雍正以后的中央权力分配图,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军机处跪受笔录,辅助皇帝行使权力的机构,总揽全国军政要务的机构,传达皇帝命令给地方和各部,故D项正确,AB项错误;内阁与军机处同为中枢机构,故C项错误。

8.从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浮雕和广州的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来看,反映的本质相似之处是

A.反对外来侵略

B.反殖民反封建

C.反对吸食鸦片

D.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虎门销烟和三元里人民抗英两者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故A项正确;B项不是两者相似点;CD项符合虎门销烟。

9.有学者认为:

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

得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抗日战争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B.加速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C.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答案】D

【解析】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也没有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故A、C项不符合题意。

B项是抗日战争对国内的重要影响,不符合题意。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显示出了重要的战略价值,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使中国取得了在国际事务中相应的发言权,故D项正确。

10.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凡有仿造外国火车、轮船、器皿者,给予专利鼓励”

【答案】D

【解析】AB项超越时代和阶级属性,有空想性,故排除;C项体现了封建等级秩序,是落后的,故排除;D项体现了要发展近代化,故D项符合题意。

11.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

A.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势力

【答案】A

【解析】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共和政体,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的功绩,故选A选项。

B、C、D选项都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但是不是最重要的,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2.“学生既在使馆口鹄立两小时之久,而市民之加入者亦甚众,当时群众义愤填膺,急欲得卖国贼而一泄之。

于是议定先寻曹氏,次寻章、陆。

”这段回忆描述的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八一三事变

D.一二•九运动

【答案】B

【解析】材料“学生既在使馆口鹄立两小时之久”“时群众义愤填膺”“议定先寻曹氏,次寻章、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运动是指五四运动,故B项正确;A项是思想文化运动,不符合“群众义愤填膺”;C项是日本法西斯发动;D项是要求国民政府抗日。

点睛:

材料“学生既在使馆口鹄立两小时之久”“时群众义愤填膺”“议定先寻曹氏,次寻章、陆”是解题的关键。

13.如图是一幅刊载于1920年上海某报纸的漫画。

该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A.“打土豪,分田地”

B.“将革命进行到底”

C.“消除内乱,打倒军阀”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答案】C

【解析】A项是在1927年后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是1949年,排除;D项是五四运动时的口号,排除。

C项“消除内乱,打倒军阀”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成为革命运动的重要目标,符合要求。

点睛:

解答本题需抓住漫画中的关键词“共去厌物,道路平坦”“军阀”等,可以判断其目标和对象是反对封建军阀,消除内乱。

1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于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武昌起义

D.“八七会议”

【答案】A

【解析】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是在南昌起义,在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总结经验,在南昌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的开始,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发生在南昌起义之后;C选项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当时中共还没成立;D选项不符合史实。

1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的重要意义在于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B.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D.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标志着中共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A指的是南昌起义;C是八七会议;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均与题干不吻合,故选B。

考点: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点评: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发展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它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创建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红色政权。

井冈山革命斗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进程,成为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

16.中国某城因为1935年召开的一次会议而名垂青史,被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点”。

“某城”指的是

A.江西瑞金

B.陕西延安

C.甘肃会宁

D.贵州遵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注意题中信息:

“193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点”。

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方针路线问题。

故选D。

A项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色政权的中心;B项是中共抗战时期的总后方;D项是长征会师地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长征

17.“铁流两万五千里”“神兵飞夺泸定桥”源于历史上的哪一事件

A.百万雄师渡长江

B.红军长征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北伐战争

【答案】B

【解析】“两万五千里”是长征所走路程的长度;“飞夺泸定桥”是长征中的一个事件,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是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一幕;C选项是解放战争的一幕;D选项是大革命中的事件。

18.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在中国曾制造过两次大屠杀

A.大连、南京

B.大连、旅顺

C.旅顺、南京

D.旅顺、上海

【答案】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日本的两次侵华

19.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最重要意义在于

A.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掌握了抗日战争的主动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但正面战场最大的意义在于消灭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D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

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的抗争•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抗战意义

20.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

A.盟军的参战

B.国际友人的大力支援

C.敌后战场坚持抗战

D.全民族抗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和选项,A、B、C都只强调了抗日战争取胜的某一方面原因,抗日战争是一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自卫战争。

所以全民族抗战是我们取胜的决定性因素,答案为D。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点评:

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21.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在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中指出:

“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据此判断,这一战役应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涉及到的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从“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可以看出,这场战役是在淮河沿岸,所以可以确定是淮海战役,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发生在中国东北;C选项发生在北京和天津;D选项发生在南京。

点睛:

解答本题可以从地理位置入手。

材料中提到的地理位置主要就是淮河沿岸,所以我们就基本可以确定是淮海战役。

再根据其他选项内容进行比对,一一排除即可。

22.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是

A.人民民主、社会主义

B.公平公正、民主集中

C.民族独立、民主集中

D.民主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是人民民主主和和社会主义原则,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23.《共同纲领》规定: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和平共处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B

【解析】材料“《共同纲领》”“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可知,新中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故B项正确;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针对帝国主义的。

点睛:

材料“《共同纲领》”“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是解题的关键。

24.某个区域合作组织提供了一种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该组织是

A.华沙条约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D

【解析】材料“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故D项正确;AC项是大国主导的军事组织,故排除;B项是经济合作组织,故排除。

点睛:

材料“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是解题的关键。

25.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

A.不结盟政策

B.一大片政策

C.全面结盟

D.闭关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是识记题。

应把握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就应是不结盟,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26小题10分,第27小题20分,第28小题20,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

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

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代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有哪些?

(2)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答案】

(1)变化:

①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约法;②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③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④社会生活上,礼仪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

(2)不同:

①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②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

原因:

分析评价的着眼点不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从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的相关评价等方面来分析考查的。

(1)主要是考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掌握,回答是注意全方面把握。

材料中指出了对中国带来的政治上的和思想上的变化。

(2)考查学生比较历史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从两者的着眼点不同回答出两个评价的内容。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从西汉武帝元光元年起,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三公、九卿或列侯也都有权向皇帝推选人才。

察举的对象,多为……精通经学的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

东汉时,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

……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

……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

……东汉时“选士而论族姓”……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文选集》

材料四:

全党全国人民要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各项战略任务,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开创我国人才事业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摘自人民网

(1)据材料一,指出两汉的选官制度和用人的主要标准分别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答案】

(1)制度:

察举制。

标准:

①西汉以德才为主;②东汉逐渐发展为注重门第。

(2)观点:

①魏晋时期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真正有用人才;②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3看法:

①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

②但考试科目缺乏实用性,尤其是到了近代,无法经世致用。

③总之,利大于弊。

(4)看法:

①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②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会影响到国家的治乱兴衰。

【解析】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一中的“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察举的对象,多为……精通经学的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东汉时“选士而论族姓”等信息可判断两汉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主要标准分别是西汉以德才为主,东汉逐渐发展为注重门第。

(2)依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观点是魏晋时期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真正有用人才,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3)依据材料“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弄清其中的意思,可知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是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

(4)阅读材料四可知其中主要论述了教育和人才选拔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再结合上述几段材料关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可得出认识:

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会影响到国家的治乱兴衰。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

28.材料一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

“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

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

……(1972年访问中国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二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日电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天上午与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会谈。

胡锦涛就进一步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提出五点建议

第一,保持两国高层交往的积极势头。

第二,共同开创中美经贸合作的新局面。

第三,加强两国在能源领域的互利合作。

第四,加强两国在反恐、防扩散、防控禽流感问题上的合作。

第五,扩大两国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请回答:

(1)结合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说明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道理。

(2)中美建交32年来,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两国应怎样扫除障碍,保证两国关系向着健康、正常的方向发展?

(3)尽管中美双方还存在着隔阂、误解乃至磨擦,但都有许多友好合作的表现,试举例说明,并指出两国进行友好合作的基础。

【答案】说明:

伤:

①20世纪50—70年代初,美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

中美对抗,造成了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阻碍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美国失去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不利于经济发展。

利:

②70年代后,中美关系正常化。

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改变了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有利于两国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

(2)最大障碍:

台湾问题。

怎么做: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②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精神。

(3)事例:

①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上的合作;②共同参加并建立反恐机制;③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各个领域合作。

基础:

有共同的国家利益。

【解析】

(1)从“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可以看出最开始两国是对峙的;但是从尼克松主动握手,可以看出两国之间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说明:

结合具体史实来说明即可,主要围绕国际大事来分析,论从史出,有理有据即可。

(2)最大障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国关系之间最敏感的问题就是台湾问题。

怎么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要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发展外交,并且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精神。

(3)事例:

结合所学知识,并结合实事,我们来举出几个例子,可以围绕着中国的周边国家以及联合国的相关事务来分析。

基础: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外交之间最根本的是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恒的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