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学习资料届高三历史联合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20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教育学习资料届高三历史联合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K12教育学习资料届高三历史联合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K12教育学习资料届高三历史联合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K12教育学习资料届高三历史联合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K12教育学习资料届高三历史联合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K12教育学习资料届高三历史联合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K12教育学习资料届高三历史联合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K12教育学习资料届高三历史联合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K12教育学习资料届高三历史联合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K12教育学习资料届高三历史联合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K12教育学习资料届高三历史联合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K12教育学习资料届高三历史联合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K12教育学习资料届高三历史联合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K12教育学习资料届高三历史联合考试试题.docx

《K12教育学习资料届高三历史联合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教育学习资料届高三历史联合考试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K12教育学习资料届高三历史联合考试试题.docx

K12教育学习资料届高三历史联合考试试题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中学段高三联合考试

高三年级历史科试卷

答题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客观卷Ⅰ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每道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吕思勉说“以贵族食于人,可以攘族而居。

平民食人,必逐田亩散处。

贵族治人,其抟给不容涣散,平民治于人,于统系无所知”,故西周时期“宗法盖仅贵族有之”。

据此可知(  )

A.宗法原则与贵族政治密切相关B.小农经济不利于宗族体系的形成

C.平民阶层不重视宗法血缘关系D.宗族的贵族化导致社会等级森严

2.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引文中“‘共生’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  )

A.宗法制B.分封制C.君主制D.郡县制

3.“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由此可见,促成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根本因素是(  )

①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 ②使用铁器、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③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 ④各国竞相变革,实行富国强兵之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

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B.政府掌握的土地减少

C.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D.奴婢的社会地位下降

5.《晋书》记载:

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

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絜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由此可知(  )

A.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B.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

C.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D.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

6.《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封建法典。

其中的《名例律》规定:

“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这一规定反映出唐律(  )

A.维护封建等级制度B.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相结合D.法律至上和因地制宜原则相结合

7.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

由此可见,隋唐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B.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C.“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D.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

8.古代中国皇帝“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监督之容曲,设司查以纠之”。

为此建立一套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官僚系统,以下符合此体系的是(  )

A.秦朝御史大夫、唐朝中书省B.唐朝御史台、明朝内阁

C.宋朝参知政事、清朝军机大臣D.秦朝御史大大、宋朝通判

9.“(元代)其英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

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据此材料,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表现为(  )

A.中书省与行省制B.中书省和枢密院

C.枢密院与宣政院D.行省制与御史台

10.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

A.注重“以文治国”B.中央集权加强

C.冗官现象严重D.理学影响深远

11.汉代,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

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

元代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也说:

“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

”材料反映了(  )

A.江南耕种水田获利最多B.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

C.浙右田肥水美富甲天下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2.明神宗改变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

以内阁监控六部,六部监控部院,部院监控地方抚按,最后使“部权尽归内阁”。

这主要表明(  )

A.内阁替代丞相成为中央行政机构B.地方权力逐级归于内阁掌控

C.六部摆脱皇权听命于内阁D.部分皇权转移到了内阁手中

13.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

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

C.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14.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

“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

”这反映当时(  )

A.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B.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

C.对外贸易发达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5.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

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

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

A.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B.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

C.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16.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

因此,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官僚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B.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

C.贵族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

17.1860年英国《泰晤士报》称:

“据估计,(圆明园)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当时每英镑价值7.3克黄金)。

”与此相关的那场战争(  )

A.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B.导致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是列强索取赔款最多的战争D.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18.太平天国规定:

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留足各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农户中婚丧嫁娶等事所需费用,由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国库供养。

该项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

C.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D.推动了当时军事斗争的胜利

19.创办于20世纪初的上海《时报》在评论某一事件时指出:

“革命军既有兵队,又有军械,与政府俨然有对峙之势矣,而政府亦以对峙相待,命陆军大臣统近畿军队乘车而下,相见于江汉之间。

是役也,南北战欤?

人民与政府战欤?

革命与专制战欤?

其胜其败,势将大异。

”这一评论(  )

A.支持了国民革命B.声援太平天国运动

C.肯定了南昌起义D.针对的是武昌起义

20.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新创办的商办厂矿企业有50余家,资本总额达1200万元。

商办企业的投资额几乎相当于官办、官商合办企业投资额的3倍。

此时商办企业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B.清朝政府扩大税源的需要

C.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D.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影响

21.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赤白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

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白区商人。

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  )

A.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B.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

C.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D.打击地方土豪劣绅的势力

22.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明确表示以“三民主义”和“总理遗教”为最高准绳,以国民党和蒋介石为领导抗战核心,制定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民众、教育各纲领,坚持抗战并同时完成建国。

该纲领的制定(  )

A.有利于激发民众坚持抗战的信心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反映国民党借机排除异己的企图D.表达出国民党民主建国的意愿

23.从1937年8月到11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设备12400多吨、工人2100多名。

中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

这说明(  )

A.工业不平衡格局得到改变B.国民政府干预经济发展

C.战争改变了民族工业布局D.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

24.下图为1812~1888年中国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

该图说明当时中国(  )

A.税收项目较为单一

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关税税率不断提高

25.有人统计过,在1872年到1913年间,中国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18.3%,买办占24.8%。

这表明我国近代企业必然会带有(  )

A.封建性B.集团性

C.垄断性D.地域性

26.“一五”期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国家重点项目有56个安排在东北。

国家对东北的实际投资额占全国实际投资额的44.3%。

从工业化的现实需要来看,当时重点布局东北(  )

A.适应了战后全球化和引资需要B.巩固了中苏友好同盟关系

C.有利于尽快建立基础工业体系D.实现了工业布局合理规划

27.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宪法修正案在获得国会或者全国性修宪会议的通过后,还需要获得四分之三以上的州的批准方能生效。

这体现了(  )

A.人民主权原则B.权力制衡原则

C.民主共和原则D.州权至上原则

28.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任何一邦的商品均可自由输入另一邦,另一邦不得再行征税,并规定皇帝经帝国联邦议会同意后,可以任命税务官进驻各邦税务机关,以监督帝国税法的执行。

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  )

A.联邦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皇帝的行政权受议会约束D.皇帝拥有征税自由

29.下图中A、B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A.欧洲与美国实力的消长B.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

C.美国与苏联实力的消长D.主要社会制度的演变

30.1921年,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

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

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贸易自由化B.部分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

C.优先发展重工业D.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31.据统计,在1989年到1996年期间,仅流到俄罗斯和阿根廷的美钞就分别达到了440亿和350亿美元。

据此可以推知(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建立B.政治格局演变助推了经济全球化

C.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空前强化D.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格局的巨变

32.亨廷顿认为,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

下列说法与亨廷顿观点一致的是(  )

A.文明的多样性维护世界的稳定B.文明的融合是和平的最好保障

C.多极化趋势避免文明间的冲突D.单极世界构建易触发世界大战

主观卷Ⅱ

二、非选择题(共52分,33、34为必答题,35、36、37为选做题,选择其中一道作答。

必答部分

33.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中美关系不仅对两国,而且对全球都至关重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1946年11月4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在南京签订。

条约签订后,经济学界的有识之士批评说:

“今日甚嚣尘上之《中美商约》问题,表面上是一纯粹的经济问题,内容上确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政治问题。

”在此前后,国民党政府还同美国签订了其他一系列条约。

——摘编自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第一卷》

材料二1971年年初的中美关系已经到了坚冰即将打破的时刻。

但是对这两个国家来说,要实现关系的真正好转,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美国方面,国内的各种反共、反华、亲台的势力依然相当强大,如何处理同台湾以及“亚洲盟国”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在中国方面,与美国的缓和需要在当时的革命理论框架中得到解释,同时也需要处理好与越南、朝鲜以及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

由于长时间的隔阂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双方都担心做出的主动表示得不到对方的相应回报,这也是造成局面僵持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第三卷》

材料三尤其中美经贸合作,中国的立场同样是明确的、一贯的、坚定的。

┄┄你尽管反复无常,我自心有定数。

从底线上讲,对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中国坚定维护。

┄┄中国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相反,中国谈判的大门一直敞开,但谈判必须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和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为前提,不能在关税大棒的威胁下进行,不能以牺牲中国发展权为代价。

从诚意上讲,对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中国坚定推进。

┄┄双方保持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符合世界人民共同利益。

┄┄

从责任上讲,对多边贸易体制,中国坚定维护并推动改革完善。

┄┄同样,国际贸易需要“基石”,全球贸易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支柱”。

而这一“基石”和“支柱”,就是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

┄┄中国支持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但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2018年10月0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民政府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主要政治目的。

简述这一系列条约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造成中美关系“局面僵持”的主要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双方是如何一步步打破这种僵持局面的?

(12分)

(3)依据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美贸易战的几点认识。

(9分)

34.(12分)国家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

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观念与国家治理息息相关,既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工具,也是国家治理自身的重要内容。

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严格吏治、重视民本、德法相依等诸多措施,到血缘历史文化的认同,“大一统”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二个角度论述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的内涵。

 

选做部分

3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

……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

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

……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影响。

(9分)

3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虽然迫于美国的压力,英法不得不同意以“十四点”为和谈的基础。

但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的“十四点”建议几乎每条都被违背,被歪曲,或被忽视。

他们排斥了俄国,愚弄了美国,苛刻地惩罚了德国,构建了一个异常拙劣的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从精神到内容都是老牌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延续,即使与一个世纪以前拿破仑战争后的对法和约相比,和当时列强构建的维也纳体系相比,克莱孟梭一流的欧洲政治家也显得确实是太退化和堕落了。

英国人的错误就在于他们小估了希特勒的胃口。

他们想修正以前的错误,但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靠简单地亡羊补牢来挽回的。

慕尼黑会议后,希特勒不仅吞并了剩余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土,继而又对波兰提出了领土要求,二战终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摘编自宋晓东《凡尔赛和约与慕尼黑阴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凡尔赛体系隐含的矛盾并举例说明。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9分)

3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民在战争中所受的灾害和痛苦是难以设想的,但是我们不应当、也没有任何理由对将来悲观失望。

千百万人在忍饥挨饿,千百万人在战壕中牺牲性命,他们不但在受苦受难,而且也在聚集力量,思索大战的真正原因,锻炼自己的意志,他们对革命有了愈来愈清楚的认识。

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群众的不满愈来愈增长,风潮、罢工、游行示威和抗议战争的运动愈来愈激烈。

对于我们这就是保证,保证反对资本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一定会在欧战以后到来。

——摘自1916年列宁在伯尔尼国际群众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布尔什维克始终认为必要的工农革命,已经成功了。

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一个绝无资产阶级参加的我们自己的政权机关。

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俄国历史的新时期从此开始了。

——摘自列宁在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对当时形势发展的不同认识。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一时期列宁的历史功绩。

(9分)

高三联合考试历史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每道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B

D

A

A

C

B

D

B

A

D

D

D

A

D

B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B

B

D

B

A

A

C

B

A

C

B

B

B

B

B

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33、34为必答题,35、36、37为选做题,选择其中一道作答。

33.(25分)

(1)政治目的:

从美国得到更多的援助,以增强其在内战中的优势。

(2分)

影响:

是导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2分)

(2)主要因素:

台湾问题;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分歧;长时间的隔阂。

(6分)

过程:

1971年3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6分)

(3)中国坚定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中国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国愿意保持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这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符合世界人民共同利益;中国支持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但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贸易战本身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9分,每点2分,四点8分,五点9分)

34.参考答案(每个角度6分,其中观点2分,论述4分)

观点一:

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

论据:

郡县制、行省制等。

观点二:

大一统的“大”不仅是国土广阔,更包含民本的思想关怀。

论据:

调整土地政策、赋税政策、均贫富、劝课农桑等。

观点三:

(9分)思想上的大一统,推动了大一统的政治实践。

论据:

儒家的大同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其它观点及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35.(15分)

(1)材料一着眼于思想观念,(1分)认为戊戌变法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

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2分)

材料二着眼于政治体制,(1分)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封建专制体制,为建立现代国家做出了有益尝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2分)

(2)认识:

(9分,任答3点即可)①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和爱国运动的发展;②有利于中国经济、政治的近代化;③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④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⑤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6.(15分)

(1)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如英法对美国的愚弄;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如法国与德国的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英法排斥苏俄;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如英法美等不顾中国反对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

(6分,任答3点即可)

(2)①实质:

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关系体系。

(2分)

②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暂时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促进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蔓延,为德国的侵略扩张和二战的爆发埋下种子;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7分)

37.(15分)

(1)材料一中列宁认为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是在凝聚革命胜利的力量,无产阶级的斗争将迎来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潮流和胜利。

(3分)材料二中列宁认为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已经建立起真正的无产阶级政权,推动俄国新时代的到来。

(3分)

(2)创立了列宁主义,指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指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俄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前提;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对一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9分,任答3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