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234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历史教学法.docx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论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定义: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以历史教学原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

二、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对象:

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评价)

内容:

探究性教学:

1、探究历史教学原理(为什么教和学);2、探究历史教学内容(教材)教什么学什么。

3、探究历史教学模式(怎么教、怎样学);4、探究历史教学的评价(教的如何,学的如何)。

专题式教材,贯通古今中外,一定要充实学科知识,这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以马列主义,毛思,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学科性质

一认为:

应用教育科学范畴;二认为:

理论教育科学的范畴(都应属于应用教育的范畴,是综合科学)。

四、研究现状

五、学习的意义和要求p12-16:

要提高认识;态度端正(按老师要认真去做);充分的理论功底;注重实践(观摩、操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第二章:

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

一、中学历史课的地位和作用

1、历史和历史学:

历史:

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

对历史的研究。

2、地位:

是实现中学培养目标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按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并为高一级院校培养、输送人才,坚持社会主义与教育相结合,教育为人民服务。

3、作用:

(1)、是现实中学教育目标的一门基础科学:

工具类课程:

语文、英语、数学

知识类课程:

历史、物理、化学

技术类课程:

计算机、体育、音乐。

政治类课程:

法律、哲学、思想政治

(2)、是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课程。

(3)、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知识宝库。

二、制定任务的依据:

p63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体现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3、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全面发展)

三、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1、教学目标:

课改的“三维目标”p71

(1)、知识与能力—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2)、过程与方法—是新课改提出的新目标,内涵上强调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注入式—探究式;接受式—发现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的全面发展。

以前的教学大纲目标(知识、能力、思想政治教育)

2、教学任务:

(1)、中学历史的基础知识教育。

三基:

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基本史实:

一个历史史实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基本概念:

人们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概括。

基本规律:

在理清基本历史线索的基础上形成的,掌握历史规律分析历史现象—综合—判断—形成历史规律—揭示历史规律、经验。

(2)、中学历史教学的能力培养

A、内容:

智能,智力的开发:

观察力(基础)、记忆力、思维力(核心)、想象力、注意力。

学科能力的培养:

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四性)。

义务教育能力要求:

正确认识历史的方法;历史学科知识的应用;正确理论、研究方法及历史观。

B、核心:

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C、途径:

能力的培养纳入历史的具体情况中去。

树立现代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内容体系: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观);情感内涵指学习兴趣、动机、内心体验。

态度:

不仅指学习态度,科学求实的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

价值: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3、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

任务、要求、注意:

禁止灌输式,避免武断的灌输教学,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知识。

以平等的身份,师生相互启发、沟通、理解。

爱与责任。

教学目标三者的关系:

传授知识是历史教学的基础;能力的发展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导向。

三者是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互为补充。

第三章:

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材

一、中学历史的课程设置

1、课程:

(1)各种认为:

一指科目,列入教学计划的科目;二指目标,强调学习结果;三指计划,学习者在学校的指导下,一切的方案计划;四指经验,学习者在教育方案中获得的经验,杜威,从做中学;五指活动,在学校指导下出现的学习活动整体。

(2)、定义,广义上:

指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科和及其进程的安排。

狭义上:

某门学科

(3)分类:

工具类课程、政治类课程、知识类、技能型课程。

2、现行的历史课程的设置p48

初中:

6个学习板块(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高中:

必修课:

高一上:

政治史(历史1);高一下经济史(历史2);高二上文化史(历史3)。

选修课共6门,文科至少选三门。

二、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1、课程改革的背景p45: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

2、改革的目标和基本的思路

目标(指导思想):

“三个面向”“三个代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思路:

(1)明确课程性质:

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决定了历史课程开设的特点(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2)转变课程功能:

只注重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自主、合作、探究,强调过程和方法,强调情感。

(3)改革课程内容:

繁、难、偏、旧。

如:

避免专业化;体现时代精神,接近社会生活;选择国家公民必须具有的素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

高中专题:

古今贯通;中外混编。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5)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讲授为主—组织、合作、引导、强调探究(启发式教学)

(6)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过程、结果、方式、手段的多样化

三、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

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有关教材编写,教学的组织活动和实施,教学的评估和检查的纲领性文件。

2、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1)制定:

国家教育部

(2)文本:

文本形式、前言、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特点:

p49a、明确的课程目标的提出,把过程和方法作为独立目标。

B、突破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上升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C、具体的目标要求上,提出了不同的层次要求,了解—理解—运用。

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去—知识——能力—思想认识。

D、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提倡教学方法的更新(鼓励用多种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现代教学手段工具;课程组织形式上强调活动课的开展。

F、为课程的实施留较大的空间。

G、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评价机制(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

3、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

(1)前言:

规定课程的性质(必修课:

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规定历史课程内容和价值。

(2)、课程目标:

三个维度: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习模块:

模块加十大主题——以一个主体和课文的形式。

中国通史(3)世界通史(3)。

(4)实施的建议:

教材编写的建议、教学建议、课程评价的建议。

课程资源和校本资源利用的建议。

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的比较:

差异性:

课程前言;课程目标有三个维度;原来只讲教学问题;实施建议上,原来只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现在的有四个方面;关注程度上,课程目标适应学生全面发展。

在价值取向上与大纲相比较:

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学科知识本位—学生发展本位;学生的认识层面—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指导课程的实施与开发;统一的硬性规定——开放、灵活的管理。

4、高中历史的课程标准(结构与设置)

(1)结构,必修课:

历史1、2、3(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选修课:

选修1—国家;选修2—地方史。

都强调学生学科知识的培养。

(2)课程的设置,课时:

一般一周2节课;进程:

一、二、三学期选择3门。

5、把握课改的内涵:

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标:

通过课改来实施素质教育

(1)主题:

教学活动中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

(2)整合:

系统的环境中整合(3)贴近实际: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的关心,关注学生。

(4)引导:

教师充当“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主题作用。

6、如何运用课程标准:

充分理会课程的精神实质,明确课程的任务。

四、中学历史教科书p88

(一)教科书及其作用

1教科书: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教育方针,在教学计划要求范围以内,吸收历史教学和历史科学的最新成果而编写的历史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2、作用:

处于教育学的中心地位(依据)教教材——用教材教(把教材作为一种资源来充分的使用)。

(二)编写教科书的依据和原则p92

1、依据:

要符合国家的立场;要受制于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及认识发展程度。

2、模式:

国定制;审定制;认定制;选定制;我们国家的审定制。

3、原则:

科学性原则;基础性;系统性;规定性;工具性;渐进性;可续性;精选性。

板块加主题,古今贯通,中外混编——专题史。

(三)现行教材的体例与结构p102

1、体例:

史书:

编年体:

《资治通鉴》;纪传体:

《史记》;纪事本末体:

《通鉴纪事本末》。

教科书:

章节体

2、教材呈现的特点:

(1)开放性:

从教材表面呈现的内容体系上,从课程出发。

(2)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紧密。

(3)课文结构发生较明显变化,创新了课文设计。

3、结构

初中历史教材:

人教版:

1、整体结构上,主题与辅助(主题是大字和小字,内容;辅助是图片、注释、问题等)。

2、基本的内容格式

(1)导入框

(2)正文。

课文结构:

主栏与辅栏。

(四)中学历史教材的使用

1、恰当的选用教材

(1)总体上把握教材的框架和脉络。

(2)全面理解教材。

(3)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4)设计好教材方案。

2、使用教材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大字和小字的关系

(2)课文学习与课堂活动的关系(3)书本文字与图表的关系(5)师生运用教材。

四、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一)

(二)1、摆正位置,课文内容坚持独立专研为主

第四章:

历史教学论(上)

第一节:

中学历史的教学过程

一、中学历史教学课程的一般概述

1、什么是中学历史教学课程

2、特征p131:

间接性;多维性;导向性;互动性;发展性。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和矛盾关系

四要素: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与方法

矛盾关系:

教师,学生为矛盾的主体。

教师与学生:

方法、手段、教材。

学生与方法、手段、教材、教师。

主要矛盾:

现有水平与培养目标

三、中学历史课程的阶段与环节p133

从学生的认识活动出发,引入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运用。

巩固:

1、用简单扼要的语言概述和归纳该课堂内容。

2、指出重难点,用一些符号做标记,引起学生的注意。

3、为下一课的学习引入动机。

运用:

使学生学得技能技巧以解决问题。

环节:

教师:

课前准备、实施、课后反馈,评价;学生:

课前预习、上课学习、课后复习。

1、课前准备(从教来看)

(1)明确教材目标:

通读教材三遍,充实讲授内容。

(2)专研教材:

专研课标,目标。

(3)分析学生:

因材施教、各个层次学生认识水平、心理特点。

(4)教学的设计:

转变教学方式,体现课改要求。

2、教学的实施,即上课阶段:

要求老师语言、板书能力、组织、驾驭课堂能力。

3、课后反馈,评价:

自我反思,问题要从实施中总结。

教学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

第二节:

中学历史教学原则p138

一、历史知识的特点

历史:

人类社会经历的一切,反映人类发生发展的历程。

1、具有过去性:

历史本身反映人类过去。

追求形象直观使学生更易理解和认识。

历史课堂教学最大的特征:

生动形象、称为再现教育。

2、具体性:

一定的特定的历史时间一定的具体人物、地点发生的事件,讲求准确。

3、综合性:

历史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个综合体系,强调系统的关联。

4、史论统一性:

有史有论,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为指导,才能使历史上升为一种科学。

二、中学历史的教学原则

(一)1概念:

人们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教育目的,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基础制定出来的指导实际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2、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p138。

3、特征:

客观性;主观性;理论性;规律性。

(二)具体原则

1、材料和观点相统一的原则。

以材料为基础,史料结合。

2、过去和形象再现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形象教学,手段包括:

语言、图片、实物。

3、系统讲述和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4、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

这适用于任何一门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动性。

5、传播知识与情感交流教育、培养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6、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第五章:

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p134

一、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1、是教学方法,特殊的教学方法。

2、是程序、方法的混合体。

3、是一种结构的功能。

教学模式:

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是积于一定的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

(二)主题:

理论、目标、程序、策略、角色、评价

(三)特点:

1、指向性:

围绕一定教学目标进行设定。

2、操作性:

是具体可以操作的。

3、完整性:

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完整统一。

4、稳定性:

由于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结构,任何学科都可按这模式进行操作。

二、教学模式的演变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出现这一概念的完整提出。

20世纪50年代前,以讲授式为主,讲、读、听、练。

20世纪50年代后,班级授课制实施,形成感知—记忆—理解—判断这一结构,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突出

1、赫尔巴特:

“四段教学模式”把整个教学活动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

(1)明了:

给学生指出新的知识。

(2)联想:

新旧知识的概括总结。

(3)系统:

新旧知识的概括总结。

(4)方法:

引导学生把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强调从人的心理活动,形成“觉用“,教师为主导作用。

2、杜威:

“从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教学模式,分5个阶段:

(1)创设情景

(2)确定问题(3)占有资料(4)提出假设(5)检验假设。

强调学生的活动和参与,学生能积极调动起来,进行探索,不足在于系统知识不够,基础知识不扎实。

(二)教学模式的演变:

凯洛夫:

“六环节”理论。

1、组织上课。

2、检查复习。

3、4、5、巩固新学知识。

如今用的教学模式:

1、组织教学2、复习旧课3、讲授新课4、巩固练习5、布置作业。

积极作用:

结构严谨,老师的作用得到发挥。

消极作用: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素质教学发生冲突。

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在此中充分体现,对教师在课堂中的作业体现的比较充分。

(三)现代教学模式的改革。

1、单一—多样(讲谈接受式、指导自学式、引导发现式、参与合作式)2、归纳——演绎。

3、以教为主——以学为主。

三、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

1、凯洛夫教学模式的革新。

2、:

“六步,三段、三分支”教学模式3、讲谈——接受式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

(2)结构:

导入—讲授—巩固—检查。

导入新课:

引发动机,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讲授新课:

学生不知道的情况下,无法进行谈话法,要层层追出。

巩固:

新课完后和学生谈话,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

检查:

对新知识为一种运用。

检查学的如何。

(2)辅导教学(4)优点与不足:

老师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但如果老师未把学生的主体调动起来,就形成注入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模式相违背。

(3)策略:

1、要做好课前充分准备,备好课写好教案,准备好教学用具。

2、以课题教学为主阵地,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以教科书为蓝本,吸收和提取相关的历史资源。

4、充分施展老师的语言能力。

4、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1)理论依据:

主要从师生相互关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论作为支持,执行人本主义再现。

(2)结构:

自学——讨论——启发——总结——练习。

(3)辅导系统:

给学生提供辅助的学习材料,设施。

(2)优点:

使学生自主地,独立的学习,养成学会学习的能力。

不足:

学生很可能不自觉学习。

5、参与活动式教学:

通过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在推动教学。

(1)结构:

创设历史情景——参与活动——总结转化。

(2)优点:

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生活情景中,有体验,有经历。

不足:

不是每篇课文都可以进行活动组织的,学生是否愿自动参与。

6、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从认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结构:

创设情景——清疑难,确定问题——引发思路运用材料——推理论证,展开谈论——寻求答案进行评价——深化总结。

策略:

1、提出问题要有不确定性,能引发思考。

2、以学生讨论为主,注意学生不同观点的反馈。

3、问题本身和结论应该开放些。

师生关系:

学生为主体,老师是一个组织者,策划者。

第六章: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类型和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学类型和课堂结构

(一)课堂教学类型

1、含义:

指为了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而选择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这样组成的不同的课堂教学体系,就叫课堂教学类型。

2、具体类型:

(1)单一课:

如复习课、考试课、讲授新课等,指完成一个教学任务。

(2)综合课:

完成两种及其以上的教学任务,如复习+考试,观感+谈论。

(二)课堂教学结构:

不同课堂教学类型有不同的教学结构,不同教学模式也有不同的教学结构。

1、含义:

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安排。

2、几种典型的课堂教学结构:

(一)导言课:

学科导言(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

(2)学期导言(对历史学期的总结,新历史课的导入)(3)单元导言(单元学习的内涵体系)(4)课时导言。

作用:

激发历史学习兴趣,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思路:

学科导言:

阐明什么是历史,历史学习的目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要求。

学期导言:

上学期学习的总结(听课考试情况等),本学期的要求。

单元导言:

本单元讲什么,包括什么内容。

课时导言:

引入动机,激发兴趣。

(二)讲授新知识课:

结合历史教学过程的学科理论:

“引入——感知——理解——巩固——运用”。

结合五环节教学法:

“组——复——新—巩——布”。

三段式教学法: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内涵:

以讲授新知识为主。

组织思路:

1、组织教学——上课铃声。

2、引入动机,宣布上课到讲课这段时间,动机是目的,导入方法是关键。

基本方法:

1、概述旧课内容引入新课。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3、概括揭示新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4、多媒体教学,以诗词歌引入新课。

5、成语典故引入新课。

6、用名人名言导入新课。

基本要求:

1、时间为2——3分钟。

2、语言精练,能激发学习动机。

3、引言的最后一句话落实到新课上。

(3):

讲授新课:

教学设计思路来推进教学。

要求:

1、正确选择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老师的过渡语言,问题之间的语言流畅性。

4、时间15——20分钟。

讲课艺术:

生动、形象。

(3)巩固环节——对新课内容简明扼要的概括,提炼出中心思想,指出重点、难点,用特殊符号标出,为下一课的学习引入动机。

教学的组织环节:

要有周密的思维。

(4)提高课堂讲课艺术:

1、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理论素养。

2、注重实践,提高能力,多学多思考。

3、注重课堂资源(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

4、注重评价。

(5)复习课的结构:

a、组织环节。

B、提高复习的任务和要求。

C、复习方法。

D、开展复习e、课后练习。

(6)考试课:

结构——组织考试,宣布纪律,发放试卷,回收试卷。

清点试卷。

(7)活动课:

以学生活动参与为主。

结构:

活动的设计,活动的开展,活动的总结。

(三)发展中——课堂结构范例

1、四段教学法:

学生阅读,老师精讲,问题讨论,作业布置。

2、三段教学法:

读、讲、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3、五字教学法:

4、单元教学法:

(四课型):

自学课、启迪课、讨论课、探索课。

自学课:

学生看书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读书方法。

启迪课:

老师的讲解,要做到三点一线:

“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重难点;理论实际的结合;课堂内容的主线。

讨论课:

探索课:

探索学习的思考与阅读应用问题。

5、直观教学演示法。

二、中学历史教学方法p152

(一)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一般概述

1、概念:

广义上:

教学方法是设计教学过程,环节的所有方面的研究。

狭义上: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方式,手段。

2、特点:

各自独立、互为补充。

3、选择教法的依据:

(1)根据学科的特点。

(2)受制于教学内容。

(3)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二)讲授法:

老师用言语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

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具有优势,适应于班级教学,但往往可能形成应试教育的自己讲,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1、讲述法p153:

教师用口头语言表达历史事实,传授历史知识的方法。

主要内容:

(1)叙述:

要求:

a、有思想性,科学性。

B、有形象性、感动性。

C、联系性,连续性。

d\、善于安排情节(开端——发展——高潮——低落——结局)

(2)描述

(3)概述:

总的要求:

条例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语言简练。

2、讲解法:

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教学。

主要内容:

(1)释义说明。

(2)实例论证。

总的要求:

准确使用各种数据,具体运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材料,可以适当增加有情节的素材。

3、谈话法:

教学课程中,老师问,学生答的一种教学方法。

“问题对答形式”获取新知识(在初中运用广泛,高中也可应用)。

分类:

(1)概括性的谈话:

上课前把上节课的内容概括性的引入新课内容

(2)启发性的谈话:

老师学生问题的对答。

(3)巩固性的谈话:

某个问题讲完,为加强印象而进行的。

问题的涉及方式: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教材,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让学生回忆与新课教学中知识点联系紧密的旧知识。

(3)当讲到某一知识点,老师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

注意:

学生“不知不熟”时不能用此方法。

学生回答:

一言能尽——一问齐答。

一言难尽—一问一答。

要求:

(1)谈话要围绕教材的中心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讲求谈话的艺术,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富有启发性。

感染力。

(3)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

(4)给学生思考,留有充足的时间。

4、使用语言的教学方法把握的原则。

(1)把握三点:

突出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关键点。

(2)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3)把握课堂教学的生动形象。

5、直观教学演示法:

实物、模型、图表、视频、音频等。

展示的位置醒目清楚。

展示的时机要把握好,展示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用了以后收好,避免学生的注意力转移。

6、图示法:

图例、图形、符号、图表。

要求:

展示的图片要准确、美观。

设计的科学化,信息处理的最优化。

第七章:

中学历史骄傲向的四项技能。

(备课、讲课、说课、评课)

一、备课p179

(一)一般概述:

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和计划工作,写教案。

(学期备课——教学进程计划;课前备课:

教案(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个体备课)

要求:

早:

提前准备。

细:

细节掌握(专研)、细致分析。

全:

全体把握。

内容体系:

五备(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自己)

(二)学期备课(一篇课文一个学时0

层面:

1、了解和掌握围绕党和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包括教育方面。

2、专研课程标准,用教材教,课程是种资源。

3、通读教材(至少三遍)

4、对学生,班级情况有所了解。

落脚点:

拟定教学进度计划。

(三)课时的备课:

指每堂课之前的备课。

落脚点:

写出教案(教案、学案、讲义)

意义: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要求:

1、教材的专研。

2、课程的理解、把握。

3、课程目标拟定问题。

4、课程教学手段,方式的选择。

环节步骤:

1、专研教材。

A、弄清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b、把课文的中心思想理解提炼出。

C、发掘体现教学目标的一些主要内涵,如哪些是情感教育的核心史实。

2、教材处理:

(1)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