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234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针灸学经穴定位及常见病治疗精文档格式.docx

原穴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8.少府荥穴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与无名指指端之间

9.少冲井穴小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少泽井穴小指尺侧指甲角旁0.l寸

3.后溪输穴;

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4.腕骨原穴第5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赤白肉际

6.养老郄穴手掌面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缘

7.支正络穴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

上5寸

8.小海合穴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

凹陷处

9.肩贞臂内收,腋后纹头上l寸

11.天宗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肩胛冈下缘与

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18.颧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19.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

七、足太阳膀胱经

1.睛明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2.攒竹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10.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

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11.大杼八会穴之骨会第1胸椎棘突下,旁1.5寸

12.风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3.肺俞肺之背俞穴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4.厥阴俞心包背俞穴第4胸椎棘突下,旁1.5寸

15.心俞心之背俞穴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7.膈俞八会穴之血会第7胸椎棘突下,旁1.5寸

18.肝俞肝之背俞穴第9胸椎棘突下,旁1.5寸

19.胆俞胆之背俞穴第10胸椎棘突下,旁1.5寸

20.脾俞脾之背俞穴第11胸椎棘突下,旁1.5寸

21.胃俞胃之背俞穴第12胸椎棘突下,旁1.5寸

22.三焦俞三焦背俞穴第1腰椎棘突下,旁1.5寸

23.肾俞肾之背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5.大肠俞大肠背俞穴第4腰椎棘突下,旁1.5寸

27.小肠俞小肠背俞穴第1骶椎棘突下,旁开1.5

寸,约平第1骶后孔

28.膀胱俞膀胱背俞穴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

寸,约平第2骶后孔

32.次髎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

线之间

39.委阳三焦下合穴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

腱的内侧

40.委中合穴;

膀胱下合穴腘横纹中点,当股二

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43.膏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52.志室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54.秩边第4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

57.承山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

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

58.飞扬络穴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

寸处

60.昆仑经穴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62.申脉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外踝直下

方凹陷中

65.束骨输穴第5跖骨小头的后缘,赤白肉际处

67.至阴井穴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

八、足少阴肾经

1、涌泉井穴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

/3凹陷

2.然谷荥穴内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缘凹陷中

3.太溪输穴;

原穴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

点凹陷处

4.大钟络穴太溪穴下0.5寸,当跟骨内侧前缘

5.照海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

内踝高点正下

缘凹陷处

6复溜经穴太溪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

7.阴谷合穴屈膝,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腱与半膜

肌腱之间

8.肓俞脐旁0.5寸

九、手厥阴心包经

1、天池乳头外侧1寸,当第四肋间隙中

2、曲泽合穴肘微屈,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3、郄门郄穴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

4、间使经穴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

5、内关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腕横纹

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6、大陵输穴;

原穴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

腕屈肌腱之间

7、劳宫荥穴掌心横纹中,第二、三掌骨中间。

便取穴法:

握拳,中指尖下是穴

9、中冲井穴中指尖端的中央

十、手少阳三焦经

1.关冲井穴无名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3.中渚输穴手背,第四、五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

陷中,当液门穴后1寸

4.阳池原穴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5.外关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腕背横纹上

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6.支沟经穴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14.肩髎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时,当肩髃穴后寸

许凹陷中

15.翳风乳突前下方与耳垂之间的凹陷中

20.角孙当耳尖发际处

21.耳门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

有孔

23.丝竹空眉梢的凹陷处

十一、足少阳胆经

1.瞳子髎目外眦外侧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

2.听会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

3.上关下关穴直上,颧弓上缘

12.完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处

14.阳白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15.头临泣目正视,瞳孔与风池穴连线上,入前发际

0.5寸

20.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平风府穴

21.肩井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24.日月胆之募穴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

25.京门肾之募穴侧卧,第十二肋游离端下际处

26.带脉侧腹,第十一肋骨游离端直下平脐处

30.环跳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

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31.风市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7寸。

或垂手直立

时,中指尖下是穴

34.阳陵泉合穴;

胆之下合穴;

八会穴之筋会腓骨小

头前下方凹陷中

37.光明络穴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

39.悬钟八会穴之髓会(绝骨外踝高点上3寸,

腓骨后缘

40.丘墟原穴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

陷中

41.足临泣输穴;

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第四、

五跖骨结合部的前方凹陷处,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43.侠溪荥穴足背,第四、五趾间纹头上凹陷处

44.足窍阴井穴第四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十二、足厥阴肝经

1.大敦井穴足大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2.行间荥穴足背,当第一、二趾间的趾蹼缘上方

纹头处

3.太冲输穴;

原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

前凹陷中

5.蠡沟络穴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8.曲泉合穴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

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中

13.章门脾之募穴;

八会穴之脏会第十一肋游离端

下际

14.期门肝之募穴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

线旁开4寸

一、督脉

1.长强督脉络穴跪伏或胸膝位,当尾骨尖端与肛

门连线的中点处

3.腰阳关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与髂嵴相平

4.命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9.至阳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4.大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15.哑门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发际上

16.风府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发际上1寸

20.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

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23.上星囟会穴前1寸;

或额前部发际正中直上1

25.素髎鼻尖正中

26.水沟(人中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

29.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二、任脉

3.中极膀胱募穴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4.关元小肠募穴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6.气海肓之原穴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8.神阙脐窝中央

10.下脘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

12.中脘胃之募穴;

八会穴之腑会前正中线上,

脐上4寸;

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13.上脘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17.膻中心包募穴;

八会穴之气会前正中线上,平

第四肋间隙;

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22.天突胸骨上窝正中

23.廉泉微仰头,在喉结上方,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

24.承浆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第一节头面躯体痛证

一、头痛

(1外感头痛主穴列缺百会太阳风池

配穴阳明头痛者,加印堂、攒竹、合谷、内庭;

阳头痛者,加率谷、外关、足临泣;

太阳头痛者,加

天柱、后溪、申脉;

厥阴头痛者,加四神聪、太冲、

内关;

风寒头痛者,加风门;

风热头痛者,加曲池、

大椎;

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

(2内伤头痛

①实证主穴百会头维风池

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

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

溪、侠溪;

痰浊头痛者,加太阳、丰隆、阴陵泉;

血头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②虚证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

血虚头痛者,加三阴交、

肝俞、脾俞;

肾虚头痛者,加太溪、肾俞、悬钟。

偏头痛

主穴太冲、足临泣、外关、丰隆、头维、风池、天

柱、率谷、角孙。

二、面痛

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

配穴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

上颌部痛

者,加颧髎、迎香;

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

风、内庭;

风寒证者,加列缺;

风热证者,曲池、尺

泽;

气血瘀滞者,加太冲、三阴交。

三、落枕

主穴落枕穴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

配穴风寒袭络者,加风池、合谷;

气血瘀滞者,加内

关及局部阿是穴点刺出血;

肩痛者,加肩髃、外关;

背痛者,加天宗。

四、漏肩风

主穴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

配穴手太阳经证者,加后溪;

手阳明经证者,加合谷;

手少阳经证者,加外关。

外邪内侵者,加合谷、风池;

气滞血瘀者,加内关、膈俞;

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

气海。

六、腰痛

主穴腰眼阿是穴大肠俞委中

配穴寒湿腰痛者,加腰阳关;

瘀血腰痛者,加膈俞;

肾虚腰痛者,加肾俞、命门、志室。

[附]坐骨神经痛

主穴大肠俞、腰夹脊、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

丘墟。

七、痹证

主穴阿是穴

配穴行痹者,加膈俞、血海;

痛痹者,加肾俞、关元;

着痹者,阴陵泉、足三里;

热痹者,加大椎、曲池;

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第二节内科病证

一、中风

(1中经络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以手厥阴、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加丰隆、合

谷;

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加足三

里、气海;

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

口角喎斜加颊车、

地仓;

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加

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

头晕加风池、完骨、

天柱;

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便秘加水道、归来、丰

隆、支沟;

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

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2中脏腑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以手厥阴

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

脱证加关元、气

海、神阙。

二、眩晕

(1实证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溪;

痰湿中阻

者,加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

(2虚证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气血两虚者,加气海、脾俞、胃俞;

肾精亏虚

者,加太溪、悬钟、三阴交。

三、面瘫

主穴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

合谷昆仑

配穴风寒证加风池;

风热证加曲池;

恢复期加足三里;

人中沟歪斜加水沟;

鼻唇沟浅加迎香。

四、痿证

主穴上肢:

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脊穴

下肢:

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

脊穴

配穴肺热伤津加尺泽、肺俞、二间;

湿热袭络加阴

陵泉、大椎、内庭;

脾胃虚弱加太白、中脘、关元;

肝肾亏损加太溪、肾俞、肝俞。

上肢肌肉萎缩加手阳

明经排刺;

下肢肌肉萎缩加足阳明经排刺。

五、痫病

(1发作期主穴内关水沟百会后溪涌泉

(2间歇期主穴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

配穴痰火扰神者,加曲池、神门、内庭;

风痰闭阻

者,加合谷、阴陵泉、风池;

心脾两虚者,加心俞、

脾俞、足三里;

肝肾阴虚者,加肝俞、肾俞、太溪、

三阴交;

瘀阻脑络者,加膈俞、内关。

七、不寐

主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

配穴肝火扰心者,加行间、侠溪;

痰热内扰者,加丰

隆、内庭、曲池;

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

里;

心肾不交者,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

心胆

气虚者,加丘墟、心俞、内关;

脾胃不和者,加太白、

公孙、内关、足三里。

八、郁证

主穴水沟内关神门太冲

配穴肝气郁结者,加曲泉、膻中、期门;

气郁化火者,

加行间、侠溪、外关;

痰气郁结者,加丰隆、阴陵泉、

天突、廉泉;

心神惑乱者,加通里、心俞、三阴交、

太溪;

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肝肾亏虚者,加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

十一、感冒

主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

配穴风寒感冒者,加风门、肺俞;

风热感冒者,加

曲池、尺泽、鱼际;

鼻塞者,加迎香;

体虚感冒者,

加足三里;

咽喉疼痛者,加少商放血;

全身酸楚者,

加身柱;

挟湿者,加阴陵泉;

挟暑者,加委中放血。

十二、咳嗽

(1外感咳嗽主穴列缺合谷肺俞

配穴风寒者,加风门;

风热者,加大椎;

咽喉痛者,

加少商放血。

(2内伤咳嗽主穴太渊三阴交肺俞

配穴痰湿侵肺者,加丰隆、阴陵泉;

肝火灼肺者,

加行间;

肺阴亏虚者,加膏肓;

咯血者,加孔最。

十三、哮喘

(1实证主穴列缺尺泽膻中肺俞定喘

风热者,加大椎、曲池;

热者,加丰隆。

(2虚证主穴肺俞膏肓肾俞定喘太渊

太溪足三里

配穴肺气虚者,加气海;

肾气虚者,加阴谷、关元。

十六、呕吐

主穴内关足三里中脘

配穴寒吐者,加上脘、胃俞;

热吐者,加合谷,并

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食滞者,加梁门、天枢;

痰饮者,加膻中、丰隆;

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

冲;

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胃俞;

腹胀者,加天枢;

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

泛酸干呕者,加公孙。

十七、胃痛

主穴足三里内关中脘

配穴寒邪犯胃者,加胃俞;

饮食停滞者,加下脘、

梁门;

肝气犯胃者,加太冲;

气滞血瘀者,加膈俞;

脾胃虚寒者,加气海、关元、脾俞、胃俞;

胃阴不足

者,加三阴交、内庭。

十八、腹痛

主穴足三里中脘天枢三阴交太冲

配穴寒邪内积者,加神阙、公孙;

湿热壅滞者,加

配阴陵泉、内庭;

气滞血瘀者,加曲泉、血海;

脾阳

不振者,加脾俞、胃俞、章门。

十九、黄疸

(1阳黄主穴阳陵泉阴陵泉太冲胆俞内庭

配穴胸闷呕恶者,加内关、公孙;

腹胀便秘者,加

天枢、大肠俞;

热重者,加大椎;

神昏者,加水沟、

中冲、少冲(放血。

(2阴黄主穴阴陵泉胆俞脾俞中脘足

三里三阴交

配穴腹胀便秘或便溏者,加天枢、大肠俞;

瘀血内

阻者,加血海、膈俞;

神疲畏寒者,加命门、气海。

二十、泄泻

(1急性泄泻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寒湿者,加神阙,可配合用灸法;

湿热者,加内庭;

食滞者,加中脘。

(2慢性泄泻主穴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

配穴脾虚者,加脾俞、太白;

肝郁者,加太冲;

肾虚

者,加肾俞、命门。

二十一、痢疾

主穴天枢下脘关元上巨虚合谷

配穴湿热痢者,加曲池、内庭;

寒湿痢者,加中脘、

气海;

疫毒痢者,加大椎、太冲、十宣放血;

噤口痢

者,加内关、中脘;

休息痢者,加脾俞、肾俞;

久痢

脱肛者,加百会、长强。

二十二、便秘

主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

配穴热秘者,加合谷、内庭;

气秘者,加太冲、中

脘;

气虚者,加脾俞、气海;

血虚者,加足三里、三

阴交;

阳虚者,加神阙、关元。

二十四、癃闭

(1实证主穴秩边阴陵泉三阴交中极

膀胱俞

配穴湿热内蕴者,加委阳;

邪热壅肺者,加尺泽;

肝郁气滞者,加太冲、大敦;

瘀血阻滞者,加曲骨、

次髎、血海。

(2虚证主穴秩边关元脾俞三焦俞肾俞

配穴中气不足者,加气海、足三里;

肾气亏虚者,加

太溪、复溜;

无尿意或无力排尿者,加气海、曲骨。

二十五、消渴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以背俞穴、足少阴经及

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胰俞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太溪

配穴上消者,加太渊、少府;

中消者,加内庭、地机;

下消者,加复溜、太冲。

烦渴、口干舌燥者,加廉泉、

承浆或金津、玉液;

多食善饥者,加合谷、上巨虚、

丰隆、中脘;

便秘者,加天枢、腹结、阳陵泉、大敦;

多尿、盗汗者,加复溜、关元;

阴阳两虚者,加关元、

命门;

合并视物模糊者,加光明、头维、攒竹;

头晕

者,加上星;

上肢疼痛或麻木者,加肩髃、曲池、合

下肢疼痛或麻木者,加风市、阴市、阳陵泉、解

溪;

皮肤瘙痒者,加风池、大椎、曲池、血海、照海。

第三节妇儿科病证

一、月经不调

(1经早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

配穴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

虚热证者,加太溪;

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

月经过多者,加隐白;

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髎。

(2经迟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

配穴寒实证者,加足三里;

虚寒证者,加命门、腰

阳关。

(3经乱主穴关元三阴交归来肝俞

配穴肝郁者,加期门、太冲;

肾虚者,加肾俞、太

胸胁胀痛者,加支沟、阳陵泉。

二、痛经

(1实证主穴三阴交中极次髎

配穴寒凝者,加归来;

气滞者,加太冲;

腹胀者,

加天枢、气穴;

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

胸闷者,

加内关。

(2虚证主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

肝肾不足者,加

太溪、肝俞、肾俞;

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五、绝经前后诸症

主穴气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

配穴肾阴亏虚者,加太溪、照海;

肾阳不足者,加

关元、命门;

肝阳上亢者,加百会、风池、太冲;

气郁结者,加中脘、阴陵泉、丰隆;

心神不宁者,加

通里、神门、心俞。

六、带下病

主穴带脉中极白环俞阴陵泉

配穴湿热下注者,加水道次髎;

脾气虚者,加气海

足三里三阴交;

肾虚者,加关元肾俞照海;

阴痒

者,加蠡沟中都太冲;

带下色红者,加间使;

腰部

酸痛者,加腰眼小肠俞;

纳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枢。

十、缺乳

主穴乳根膻中少泽

配穴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脾俞、胃俞;

肝气郁

结者,加太冲、内关;

食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枢;

失血过多者,加肝俞、膈俞;

胸胁胀满者,加期门;

胃脘胀满者,加中脘、足三里。

第四节皮外骨伤科病

一、瘾疹

主穴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委中

配穴风邪侵袭者,加外关、风池;

肠胃积热者,加

足三里、天枢;

湿邪较重者,加阴陵泉、三阴交;

虚风燥者,加足三里、三阴交;

呼吸困难者,加天突;

恶心呕吐者,加内关。

二、蛇串疮

主穴局部围针相应夹脊穴

配穴肝经郁火者,加行间、大敦、阳陵泉;

脾经湿

热者,加血海、隐白、内庭。

四、痄腮

主穴翳风颊车外关合谷关冲

配穴高热者,加大椎、商阳;

睾丸肿痛者,加太冲、

曲泉;

神昏抽搐者,加人中、十宣或十二井。

十二、扭伤

主穴腰部:

阿是穴肾俞腰痛穴委中

踝部:

阿是穴申脉丘墟解溪

膝部:

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

肩部:

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

肘部:

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

腕部:

阿是穴阳溪阳池阳谷

髀部:

阿是穴环跳秩边承扶

第五节五官科病证

一、目赤肿痛

主穴合谷太冲风池睛明太阳

配穴风热者,加少商、上星;

肝胆火盛者,加行间、

侠溪。

四、耳聋、耳鸣

(1实证

主穴翳风听会侠溪中渚

配穴肝胆火盛者,加太冲、丘墟;

外感风邪者,加

外关、合谷;

肾虚者,加肾俞、关元。

(2虚证

主穴太溪照海听宫

配穴肾气不足者,加肾俞、气海;

肝肾亏虚者,加

肾俞、肝俞。

五、鼻渊

主穴列缺合谷迎香印堂风池

配穴肺经风热者,加少商点刺出血;

湿热阻窍者,

加曲池、阴陵泉。

六、牙痛

主穴合谷颊车下关

配穴风火牙痛者,加外关、风池;

胃火牙痛者,加

内庭、二间;

阴虚牙痛者,加太溪、行间。

七、咽喉肿痛

(1实热证

主穴少商合谷尺泽陷谷关冲

配穴外感风热者,加风池、大椎;

肺胃实热者,加

内庭、鱼际。

操作毫针泻法。

(2阴虚证

主穴太溪照海鱼际

配穴入夜发热者,加三阴交、复溜。

第六节急症

一、晕厥

主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

配穴虚证者,加灸气海、关元、百会;

实证者,加

合谷、太冲。

二、内脏绞痛

(一心绞痛

主穴内关阴郄膻中

配穴气滞血瘀者,加血海、太冲;

阳气欲脱者,加

水沟、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